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坏足(糖尿病坏足是怎么引起的)

岐黄新韵传人 0
文章目录:

血糖水平到底达到多少,才会引起糖尿病足导致烂脚?一文了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他是村里最能干的木匠,年轻时一把斧头走南闯北,给人打家具,修门窗,谁家娶媳妇、谁家盖房子,都少不了他一双巧手。

可现在,这双曾经灵巧如飞的手,正颤抖地捧着一只换药盒。他的右脚,从脚背到脚趾,已经变成了一片黑紫色,医生说再不截肢,就可能保不住命。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现实。真实发生在山东一个小县城的老李身上。他只是觉得脚有点麻、有点凉,以为是老寒腿发作,没当回事。直到脚趾开始发黑、有异味,他才慌了神。

你可能会想:糖尿病嘛,谁还没听说过?不就是血糖高点,控制下饮食就好了?可你知道吗?糖尿病足,就是被这么“拖”出来的。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足只跟“糖尿病时间久了”有关,却不知道,血糖水平一旦失控,哪怕你得糖尿病没几年,也可能一步走错,导致烂脚甚至截肢。那血糖要高到什么程度才会这么严重?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

一个被忽略的“临界点”:血糖高到什么程度,脚才会烂?

我们先说个数字。空腹血糖持续超过7.0毫摩尔/升,或者餐后血糖大于11.1毫摩尔/升,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可你知道吗?糖尿病足的发生,并不需要你血糖高到“爆表”。

根据《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中的临床数据,当空腹血糖长期维持在8.5以上,或者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就已经显著增加患糖尿病足的风险。

为什么呢?因为高血糖就像一把慢刀子,在神经和血管上一点点“拉锯”。最先受伤的,是足部的末梢神经和微血管。

神经坏了,你的脚就没了“警报系统”;血管堵了,伤口就没了“营养补给”。一不小心磕一下,哪怕只是穿鞋磨了个泡,伤口都可能发展成溃疡、感染,最后变成烂脚。

很多人说,自己血糖也高,但脚没事啊。这就像抽烟的人说自己没得肺癌一样,问题是:你愿意去撞这个概率吗?

为什么糖尿病足总是悄无声息地找上门?

它真的不疼,一开始连麻都不麻。很多人到了糖尿病足的中后期,才开始察觉脚凉、脚麻、走路没劲。等到脚趾变色、脚底溃烂,已经是“火烧眉毛”的阶段。

这不是个例。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数据,中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0%的人会发展为糖尿病足。

最可怕的是,很多人连自己患了糖尿病都不知道。有个真实案例,一个退休教师,60多岁,身体一直硬朗,直到一次单位体检发现空腹血糖13,糖化血红蛋白10.5%。他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得了糖尿病,更别说预防糖尿病足了。

糖尿病足不是“等来的”,而是“拖出来的”。很多患者在刚确诊糖尿病时,只关注降糖药有没有副作用,吃了会不会头晕,却忽视了一个根本:控制不好血糖,身体的各个角落都会出问题。

尤其是脚——这个“最远离心脏”的地方,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容易出事。

血糖高了就一定会得糖尿病足吗?

不是。但如果你血糖高,又有这几类情况,那风险就非常高了:

第一,患病超过5年但控制不佳的人群。血糖像风筝线,拉得太松,脚就容易“飞”出问题。

第二,有吸烟史的人。烟草会让血管更容易堵塞,脚部供血雪上加霜。

第三,不注意脚部护理的人。穿不合脚的鞋、不洗脚、不剪趾甲,都是“帮凶”。

第四,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这三高是“铁三角”,联手把动脉搞得一团糟。

糖尿病足的发生,不只是血糖的“错”,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合谋”。

那到底该怎么防?医生说得再多,不如你自己“盯牢”这几点

第一,血糖控制才是王道。很多老年人吃药断断续续,觉得“吃久了对肝不好”“血糖高点也不碍事”,这种想法就是在玩火。糖化血红蛋白要稳定在7%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6.1左右,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安全线。

第二,定期检查足部神经和血管状态。不少社区医院都能做踝肱指数(ABI)和足部神经传导检查,别等脚烂了才去查。

第三,养成每天看脚的习惯。脚背、脚趾缝、脚底,有没有红点、水泡、异味?有没有颜色变深?这些细节,是糖尿病足最初的“预警”,别忽略了。

第四,把“穿鞋”这件小事当大事。别图便宜穿硬底布鞋,选透气、防滑、包裹性好的鞋。袜子也要选棉质的,不勒脚、不潮湿。

第五,营养不能少。别因为怕血糖高就什么都不吃。蛋白质、维生素B族、锌,这些都是修复神经和血管的“原材料”。营养不是敌人,是帮你打胜仗的“军粮”。

真实案例,触目惊心,不容忽视

2018年,南京鼓楼医院收治了一位糖尿病足的老太太,她的左脚从脚背开始溃烂,感染严重,最终被迫截去了小腿。她的儿子哭着说:如果早知道糖尿病能烂脚,他哪还会让母亲只靠偏方“泡脚”治病……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她那样幸运地保住命。有数据显示,糖尿病足患者在截肢后的5年内死亡率接近50%。这比很多癌症都还要高。

