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医对糖尿病的解释(中医对糖尿病的称呼)

小帅药师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 | 从中医的角度认识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肥胖”等范畴。

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1.发病因素

禀赋异常、五脏柔弱、素体阴虚、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久坐少动、运动量减少等为糖尿病发生的原因。禀赋异常为内因,饮食情志为外因,内外因相合而致糖尿病。

过食肥甘厚味及饮食结构或质量改变为主要病因。《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多食肥甘,滞胃碍脾,中焦壅滞,升降受阻,运化失司,聚湿变浊生痰,日久化热伤津,导致糖尿病。

久坐少动,活动减少,脾气呆滞,运化失常;脾气既耗,胃气亦伤,脾胃虚弱;脾不散精,精微物质不归正化,则为湿为痰、为浊为膏,日久化热,导致糖尿病。

情志失调,肝失疏泄,则中焦气机郁滞,形成肝脾气滞、肝胃气滞;脾胃运化失常,饮食壅而生热,滞而生痰,变生糖尿病。

2.病机及演变规律

糖尿病为食、郁、痰、湿、热、瘀交织为患。其病机演变基本按郁、热、虚、损四个阶段发展。发病初期以六郁为主,病位多在肝,在脾(胃);继则郁久化热,以肝热、胃热为主,亦可兼肺热、肠热;燥热既久,壮火食气,燥热伤阴,阴损及阳,终至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受损,病邪人络,络损脉损,变证百出。

3.病位、病性

糖尿病病位在五脏,以脾(胃)、肝、肾为主,涉及心肺;阴虚或气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多虚实夹杂。

初期为情志失调,痰浊化热伤阴,以标实为主;继之为气阴两虚,最后阴阳两虚,兼夹痰浊瘀血,以本虚为主。阴虚血脉运行涩滞、气虚鼓动无力、痰浊阻滞、血脉不利等都可形成瘀血,痰浊是瘀血形成的病理基础,且二者相互影响,瘀血贯穿糖尿病始终,是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基础;痰浊瘀血又可损伤脏腑,耗伤气血,使病变错综复杂。

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糖尿病多因禀赋异常、过食肥甘、多坐少动,以及精神因素而成。病因复杂,变证多端。辨证当明确郁、热、虚、损等不同病程特点。

本病初始多六郁相兼为病,宜辛开苦降,行气化痰。郁久化热,肝胃郁热者,宜开郁清胃;热盛者宜苦酸制甜,其肺热、肠热、胃热诸证并宜辨证治之。燥热伤阴,壮火食气终致气血阴阳俱虚,则须益气养血,滋阴补阳润燥。脉损、络损诸证更宜及早、全程治络,应根据不同病情选用辛香疏络、辛润通络、活血通络诸法,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1.痰(湿)热互结证

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或见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

2.热盛伤津证

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丹溪心法》)或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加减。

3.气阴两虚证

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玉泉丸(《杂病源流犀烛》)或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糖尿病日久均可导致肝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严重者发生死亡。

1.肝肾阴虚证

症状:小便频数,浑浊如膏,视物模糊,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口干咽燥,多梦遗精,皮肤干燥,雀目,或蚊蝇飞舞,或失明,皮肤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医级》)或麦味地黄汤(《寿世保元》)加减。

2.阴阳两虚证

症状: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疲,耳轮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软无力,畏寒肢凉,四肢欠温,阳痿,下肢浮肿,甚则全身皆肿,舌质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水肿者用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加减。

糖尿病的日常调理!

1.饮食

坚持做到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吃序颠倒,就是指每餐只吃七八分饱,以素食为主,其他为辅,营养均衡,进餐时先喝汤、吃青菜,快饱时再吃些主食、肉类。

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根据病人体质的寒热虚实选择相应的食物:火热者选用清凉类食物,如苦瓜、蒲公英、苦菜、苦杏仁等;虚寒者选用温补类食物,如生姜、干姜、肉桂、花椒做调味品炖羊肉、牛肉等;阴虚者选用养阴类食物,如黄瓜、西葫芦、丝瓜、百合、生菜等;大便干结者选黑芝麻、菠菜、茄子、胡萝卜汁、白萝卜汁;胃脘满闷者选凉拌苏叶、荷叶、陈皮丝;小便频数者选核桃肉、山药、莲子;肥胖者采用低热量、粗纤维的减肥食谱,常吃粗粮杂粮等有利于减肥的食物。

针对糖尿病不同并发症常需要不同的饮食调摄,如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晚餐后减少水分摄人量,睡前排空膀胱;合并皮肤瘙痒症、手足癣者应控制烟酒、浓茶、辛辣、海鲜发物等刺激性饮食;合并脂代谢紊乱者可用菊花、决明子、枸杞子、山楂等药物泡水代茶饮。

2.运动

坚持做适合自己的运动,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动中有静、劳逸结合,将其纳入日常生活的规划中。青壮年患者或体质较好者可以选用比较剧烈的运动项目,中老年患者或体质较弱者可选用比较温和的运动项目,不适合户外锻炼者可练吐纳呼吸或打坐功;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养身调心传统的锻炼方式适宜大部分患者;有并发症的患者原则上避免剧烈运动。

3.心理调节

糖尿病患者应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修身养性,陶冶性情,保持心情舒畅,调畅气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配合医生进行合理的治疗和监测。

#家庭健康合理用药#

#家庭健康用药误区#

#健康科普大赛#

欢迎大家关注我!

