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茄子糖尿病(糖尿病吃茄子降血糖吗)

吕军医生 0
文章目录:

茄子再次被关注!这种爱吸油的蔬菜,对糖尿病人有哪些好处?

我记得在很多年前,曾经有一位很出名的“养生大师”,叫张悟本,十分推崇两种食物的养生功效——绿豆和茄子。

不过,自从这位养生大师年纪轻轻却因脑梗塞住院后,这两种食物在养生界的地位就一落千丈。

尤其是茄子,由于爱吸油,反而成了养生人士避之不及的食物。

不过,如果抛开烹饪方式,只看营养价值,茄子其实是一种非常适合糖尿病人的蔬菜。

从营养的角度看,茄子低热量、高纤维、富含天然植物活性成分。只要简单改变一下烹饪方式,不仅能改善血糖,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益处。

01

茄子的营养特点

①低热量

茄子的热量很低,这得益于它的高含水量、低脂肪、低碳水的特点。

茄子含水量高达91%-93%,脂肪含量只有0.1%-0.2%。碳水化合物含量大概5%。

每100g茄子的热量不到25千卡,紫皮长茄子更是低至18千卡。这个热量几乎和绿叶蔬菜差不多。

②高纤维

茄子的膳食纤维含量比较高。以紫长茄为例,每100克紫长茄含膳食纤维1.2克左右,这个含量与生菜差不多。

下面是一些典型绿叶菜的膳食纤维含量,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③富含活性成分

茄子富含一些对血糖有益的活性成分:

  • 芦丁(维生素P):集中在茄子皮中,增强血管弹性,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 花青素(紫皮茄子含量最高):抗炎、抗氧化,辅助改善代谢紊乱。
  • 矿物质与维生素:钾(调节钠钾平衡)、叶酸、维生素C/B族等,对维持生理功能有益。

另外,有研究表明,茄子还含有能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的物质。这两种物质能阻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从而减缓血糖升高。

有研究发现,吃米饭时配合茄子一起吃,能降低餐后的血糖反应

不同品种茄子营养成分参考(每100克)

02

如何科学吃茄子

科学吃茄子,关键在于两点:烹饪方式和食用量。

先说烹饪方式。

茄子的吸油性强,烹饪方法不当可能大幅增加热量,间接影响血糖。

糖尿病人推荐采用清蒸、凉拌、少油快炒或低温烘烤的方式烹饪茄子,避免油焖、油炸(如地三鲜)。

比如,100克茄子本身的热量只有18-28千卡,油炸后热量可激增至300千卡,增加10倍!

这么多的热量吃下去,本来有益健康的茄子,反而变得对血糖不利。

另外,高温烹饪方式也容易导致活性物质流失。

以“芦丁”为例,清蒸茄子芦丁损失率仅15%,而油炸损失达40%。

凉拌则损失更少,如果凉拌是用醋、蒜末、柠檬汁调味,酸性环境则更有助于保留芦丁活性。

再说食用量。

茄子虽然有益血糖,但是也有弊端,主要在于茄子中的“茄碱”对胃肠道有刺激,肠胃功能不好的糖友不宜一次进食过多。

胃肠功能不好的糖友,要注意避免空腹食用未成熟茄子(茄碱含量较高)。每日建议≤200克(约半根长茄),过量可能刺激肠胃(茄碱)。


最后,如果想更多地获取茄子中的活性物质,最好尽量保留茄子皮。

茄子再次被关注!这种爱吸油的蔬菜,对糖尿病人有哪些好处?

这个季节,各种瓜果蔬菜都上来了,最近我看到不少朋友讨论茄子,特别是关心糖尿病的朋友能不能吃。

我作为医生和营养师,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家常菜。

茄子本身确实有点“吸油”,这让很多糖友担心。其实啊,茄子本身是个不错的蔬菜选择,关键看你怎么做、怎么吃。

首先,茄子对我们糖友的几点好处:

1. 热量低,升糖慢:茄子水分多,热量比较低(100克大概25千卡左右),含的碳水也不多。

更重要的是,它本身的升糖指数(GI)很低,这意味着它不会引起血糖快速升高,能帮助维持血糖平稳。作为餐盘里的蔬菜搭配,挺合适的。

2. 膳食纤维不错:茄子皮和瓤里的膳食纤维(尤其是果胶)含量还行。

这些纤维能帮助延缓胃里食物的排空速度,减慢糖分吸收,对控制餐后血糖有好处,还能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一些朋友便秘的问题。

