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以用葡萄糖吗(糖尿病可以用葡萄糖酸钙输液)
给糖尿病患者配葡萄糖,这是“趁我病,要我命”?
6月7日,河南网友发视频称,家中患者患有糖尿病,但桐柏县双河医院药房人员,把盐水错拿成糖水,还说没事。6月9日上午,有记者电话联系了桐柏县卫健委,卫健委工作人员表示:这件事他们只向领导直接汇报,不对记者公布。这件乌龙暂时还没有更新的官方通报,但是糖尿病患者能否使用葡萄糖注射液却引发了关注。
01
治疗低血糖
低血糖诊治流程规定,当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神志清楚者,应立即口服15克至20克糖类食物(葡萄糖为佳),处理后15分钟需复测血糖,直至血糖达标。临床工作中,护士习惯嘱低血糖患者进食3~5颗水果硬糖、饼干、面包等快速升糖食物。
该类食物有方便购买和取用的优点,但同时具有进食后需在胃内消化一段时间,且进食成分不一,受环境影响容易变质,不容易精确计算所吃食物的总热量等缺点。也有研究报道有些医院医护人员采用指导低血糖患者口服16.5克葡萄糖粉剂,或口服葡萄糖咀嚼片的方式纠正低血糖,该类食物能较精确计算总热量,但存在患者身边不常备、取之不方便、医院备用又涉及到费用问题、保质期督查不到位等特点。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时,需要迅速提升血糖水平,输注葡萄糖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10%葡萄糖注射液150毫升是各层级医院包括诊所必备溶液,含葡萄糖为15克,主要成分是葡萄糖,辅料为注射用水,无其他成分,取之方便、剂量精确、快速吸收,从而能快速提升血糖,适用于所有允许进食的糖尿病患者纠正低血糖。
02
药物配伍需要
在临床治疗中,某些药物必须使用葡萄糖溶液作为溶剂来确保其稳定性和疗效,例如紫杉醇脂质体、胺碘酮等。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虽然胰岛素注射液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但在特定情况下,他们可能仍需使用葡萄糖注射液,也就是所谓的“糖水”。这可能会引起一些疑问,即胰岛素注射液和葡萄糖注射液是否会相互影响。
实际上,胰岛素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有研究发现,当胰岛素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等溶媒配伍后,可能会发生聚集或降解现象,进而影响药物的效果和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因此,胰岛素注射液在与其他药品配伍使用时,加入的量以及配伍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安全性。
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生在使用葡萄糖注射液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来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并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以确保血糖控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
03
特殊治疗需求
在进行极化液疗法时,葡萄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于保护心肌细胞。
极化液的使用在心脏手术中相当重要,它维护了心肌细胞的代谢稳定,并减少了手术过程中对心肌的损伤。你或许会感到好奇,这极化液到底包含了什么成分?
钾离子:它能够稳定心肌细胞膜电位,降低兴奋性。
葡萄糖:是能量来源,支持心肌代谢。
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利用,进一步支持心肌细胞的功能。
镁离子:减少钙对心肌的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04
合并特殊疾病
对于合并心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使用生理盐水可能加重身体负担,此时可选择葡萄糖溶液。
编辑 | 李冠妍 审核 | 张广有
糖尿病患者可以输注葡萄糖吗?打破认知误区,科学看待临床治疗
"医生,我是糖尿病患者,怎么能给我挂葡萄糖呢?"在医院的病房里,这样的疑问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张阿姨因肺炎住院治疗,当看到输液瓶上"葡萄糖注射液"的字样时,立即按响了呼叫铃。这个场景折射出糖尿病患者对葡萄糖输液的普遍焦虑,而这种焦虑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医学知识的误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充满争议的医疗话题,用科学视角还原真相。
葡萄糖注射液
一、抵触情绪的根源:认知偏差与信息鸿沟
- 糖尿病患者对葡萄糖的敏感,源于疾病管理中对糖分摄入的严格控制。当患者看到"葡萄糖"三个字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条件反射:这是否会导致血糖飙升?这种担忧在老年患者群体中尤为突出。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统计显示,住院糖尿病患者中,约67%曾对葡萄糖输液提出过质疑。
- 但医学治疗远比表面文字复杂。临床用药存在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点:很多药物必须用葡萄糖溶液作为溶媒。比如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胺碘酮、硝酸甘油等心血管药物,在生理盐水中会发生沉淀或分解,必须使用葡萄糖溶液才能保证药物稳定性。当治疗需要与控糖需求产生冲突时,医护人员的选择往往基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医学判断。
静脉输液瓶
二、5%葡萄糖的"糖分密码":数据背后的真相
- 让我们用数字说话。5%葡萄糖注射液每500ml含25g葡萄糖,这个数值看似惊人,但需要结合人体代谢规律来分析。健康成年人每日基础代谢约需150-200g葡萄糖,糖尿病患者在应激状态(如感染、手术)下,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反而会增加。当以每小时100ml的速度输注时,相当于每小时输入5g葡萄糖,每分钟仅0.08g。
- 更直观的对比是:一碗150g的米饭含约40g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葡萄糖约35g。这意味着输注500ml 5%葡萄糖的糖分含量,仅相当于三分之二碗米饭。在住院患者普遍存在进食减少的情况下,这样的糖分补充其实是为机体提供基础能量保障。
人体能量摄入
三、破解治疗迷思:临床应用的智慧平衡
在真实的医疗场景中,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使用遵循严格规范。内分泌科的治疗指南明确指出:当必须使用葡萄糖溶液时,会按每2-4g葡萄糖加入1单位胰岛素的比例进行中和。这种"糖 胰岛素"的配伍方案,既保证了药物治疗需求,又维持了血糖稳定。
- 临床数据显示,在规范管理下,糖尿病患者输注500ml 5%葡萄糖2小时后的血糖波动通常不超过3mmol/L。某省级医院对300例住院患者的跟踪研究证实,合理使用葡萄糖注射液的患者,其血糖达标率(空腹<7mmol/L,餐后<10mmol/L)达到92%,与未使用者无统计学差异。
