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实用糖尿病(实用糖尿病学)

重症医学科吴医师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有救了!研究发现:合理补充7大营养,血糖很难升高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为什么我控制饮食、天天走路,血糖还是忽上忽下?”
“饭都不敢吃饱,还总感觉累,是不是身体出问题了?”
“医生说我血糖稳定,但我总觉得身体虚,怎么回事?”

很多糖尿病人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明明在“好好控制”,但身体却频频报错。血糖像坐过山车,人却像泄了气的皮球。问题到底出在哪?真相其实很扎心——营养不够,控糖就像空中楼阁

别误会,控糖不是少吃就是对。长期营养不均衡,反而让身体更敏感、更难稳血糖。最近越来越多研究开始关注一个过去被忽视的方向:7种关键营养素,它们不是“特效药”,却能悄悄帮你稳住血糖的底盘。

这不是玄学,是科学。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些被低估的营养,正在决定糖尿病人的命运走向

说穿了,糖尿病的核心是:身体对胰岛素的使用出了问题。而胰岛素该怎么工作,怎么被细胞“听话地使用”,背后离不开很多微量营养素的参与。


缺一样,可能都让身体“滑铁卢”。

市面上很多人只盯着碳水、脂肪、蛋白质的摄入比例,却忽视了身体真正的“调控部队”——矿物质、维生素、抗氧化因子。它们就像幕后工程师,虽不显眼,却决定了血糖系统是否顺畅运行。

,就是第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主角。几乎所有代谢相关的酶都离不开它。很多糖尿病人其实轻微缺镁,却浑然不觉。
缺镁时,细胞变得对胰岛素“迟钝”,就像耳背的人听不清指令,血糖自然升得更快。研究显示,适量补充镁可以提升胰岛素敏感性,让血糖更容易被“接收处理”,不在血液里乱跑。

说到胰岛素敏感性,就不得不提。这个冷门微量元素,在糖尿病管理中正逐渐成为“新宠”。它的作用很直接——帮胰岛素开门,让葡萄糖顺利进入细胞。
缺了铬,胰岛素在外面敲门敲破手,细胞也不愿意开。
研究发现,糖尿病人常常存在铬储备不足的问题,而适度补充,有助于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波动。

除了矿物质,维生素D的角色也越来越引人关注。很多人以为它只是“补钙的搭档”,但其实它直接参与胰岛素的分泌过程。


维生素D水平低的人,胰岛细胞的功能会被打折扣,导致胰岛素分泌变得不稳定。
更让人意外的是,它还和慢性炎症相关——而慢性炎症,正是糖尿病的“幕后黑手”。

再看维生素B群,尤其是B1(硫胺素)和B6(吡哆醇),它们的任务像是“情绪调节员”和“神经线路维修工”。
糖尿病引起的手脚麻木、刺痛感,很大一部分和这类维生素缺乏有关。
而神经状态一旦紊乱,大脑对饥饿感、饱腹感的判断也会失真,进一步干扰血糖控制。

说到底,光控制饮食,不补足营养,是在“带病节食”,长期看,反而透支身体底子。

另一个经常被忽略的营养明星是。它是胰岛素合成、储存和释放的关键成分,也是免疫系统的“防火墙”。很多糖尿病人一感冒就血糖飙升,背后很可能和锌缺乏有关。
研究甚至发现,锌摄入水平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呈负相关,也就是说,锌“站得住”,身体才稳得住。

再说一个“反转角色”——抗氧化剂。比如α-硫辛酸,其实它在德国已经被用作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辅助营养干预。
它的作用不是降糖,而是减少胰岛细胞被氧化应激破坏的几率。
简单理解就是,它不是直接降血糖,而是守护“降糖系统”的完整和耐久。

这些营养素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刚刚好”最重要。身体要的是平衡,而不是堆砌。
比如镁和钙之间就有拮抗作用,锌和铜也是如此,盲目补充反而可能打乱节奏。

而我们日常饮食中,很多人其实在这些营养素上是“结构性缺乏”的。
不是吃得少,而是吃得不对。
精细化加工的主食、过度去油的饮食习惯、蔬菜摄入单一,都让我们越来越远离这些关键营养。