3. 含有一些有益成分:

紫色外皮里的花青素:这是一种抗氧化物质,很多研究关注它对血管健康的积极作用。对于糖友来说,关注血管健康是整体管理的重要一环。

绿原酸:茄子也含有一些绿原酸,有研究提示它可能对糖代谢有潜在益处(注意是“潜在”,不是“治疗”)。这些天然成分对身体是有益处的补充。

4. 含钾:茄子含有一定的钾元素,对维持正常的血压有好处,这也是糖友综合管理需要注意的方面。

我们糖友怎么吃才能避开吸油的坑?

茄子海绵状的结构确实容易吸油。

如果像传统的油焖茄子、油炸茄盒那样做,大量的油被吸进去,热量就大大增加了,对血糖和血脂管理都不利。

所以我们糖友,其实就算是普通人,我觉得这样吃真的非常推荐。

1.尽量多用少油或无油的方法。

:最简单健康。茄子切条或块蒸熟,淋上一点蒜末、生抽、醋、香油(少量)调的汁,清爽好吃。我家经常吃。

煮/炖:做茄子汤,或者和西红柿、少量瘦肉一起炖煮。

微波炉:整根茄子用叉子扎些孔,高火转几分钟变软,撕成条凉拌。

烤箱/空气炸锅烤:刷极少量油烤软,或者完全不刷油烤(口感会干一点)。

凉拌:蒸熟或微波熟的茄子撕成条,用上面说的清淡调料拌。

2. 搭配很重要:

吃茄子的时候,最好搭配一些优质蛋白质,比如瘦肉、鱼、蛋、豆腐。

这样营养更均衡,也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速度,增加饱腹感。也可以搭配少量健康的脂肪来源,比如一小把坚果(注意量)。

3. 茄子皮别丢:很多有益的成分,比如花青素,主要就在紫色的皮里。所以带皮吃营养更好。

总结一下

茄子是一种健康的蔬菜选择,不过每个人对食物的反应可能不同。

吃完茄子后,如果方便的话,可以自己测测餐后血糖,了解它对自身血糖的影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吃法和量。

我们千万不要只盯着某一种食物。均衡多样化的饮食、控制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总量,才是管理血糖的基础。

所以我们糖尿病人可以吃茄子,它本身热量低、升糖慢,还含有一些有益成分。

核心在于烹饪方法——少油是关键!

选择蒸、煮、烤、凉拌的方式,保留茄子本身的健康优势,避免让它变成“吸油大户”。

爱吸油的茄子竟对糖尿病有好处?医生这样解释!

锅里一炸,油全不见了,留下一盘香喷喷的茄子,吃起来是过瘾,可不少人也皱起了眉头:这玩意儿不是最吸油的菜么?糖尿病患者吃它,不是找“油腻”的麻烦吗?可偏偏有研究说,它对控糖还有点儿“门道”。

糖尿病,说白了就是身体对胰岛素这把“钥匙”不灵光了,血糖老是高;不管是胰岛素不够,还是用不上,时间一长,身体各个地方都跟着出问题。

说茄子对糖尿病有好处,听着就像是“油锅里捞健康”,让人犯嘀咕。但你要真把这个紫皮疙瘩当成只会吸油的“油罐子”,那可就冤枉它了。在中医眼里,茄子性寒、入胃、大肠经;在西医角度,它低糖、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不少老中医甚至会说,茄子这东西,凉血、活血、散瘀,吃得对,比一把药还灵。

从农村饭桌到城市餐厅,茄子是“百搭王”。但要说它能助糖尿病一臂之力,可不是靠“传说”撑场面,而是真有科学在背后站台。有研究发现,茄子中富含的“绿原酸”和“类黄酮”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水平。这不是空口白话,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实验显示,每天摄入适量茄子的人在餐后血糖波动上比普通人要平稳。

这事儿要真整明白了,咱就得从糖尿病的门道说起。糖尿病不是一朝一夕的“富贵病”,而是生活习惯一点点“熬”出来的。大鱼大肉、坐得多动得少、再加上点压力和作息不规律,血糖这杆秤就开始失衡。一旦确诊糖尿病,别以为光靠药就行,饮食控制才是那根“命根子”。控制饮食不是少吃这么简单,而是要吃得对、吃得巧。

