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补肾与糖尿病(补肾糖尿病可以吃的)

北青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并发症也能“暂停”?方法很简单!一招肝脾肾同调,平稳血糖,全身受益

目前我国糖尿病人数居世界首位,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6%,意味着每10位中国成年人中就有1位患有糖尿病,也就是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

其中50%-60%的人由于没有确诊糖尿病,而未得到及时的诊疗,其中又有约50%(即2500万到3000万人)是超重肥胖型糖尿病错过逆转机会。

如果不及时干预,糖尿病会对我们的身体带来一系列的危害,比如引起神经病变、肾脏功能下降、视网膜病变甚至合并“四高”等难缠的疾病。

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高尿酸等,中医有什么方法阻断并发症,且不复发?

血糖总是控制不好,有没有简单易学的《降糖秘笈》,可以高效控糖、增强体质、远离并发症呢?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特邀著名糖尿病专家李爱国主任做客今天(2022年8月11日)晚上19点的微直播,帮助大家解决糖尿病相关的各类难题。

有句话叫“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各种并发症才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糖尿病的并发症分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等,只要及时治疗,大部分都可以好转,而我们常说的并发症是指慢性并发症,相对就没有那么好治了。

慢性并发症又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足等;而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李爱国 主任医师

有些人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合并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肥胖、吸烟等会加速并发症的到来;反之,控制好身体各项指标,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或许能暂停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60.3%,40岁以上的糖友是高危人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预警信号:四肢麻木、蚁爬感、踩棉花感、袜套感、针刺感、电击感 、手脚凉、感觉迟钝或过敏。严重者可出现行走不便,夜间疼痛难眠。

李爱国 主任医师

中医认为,此并发症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足,肌肤失养;若兼有肢端发凉,恶寒怕冷,则和阳虚有关。多采用益气活血、温阳散寒、通络止痛之法。

病例1:

患者确诊糖尿病6年多,血糖控制不佳,肥胖,出现视物模糊、乏力、双脚麻木有烧灼感、偶尔针扎感等。检查空腹血糖9.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4.1mmol/l,糖化血红蛋白8.0%。

经李主任中药调理后,患者视物模糊、乏力、足部烧灼感及针扎感的情况改善,检查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7.1mmol/l,糖化血红蛋白5.6%,体重下降10公斤。

针对案例中的患者,李主任先用疏肝解郁调气、健脾补肾的方法控制其血糖,再用消麻止痛四藤汤治疗双下肢麻凉痛。想了解具体的治疗方案,关注今天19点的微直播。☞点我进入直播间

直播中,李主任还将分享一个中药泡洗方,帮大家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缓解下肢不适。

糖尿病肾病是由高血糖引起的以肾小球硬化为特征的一种肾脏疾病。早期表现并不明显,当肾脏功能丧失60%以上,才会出现肌酐的异常;肾脏功能丧失80%以上,肾脏就不能排水、排毒、调节内分泌,甚至会危及生命。

糖尿病肾病的两个红色警告:起夜次数多、泡沫尿。

李爱国 主任医师

出现这两种情况,要尽早地去医院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做肾脏B超,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走到透析这一步。

病例2: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男性,糖尿病史11年,血糖控制不太好,1年多前出现夜尿增多(每晚4-5次)、小便泡沫、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偶有下肢轻度浮肿、腰膝酸软、怕冷,查尿微量白蛋白237,ACR123,心情焦虑,害怕肾衰。

李主任给予肝脾肾同调平糖法控制血糖,参芪丹鸡地黄汤加减治疗尿微量白蛋白尿,经过近3个疗程,患者血糖控制平稳,微量白蛋白降至正常范围,Alb:12,ACR:7.3,病情缓解。

什么是肝脾肾同调平糖法?参芪丹鸡地黄汤加减里有哪些药材?关注今晚19点的微直播,专家会结合案例详细讲解,点我进入直播间。☞点我进入直播间

与糖尿病一样,高尿酸血症属于代谢性疾病,而且两者之间“狼狈为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高达45%~75%,血糖异常者中大约有15%患有痛风,除了2型糖尿病人之外,糖尿病前期者也是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高危人群。