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因为吸收率下降,对营养素的需求反而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体检指标正常,但人就是乏力、心慌、情绪波动大”,这些微小的不舒服,其实正是身体在发出信号。

回到开头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控制饮食、坚持运动,血糖还是不稳定?
很可能,是身体的营养“后台”出了问题。就像一部手机,不是只靠省电模式就能续命,还得看电池本身是不是健康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吃出来”的简单病,它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而营养,就是这个系统的底层逻辑。
补对了,不是灵丹妙药,而是让身体“重启逻辑”的机会。

这也解释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为什么有些人血糖不高,身体却早早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答案可能就在于:表面正常,营养“空心”

说到底,糖尿病管理不能只看血糖,更要看身体有没有“用得上血糖”的能力。
而这背后,靠的正是细胞代谢能力,靠的是胰岛素是否被充分利用,靠的是身体有没有足够的“营养工具”来修复、调节、对抗各种慢性应激

我们不该再把“营养”当成附属品。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它甚至比“控糖”本身更关键。
因为真正的控糖,不是控住血糖,而是住得舒服,稳得长久

参考文献:
[1]王成钢,刘志民.镁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3):234-238.
[2]韩旭,李强.铬与糖代谢的关系及其在糖尿病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糖尿病杂志,2022,18(5):321-324.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糖尿病患者控糖难?实用饮食小技巧助您更好管理血糖!| 吃出健康来

来源:健康中国

糖尿病患者实用饮食小技巧,助您管理血糖。

按时进餐仍感到饥饿难忍怎么办

一是多吃些低热量、高容积的食品,如西红柿、黄瓜、白菜等蔬菜。

二是少食多餐,将正餐的主食匀出一小部分作为加餐用,加餐时可选用低热能蔬菜、半两主食或1个鸡蛋(50克)、1杯牛奶(150毫升)等。

三是选用粗杂粮代替精细粮,可以产生更强的饱腹感。

四是将口味变清淡,吃饭速度放慢,真正做到细嚼慢咽,也可以降低过于旺盛的食欲。

如何准备早餐

如果不吃早餐,就容易产生用药的问题:继续用药容易发生低血糖,不用药血糖将升高;另外,早餐不吃就容易在午餐时吃得过多。

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荤素搭配。单纯只吃鸡蛋或牛奶,可能会浪费其中宝贵的优质蛋白质。

糖尿病患者怎样吃水果

吃水果,一是可以改善口味;二是可以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水果对血糖有一定的影响,但每天1~2种水果是可以的,应多选择含碳水化合物较低的水果,但仍要计算能量,例如吃200克左右的苹果或橘子,就需要相应减少主食25克。

吃水果还要掌握好时间:一般将水果作为加餐,避免单次摄入糖类过多,导致血糖升高。

文字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食养是良医》

为什么达格列净配上甘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肾病,5项指标改善?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谁能想到,一种起初只是用于降糖的药物,竟然在肾病治疗领域大放异彩?

在多项权威研究中,一组特别的“组合拳”——达格列净联合甘精胰岛素,不仅帮助患者稳住了血糖,还在血压、尿蛋白、心功能、体重和肾小球滤过率这5个关键指标上,带来了明显改善。

这个组合,正在改变我们对糖尿病肾病治疗的传统认知。

糖尿病肾病,一直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很多人直到尿蛋白飙升、肾功能衰竭,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而这一次,科学家们发现,达格列净 甘精胰岛素的双重治疗方案,不仅降糖稳,还能护肾、利心、控压、减重,甚至延缓透析时间。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科学逻辑?又是哪些机制在发挥作用?一切,值得深入解析。

过去,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手段较为有限,主要依靠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三大核心指标。

传统的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虽然能够短期内控制血糖,但对肾脏的保护效果不显著,甚至在肾功能减退时还可能副作用增大。

而胰岛素,虽然稳定,但容易引发低血糖、体重增加等副作用。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陷入“控糖—副作用—再调整”的恶性循环。

而达格列净的出现,为这一困局带来了新的出路。作为一种SGLT2抑制剂,它并不依赖胰岛素机制来降糖,而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让多余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