茄子虽说吸油,但它本身含糖量极低,100克里头糖分不到2克,比起那些“糖衣炮弹”的甜点、水果,它可清爽多了。更妙的是,它里面那点“绿原酸”,是种天然的抗氧化剂,能减轻胰岛细胞的损伤。这一点,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报告里就提过:绿原酸有助于抑制糖类分解酶的活性,从而减缓葡萄糖的吸收速度

再说了,咱老百姓吃菜,讲究的是一个“顺口”。茄子软乎、入味,哪怕牙口不好的人也能吃得香。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常年吃粗粮、喝清汤,嘴巴早就“寡淡”得没了滋味,茄子这点“油香”,反倒能让人吃饭有点盼头。但这“香”,得讲究做法,油炸茄子确实不妙,吸油太狠,血脂也跟着飘。聪明的做法是:少油蒸、煮、炖,或者先烤再炒,减少吸油量。

有些人说,茄子皮硬、颜色深,是不是“不好消化”?可实际上,茄子皮里才藏着宝贝——花青素。这玩意儿不光抗氧化,还能保护血管、抗炎、降血脂。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心脑血管问题是“常客”,花青素这“护心符”可不能丢。美国糖尿病协会也曾提到,摄入富含花青素的食物能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再从肠道说起,茄子的膳食纤维可不含糊,每100克茄子含有2克左右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血糖“稳一稳”。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血糖调节的重要战场。肠道菌群失衡,胰岛素的作用就会打折扣。而茄子这种“草本菜”,能帮肠道“养点好菌”,就像老祖宗说的,肚子通了,病也少了。

咱再说点“门外汉”听起来像是瞎扯,其实有理的事。老一辈人讲:“吃茄子不去皮,吃药也白吃。”其实这不是迷信,而是生活经验。茄子皮是“药皮”,能抗氧化、抗炎,连国外的多项研究都认了这茬。有研究指出,茄子皮提取物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调节血糖和血脂的潜力,还没有大规模人体试验,但方向上是靠谱的。

当然茄子虽好,也不能当饭吃。医生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调补”。啥意思?就是你光吃茄子,不管别的营养,那也是“偏食”。糖尿病人要的是“均衡”,不是迷信哪一种食材“灵丹妙药”,而是把每一口饭都吃对路数。茄子可以吃,但要搭配杂粮、豆类、绿叶菜,才是正道。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现在不少人得糖尿病,不是命不好,是嘴太“快”。一口气吃两大碗饭,甜品、夜宵不落下,身体哪受得了。茄子这类“平价养生菜”,不是救命稻草,而是生活的“调味剂”。它不是药,但吃得对,能少吃药;它不是主角,但养得好,能护主角。

有些年轻人觉得糖尿病离自己远,那可真是“年轻不知病滋味”。现在糖尿病发病年龄越来越低,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4亿,其中不少是三四十岁的人。高血糖不痛不痒,一旦发现可能已经晚了。所以别以为“控制血糖”是老年人的事,其实每个人饭桌上的选择,都是在给未来的自己“投票”。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吃得巧”的门道。茄子这类食材,不是不能吃,而是看你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和谁一起吃。比如饭后吃点茄子炖豆腐,既降火又助消化;再比如把茄子和苦瓜一起搭配,苦中带甘,正好平衡味蕾,还能顺带降糖。这就是“药食同源”的智慧,咱祖祖辈辈早就琢磨透了。

当然也别盲目追风,茄子虽好,但也不是人人适合。体寒、脾虚、容易腹泻的人,吃多了茄子可能会拉肚子或者肚子胀气。再者,茄子性寒,夏天吃尚可,到了秋冬就得少点,免得寒气侵体。这些看似“古板”的讲究,其实都是身体真实反应的规矩。

咱总结一句,茄子虽是“吸油大户”,但也是“控糖能手”。关键看你会不会用,会不会吃。糖尿病不是吃坏一顿饭,而是吃错了太多顿饭。日子越是简单,吃得越是讲究,那身体反倒越是争气。

饭是一天三顿吃出来的病,也是一天三顿调出来的命。茄子不是灵丹,但它是懂你身体的小帮手。别小看这紫皮疙瘩,它可能就是你饭桌上那个默默守护的“降糖卫士”。

参考文献:

[1]李瑞芳,王文涛.茄子多酚对糖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2024,35(05):67-72.

[2]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绿原酸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39(11):933-937.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年)[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