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含义(糖尿病一词的来源)
《柳叶刀》:86%的糖尿病,是可以“逆转”的!3类糖友成功率更高
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并称为“三大代谢类疾病”,而代谢类疾病的主要特征,除了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有限以外,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并发症,也是此类疾病的隐患之一。
而在这其中,糖尿病的患者人数,在中国一直处于“拔尖”的位置,根据疾控中心的统计显示,全球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来自我国,我国每10个人当中,就有一人可能患得糖尿病。糖尿病漫长而艰难的治疗期,也让不少糖友打起了退堂鼓,觉得糖尿病既然治不好,不如自暴自弃算了。这样的想法非常错误。《柳叶刀》曾经发表过一篇学术报告显示,糖尿病其实并非不治的“绝症”,其实它完全是可以“逆转”的。
《柳叶刀》:86%的糖尿病,其实是可以“逆转”的
在详细介绍这个研究之前,大家有必要了解糖尿病“逆转”的含义:
医学上认为,糖尿病的逆转,并不是指患者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降低,也不是代表患者的血糖会出现明显的下降。“逆转”的真正含义,实际上是指患者在经过治疗或者生活调理以后,日常饮食和作息已经不会对血糖造成明显的影响以及对健康造成威胁,医学名词称为“糖尿病完全缓解”。而《柳叶刀》的研究,也是基于此而产生的。
这个叫做“2型糖尿病缓解临床试验(DiRECT)”的研究,通过对符合特定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生活干预,例如减重吗,控制饮食等方法进行糖尿病治疗。
而在12个月的实验时间结束后,相关科研人员惊讶地发现,接受干预的糖尿病患者中,有接近半数的实验者达到了糖尿病缓解的标准,也就是医学定义上的“逆转”糖尿病。并且根据进一步的数据模型分析发现,减重15kg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逆转的成功率居然高达86%。
由此可见,很多糖友认为糖尿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因此不配合治疗,自暴自弃的行为,是非常错误的。恰恰相反,只要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能够合理且坚持的对生活进行干预,糖尿病同样有逆转的可能,还请各位糖友不要放弃,坚持治疗,方才能”守得云开见日出“。
不仅如此,糖尿病的诱病原因有很多,基于病因。医学上也将糖尿病分出了各个种类,比如肥胖型糖尿病,肾糖型糖尿病等等,因为不同糖尿病患者的病理情况不同,“逆转”的成功率也是有所不同的,以下3种糖友,糖尿病逆转的成功率更高,看看自己符不符合。
以下3种糖友,糖尿病“逆转”的成功率更高!
1)肥胖体型的糖友
上文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论证,减重对于稳定血糖,控制病情的有效性。因此一些因为体型过度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也能因为体重下降的有效性而得到充分的缓解。
因此,对于肥胖体型的糖友而言,减肥仍然是首要的目标,控制好体重,降低胰岛素抵抗性,以达到糖尿病的长期逆转目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2)非常规糖尿病患者
一般来说,糖尿病主要因为遗传,亦或是后天胰岛素抵抗所形成的。而一些非常规的糖尿病诱因,比如感染,外伤,情绪应激,或者服药副作用等所形成的新发糖尿病,此类糖友本身血糖并没有受到疾病影响,也不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通过对非常规因素的限制,比如控制情绪,及时处理外伤,亦或是停止服药等,都能行之有效的控制血糖,继而达到糖尿病逆转的效果。
3)患病时间少于5年的患者
糖尿病这类代谢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血糖的持续性产出,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如果不加以生活调整和积极治疗,糖尿病的病情也会加重。
反过来讲,如果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较短,说明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相对而言不是太高,身体代谢运转也基本稳定。如果能够及时进行生活干预,自然逆转的成功率也会更高。
就这一观点,卢登堡大学曾经也有一项实验加以证明,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出糖尿病时,自身胰岛功能大约降低了50%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胰岛功能也会慢慢下降,超过五年的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降低了75%以上。病症更明显,劳损更严重的胰腺,想要后续调理恢复,自然也更加的困难。
综上所述,糖尿病从本质上来看,其实并没有很多糖友想得那么可怕,严格意义上来讲,糖友们几乎都有“逆转”的机会,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合理干预生活,长期坚持对血糖的控制和调理,相信大家都可以获得理想的结果。
四大血糖指标有什么含义?糖尿病诊断标准是什么?来了解一下
四大常见的血糖检测指标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你知道这些指标的含义吗?糖尿病诊断标准是什么?来看市疾控中心的解答↓
文字:蒋安丽
编辑:宋鸽
中医是怎么定义糖尿病的?有什么治疗方法?
