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特效药(藏药治疗糖尿病特效药)

求医 0
文章目录:

这 9 款糖尿病新药进医保了!你知道吗?

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新版医保目录,91 个新增药物赫然在列。其中,有 9 种是糖尿病患者常用药,甚至包含一些药效强劲的新药,如 “考格列汀”。这对常年依赖药物降糖的患者,尤其是那些现有医保药物无法有效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

新增的 9 款糖尿病药物具体包括:考格列汀片、苯甲酸福格列汀片、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依柯胰岛素注射液、恒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I)、恒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II)、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III)、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VI)以及脯氨酸加格列净片。

需注意,除前三种药物无报销范围限制外,其余六种仅适用于 “二型糖尿病” 患者报销,患者需确认自身是否符合条件。依柯胰岛素注射液的报销条件更为严格,只有在其他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类型无效时方可报销。

此次新增药物降价幅度平均高达 63% ,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不过,这些药物要在 2025 年 1 月 1 日已经开始报销。

超长效口服降糖新药 “考格列汀” 进医保!

此次医保新增药物中的 “考格列汀”,是一种超长效糖尿病药物。去年 6 月 24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海思科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 1 类创新药物 “考格列汀片” 上市,该药物可改善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考格列汀片属于二肽基肽酶 4(DDP - 4)抑制剂,通过抑制 DDP - 4 活性,升高 GLP - 1 和 GIP 的血浆浓度,进而促进胰岛素释放、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长达 131.5 小时的半衰期,实现了两周一次的长给药间隔,在服药后的第 14 天仍能维持对 DPP - 4 酶活性 80% 以上的有效抑制,为 2 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适合经常出差、难以按时服药的患者。此外,考格列汀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小,可安全地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无需调整剂量和频率,对伴有多种并发症的患者十分友好。

糖尿病作为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引发多种恶性肿瘤。《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研究显示,早期患糖尿病的人群全因死亡风险更高。因此,长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延缓病情、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风险至关重要。

此次医保目录调整,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慢性病管理的重视,也反映出相关政策在引导临床制定更贴合患者需求治疗方案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简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望推动我国糖尿病治疗格局的优化和慢性病长期控制水平的提升。期待未来有更多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案出现,造福广大糖尿病患者。

圣诺生物艾塞那肽注射液获批上市,专治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难题

圣诺生物全资子公司成都圣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于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签发的艾塞那肽注射液《药品注册证书》。该药品注册标准编号为YBH12652025,规格为10μg,属于化学药品4类。

艾塞那肽属于人胰高糖素样肽-1类似物,是一种专门用于降血糖的药物。该药物通过模拟人体内胰高糖素样肽-1的作用机制,能够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据悉,该药物特别适用于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或磺酰脲类药物后,血糖控制效果仍不理想的患者群体。

与此同时,艾塞那肽注射液也适用于二甲双胍与磺酰脲类药物联合使用后,血糖水平依然未能达到理想控制标准的患者。该药物的获批上市为这部分血糖控制困难的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此次获得药品注册证书标志着圣诺生物在糖尿病治疗药物领域的产品布局得到进一步完善。该产品的成功注册将有助于丰富公司在代谢性疾病治疗领域的产品组合,为公司在糖尿病药物市场的竞争地位提供重要支撑。

圣诺生物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4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达到4712万元。艾塞那肽注射液的成功获批预计将为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和经营业绩带来积极推动作用。

该药品的上市许可持有人和生产企业均为成都圣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根据相关规定,该企业需要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各项要求后方可正式开展生产和销售活动。

本文源自金融界

糖尿病用药指南:精准控糖,科学选择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需要智慧与耐心的持久战,而合理用药是其中的核心武器。面对种类繁多的降糖药物,如何精准选择?以下内容基于最新权威指南提炼,供大家参考交流。

