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中包括低血糖)

谭医生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乃“百病之源”,真正的危害是这10大并发症,早知道早防治

糖尿病不是简单的“血糖高”。血糖高是表象,真正让人防不胜防、甚至多年后才显现威力的,是它带来的并发症

一个慢性的代谢病,为什么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它像是身体里的“慢性腐蚀剂”,无声无息,却步步蚕食器官系统。

医学上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糖尿病并非局部问题,而是全身性疾病。它影响的不仅仅是胰岛素的分泌或利用,更是血管、神经、眼睛、肾脏、心脏,甚至大脑的“系统级损毁”。

糖尿病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背后成群结队的并发症。不夸张地说,糖尿病是许多重大疾病的“幕后推手”。

如果说高血糖是根导火索,那它引燃的,是一连串的健康危机。

糖尿病与身体系统的“慢性战争”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造成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改变。血管通道变窄、弹性下降,甚至阻塞,最终导致氧气和营养物质无法顺利输送到身体各部位。这就好比一座城市的交通瘫痪,不出问题才怪。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中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可能只是视力模糊,等到眼前突然“黑一片”,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再比如糖尿病肾病,有的人突然尿蛋白升高、浮肿、尿量减少,直到查出肾功能不全,才意识到血糖失控的后果。

这些并发症不是某一天突然出现的,而是长期血糖波动引发的慢性“侵蚀”。就像水滴石穿一样,一点点蚕食我们的健康底线。

真正的杀伤力:十大并发症逐个击破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杀手。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脑梗的概率是健康人的2-4倍。血糖高会让血脂异常、动脉硬化加速,血管变脆、变硬,心脏供血一旦出问题,可能就是致命一击。

糖尿病足,听起来像“小毛病”,但它是很多人截肢的直接原因。脚部血液循环变差,再加上神经损伤,哪怕只是一个小伤口,也可能因为迟迟不愈合发展成溃烂、感染,最终不得不手术切除。

糖尿病神经病变,让人夜不能寐。手脚麻木、刺痛、像蚂蚁在爬,有些人甚至连鞋子穿没穿都感觉不到。这个时候,神经已经严重受损,再不控制血糖,只能眼睁睁看着症状加重。

糖尿病肾病的隐匿性特别强。起初只是尿蛋白轻微升高,很多人不重视,等到肾功能指标下降,已经进入慢性肾衰阶段。严重者甚至需要透析或者肾移植才能续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个人可能还在正常工作,结果突然发现眼前有黑影飘动、视力模糊,甚至失明。等发现问题,往往已是晚期。

脑卒中(中风)也和糖尿病关系密切。高血糖会损伤脑血管,一旦血栓形成,堵住了脑部血管,就可能导致偏瘫、失语,甚至死亡。

脂肪肝,在糖尿病人群中非常常见。胰岛素抵抗让肝脏代谢紊乱,脂肪堆积,轻则是单纯性脂肪肝,重则可能演变为肝硬化、肝癌。

牙周病,这点很多人忽视。高血糖会破坏牙龈组织,导致牙齿松动、脱落,进食困难,影响营养摄入,形成恶性循环。

皮肤感染,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皮肤容易长疖子、毛囊炎、真菌感染。很多人小伤口久治不愈,发展成慢性溃疡。

心理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并发症之一。长期面对血糖监测、饮食控制、并发症恐惧,很多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甚至社交障碍。

这些并发症中,有的表现得隐秘,有的来势汹汹,但无一例外,都与血糖控制直接相关。而一旦发生,治疗难度大、费用高、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血糖高≠胖人专属,瘦人也不能掉以轻心

很多人以为只有胖人才会得糖尿病。越来越多的瘦人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原因一方面是遗传倾向,另一方面则是内脏脂肪过高,尤其是肝脏和胰脏周围的脂肪堆积。看起来不胖,其实身体内部早已“超负荷”。

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这些现代生活方式也正在悄悄改变糖尿病的“画像”。年轻人、白领、甚至学生群体,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上升。

糖尿病的“门槛”并不如想象中高。有些人只是轻微胰岛素抵抗,几年之后就出现空腹血糖异常,再过几年,就发展为糖尿病。整个过程悄无声息,却步步为营。

血糖控制不是“饿着自己”,也不是靠保健品

很多人一查出糖尿病,第一反应是“以后是不是只能吃青菜豆腐了?”其实不然。控制血糖的核心在于平稳摄入和均衡搭配。不是不能吃,而是少吃、慢吃、有节制地吃。

主食可以选择粗粮、杂粮,搭配适量蛋白质,延缓血糖上升速度。水果不是不能吃,但要控制时间和种类,比如饭后吃个小苹果,而不是空腹吃一大堆葡萄。

至于市面上一些所谓“降糖神药”或者保健品,不仅效果没有保障,有的还可能延误治疗。真正有效的血糖管理,是靠日复一日的生活调整和专业指导。

糖尿病并不可怕,怕的是“放任自流”

