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18(糖尿病18年还能活几年)
11岁女孩查出“糖尿病”血糖高达18!妈妈当场崩溃:到底是谁的错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令人揪心的真实故事——现实中比电视剧还要狗血、还要扎心的家庭悲剧。
就在昨天,我接到了小姨的一通深夜电话。电话那头,泣不成声:“你表妹才11岁,医生说她血糖18,现在人都住院了!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01. 小姨家的“小公主”,从小被捧在手心里
说起来,小姨这个孙女真的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小姨35岁才结婚,婚后连续几年都怀不上孩子,辗转各大医院,最后居然还是靠了个偏方才如愿怀孕。
怀孕时就血糖高,生下孩子后一直以为可以恢复正常,结果至今吃药也没根治,一直是糖尿病患者,这让小姨的生活压力比山还重。
后来,小姨的儿子(也就是我的表弟)同样是家里的“小福星”,但可能因为孕期糖尿病影响,再加上家里宠得太狠,凡事要啥给啥,从小就是个“胖墩”。长大了不仅因为体重发愁工作,还曾一度自卑。但这些都没耽误他把生意做到风生水起,人生终于顺利。
等表弟成了家,生下女儿的时候,孩子就是个大胖丫头,9斤多!家里人还窃喜“胖孩子好养”,根本没意识到危机的种子已经悄悄埋下……
02. 只要闺女想吃什么,家里人全都满足!饮料油炸食品从早到晚不断线
小女孩饭量惊人,从吃奶开始家里就什么都舍得给。“就这么一个小孩,不吃饱哪行?”这是家里人挂在嘴边的话。每天各式饮料当水喝,白开水一年不碰几次。放学路上准有油炸食品、零食奶茶等着她;晚餐更是大鱼大肉,她最演一顿能啃下去半盘红烧肉!
即便幼儿园和老师频频提醒“孩子太胖了该注意健康”,小姨也总认为“胖点好养,体质好”。一家人只想着让她吃饱,却没给她健康的底线设过防线。
随着年龄增大,孩子体重越来越可怕,四年级时身高没赶上体重,却重超过150斤!然而家长还是套着“喜欢吃、心情好最重要”的逻辑,每天都在把宠爱演变成致命伤害。
03. 血糖爆表到18,医生紧急收治入院!“只是胖,更是无知酿成大祸”
直到最近,这位小女孩突然频繁喊饿、口渴,晚上老起来上厕所,人整天没精神,以为是发育期变化。真去医院一查,竟然空腹血糖高达18!医生当场都懵了,这不是简单的“早期”了,而是典型的青少年糖尿病,必须马上住院处理!
小姨一听泪如雨下:“我自己也是糖尿病,这么多年的痛苦都忍了下来,没想到孙女才11岁就跟我一样……”
04. 这到底是遗传?还是吃出来的病?
很多长辈看到这会觉得“是不是遗传的”?不得不说,遗传确实是糖尿病高风险的因素之一。
小姨怀孕时血糖就异常,而且小女孩这一路体重超标,家族里明显有易感基因。但更重要的是——不良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雪上加霜!
从小挥霍无度的饮食,狂灌饮料,零食甜点不断,运动严重缺失……如果说遗传是子弹,那么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才是扣动扳机的手!
05. 病来了不要怕!全家必须行动,“三板斧”帮孩子走出黑暗
那么,发现糖尿病怎么办?
1. 规范降糖, 医生已安排孩子住院,先用专业药物/胰岛素把血糖平稳降下来。家属要全力配合治疗。
2. 健康饮食,拒绝高糖、高热量垃圾食品,主食副食搭配合理,少油少盐,多蔬菜水果。
3. 运动锻炼, 孩子的运动不能再缺席了!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帮助血糖管理和减重。
4. 心理支持与行为改变, 父母和长辈要反思过去的溺爱习惯,用科学理智的方式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不是用食物表达爱。
5. 医生全程随访管理, 糖尿病不是绝症,只要规范管理,依旧可以健康成长!
