中医健康网

中华糖尿病学会(中华糖尿病医学会)

阳光报阳光网 0
文章目录:

聚焦前沿 开拓创新——秦岭国医2025糖尿病内分泌年会顺利召开

阳光讯(贾晓鹏 记者 郑亚雷)6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主办的 “秦岭国医2025糖尿病内分泌年会”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召开。来自国内糖尿病及内分泌领域的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糖尿病诊疗前沿、内分泌疾病管理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与研讨,为推动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会议由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医院姬秋和院长主持。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非公医疗协会王珊副秘书长致辞表示,糖尿病内分泌领域关乎民众健康福祉,期待本次会议能汇聚行业智慧,推动诊疗创新,为非公立医疗体系在疾病防控中发挥更大作用赋能。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张斌执行院长向参会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希望通过学术研讨,在疾病诊疗、创新研究等方面深入交流,提升内分泌学科临床服务水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洪天配教授,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郭立新教授分别从学科发展出发,回顾了糖尿病及内分泌疾病诊疗历程,指出当前精准医疗、多学科融合趋势,鼓励各位同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深耕研究、协同创新,助力我国糖尿病内分泌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学术研讨环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冉兴无教授介绍了难治性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修复临床救治经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分会会长母义明教授分享了肥胖的流行病学和管理展望,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周智广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姬秋和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单忠艳教授等多位专家进行了精彩主题报告。洪天配教授、郭立新教授聚焦肥胖症精准治疗、糖尿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进展等内容,贴合临床需求,为规范诊疗提供实操指引。

圆桌对话环节,洪天配、时立新、肖新华、高彬四位教授共探 “糖尿病治疗未来之路”,碰撞创新火花。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中华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陈莉明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赵家军教授等与会专家倾囊相授,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疾病诊疗到创新探索,全方位梳理进展、剖析难题、展望未来。

为期两天的年会,以丰富的学术内容、多元的交流形式,搭建起糖尿病内分泌领域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为各位同仁提供了学习互鉴的契机,凝聚行业共识,助力推动糖尿病内分泌诊疗迈向精准化、个性化、创新化新高度,守护百姓生命健康。

73岁向红丁教授,研究糖尿病50年,总结独家降糖秘诀,很多人打卡

糖尿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你以为糖尿病是退休之后才需要操心的事?错。

近些年,20多岁的年轻人,30岁刚打拼出头的中年人,甚至中学生,都有人查出了糖耐量异常,更别说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病例早已不稀奇。

你说你还年轻,血糖也没高过?那你一天三顿外卖、爱喝奶茶、作息紊乱,身体正在默默“记账”,等到有一天“账本爆雷”,就是血糖飙升胰岛素抵抗找上门。到时候,不是嘴馋能解决的事,而是生活方式得彻底翻篇。

可问题是,翻篇容易,真的能坚持下来的有几个?饮食控制、运动习惯、心理压力,每一样都像“硬仗”。糖尿病不是靠一两次控制血糖就能搞定的,它是一场“持久战”。但多数人失败的,不是治疗,而是生活。

向红丁教授,73岁,半个世纪都在研究糖尿病,他不是“纸上谈兵”的学者,而是真正在一线与病人打交道的老医生。

他自己总结出的“降糖经验”,不夸张地说,很多人照着做了,血糖真的慢慢稳下来了。不是靠神药,也不是靠偏方,而是靠科学的、生活化的改变。

有人问,向教授的秘诀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三个字:不将就。

糖尿病这个病,看起来是高血糖,实际上背后牵扯的是整个代谢系统的紊乱。血糖只是一个“报警器”,真正出问题的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回应机制”。人还没老,胰岛素就先被“惯坏了”,不愿意管事了。

向教授说,很多人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血糖一高就吃药”,但从来不问自己,为什么血糖高?是吃太多吗?是睡太少吗?是天天久坐不动吗?还是体重超标十年了?这些问题不解决,吃再多降糖药物,也只是表面功夫。

他的建议很直接,却让人心头一震:别指望药物替你生活。我们吃进去的每一口饭、动过的每一分汗、熬过的每一个夜,都在影响血糖波动,不是今天吃了药就能一笔勾销的。

他不是让人不吃药,而是让你别只靠药。

饮食是第一关。很多人听说糖尿病要控制饮食,就开始“滴油不沾”,连碗米饭都不敢吃。但问题是,长期碳水摄入不足,身体会“报复”,一旦哪天破戒,血糖反而飙得更猛。向教授的策略是:“吃得对,比吃得少更重要”。