经大量古籍文献整理得出,“脾瘅”的症状表现,病机发展变化均与糖尿病前期相类似,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脾瘅”范畴。
现今,中医对本病的干预治疗在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整体调节、辨证论治”,这与中医提倡的“治未 病”理论相符,及时干预治疗可以延缓脾瘅的进一步进展。
1.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来自于肾精即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精,而先天禀赋的充盈,也取决于后天 脾胃的濡养。若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脾胃失养,运化水液失常,津液不能输布,聚湿成痰,痰湿内蕴发为脾瘅。
孙新宇教授认为脾瘅的发病主要与禀赋、饮食、情志、运动等相关,先天肾精亏虚是导致脾瘅发病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知,脾瘅的发生与先天 禀赋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治疗重在调整整体阴阳,改善先天体质,故以中医药防治 脾瘅,可以起到延缓脾瘅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2. 饮食不节
饮食作为脾瘅发生的最密切因素,饮食无度,脾胃受纳太过,运化无力,日久则脾胃虚弱,水谷精微失于输布且与脾胃中高粱厚味聚湿生痰,郁而化热,痰热内蕴,伤阴耗气,消谷耗液,发为脾瘅。
此为脾瘅发生最常见的发病原因。
李永华等指出,患者嗜食肥甘厚味,体内脂肪增多,发为肥胖,肥胖者气虚痰湿者居多。
因此,过食肥甘,脾运失常,痰、湿、膏、脂内蕴,最终导致肥胖型IGT发生。
田佳星通过整理分析得出,脾瘅的发病与过食肥甘有关,说明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饮食不节是脾瘅发生的重要原因,控制饮食才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手段。
3 .情志失调
情志因素是脾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志失调最易影响肝、脾、心三脏功能; 情志失调,则肝疏泄调达功能失调,肝气郁结,从而影响机体气、血、津、液的舒布和运行,可导致气机郁滞,郁久生热,火热日久则易灼伤津液,阴津受损,燥热内生,发为脾瘅。
李敬林认为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是罹患糖尿病前期的主要原因,并且在糖尿病病机发展的全程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这表明脾瘅的发生与情志失调密不可分,只有调畅情志,使肝气条达,才能保证气血阴阳平衡,则脾瘅自愈。
4 .外感六淫
《黄帝内经》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现代人往往生活作息时间紊乱,加之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久而久之,身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故易外感风、寒、暑 湿之邪,邪气入体,日久不化,则随经入脏,损伤脏腑,发而为病。
徐魁等在2型 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清中发现柯萨奇B组病毒及抗体,且高于非T2DM患者,提示病毒感染可能会导致胰岛功能的损害。
由此可知,外感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抵抗力下降,故增强正气,使邪不可干,则会减少病毒感染的几率,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5. 邪气伏藏
后世温病学家系统提出了“伏邪”的概念。
何泽教授认为“伏”的含义,一为 “潜伏”,即邪气隐而不发,潜伏于体内;二为“伏聚”,即邪气潜伏体内导致机体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产生相应的病理产物,化为邪气继续潜伏于体内,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提出脾瘅乃伏邪致病,病因当为邪气伏藏。
1. 脾虚
《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消渴一证,其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中焦脾胃受损是消渴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消渴病的病位。脾瘅属于消渴病的前期阶段,因此脾瘅的发病也与脾胃密切相关。
王东等认为,脾瘅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脾虚,其标为痰湿内热,标实又可作为病理产物进一步加重脾虚。
王旭认为脾主甘,脾运失常、精微失布是脾瘅的根本病机,并且在该病的病机发展过程中,日久多兼夹痰湿、浊毒、瘀血等。
脾虚则运化水液失常,聚湿生痰,痰湿内蕴生热,热灼阴液而发为脾瘅。
2.肝郁
肝主调畅人体一身气血运行与情志,若五志过极,情志失常,肝失疏泄,郁滞气机,日久郁而化热,耗伤津液乃为脾瘅的过程。
李敬林认为糖尿病前期的首要病机是肝失疏泄而致的肝郁,并且在糖尿病病机发展的全程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故其治疗该病时善于应用疏肝解郁药物。
徐翔等认为,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与津液疏布关系密切,故肝郁是导致发生消渴及脾瘅的关键因素。
3 .湿热
湿热之邪侵入人体最先伤及脾胃,日久则湿困脾胃,使脾胃运化无能,痰湿内生最后郁而化热,则生脾瘅。
高志生等认为脾瘅患者多口中甜腻,此多由于湿热内蕴所致。
宋郁珍等总结得出,脾瘅多是由于脾气郁遏所致,脾虚内热是其根本。杨丹等认为脾瘅的发生与湿热关系密切,其大多是由于脾虚湿滞,郁而化热,湿与热相 合而为病,由此可知,湿热是导致脾瘅发病的关键因素。
1 .从脾虚论治
罗源等认为,引起脾瘅的关键是脾运失常,故治疗该病应健脾运脾。
梁淑芬等 认为糖尿病前期主要是由于脾虚失运,从而产生痰湿、浊瘀阻于内提出健脾益气、 运脾除湿、芳香化浊、化痰通络四法,并对其进行临床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客观评 价得出:这些方法可以早期逆转或防止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