而在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占31%-55%。

所以糖尿病患者以及糖尿病前期者都要重视自己的尿酸情况。

李爱国 主任医师

中医认为高尿酸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入侵导致肝失疏泄,气化失司,气血运行不畅,脾失健运,肾气化失常,导致痰瘀互阻,痹阻经络。治疗当以健脾补肾、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之法。

△糖尿病合并高尿酸患者中药调理后,指标下降

李主任常用健脾排酸方来治疗高尿酸血症,此方用到了哪些中药材呢?关注今晚19点的微直播,听专家详细讲解。☞点我进入直播间

李主任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高尿酸,其实都用到了“肝脾肾同调平糖法”。

李爱国 主任医师

这个方法是我们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创立的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有效治法,是以疏肝解郁调气为基础,脾肾同调的治疗糖尿病大法。

通过调畅气机,使五脏调和,气血津液的运行和输布正常,不仅能阻止糖尿病的发展和变化,而且可以预防、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加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使糖尿病达到临床缓解的目的,是治本之法。

“平”既要平稳血糖,又要使机体阴阳平衡,气血津液运行正常,保证脏腑功能正常发挥作用。

(北京卫视养生堂)

脾肾两虚 最难治的一种糖尿病!先健脾还是先补肾 ?80%的人都错了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中,脾虚是极为常见的初始病机。若仅是单纯脾虚引发的血糖波动,调理起来还不算麻烦。

但中医强调脏腑间的协同与制约关系,疾病发展往往不会局限于单一脏腑,而是会向关联脏腑传变,进而引发复杂的病机变化。

就糖尿病而言,脾作为 “后天之本”,与肾的关系尤为紧密。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肾主藏精、主水液代谢,二者相互依存。

因此,脾虚状态下,糖尿病的病情往往会进一步累及肾脏,出现脾肾两虚、脾肾阳虚等证型。长此以往,脾阳亏虚,累及肾阳,形成恶性循环,不仅血糖难以控制,还会引发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这也正是中医 “糖尿病:初病在脾,久病及肾” 说法的由来!

面对脾肾两虚型糖尿病,常见的治疗误区有哪些?

在临床诊疗中,许多患者常陷入单一调理的误区:

单纯补脾:仅使用健脾药物,虽能改善消化功能,但无法补足肾阳。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好转,但仍有乏力、畏寒、夜尿频多等肾虚症状,血糖控制也不稳定。

单纯补肾:盲目补肾阳或滋肾阴,若忽视脾虚导致的运化不足,不仅药物难以吸收,还可能因补药壅滞脾胃,引发腹胀、上火等副作用,甚至加重血糖波动。

正确的治疗思路是什么?

对于脾肾两虚型糖尿病,脾肾同补、标本兼治是关键。既要健脾益气,恢复脾的运化功能,又要根据阴虚或阳虚的不同,温补肾阳或滋补肾阴,打破 “脾肾互损” 的恶性循环,从而改善整体代谢功能,稳定血糖。

在用药选择上,不建议单纯依赖降糖中成药或单一健脾、补肾方剂。推荐参考经典名方:

玉泉丸:

源自《沈氏尊生书》,由葛根、天花粉、地黄等组成,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功,适合脾肾两虚兼燥热伤津者,可改善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等症状 。

七味白术散:

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以人参、白术、茯苓等配伍,重在健脾益气、生津止渴,对于脾虚气弱、津液不布导致的口渴、腹泻等症有良效,常与补肾药物联合用于糖尿病治疗。

金匮肾气丸:

经典温补肾阳方剂,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附子、肉桂,适用于脾肾阳虚型糖尿病患者,能改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同时辅助调节血糖代谢。

如何判断是否属于脾肾两虚型糖尿病?