朋友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家庭或孩子?请一定要引以为戒,别让宠爱,悄悄变成孩子身体难以承受的枷锁……
结语
写完这篇文章,我真是唏嘘不已…。再多的“爱”也顶不上科学养娃。希望孩子早日康复,也希望所有的爸妈、爷爷奶奶们,一定要管好家庭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别让悲剧重演!转发提醒身边的家长——警醒吧,别再用“爱”伤害孩子了!
18年,海南男子糖尿病,1年后差点截肢,主任:他忽略了3个细节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海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诊室里,陈主任看着眼前这位50岁的患者,神情一度凝重。
这位患者,糖尿病病史18年,却在确诊后一年的时间里,几乎面临截肢风险。问题不在他“不知道”,而在于他“以为自己知道”。糖尿病患者最危险的不是高血糖本身,而是对细节的忽略。
这个病例看似极端,实则并不罕见。国家卫健委2023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超过1.4亿,其中超过60%的患者并未达到控制目标。
更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往往不是因为糖尿病“太重”,而是因为管理细节“太轻”。
那位海南男子,40岁出头确诊2型糖尿病,口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尚可。但一年后,他脚趾发黑、红肿流脓就诊,经影像检查发现已经出现严重的神经末梢坏死。
几乎需要进行部分截肢。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为什么会这样迅速演变?
在陈主任的回顾中,有三个细节成为关键节点:一是忽视足部护理;二是对血糖波动掉以轻心;三是用药未规律复查。这三个细节,看似基础,却是糖尿病管理中反复被忽略的“盲区”。
糖尿病足的发生机制并不复杂,本质上是神经病变与微血管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神经变性后,患者对痛觉、温度的感知下降,脚部小伤口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与此同时,血液循环障碍又使得伤口愈合能力变差。
一旦感染,就可能迅速扩散。“感知迟钝 血供不足 感染风险高”三重因素叠加,糖尿病足就像一个定时炸弹。
从医生角度看,患者常犯的错误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了却没当回事”。陈主任回忆,那位患者曾说:“脚磨了个泡,过几天自己会好。”但对糖尿病人而言,这种判断是致命的。他的脚趾伤口就是从一个“泡”开始,最后发展成坏死。
还有一个常被低估的细节是血糖波动。很多患者只关注空腹血糖,却不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而实际上,血糖波动过大比持续高血糖更容易引起微血管损伤。研究表明,HbA1c每升高1%,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会增加18%~30%。在这位患者的化验单上,糖化血红蛋白为8.9%,远高于控制标准(<7%)。
第三个问题则在于用药后的盲目自信。他自认为血糖控制“差不多”,便随意调整用药剂量,甚至间断服药。
而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不规律治疗会加速胰岛功能衰竭,造成更大损害。糖尿病的治疗从不是“一劳永逸”,而是长期动态管理的过程。
中医对此也有自己的视角。《黄帝内经》中提到“消渴病”,与现代糖尿病相似,强调“甘者缓之,涩者急之”,即因人因证施治。
中医更强调体质差异和辨证施治,在糖尿病足早期,通过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扶正固本等方法,有助于预防感染、改善末梢循环。近年来,越来越多中西医结合方案在糖尿病并发症管理中取得临床进展。
但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足部检查、定期复查、药物依从性、饮食运动干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持续而严谨。医生可以提供方案,真正落实的却是患者自己。
也正因如此,这类病例最值得反思的问题不是“他怎么病得这么重”,而是:“为什么多数人都觉得自己不会这么重?”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凶猛,而在于它安静。它不痛、不痒、不闹,却一点一点侵蚀血管、神经、眼底、肾脏。
在临床中,医生反复提醒患者注意脚部护理,但很多人直到脚变黑、溃烂才意识到问题。
脚是糖尿病患者的“雷区”,而不是“边角地”。每天洗脚、擦干、涂润肤霜、防止破损,是基本操作,而不是“可有可无”。
从经验来看,糖尿病管理最难的不是药物使用,而是“自我管理能力”。
懂得记录血糖、安排饮食、坚持运动、感知异常,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医生可以引导,家人可以协助,但最核心的,是患者能否对自己负责。
海南男子的病情在多学科联合治疗下,最终保住了小腿,但经历的痛苦和风险,是任何人都不愿重演的。
陈主任感慨:“我们不是没给他讲过这些细节,但他以为自己‘懂了’。”临床中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我以为没事。”
“我以为”三个字,是糖尿病并发症最大的推手。
如果说糖尿病是一场慢性战役,那么最有效的武器从来不是药,而是“警觉”。
警觉于小伤口、警觉于一次异常血糖、警觉于一次不寻常的疲惫。越早发现问题,越能避免进一步损伤。
那位患者如今定期来复查,足部每天检查一次,饮食也逐步调整。他曾说:“医生,我现在才知道,糖尿病不是管住嘴这么简单,是管住每一个细节。”这句话,在诊室里留下沉默,也留下警醒。
有些教训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明白,但也有些教训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提前避开。糖尿病不是“看上去不严重”,它只是“不动声色地严重”。
门诊结束时,陈主任把一张足部自查图交给另一位年轻患者,说:“别等疼了才看,糖尿病足的疼,是最晚的信号。”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年)[R].北京:国家卫健委,2023.