这种“绕路”机制,不仅降低了高血糖对肾小球的毒性,还带来了附加的好处,比如减少尿蛋白、降低体重、改善心衰症状,甚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甘精胰岛素作为一种长效基础胰岛素,其平稳、持续的降糖作用,正好弥补了达格列净在胰岛素分泌方面的不足。

而两者联用,不仅能实现全天候血糖控制,还避免了血糖大幅波动带来的肾脏损伤。

特别是在血糖难控、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的中晚期糖尿病患者中,这种组合更显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达格列净并非单纯的降糖药,它甚至被《中华肾脏病杂志》2022年第6期称为“慢性肾脏病的新希望”。

研究显示,达格列净能显著减少尿蛋白排泄,降低肾小球内压,减缓肾小球硬化进程。

与传统降糖药不同,它对肾单位的保护作用更为直接,甚至在非糖尿病肾病中也显示出一定疗效。

临床研究中,达格列净 甘精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在5个关键指标上表现出色。

首先是血糖控制,联合用药让空腹血糖和HbA1c(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更平稳,避免了胰岛素单用时的低血糖风险。

其次是尿蛋白水平显著下降,这代表肾小球屏障功能的改善,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第三是体重减轻,这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福音,因为体重过重本身就是肾病加重的重要因素。

第四是血压下降,尤其是收缩压的改善十分明显,进一步减轻了肾小球负担。

最后,第五项指标——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维持甚至小幅提升,是该组合治疗中最令人振奋的发现。

当然,任何药物组合都不应脱离个体化原则。并非所有糖尿病肾病患者都适合这种方案。

比如,严重脱水、反复尿路感染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达格列净;而胰岛素过敏、体重过轻者,也需慎重评估是否加用甘精胰岛素。

因此,医生在制定方案时,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这种组合。

除了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多个方面。饮食上,应控制蛋白质摄入,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清、鱼肉等;

限制钠盐摄入,避免水肿与高血压加重;适当摄入富含钾、镁的食物,但也要警惕高钾血症。

运动方面,应以中低强度为主,如快走、骑车、太极拳等,每天30分钟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肾脏负担增加。同时,规律作息、控制情绪、戒烟限酒,都是缓解病情的“隐形药方”。

不少患者会问:“达格列净这么好,能不能单独用?”理论上可以,但临床上,单用达格列净降糖力度可能不足,尤其是胰岛素分泌功能较差的患者,单药难以维持血糖稳定。

而甘精胰岛素的加入,不仅增强了降糖效果,还让达格列净的优势得以更全面发挥。

正如《实用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3期所指出:SGLT2抑制剂与长效胰岛素的协同机制,不仅在降糖领域实现1 1>2,更在保护肾脏与心血管上展现出深远意义。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这种联合方案的背后,是对疾病本质更深刻的理解。糖尿病不是单纯的血糖问题,它是一种系统性代谢紊乱,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糖尿病肾病,更是这一紊乱的集中体现。仅靠单一药物难以应对多维度的病理变化,唯有多靶点、多路径的干预,才能真正实现“控糖、护肾、护心”的综合目标。

回归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达格列净配上甘精胰岛素,能带来5项指标的改善?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它们不仅是药物的叠加,更是机制的互补、路径的协同、目标的统一。

这是一种科学与临床智慧的结合,也是现代医学对慢性病综合管理理念的最好诠释。

在未来,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和治疗经验的丰富,这种组合有望成为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新“黄金标准”。

而对患者来说,最重要的,依旧是早发现、早干预、配合医生、坚持治疗

毕竟,疾病的控制从来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持久战

糖尿病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忽视。每一位患者,都有权利选择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而达格列净 甘精胰岛素的组合,正是这个时代送给他们的一份有力“武器”。

只要用得好、用得准、用得稳,糖尿病肾病的命运,完全可以被改写。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31卷第5期:SGLT2抑制剂联合基础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疗效观察;
2.《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年第38卷第9期:达格列净在糖尿病肾病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探析;
3.《实用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19卷第3期:甘精胰岛素与SGLT2抑制剂联合治疗对肾功能及血糖控制的影响;
4.《中华肾脏病杂志》2022年第38卷第6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进展与个体化策略研究;
5.《内科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18卷第1期:新型降糖药物对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改善作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