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状况(糖尿病的状况是什么样的)

环球时报 0
文章目录:

每6人里有1人患糖尿病 这些皮肤状况看出你的血糖水平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

一个高血糖的人,全身器官就像“泡”在糖水里:血管、心脑、眼睛、免疫……都在一点点被侵蚀。

2025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发布了最新版糖尿病流行的“中国图谱”: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2.33亿,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

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至2.33亿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2.33亿,相当于每6个人里就有1个患病者。与2005年相比,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了163%。

性别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流行率始终高于女性;吸烟、肥胖以及社会文化和生物学因素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地域分布中,北京以28.45%的患病率位居榜首,天津和上海分别以25.78%和22.04%位列第二和第三;浙江、福建、新疆也位居前列。

总体来说,华北地区糖尿病流行率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流行率相对较低。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北方地区传统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体力活动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达地区快餐业快速发展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

血糖高,皮肤就能看出来

专家介绍,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健康状况往往能直观反映身体内部环境,尤其是血糖异常。

  • 褶皱处皮肤颜色变黑

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颜色加深,表面变得粗糙,类似天鹅绒的触感。

这是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黑棘皮病,是糖尿病前期或已确诊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皮肤表现。

  • 出现皮赘

皮肤上出现的小肉球或息肉状增生物,多见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区域,通常是良性的。专家表示,高血糖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很容易出现这类皮肤问题。

  • 皮肤极度干燥、发痒

高血糖会破坏皮肤的保湿屏障,导致皮肤失去水分,变得干燥。干燥的皮肤容易引发瘙痒,秋冬季或气候干燥的环境中更为明显。

  • 足部感觉减退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足部皮肤感觉减退、血液循环障碍、溃疡形成和感染。

高血糖会损害足部神经和血管,使足部易受伤害且难以愈合。

  • 无痛性水泡

这些水泡通常出现在手、足等部位,往往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这是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皮肤营养障碍所致。

  • 手指/脚趾皮肤变硬变厚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手指和脚趾末端的皮肤角质层异常增厚,形成茧状改变,可影响触觉敏感度。

  • 皮肤感染

皮肤热、肿、痛;皮肤上有皮疹、发痒,有时还有小水疱、干燥鳞屑,或是产生看着像干酪一样的白色分泌物。

  • 眼睑黄色斑块

睑黄瘤多见于高脂血症患者,但高血糖也是其重要诱因之一。这种斑块通常呈现出淡黄色或棕黄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晰。

  • 胫骨前褐色斑

通常出现在小腿前侧的皮肤上。这些褐色斑点是由于局部微血管病变和色素沉着所致,可能单独出现或成群分布。

  • 暴发性微红黄色小肿块

看起来就像丘疹一样,很快会变成淡黄色。一般出现在臀部、大腿、肘弯处或膝盖后部,软软的,会发痒。

  • 黄色、红色或棕色斑块

一开始像丘疹,随着时间推移,会变成肿胀坚硬的皮肤斑块,医学上叫作“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 红色或肉色凸起肿块

皮肤出现肉色、红色、粉红色或蓝紫色的肿块和斑块,医学上叫“环状肉芽肿”。

专家建议,当皮肤出现这些异常,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糖尿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吃好每顿饭,让血糖别越界

控糖,不仅要降低血糖水平,还要注意保持血糖稳定。专家表示,控制总碳水摄入量、巧妙搭配膳食,有助更好地控制血糖。

  • 控制碳水

每天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禽鱼肉蛋奶,保证食物多样性。其中,全谷类食物为200~300克,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 粗细搭配

少吃精制碳水食物,用1/3粗粮代替每餐的精米白面,添加豆类和高纤维蔬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的肉、鱼、蛋等食物,有助延缓血糖升高。

  • 蒸煮为主

尽量少红烧、卤制、烧烤、煎炸、盐焗、糖拌、勾芡等,应以蒸煮为主,少吃炒饭、拌面等过度烹调的主食,否则不利于血糖的稳定。

  • 巧用调味

白面包、米饭、面条中,尽量不要加入橄榄油、花生油、黄油等,可使用肉桂、醋、姜等有助降低血糖的调味品。

  • 多嚼几下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每隔四五个小时吃一餐,每次进食不宜过快,吃到七八分饱为宜。每口饭至少嚼20下,老人最好咀嚼25次以上,更有助消化。

