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鸡腿(糖尿病吃鸡腿好吗)
糖尿病能吃肉吗?提醒:2种肉易升糖,4种肉易控糖,一篇讲清
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餐桌上的鸡鸭鱼肉越来越常见。肉虽然美味,但吃不对确实可能给健康埋隐患。
比如长期过量吃高脂肪、高糖食物,会让身体代谢负担加重,脂肪堆积、血糖飙升,久而久之可能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和代谢密切相关的慢性病,目前确实没有根治的方法,主要靠长期管理来稳定血糖。因此,很多糖友陷入了“什么都不敢吃”的误区,尤其是肉类,总怕吃了升血糖。
今天就来好好说说,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肉,该怎么吃才科学。
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肉?明确告诉大家:能吃,而且必须吃。
肉类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而蛋白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太重要了——它能修复组织、增强免疫力,还能增加饱腹感,避免饿得快而吃太多主食。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就明确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蛋白质摄入量要占总热量的15%-20%,其中一半以上得是优质蛋白,肉类就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
当然,吃肉得讲方法,选对种类、控制量,才能既补充营养又不影响血糖。
适合糖尿病患者吃的4种肉1.去皮禽类
像鸡胸肉、去皮鸡腿肉、去皮鸭肉,都是不错的选择。
它们的蛋白质含量特别高,每100克能提供约20克蛋白质,而且去皮后脂肪含量很低,只有5%-8%。
比如鸡胸肉,性价比很高,做法也多,清蒸、水煮都合适。有研究显示,每天吃50克左右的去皮禽肉,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给血糖带来太大波动。
2.鱼类
不管是深海鱼(三文鱼、鳕鱼)还是淡水鱼(鲫鱼、鲈鱼),都很适合糖友。
深海鱼富含Omega-3脂肪酸,《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研究发现,每周吃2次深海鱼,能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淡水鱼也不差,比如鲫鱼,脂肪含量只有2%-4%,容易消化,做个鲫鱼豆腐汤,营养又美味,还不用担心升血糖。
3.海鲜
虾、扇贝、牡蛎这些海鲜,蛋白质利用率能达到90%以上,其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少,对血糖影响很小。
但是像扇贝和牡蛎的嘌呤含量会稍高一些,要是合并高尿酸,每周吃1-2次就行,每次别超过50克。
像白虾、鲈鱼这些嘌呤含量低的,也可以放心吃。
4.瘦肉
猪里脊肉、牛腱子肉、羊腿肉的纯瘦部分,脂肪含量都低于10%(猪里脊约7%,牛腱子约5%),而且富含血红素铁,能预防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缺铁性贫血。
比如牛腱子肉,口感紧实,卤熟后切片当凉菜,或者炒菜吃,都很合适,每次吃个50克左右就行。
1.高脂肪肉类
像五花肉、猪蹄、肥牛、肥羊、鸡皮这些,脂肪含量能超过30%,五花肉甚至能到50%。吃多了会让身体发胖,而肥胖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让血糖更难控制。如果每天吃超过50克的高脂肪肉类,还会升高血脂,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糖友一定要少吃。
2.加工肉类
香肠、火腿、培根、午餐肉这些加工肉,问题主要在高盐和添加剂上。
高钠会升高血压,加上加工肉里的亚硝酸盐等添加剂,长期吃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并发症的发展,糖友最好别碰。
1.份量控制
每天摄入50-75克就够了,大概就是一个鸡蛋那么大的一块肉(生重),分2-3餐吃。
比如早上吃个鸡蛋,中午吃50克鸡胸肉,晚上吃25克鱼肉,这样既能满足需求,又不会过量。
2.烹饪方式
避免油炸、红烧,因为油炸会增加脂肪,红烧用的酱料含糖量高(约5%-10%)。
最好用蒸、煮、炖、烤的方式,比如清蒸鱼、水煮虾、清炖瘦肉汤,健康又美味。
3.去皮去肥膘
吃禽肉前一定要去皮,畜肉要把看得见的肥膘去掉,比如猪里脊表面的筋膜脂肪,这样能减少很多隐性脂肪的摄入。
4.调味清淡
少用酱油、蚝油(每10毫升酱油约含1克盐),可以用葱姜蒜、柠檬汁、少量辣椒来调味,既提味又不会让钠摄入超标。
5.食材搭配
在吃肉的时候,可以适当搭配一些绿叶菜(菠菜、西兰花)和杂豆(黑豆、鹰嘴豆),蔬菜中的纤维能延缓肉类的消化吸收,避免餐后血糖骤升。
6.特殊人群调整
如果合并肾病(肌酐升高),蛋白质总量可能要控制在0.6-0.8克/公斤体重/天,具体得咨询医生;要是有高尿酸,像鱿鱼、虾蛄这些嘌呤高的海鲜就要少吃。
饮食控制的核心是“总量合理、种类多样”,千万别盲目忌口,否则反而可能因为营养不均衡影响健康。
只要吃对了,肉就是糖友饮食中重要的营养来源。
舌尖上的糖尿病之枸杞鸡腿
营养功效:枸杞中丰富的多糖可透过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及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双重作用降低血糖。枸杞能使肝细胞新生,保护肝脏,对改善糖尿病并发肾病有一定作用。
关注微信公众号laoke1114,精彩不断;糖友唠嗑,与您一起改变糖尿病!