郑腊萍等认为脾瘅主要是由于脾失健运导致的,可以应用健脾助运的方法治疗,脾胃功能恢复正常的运化,则脾瘅自愈,从而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由此可知,脾瘅的治疗应重视从脾 论治,健脾运脾应贯穿于脾瘅治疗的始终。
2 .从肝郁论治
吕仁和教授从肝论治脾瘅,认为其人多因平素压力过大,情志内伤,使肝失条达气机郁滞,郁而化火,治疗以疏肝、清肝、养肝及清热化湿、化痰兼以化瘀为主,能够提高胰岛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肝脏,延缓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李敬林认为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是罹患糖尿病前期的主要原因,并且在糖尿病病机发展的全程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故其治疗该病时善于应用疏肝解郁药物,疗效良好。
这表明肝郁气滞是脾瘅发病的重要原因,且肝郁日久必然会乘脾,故从肝入手治疗也是防患于未然,防止脾胃受其影响,因此重视疏肝也是脾瘅治疗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3 .从湿热论治
李蔚然等人认为脾气亏虚、脾虚不能健运导致湿热,湿热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加速糖尿病的发展,导致患者出现虚实夹杂的证候,在治疗时主要以健脾为主,辅以清热利湿之药,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效果。
艾雪等专家认为 IGR 即是传统中医所说的脾瘅,其主要的病因为湿热,病机为脾虚脾不升清,湿热内生故以清热化湿泄浊为治疗大法,以达到延缓以至于防止消渴病的发生的目的。从湿热论治脾瘅,然而其本亦为脾虚,脾虚生湿,久而化热,导致湿热内蕴,其标为湿热之邪, 故治疗时应注意辨明标本缓急,随证治疗。
4.从肝脾肾论治
李小可等人以肝脾肾同调为主要观点,加减化裁衍生出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参芪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等治疗糖尿病前期;若肾阳不足者,拟加用淫羊藿、续断等药物阳中求阴。
这项研究显示:以金匮肾气丸类方化裁能够起到调节代谢、降低血糖的作用。由此可知,脾瘅发病初为脾虚,久之则肝脾肾同病,临床治疗时应该全面辨证,不能拘泥于一隅,应注重多脏同调,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5. 从邪伏散膏论治
何泽教授以伏邪理论为基础,提出邪伏散膏、络气不畅的病机采用透法、清法、导邪法等方法治疗该病,以轻清发散,透发伏邪之品,使邪有出路的同时,重视固护散膏、扶正祛邪。经过近10年的研究发现,该方法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胰岛 素抵抗,临床疗效显著。
1 .针灸疗法
刘航进行临床研究得出,以泻胃补脾针刺手法治疗糖尿病前期,能有效改善血糖水平及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孙晓娟等对86例糖尿病前期脾虚痰湿证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认为健康教育结合针刺干预对降低血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这表明针灸疗法对该病的辅助治疗起到一定的作用,临床中可以酌情应用。
2. 穴位注射疗法
耿樱观察90例IGR患者,其中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生活干预措施;另外45 例患者作为治疗组采用生活干预方式配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结果表明,穴位注射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血糖水平。
针灸联合穴位注射疗法成为现今一种特色疗法,能够有 效降低糖代谢、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疗效肯定。这表明,穴位注射亦可以对糖尿病前期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是临床治疗该病方法的延伸与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3. 穴位埋线疗法
杜旭勤等对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糖尿病前期进行了Meta分析,结论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水平。
赵波涛等人应用太极六合穴埋线法进行临床研究,说明该方法能明显改善脾虚痰湿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代谢,是一种有效的逆转糖尿病前期病变的治疗方法。由此可知,穴位埋线法可以改善患者不适症状,维持糖代谢、脂代谢稳定,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是临床中不可或缺的一种 有效治疗手段。
4 .中药代茶饮
盛燕儿等将应用中药代茶饮配合穴位埋线治疗的50例IGR患者,与只应用穴位埋线治疗的50例患者对照观察。结果显示:加用中药代茶饮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中药代茶饮可以辅助降低血糖水平,调节糖脂代谢,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且服用方便,价格便宜,较易于大多数患者接受。
这表明,中药代茶饮是中药汤剂的另外一种服用形式,其用法简单方便,并且能够起到治疗脾瘅、预防糖尿病的作用,可以辅助其他疗法应用于临床。
5.耳穴疗法
崔圣玮等通过临床观察,认为耳穴贴压配合十味玉泉胶囊能调节血糖、血脂代谢,降低血糖、血脂水平,纠正胰岛素抵抗状态,促进患者各项指标的恢复,与单纯的生活干预相比,耳穴疗法能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我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和患病倾向居世界首位。
由于人们对糖尿病前期不甚了解,也不够重视,如不及时干预,将会进一步发展,最终罹患糖尿病,甚至产生各种并发症,降低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