如果有什么与用药相关的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提出,大家一起探讨!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诊治方法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疾病,其并发症多种多样,高血压,冠心病,脑梗赛,肾功能下降都与它息息相关,目前治疗手段为单纯降糖,首选胰岛素治疗,其次为口服降糖药物。因长期应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我从中医角度分析糖尿病的诊治,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那么中医是怎么认识糖尿病的呢?

消渴,中医对糖尿病的命名。《黄帝内经》首先记载了消渴的病名,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厚味,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主要病机在于内热,《金贵要略》中有专门的消渴篇,详细提出了 治疗方药,后世诸多医家也对消渴病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做了详细介绍。

消渴的症状一般认为“三多一少”。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糖尿病的主要表现,但并不绝对,现在病人症状往往不太明显,且消瘦一般出现的病情较重的时候,后期会很出现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的表现。通过临床观察,我发现现在糖尿病向年轻化发展,很多年纪较轻的病人患糖尿病,且大多肥胖,并不明显三多症状,考虑与现代社会的饮食习惯改变有关。

消渴的病位及病机是什么?

中医认为消渴主要相关的脏腑为肺、脾胃、肾。认为主要是这三个脏腑出现问题,才会引发消渴。其主要的病变在散膏,即现代医学的胰腺。其病机在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在疾病的初期会出现燥热的症状,日久燥热伤阴,会出现阴虚的情况,长此以往阴阳双损。所以,根本病机在于“阴虚燥热”

引起消渴的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点:

1、禀赋不足 现代医学一般说是遗传因素,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尤其是阴虚体质容易患消渴。

2、饮食过度 这里指长期的过量食用肥甘厚味,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职,积热化燥伤津。

3、情志为病 中医一直认为五脏分别有情,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怒、喜、思、悲、恐。情绪刺激会导致暴怒伤肝,忧思伤脾,长此以往也会郁久化热,伤津耗液。

4、劳欲过度 房事不节制,会导致肾精亏损,造成虚火内生,同样发为消渴。

那么中医怎么治疗消渴呢?

中医将肺、脾胃、肾分为三消,根据病变部位病情的轻重,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分别给予对症治疗。

1、上消

主要是以肺的病变为主:主要为肺热津伤,表现为口渴多饮,烦躁不安,口干舌燥。给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药物治疗。

2、中消

主要以脾胃致病为主,胃热臃盛,阴虚不足,表现为多食,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给予清胃润燥,养阴生津的药物,调整脾胃为主。

3、下消

最常见的为肾阴不足,一般表现为尿频、且尿浑浊,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脱发,牙齿松动。一般给予滋阴补肾治疗。

因中医理论磅礴,辨证颇多,这里只简单介绍最常见的几种分型。有人说中医并不能彻底治好糖尿病,这里我想说,病有轻重缓解之分,严重的感冒都可致人于死地,糖尿病也有轻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多患者早期发现血糖升高,立即诊治,给予中药调理,不应用降糖药物,血糖大多恢复,但病久者却不敢保证。例如中药的补肾功效,大家都一致认可,那么对于肾虚造成的糖尿病,当然会有明确疗效。所以,只要辨证准确,配合中药调整,即便不能治愈糖尿病,也会最大限度的减少糖尿病的危害,恢复脏腑功能。

用简单的语言讲解复杂的中医知识,通过阅读本文,如对您稍有启示,请转发、点赞,有任何问题可给我留言,谢谢!

中医是怎么认识糖尿病的?

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病"。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引隋甄立言《古今录验》云: “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此皆消褐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有油者,此消中病也;三渴而饮水不能多,小便数,阴痿弱,但腿肿,脚先瘦小,此肾消病也”。

该文指出了消渴有广义与狭义之别,狭义的消渴病表现为多饮、多尿、尿有甜味,即现代医学的糖尿病。消中病表现为多食、不渴、尿中有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糜尿。而肾消病实际上是糖尿病并发症阶段的表现,糖尿病肾病、阳痿、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并存。

另外,我们从字意来分析一下,消渴中的“消”字,本来就还有“口渴,想喝水”“消化好,吃得多”“消灼”“火烧”的意思,可见“消渴”一词概括了糖尿病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的典型症状。

对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与体质因素加以饮食失节、情志失调、高年劳倦、外感邪毒、药石所伤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主要病位在脾胃肝肾,兼及他脏。热伤气阴是贯穿其发病始终的基本病机。

消渴病日久,邪热伤阴耗气,消耗人体精气,可致人虚损,不仅令人疲乏、消瘦,最终更可导致多系统、多脏器的并发症。另外,邪热内伤,气阴不足,气虚无力行血,阴虚液竭,阴阳俱虚,血脉失于温通,均可成血瘀,热结、气滞、痰湿,也可致瘀,所以血瘀证非常多见。久病入络,痰热郁瘀互结,在络脉形成“微型癥瘕” ,则变生百症。或为胸痹心痛;或为卒中痿痹,或为水肿关格,或为内障目盲,发生心、脑、肾、眼底、足等多种血管神经并发症。

温馨提示: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有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等肾病内分泌科疑难疾病相关问题,您可以“评论或私信”咨询,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