什么意思?他举过一个例子:两个糖友,一个天天吃白米饭配肉,一个吃糙米饭配蔬菜,热量差不多,但血糖控制天差地别。不是说米饭不能吃,而是要懂得控制升糖指数

所以他建议适量吃点全谷物,比如燕麦、玉米、荞麦,配合一些高纤维的蔬菜,这样的饮食结构,不但让血糖平稳,还能减少胰岛素分泌压力。而不是一味地“戒”,反而搞得身体更焦虑。

运动是第二关。你可能觉得每天走几步,站站立,已经不错了。但向教授说,糖尿病患者最怕的事情之一就是“久坐”。坐在那不动的每一小时,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都在下降,血糖悄悄往上爬。

他推荐的不是高强度运动,而是“饭后动一动,不用太久”。哪怕就是散步十五分钟,也能让肌肉参与到血糖代谢中。很多人不信,结果一试,血糖真的降了,甚至比药效还快。

你说你没时间?你不累吗?你不怕哪天心梗、糖尿病并发症找上门?饭后刷手机能刷半小时,为什么不能走十五分钟?

第三关,是情绪压力。很多人不知道,压力和血糖之间是有直接关系的。你焦虑、你烦躁、你抑郁,身体会分泌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让肝脏释放更多葡萄糖进血液,结果就是,心情不好,血糖也高。

向教授常说一句话:“想让血糖稳,先让自己稳。”你可以不每天笑,但要学会放下。睡得好、心情稳,比吃十种保健品都更管用。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个简单的病,也不是靠一招制胜的病。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你这几十年是怎么生活的。你透支多少,它都记得清清楚楚。

向红丁教授总结的“降糖三宝”——饮食、运动、情绪,看似平常,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不是不知道,是不愿改;不是不能改,是不想坚持。

他还说过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观察:很多人不是死于糖尿病,而是死于对它掉以轻心。你以为血糖高不痛不痒,就没事?那是因为并发症还没来。

等到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末梢神经病变找上门,才知道后悔,但往往已经晚了。

所以他强调,早期才是控制的关键。如果你刚查出糖耐量异常,就该开始调整;如果你已经是2型糖尿病,就更不能等。别总想着“以后再说”,糖尿病可不会等你准备好。

向教授自己也有高血糖家族史,他年轻时就特别注意饮食和作息,到现在依然每天饭后散步40分钟,规律作息,从不熬夜。他说,他不是怕病,而是怕没准备好。

这不是老人的谨慎,而是医生的远见。他见过太多突然恶化的患者,也看过太多“明明有机会控制却自己放弃”的例子。他的经验不是理论,是一条条教训换来的。

很多人打卡他的建议,不是因为他有多神奇,而是因为他讲的是实话。不是绕弯子,不是做广告,而是把几十年临床经验,浓缩成最实用的三句话:吃得对、动得勤、心态稳。

你现在血糖正常,不代表未来不会出问题。你现在年轻,不代表胰岛素就不会罢工。糖尿病从来不是“老年病”,而是“生活病”。

你不改,它就改你。

健康,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自律。向红丁教授没有给出“神丹妙药”,但他给出了最靠谱的方法:从今天开始,别再将就。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的饮食与生活方式干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8):641-648.

[3]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R].

纪实:贾伟平院士40年糖尿病研究,提炼3条控糖铁律,简单却管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说到糖尿病,绕不开一个名字——贾伟平院士。她是中国糖尿病领域的领军人物,40年如一日地研究这个“慢性杀手”,在实验室里找答案,更走进了中国千万个家庭,跟患者一起摸索出最接地气的控糖方法。

真正厉害的医生,不是讲一口大道理,而是能把复杂的事讲清楚,把简单的事做扎实。贾伟平院士用了40年,总结出3条控糖“铁律”,听起来不神秘,但做起来,真能把血糖稳住。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3条铁律的“底牌”,看看它们为啥这么简单,却又这么管用。

在讲这3条铁律之前,先讲一个真实案例。

南京市一位58岁的出租车司机,姓许,常年早出晚归、作息紊乱,饮食也不规律,最爱夜宵来一碗牛肉面加一瓶啤酒。三年前体检查出空腹血糖9.2毫摩尔每升,确诊2型糖尿病。

他一开始不以为意,觉得“吃点药就好了”,但很快出现眼花、乏力、手麻等症状。住院时,血糖飙到18,糖化血红蛋白10.4%。

医生建议他改变生活方式,他嘴上答应,回家还是老样子,结果不到一年,出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严重下降。