糖尿病并不是不治之症。很多人通过科学管理,几十年血糖稳定、并发症极少。但前提是,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在早期阶段。

有些人觉得“血糖高点没关系”,结果几年后突发心梗,才想起来当初没重视。也有人听信偏方,一边喝中药一边吃甜食,最终肾功能衰竭住进ICU。

真正恐怖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对它的无视和误解。你不把它当回事,它却时时刻刻在“修筑战线”。

糖尿病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医生一个人的责任。它需要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也需要对健康的长期投资意识。

别等并发症来了,才想起控制血糖。到代价可能不仅仅是药费,而是生活质量的彻底改变,甚至生命本身。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李光伟,贾伟平.中国糖尿病防治的挑战与对策[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6):437-440.

[2]杨文英,王丽敏,胡楠,等.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3):317-322.

[3]朱大年,陆菊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5):321-327.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吗?看看这12种并发症都有哪些危害吧!

每天我在门诊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奉劝糖尿病人一定要管理好血糖,因为早期糖尿病看似“不痛、不痒”,但等它令人“痛和痒”时,再想着好好控制血糖就有点晚了啊。

那么,糖尿病究竟有多严重?它如何影响人体健康?本文就列举出12种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危害,希望大家能认识到糖尿病的严重性,再也不要掉以轻心了。

糖尿病的患病率我想不用我多说了吧,大家周围随处可见糖尿病人,糖尿病绝不是仅仅血糖高一点,一起看看它对人体的危害吧。

一、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主要是下面的三种:

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当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时,身体会分解脂肪产生酮体,酮体在血液中的浓度高了就会导致酮症酸中毒。

危险信号:早期恶心、呕吐、口干,随着病程进展,出现呼气烂苹果味、意识模糊等。

死亡率:未经治疗可达5-10%。

② 高血糖高渗综合症

常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常超过33.3mmol/L,极度脱水,死亡率高达15-20%。

③ 严重低血糖

严重低血糖可导致昏迷、脑损伤甚至死亡,每年有约4-10%的糖尿病患者经历严重低血糖事件。

二、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全身系统的隐形杀手,高血糖真正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悄无声息地损害全身各个器官:

(1) 微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的首要原因(风险比常人高25倍)

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占透析患者的30-40%)

糖尿病神经性病变:50%患者10年内会出现,导致足溃疡和截肢

(2) 大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心梗风险增加2-4倍,70%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事件

脑卒中:风险增加1.5-2倍

外周动脉疾病:截肢风险比常人高40倍

(3) 其他系统影响

认知功能下降: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2倍

牙周疾病:严重程度和发病率显著增高

性功能障碍:男性阳痿发生率高达50-75%

以上只是罗列了糖尿病一些最常见的并发症的危害,其实,糖尿病的并发症有100多种,远非上面几种,不过上面几种已经足够证明糖尿病的严重性了吧。更关键的是,糖尿病不是单打独斗的,而是和高血压、高血脂等共同危害人体健康的。因此,管理糖尿病不能只关注血糖!

除了每年做好尿微量白蛋白、眼底、神经传导、血管彩超等检查外,还应该把可控制的因素都控制好。糖尿病人糖化血红蛋白要控制到7%以内,血压要控制到130/80mmHg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控制在1.8mmol/L以内,还要管理好体重,尽量避免吸烟喝酒。

由此可见,糖尿病确实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但它的严重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自身的管理水平。

糖尿病不会直接致命,但并发症可以,不过只要糖友们能科学管理糖尿病,把指标都控制到正常,那生活质量基本不会受影响,寿命也会和正常人相差无几的。

糖尿病都是怎么要命的?提醒:多半是卡在4个并发症上了

当李阿姨听说老邻居王大爷因糖尿病并发症离世时,她愣住了。"前几天还见他在小区遛弯,说血糖控制得不错呢。"李阿姨不解,明明血糖控制得还行,怎么说走就走了?