一、 基石之选:二甲双胍

首选地位:对于大多数2型糖友,若无禁忌,二甲双胍仍是起始治疗基石。

核心优势: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肝糖输出,轻度减重,心血管安全性良好。

关注要点:常见胃肠道反应(多可耐受),严重肾功能不全时禁用(需遵医嘱评估)。

二、 口服降糖药:多靶点协同作战

1. 胰岛素促泌剂:

磺脲类(格列美脲、格列齐特):强效降糖,价格低,但需警惕低血糖与体重增加风险。

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作用快、短,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低血糖风险相对较低。

2. 葡萄糖调节剂: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等):“智慧”调节肠促胰素,降糖平稳,低血糖风险低,不增加体重,安全性较高。

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创新机制,通过尿液排糖,兼具降压、减重、心肾保护作用(尤其对合并心衰、肾病患者)。需注意泌尿生殖道感染风险及可能的酮症酸中毒(罕见)。

3. 碳水化合物吸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作用机制: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吸收,直接降低餐后血糖高峰。

核心优势:几乎不入血,肝肾安全性高;低血糖风险极低(单独使用不引发低血糖); 适合以米、面为主食的亚洲人群。

关注要点:主要副作用为腹胀、排气增多(约3-4周适应后可减轻);需餐前即刻嚼服或与第一口饭同服;降糖幅度中等。

4.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TZDs)(吡格列酮、罗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可能增加体重、水肿、心衰风险及骨折风险,应用受限。

三、 注射制剂:强效控糖与代谢获益

1. 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

强大优势:高效降糖,显著减重,明确心血管获益,低血糖风险极低。

适用场景: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衰、肥胖/超重、或需避免低血糖者。多与口服药联用,部分可作为单药。

2. 胰岛素:

核心作用:当口服药及GLP-1无法达标,或胰岛功能显著衰退(包括1型糖尿病)时,胰岛素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治疗。

①基础胰岛素(甘精、地特、德谷胰岛素): 模拟生理基础分泌,控制空腹及餐前血糖。

②餐时胰岛素(门冬、赖脯、谷赖胰岛素):快速起效,控制餐后血糖。

③预混胰岛素:兼顾基础与餐时需求。

关键目标:精细调整剂量,平衡降糖效果与低血糖风险。

四、联合用药常见策略

①二甲双胍 SGLT2i:协同降糖,减重,心肾保护。

②二甲双胍 GLP-1RA:强效降糖减重,心血管获益显著。

③二甲双胍 DPP-4i:降糖平稳,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④基础胰岛素 GLP-1RA(或口服药):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优化方案,减少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风险。

⑤二甲双胍 α-糖苷酶抑制剂:兼顾空腹与餐后血糖,适合饮食以主食为主的初诊患者。

⑥基础胰岛素 α-糖苷酶抑制剂:优化餐后血糖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

五、 个体化用药: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药物选择绝非千篇一律,需医生综合评估:

血糖水平与病程:初诊高血糖程度、胰岛功能保留情况。

体重:是否肥胖(BMI ≥ 28 kg/m²)或超重。

并发症与合并症:是否已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心衰、慢性肾病(CKD)、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低血糖风险:年龄、生活习惯、认知功能。

患者意愿与依从性:注射接受度、经济因素、用药便利性。

六、 用药关键提示

1. 遵医嘱是核心:切勿自行选药、调药或停药。

2. 监测不可少:规律监测血糖(空腹、餐后、必要时睡前),定期复查HbA1c(反映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及肝肾功能。

3. 警惕低血糖:熟知症状(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随身携带糖果/葡萄糖片。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者尤需注意。

4. 生活方式是基石: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是药物治疗发挥最佳效果的基础。

5. 定期复诊:病情会变化,治疗方案需动态调整。

糖尿病用药是一门精细科学。理解各类药物的特点,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个人情况制定方案,并坚持血糖监测与生活方式管理,是驾驭这场健康持久战、实现血糖长期平稳达标的关键。

核心参考指南: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CDS);

2. 《ADA/EASD: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共识(2022年更新)》(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 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 EASD);

3. 《ADA糖尿病诊疗标准(2024年版)》。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