后来他参加了一个社区糖尿病管理项目,这个项目正是贾伟平院士团队推动的。

他开始每天记录餐后2小时血糖,把主食换成粗粮,晚饭前坚持溜圈40分钟,还学会了怎么阅读营养标签。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降到6.9%,血糖波动也小了,人也有精神了。

他说:“以前我以为糖尿病是吃药的事,现在才知道,生活方式才是最猛的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最核心的事实:控制糖尿病,最关键的环节,不是医院,而是厨房和客厅。

贾伟平院士提出的第一个控糖铁律是:稳定比“好”更重要。很多人盯着“血糖值高不高”,但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指标——波动幅度

血糖就像水库,涨得慢、落得稳才不会出事。哪怕你的血糖值在“正常”区间,但如果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对血管的伤害更大。

稳定的血糖意味着血管、神经、视网膜都在“喘口气”,不容易出并发症。

怎么做到稳定?别急着去查“降糖偏方”,先从规律三餐开始。

很多人早饭对付、午饭凑合、晚饭报复性进食,这种“饮食节奏错乱”比吃糖还伤。贾伟平院士团队在全国多个城市做过追踪研究,发现规律进餐的人,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低0.8个百分点。

别小看这0.8%,每下降1%,心梗、中风、视网膜病变的风险都能明显下降。

第二个铁律是:主食换对了,血糖就稳一半。很多人一听“控糖”,第一反应是“那我就少吃点米饭”。

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糖尿病患者就是在“吃得很少”的情况下,血糖还是高?这其实不是吃多了,而是吃错了。精白米、细面条、油酥饼这些“高升糖指数”的主食,即便吃一点,血糖也会“嗖”地上去。

而粗粮、豆类、杂粮面包这些“低升糖”的食物,才是糖尿病人的“主食担当”。

很多人一听“粗粮”就犯怵,觉得难吃、难煮、难消化。

其实方法很简单:不是让你全换,而是“搭配”使用。比如二米饭(大米 糙米)、三色面(荞麦面 全麦面 少量白面),既保留口感,又能平稳血糖。

贾伟平院士团队做过临床试验,发现只需将主食中的精制碳水减少50%,用粗杂粮替代,3个月后血糖波动幅度下降了约30%。

第三个铁律是:动起来不是“锻炼”,而是“用身体生活”。很多人一听“运动控糖”,脑子里浮现的就是“健身房”“跑步机”这些画面,压力瞬间拉满。

其实真正管用的,是日常活动量的增加。贾伟平院士团队提出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建议:能走不坐,能站不躺。

比如看电视时踩踩脚踏板、接电话时站起来走几步、饭后出门遛弯15分钟,这些“小动作”聚沙成塔,比一周一次的大运动更能控制血糖。

她在研究中发现,每天“走够6000步”,比隔天剧烈运动一小时更能降低空腹血糖。这背后的机制是:低强度、长时间的肌肉活动,能更好地激活胰岛素作用,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率

说白了,身体用起来了,血糖自然就下来了。

除了这三条铁律,贾伟平院士还特别强调一个常被忽视的点——心理状态对血糖的影响。她在一项研究中发现,长期焦虑、抑郁的糖尿病患者,哪怕饮食、运动做得都对,血糖依然控制不理想。

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身体的真实反应。压力荷尔蒙(如皮质醇)会上升,直接导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管理,不能只盯着吃和动,还得学会“情绪减压”

这些方法不是一吃就灵、一动就好。

贾伟平院士强调,“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它考验的是耐心、恒心和一点点生活智慧

很多人问她:“什么时候能停药?”她总是说:“先别想着停药,先把血糖稳定住,生活方式养成了,药量自然会少。”

我们再回头看我们开头讲的那位出租车司机,他的转变其实也不靠什么“高科技”,就是把这三条铁律,落实到了每天的饭桌、步数、作息里。

他说得特别实在:“以前总想着‘吃啥降糖’,现在知道了,真正能降糖的,是‘怎么吃’、‘啥时候吃’、‘吃完干点啥’。”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它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一天治好。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慢慢把它“驯服”。

贾伟平院士用40年的研究告诉我们:控糖不是靠“听天由命”,而是靠“知行合一”。

稳定比低更重要主食换对才是关键动起来不等于锻炼,而是让身体参与生活

真正能打败糖尿病的,不是某种神药,而是你对生活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贾伟平,王丽宏,等. 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效果的社区研究[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15(4):215-220.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10): 863-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