中国国家疾控局2024年最新统计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4亿人,而其中65%的患者死亡不是直接死于血糖过高,而是被并发症"拖死"的。很多患者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血糖数值上,却忽视了那些悄无声息发展的并发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5年初发布的全球糖尿病报告指出,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全球每年490万人死亡的"隐形杀手",而其中87%的死亡案例本可通过早期干预而避免。令人担忧的是,超过71%的患者对自己的并发症风险认识不足。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控制好血糖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只是表面现象。糖尿病的本质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紊乱,高血糖只是"冰山一角",而水下隐藏的"大块头"才是真正的杀手。

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就像一把"无形的刀",日复一日地割着全身的血管。最先受伤的,往往是那些精细、娇嫩的微血管。当这些微血管受损,身体各个部位就会陆续"报警"。

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杀手",占死亡原因的52%。中国心血管病研究中心2024年的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7倍,而中风风险则高出4.1倍。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长期受到高血糖的"折磨",就像河堤长期被洪水冲刷一样,表面看起来还好,内部却已千疮百孔。这时,血管壁上的"裂缝"成了胆固醇和脂肪颗粒的"藏身之所",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一旦这些斑块破裂,血小板立即聚集形成血栓,就像高速公路上突然出现的大堵车,阻断了血液运输的"生命通道"。如果发生在心脏,就是心肌梗死;如果在脑部,那就是脑卒中。这就是为什么有医生说:"糖尿病患者不是死于血糖高,而是死在血管上。"

肾脏是糖尿病的"第二大受害者"。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2023年的研究显示,我国35%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是由糖尿病肾病发展而来的。更触目惊心的是,一旦发展到需要透析的阶段,5年生存率仅有23%,甚至低于某些癌症。

为什么肾脏如此"娇气"?因为肾脏中有上百万个过滤单位——肾小球,每个肾小球都布满了密如蛛网的微血管。高血糖就像一个个小砂粒,日积月累地摩擦着这些精密的"过滤器",导致它们逐渐硬化、萎缩,失去过滤功能。

糖尿病肾病发展极其隐匿,很多患者直到出现明显症状才发现,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中国肾脏病学会的数据显示,约67%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在首次发现时已经进入中晚期。这就像一栋房子的地基被白蚁悄悄蛀空,等你发现房子倾斜时,修复的代价已经极其高昂。

糖尿病足是另一个被许多患者低估的并发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4年发布的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5万糖尿病患者因足部问题接受截肢手术,而其中85%本可以通过早期干预避免。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足部问题会导致截肢?这是因为糖尿病破坏了足部的"三道防线":神经、血管和免疫系统。高血糖损伤神经末梢,使患者对疼痛感知迟钝,就像戴着厚手套触摸物体一样,脚上的伤口往往被忽视。

血管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伤口就像植物缺水一样,难以愈合。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就连小小的伤口也可能引发严重感染。三重打击下,一个不起眼的小水泡或擦伤,可能演变成威胁生命的感染,最终不得不截肢保命。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第四大杀手",中华眼科学会的数据显示,约80%的糖尿病患者在病程15年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而其中18%的人最终完全失明。这个数字令人震惊,因为它意味着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失明的第一原因。

为什么眼睛会受到如此严重的影响?因为视网膜上的血管是人体最精细的血管之一,就像精密仪器中的发丝一样脆弱。长期高血糖导致这些微血管渗漏、扩张甚至破裂,视网膜组织就像被洪水浸泡的电路板,功能逐渐丧失。

视网膜病变早期几乎没有症状,等到患者感到视力下降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上海市眼科研究所2024年的研究表明,73%的糖尿病患者从未进行过眼底检查,直到出现明显视力障碍才就诊,此时治疗难度和费用都大幅提高。

面对这些令人心惊的并发症,我们该如何应对?血糖管理必须从"看数据"转变为"防并发症"。仅仅关注血糖数值是不够的,定期筛查并发症才是真正的"生命保障"。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并发症筛查,包括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足部检查和心血管风险评估。研究表明,定期筛查可将并发症风险降低67%,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

治疗策略应该个体化和整体化。现代糖尿病管理已不再局限于降糖药物,而是强调多靶点、全方位的干预。降糖、护心、保肾、减重的"四合一"治疗模式,可将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49%,肾功能恶化风险降低45%。

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中的基础。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的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坚持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不注意生活方式的患者低62%。这相当于为身体安装了一道"防火墙",阻断并发症的进程。

对于糖尿病这个"慢性杀手",最危险的不是它的速度,而是人们对它的轻视。就像温水煮青蛙,当你感觉到危险时,可能已经为时已晚。保持警惕,定期检查,积极干预,才能与糖尿病长期和平共处,避免被它的并发症"暗算"。

正如一位资深内分泌专家所说:"管理糖尿病就像驾驶一辆汽车,血糖控制只是方向盘,而预防并发症才是真正的安全带和气囊。两者缺一不可,才能确保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防治策略与进展》中国循环杂志,2024年第2期
《全球糖尿病报告2025》世界卫生组织
《糖尿病足的早期识别与干预》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