可通过舌象与症状综合判断:

舌象:舌苔薄白、舌体胖大、齿痕明显,多为脾肾阳虚;

舌苔少、舌质红,提示脾肾阴虚;

舌苔黄腻、舌质红且有齿痕,则为脾肾两虚兼湿热内蕴。

症状:若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头晕耳鸣等症状中的 3 种以上,且血糖长期波动,需警惕脾肾两虚型糖尿病。

最后提醒大家,糖尿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脾肾两虚若不及时干预,病情会逐渐加重,波及心、肝、肺等脏腑,引发严重并发症。

因此,一旦发现脾虚或肾虚的早期症状,应尽早介入调理,结合饮食、运动与中药治疗,从根本上改善体质,控制病情发展。

为什么着重讲解脾肾两虚型糖尿病?因为其病机复杂,不仅涉及脾、肾两大脏腑,还可能衍生出多种兼证。临床治疗需精准辨证,方能事半功倍。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不标明克数也是对患者的负责。以上分享仅供参考,不可盲目套用,以免药不对症,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影响。

糖尿病高血糖伤肾:这些信号表明肾虚了,要如何科学补肾护肾?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不仅会影响心血管、神经系统,还会对肾脏造成损害。许多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肾虚的症状,如腰膝酸软、乏力、夜尿频多等。那么,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易肾虚?又该如何科学补肾护肾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一、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易肾虚?

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脏的微血管,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表现为微量蛋白尿,晚期可能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肾气不足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症”范畴,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肾为先天之本,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疾病消耗,容易出现肾气不足,表现为肾虚。

代谢紊乱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问题,这些因素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肾功能下降。

药物影响

部分降糖药物或长期用药可能对肾脏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进一步加重肾虚。

二、肾虚的常见表现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提示肾虚:

腰膝酸软、乏力;

夜尿频多,尤其是夜间起床次数增加;

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

畏寒肢冷,手脚冰凉;

男性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女性可能出现月经不调。

三、如何科学补肾护肾?

补肾护肾需要从生活方式、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等多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1. 控制血糖,保护肾脏

定期监测血糖: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 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合理用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肾脏影响较小的降糖药物,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

定期检查肾功能:每3-6个月检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和血肌酐,早期发现肾脏损害。

2. 饮食调理,补肾养肾

优质低蛋白饮食: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蛋、瘦肉、豆制品),减少肾脏负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8-1.0 g/kg体重。

多吃黑色食物:中医认为黑色入肾,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木耳等食物有助于补肾。

补充抗氧化食物:如蓝莓、紫甘蓝、胡萝卜等,有助于减轻肾脏氧化应激。

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 g以下,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多喝水:每天饮水1500-2000 mL,促进代谢废物排出,但肾功能不全者需遵医嘱控制水量。

3. 中医调理,补肾益气

中药调理: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补肾益气的中药,如枸杞子、山药、黄芪、熟地黄、杜仲等。

食疗方推荐

黑豆核桃粥:黑豆50 g,核桃仁30 g,粳米100 g,煮粥食用,补肾益精。

枸杞山药汤:枸杞子15 g,山药100 g,瘦肉适量,煲汤食用,补肾健脾。

4. 适度运动,强肾健体

太极拳:太极拳动作舒缓,能够调节气血,增强肾脏功能。

八段锦:尤其是“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有助于补肾强腰。

散步:每天坚持30分钟散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肾脏代谢功能。

5.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熬夜:熬夜会耗伤肾精,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

节制房事:过度房事会耗损肾气,糖尿病患者应适度节制。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加重肾脏损害,应尽量避免。

6. 心理调节,舒缓压力

长期压力会导致肾气耗损,糖尿病患者应学会放松心情,保持乐观心态。

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四、注意事项

避免滥用补肾药物

补肾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服用不明成分的保健品,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警惕肾功能不全

如果出现水肿、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肾功能。

个体化调理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补肾护肾的方法应因人而异,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

五、要点总结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和代谢紊乱,容易导致肾虚和肾脏损害。通过控制血糖、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中医调理等方式,可以有效补肾护肾,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保持乐观心态也是保护肾脏的重要措施。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保护肾脏就是保护健康。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科学补肾护肾,远离肾虚困扰,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