血糖控制
四、治疗艺术:多维度血糖管理策略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患者输液的管理早已突破单一维度。除了胰岛素中和,临床还采用以下组合策略:
- 优先选择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
- 使用果糖、木糖醇等替代型溶液
-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实时追踪
- 营养科参与制定个体化补液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葡萄糖输注反而成为治疗必需。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纠正过程中,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需要补充5%葡萄糖 胰岛素维持治疗,防止血糖下降过快引发脑水肿。这种"反向操作"正体现了医学治疗的辩证思维。
五、走出误区:建立科学的治疗观
面对葡萄糖注射液,糖尿病患者需要建立三个认知基点:
- 医疗行为是风险效益的综合判断
- 短期可控的血糖波动优于治疗延误
- 专业团队的监测能化解潜在风险
"拒绝必要的葡萄糖输注,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代谢紊乱。就像消防员救火时需要合理破拆,医疗决策也需要权衡利弊。
人体代谢
结语:医学是充满智慧的艺术。当我们理解5%葡萄糖注射液相当于每小时摄入1/4个苹果的糖分,当我们知道胰岛素可以像"化学剪刀"精准中和糖分,曾经的恐惧就会烟消云散。在疾病治疗的道路上,医患之间最坚固的桥梁永远是充分的沟通和理性的认知。放下对"葡萄糖"三个字的过度敏感,用科学的态度拥抱规范治疗,这才是糖尿病患者最明智的选择。
#糖尿病##糖尿病那些事##葡萄糖注射液##健康真探社##合理用药知识大全#
专家倡导糖尿病患者持续葡萄糖监测以精准、稳定控糖
中新网上海5月19日电 (记者 陈静)“糖尿病患者不仅面临血糖升高的风险,还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如果早期不做好血糖控制,后续出现器官损伤往往不可逆转,因此控糖绝不能掉以轻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教授18日线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早开始规范管理,未来发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概率就越低。
纪立农教授在2025内分泌代谢疾病前沿进展学术会议上发言。(会议组委会供图)
据介绍,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证实,糖尿病早期严格控糖会产生“代谢记忆”效应。“早期做好控糖仍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纪立农教授强调,“糖尿病作为慢性病,血糖管理需要贯穿患者院内治疗和院外生活的全周期。无论是住院门诊期间的规范治疗,还是出院后的居家监测,都需要坚持长期科学管理”。
据了解,在2025内分泌代谢疾病前沿进展学术会议上,聚焦集成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iCGM技术的国际高峰论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与会多位国际糖尿病专家分享了以瞬感2代等集成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在欧美地区和日本的应用经验和临床价值,指出iCGM技术在低血糖、正常血糖、高血糖区间均能满足较高的准确性要求。
据悉,糖尿病并发症不仅可导致失明、肾衰竭,还会增加冠心病和脑卒中风险1.5倍至2.5倍。纪立农教授表示,满足iCGM技术标准的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为长期监测提供更精准、更稳定的工具。据悉,通过动态血糖监测,患者可以发现不同状态下血糖的变化规律,CGM对于指导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食运动、药物调整均有帮助。
在住院病人中,不少为糖尿病患者,随着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不断进步,新一代监测系统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而多科室联动可确保所有患者获得一致的高水平血糖管理,实现“同病同院同治”。在采访中,专家们呼吁建立全院协作机制。
在线上采访中,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教授表示:“肥胖是糖尿病的常见伴随症状,中国超过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超重或肥胖。对于这部分人群,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科学减重对于控制血糖尤为重要。因此,制定血糖目标,采用先进的iCGM技术实现动态管理,配合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干预进行体重管理和维持血糖平稳,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控健康。”
据最新REFLECT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住院风险,其中,既往严重低血糖的1型糖尿病患者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住院率降低78%,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住院率同样下降。该研究基于瑞典国家糖尿病记录(NDR),覆盖约90%的瑞典糖尿病患者。
肖新华教授指出,糖尿病最重要的是预防和管理,即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现在国家提倡体重管理,这是很好的,因为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糖尿病管理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干预对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都有好处,因为它们有很多共同的病理机制。”他解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吃得多、活动量少、肥胖等,这些因素既容易引起糖尿病,又会引起高血压和高血脂。“我们提倡‘三高共管’是因为,无论是糖尿病、高血压还是高血脂,控制它们,改善血糖、血脂和血压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减少心血管并发症,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肖新华教授表示。
这位专家介绍,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者、妊娠糖尿病患者、分娩过巨大胎儿的女性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此外,抽烟、喝酒、不运动、长期久坐的人群也是高风险人群,需要引起重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