糖尿病不是不能吃肉,只是要选对肉。长期不吃肉,血糖反而更难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肉?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都误解了。
有人一查出血糖高,就立刻把肉类从餐桌上“扫地出门”,生怕一口吃错就血糖飙升,结果越吃越清淡,身体越来越虚,血糖反而越来越不听话。
糖尿病并不是不能吃肉,而是要“吃对肉”。长期不吃肉,不仅会造成营养不良,还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控制血糖变得更困难。
这个说法听起来可能有些“反常识”,但它背后的科学依据,却来自多项临床研究和营养建议。而在现实生活中,像老刘这样的故事,也正在悄悄地提醒我们:一味忌口,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
老刘是个典型的北京退休工人,65岁,性格倔强,一辈子讲究“听医生的话”。三年前被查出2型糖尿病后,他立刻开启了自我“封肉”模式,把猪肉、牛肉、羊肉统统从餐桌上踢了出去。
连鸡腿都不敢碰一下,连炖汤都只敢喝点汤水。
他每天吃的主食少得可怜,基本靠青菜、豆腐、玉米粥维持。家人劝他适量吃些蛋白质,他一摆手:“吃肉升糖快,我可不想进医院。”
刚开始确实有效果,血糖有所下降,但好景不长。半年后,血糖开始波动,空腹血糖居高不下,餐后血糖更是“坐过山车”。
他开始觉得体力明显下降,活动一下就累,晚上睡觉总是饿得睡不踏实。
家里的小孙子有天问:“爷爷,你是不是生病了?怎么走两步都喘啊?”老刘笑得有些尴尬,心里却有点发虚。
后来一次复查,医生看着他的化验单皱起了眉头:“你这个肌酐偏低,肌肉减少了不少,血清白蛋白也低。是不是最近吃得太素了?”
老刘赶紧点头:“我都不敢吃肉啊,怕升糖。”
医生叹了口气:“你这是典型的营养不良型高血糖。肌肉少了,胰岛素吸收利用就差,血糖反而更难控制。糖尿病不是不能吃肉,而是不能乱吃肉。”
这句话让老刘有点懵。他以为控制糖尿病就是“吃得越清淡越好”,没想到自己这三年过得“清心寡欲”,居然是个误区。
医生的话不无道理。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患者饮食应以“控总量、调结构、重营养”为核心,而不是盲目忌口。
在蛋白质摄入方面,指南推荐的每日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2克左右,优质蛋白(如瘦肉、鱼、蛋、奶)应占较大比例。
人体的胰岛素在肌肉细胞中发挥作用,如果肌肉减少,胰岛素的“作用场所”也会减少,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长此以往,哪怕打胰岛素、吃降糖药,效果也会打折扣。
而且,肉类中含有丰富的铁、锌、维生素B12等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在植物性食物中难以补足。长期不吃肉,容易出现贫血、免疫力下降、代谢紊乱等问题。
当然,医生也强调了一个重点:吃肉可以,但要吃对肉。
“像五花肉、肥牛这些高脂肪的肉,确实不推荐。建议你多吃些鸡胸肉、鱼肉、瘦牛肉,做法也要清淡,炖、蒸、煮都可以,别老想着红烧或油炸。”
医生一边画着食物金字塔,一边把老刘之前的“一刀切”做法彻底颠覆了。
老刘这才明白,自己是“好心办坏事”。
从那天起,老刘开始一点点恢复肉类摄入。一开始,他每周吃两次蒸鸡胸肉,后来加了清蒸鱼和牛腱子。
儿媳妇还专门研究了糖尿病人食谱,做出低盐、低油的家常炖菜。两个月后,老刘的血糖开始稳定,体力也恢复了些许,每天散步不再气喘吁吁,晚上也能安心睡觉了。
他自己都没想到,竟然是吃回肉之后,血糖才真正稳下来。
老刘的故事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都指出,适量摄入优质动物蛋白,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中华糖尿病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就指出,相比于纯素饮食,包含瘦肉和鱼类的饮食结构更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效果更为显著。
而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也明确提出,健康成年人每天应摄入40至75克动物性食物,糖尿病患者更应注重食物种类的搭配,合理摄入动物蛋白。
但这件事最让人唏嘘的,还不是老刘三年“吃素吃错了”,而是他身边的朋友中,有不少人也走了同样的路子。
有的人甚至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完全放弃了主食和肉类,只靠青菜维持热量,结果饿得头晕眼花,血糖却还是高。
更夸张的是,有人听信偏方,用“饿”来降糖,每天只吃一顿饭,最后进了医院,医生一查,是酮症酸中毒,差点丢了命。
从老刘的经历可以看出,糖尿病的饮食管理,并不是“越极端越好”,而是要科学、平衡、适度。
尤其是中老年人,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要注意营养结构,维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保持肌肉质量,才能真正做到“稳血糖、保健康”。
吃肉不是问题,吃错肉才是风险。糖尿病患者不是不能吃肉,而是要吃对肉、吃得合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容易被碎片化的“健康知识”误导,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糖尿病饮食管理就是这样一个“被误解”的领域。一味清淡未必健康,科学搭配才是真理。
资料来源:
①.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②.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7-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