  • 饮品适量

最好不要喝含糖或甜味剂的饮料,可用白开水或茶水代替。大量饮酒容易热量超标,还会使血糖升高,消耗体内的胰岛素,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

另外,所有人对血糖水平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身体健康者:坚持每年体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有危险因素者:年龄在35岁及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腹型肥胖、高血压病史等危险因素者,建议尽早就医筛查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结果正常者每3年复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每年复查1次。

(来源:生命时报)

糖尿病患者注意:出现这3种表现,可能是严重并发症的信号

健康人的血液就像清澈的溪流,带着营养顺畅地滋养全身器官;

可对长期血糖失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血液更像浑浊的污水。

就像泡在浓盐水里的蔬菜会脱水变质,我们的器官长期“泡”在高糖环境中,也会悄悄受损。

临床上,超过60%的糖尿病患者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正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或早逝的主要原因。

今天就来聊聊,当身体出现哪些信号时,可能是严重并发症在“报警”。

身体出现这3种表现,警惕严重并发症

1.腿部问题

遇到过一位58岁的糖友,说自己最近走路总觉得腿酸,走500米就得停下来歇会儿,脚还总发凉

检查后发现,他的下肢血管已经严重狭窄,属于糖尿病足早期。

糖尿病患者的腿部问题,大多和“血管 神经”双重损伤有关:高血糖会让下肢血管变窄甚至堵塞,导致腿部供血不足,出现发凉、间歇性跛行

同时损伤周围神经,让脚对疼痛、温度不敏感——哪怕扎了钉子、烫了水泡也没感觉,很容易发展成溃疡。

如果发现脚麻、皮肤颜色变紫、伤口老不愈合,一定要马上做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2.视力问题

“医生,我最近看东西像蒙了层雾,是不是老花眼了?”62岁的糖友张阿姨来就诊时,已经有3年视物模糊的情况。

检查发现,她的眼底血管已经出现渗漏和出血,属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期。

眼睛里的视网膜血管非常纤细,最经不起高血糖的“浸泡”。

早期可能只是看东西变形、有黑影,但若不干预,血管会逐渐闭塞、新生血管乱长,最终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失明。

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糖尿病患者患病10年以上,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超过50%;而我国数据显示,约25%的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就已有眼底病变。

记住,视力突然下降、看东西有闪光感,一定要在2周内做眼底检查。

3.神经问题

不少糖友会说“手脚像戴了手套、穿了袜子一样发麻”,这其实是周围神经受损的典型表现。高血糖会破坏神经纤维,导致手脚对称性麻木刺痛,尤其晚上更明显。

但更危险的是自主神经受损,有的人吃完就吐、腹胀便秘交替,是胃肠神经出了问题;有的人一活动就心慌、血压忽高忽低,可能是心血管神经受损;

还有的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也可能和神经病变相关。

如果手脚麻痛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不明原因的胃肠、心脏不适,要及时做神经传导检查。

糖尿病人一定会出现并发症吗?

不一定!并发症的发生,和血糖控制好坏、患病时间长短、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密切相关。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显示,只要把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长期血糖的指标)控制在7%以下,并发症风险能降低50%-70%;

而那些坚持规范治疗、血糖长期达标的患者,甚至能终身不出现明显并发症。

但如果放任不管,血糖忽高忽低,那么患病5年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会直线上升。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反复强调“控糖不是为了一时舒服,是为了十年后还能正常走路、看清东西”。

糖尿病人如何科学预防并发症?