[3]王志勇,李建霞.糖尿病足的临床诊疗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3):174-178.
2型糖尿病18年,他靠这5吃3不吃,血糖一直很平稳!
李先生患2型糖尿病18年,这么多年来血糖一直控制的不错,他的控糖心得就是简单的三个字:管住嘴。
李先生在这18年的糖尿病生涯中,总结出了自己的饮食习惯。他说,5种食物要多吃,3种食物要少吃,大家一起看看吧。
5种食物需要多吃
1、粗粮
粗粮虽然含有淀粉,但膳食纤维含量也很多,这是李先生愿意多吃粗粮的原因。
李先生曾做过一个试验:吃同等量的粗粮和精细粮,前者能让血糖“下降”达3mmol/L!因此,这么多年来,李先生一直保持着多吃粗粮的好习惯,这是他18年的糖尿病血糖还很平稳的一个重要原因。
医生提醒:多吃粗粮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控制粗粮的量,这里的多吃粗粮是相对于精细粮而言的。粗粮的本质还是高淀粉食物,还应当严格控量,只是说在粗粮和精细粮之间要多选粗粮。
2、蔬菜
在这10多年中,蔬菜成了李先生的另一个好伙伴,他每餐都离不开蔬菜。李先生也很懂得搭配,一般他每餐的主食都要搭配2-3倍的蔬菜,有时候光吃蔬菜就可以吃个半饱,主食不自觉就少吃下了。
医生提醒:糖尿病人吃蔬菜要以绿叶蔬菜为主,而土豆、粉条、藕丝等高淀粉蔬菜只能当做主食吃。
3、鱼肉
李先生非常喜欢吃鱼肉,因为鱼肉含有优质蛋白,但脂肪含量很低,且几乎不含有碳水化合物。所以,鱼肉营养价值高,对血糖影响又轻微,实在是糖尿病人补充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医生提醒:鱼肉好处虽多,但尿酸高的人要注意少吃鱼肉,或者等尿酸正常后再吃鱼肉。
4、坚果
李先生上午加餐时间总会吃1颗天然核桃,或者10几粒花生米,或者是其他坚果,这个习惯李先生坚持了10多年。
医生提醒:坚果有益于心脏健康,不过也要注意坚果油脂含量高的问题,所以坚果的食用要适量。
5、水果
你没有看错,李先生确实水果吃得也比较多,不过他总是选一些低糖水果,对血糖的影响不大。
医生提醒:糖尿病人完全可以吃水果,只不过需要注意吃水果的量和时间。
3种食物要少吃
1、油炸食物
这么多年来,李先生从来不吃油炸食物,因为他知道油炸食物的危害。过多的油脂不仅会引发肥胖等一系列代谢问题,还会干扰胰岛β细胞的功能,影响其分泌胰岛素。
2、腌制食物
腌制食物含有过多的盐分,同样会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造成胰岛素抵抗等问题。因而,这些年李先生保持着低盐的饮食习惯,对腌制食物更是不碰。
3、高糖食物
高糖食物就更不用说了,对血糖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李先生也是坚决不吃的。
正是因为李先生这么多年来一直能做到这5种食物多吃,3种食物少吃,血糖才会非常稳定,大家都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