糖尿病足不是“重病”,但它的后果却可能是“致命”。

结尾的话:脚,是你的“命根子”

我们都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脚不仅是行走的起点,更是健康的“底线”。

你今天不重视它,明天它可能就让你寸步难行。

不是吓你,而是提醒你:血糖高不高,脚最知道。

脚疼、脚麻、脚凉,这不是老毛病,是身体在求救。别再等了,别再拖了。控制血糖,从现在开始;守住双脚,从脚下做起。

你不想有一天,看着自己的脚说出那句迟来的:“早知道……”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5):289-301.

[2]王建华,李春燕.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22):1706-1709.

[3]刘晓红,张敏.糖尿病足截肢患者术后生存率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85-88.

糖尿病足别拖!小心烂脚截肢,这样做能救回来!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感染、溃烂,甚至截肢。但别担心,只要科学管理,大多数情况是可以控制和治疗的!今天,我们就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讲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

一、糖尿病足是怎么来的?

糖尿病足主要是因为长期高血糖导致:
神经损伤(感觉变差):脚部麻木,受伤了也不知道。
血管病变(供血不足):伤口愈合慢,容易感染。
免疫力下降:细菌更容易繁殖,感染风险高。

常见表现

  • 脚部麻木、刺痛、发凉
  • 皮肤干燥、皲裂、起水泡
  • 伤口难愈合,甚至溃烂、发黑
二、糖尿病足怎么治疗?

治疗原则:控制血糖 改善血液循环 抗感染 伤口护理

1. 控制血糖(最关键!)

血糖达标(空腹<7mmol/L,餐后<10mmol/L)才能减少神经和血管损伤。
按时吃药/打胰岛素,定期测血糖,避免血糖波动。

2. 改善血液循环

♂️ 适度运动(如散步、抬腿运动),促进血液流动。
医生可能会开药(如阿司匹林、西洛他唑)帮助血管扩张。
⚠️ 戒烟! 吸烟会加重血管堵塞。

3. 抗感染治疗

如果伤口感染,医生会开抗生素(如头孢类、克林霉素)。
**严重感染(发烧、流脓)**需住院,可能需要静脉输液或手术清创。

4. 伤口护理(非常重要!)

每天检查双脚,发现伤口及时处理。
正确清洗:用温水(不超过37℃)和温和肥皂清洗,避免烫伤。
保持湿润:涂无刺激的润肤霜(如凡士林),但别涂在伤口上。
专业换药:如果伤口较深,去医院让医生处理,避免自己乱涂药。

5. 减压治疗(减少脚部压力)

穿糖尿病专用鞋,避免磨脚。
卧床休息:严重溃疡时,减少走路,避免伤口受压。

6. 手术治疗(严重情况)

清创术:切除坏死组织,促进愈合。
血管手术:如果血管堵塞严重,可能要做支架或搭桥手术。
截肢(最后选择):如果感染无法控制,为避免危及生命,可能需截肢。

三、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每天检查脚:看有没有伤口、红肿、水泡。
穿合适的鞋子:避免高跟鞋、硬底鞋,选择宽松透气的鞋袜。
不要光脚走路:防止割伤、烫伤。
定期看医生:至少每3个月检查一次足部。
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三高都会加重糖尿病足风险。

四、总结

糖尿病足的治疗核心是:

  1. 控血糖(最重要!)
  2. 早发现、早治疗(每天检查脚!)
  3. 科学护理(别自己乱处理伤口!)
  4. 必要时就医(感染严重别拖!)

记住:糖尿病足可防可治,关键在平时细心管理!

糖尿病足发黑溃烂了,还能治好吗,会不会截肢?医生说出实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主任医师王春。

糖尿病足如果出现了发黑和溃烂,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可以治好的,但是是否能治好决定于血管病变的程度。

1. 如果血管已经病变非常严重,甚至大的血管已经出问题,可能通过血管外科或者是骨科改善血供的基础上还是好不了。

2. 但是如果治疗得比较早,进行改善血供的治疗以后大部分都是可以治好的。

至于发黑或者是溃烂的组织,如果发黑了,它已经坏死了,是不可能再逆转了,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或者是清创。寄希望于发黑或溃烂不要再往上进行延伸和进展,让伤口早期的愈合,这种情况下是可以治疗好的,但是多多少少会留下肢体的残缺。

记得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