1.严格监测血糖

每天至少测2次血糖(空腹 餐后2小时),每周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7%)。

家里备个血糖仪,就像备体温计一样,发现血糖持续超过13.9mmol/L,要及时找医生调整方案。

2.坚持健康饮食

不是“少吃糖”这么简单,重点是控制总热量,比如每天主食(米饭、馒头)不超过5两,多吃绿叶菜、杂豆,肉选鱼、鸡等白肉,少吃肥肉和油炸食品。

记住,粥、汤面升糖快,尽量换成杂粮饭;水果选苹果、梨,每次不超过200克,放在两餐之间吃。

3.科学规律运动

每天走走路就有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或跳广场舞、骑自行车。

运动时别空腹,避免血糖过低;如果脚有麻木感,选游泳、坐式健身器,减少腿部压力。

4.规范合理用药

有的糖友觉得“没症状就不用吃药”,这是大错特错。

降糖药(包括胰岛素)的作用是维持血糖稳定,擅自停药会让血糖剧烈波动,对器官的伤害比持续高血糖更严重。

有肝肾功能问题的患者,要定期复查,让医生调整用药。

5.定期全面体检

糖友每年必须做这5项检查:眼底检查(看视网膜)、尿微量白蛋白(查肾脏)、下肢血管超声(防糖尿病足)、血脂四项、血压监测。

尤其是患病超过5年的患者,每半年加查一次颈动脉超声,及时发现血管斑块。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并发症的忽视

医生提醒:糖尿病人出现6种情况要警惕,必须马上住院!

有人觉得“不就是血糖高点吗”,结果在家硬扛,等送到医院时已经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

还有人把腿肿当成“老毛病”,最后查出心衰合并肾衰竭,抢救了3天才脱离危险。

糖尿病确实是个“慢刀子”,平时血糖高点可能就多尿、口渴,可一旦它发起威来,那速度比刀子还快。

很多糖友总觉得“自己调养就行”,疼了忍忍,烧了扛扛,其实这时候身体早就发出求救信号了。

尤其是下面这6种情况,出现任何一种都别犹豫,立刻去急诊。

高烧不退且乏力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就像“生锈的盾牌”,高血糖环境更是细菌的“培养基”。

《美国糖尿病学会杂志》2023年研究显示,糖友感染风险是普通人的3.2倍,且感染后容易扩散,尤其是肺炎、尿路感染、皮肤脓肿这三类。

如果出现体温超过38.5℃且持续24小时不退,同时伴有浑身没劲、吃不下东西,哪怕没有咳嗽尿痛,也可能是严重感染的信号。

这时候别想着“先观察”,赶紧去医院查血常规、血糖和感染指标,必要时马上用抗生素。

呼吸带烂苹果味

正常情况下,身体靠葡萄糖供能,可当胰岛素严重不足时,身体会开始“燃烧”脂肪,产生大量酮体——这是一种酸性物质,积累多了就会导致酮症酸中毒

烂苹果味就是丙酮(酮体的一种)的气味,出现这种味道时,说明酮体浓度已经很高,血液pH值可能已经低于7.2。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2年数据显示,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虽然不到5%,但如果延误治疗超过6小时,昏迷风险会增加8倍。

所以只要闻到这种特殊气味,哪怕患者意识还清楚,也要立即去急诊,静脉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刻不容缓。

尿少、皮肤干、眼窝凹陷

糖友们如果发现最近尿量突然变少,每天少于500毫升(大概一瓶矿泉水的量),同时皮肤摸起来干巴巴的,捏起来不容易回弹,眼窝也陷下去了,这时候必须警惕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糖友,往往没有明显的恶心呕吐,但血糖可能飙到33.3mmol/L以上,血液像“浓糖浆”一样黏稠。

身体为了排糖会拼命排尿,结果导致严重脱水,就像一块被晒干的海绵。日本糖尿病学会2023年指南指出,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死亡率高达20%,远高于酮症酸中毒。

这类患者初期可能只是口渴乏力,很容易被忽视,等出现意识问题时往往已经脱水超过体重的10%,这时候必须快速静脉补液,否则肾脏和大脑都会受到不可逆的损伤。

犯困、意识模糊

当血糖超过30mmol/L时,血液渗透压会急剧升高,脑细胞会像腌咸菜一样脱水,导致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更危险的是,有些患者初期只是“觉得累”“想睡觉”,家属还以为是没休息好,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1年研究证实,血糖超过33.3mmol/L时,每升高5mmol/L,脑损伤风险就增加35%。

所以只要发现糖友突然犯困、说话颠三倒四、反应变慢,哪怕没有其他症状,也要立刻测血糖,超过16.7mmol/L就必须去医院,别等发展到昏迷再送医。

腿肿伴呼吸急促

有位56岁的糖友,发现脚肿了半个月,以为是走路多了,直到某天晚上躺不下、喘气费劲才来医院。检查结果是糖尿病肾病合并心力衰竭,当时心脏射血分数已经降到30%(正常应该在50%以上)。

长期高血糖会像“砂纸”一样磨损血管,肾脏和心脏是最容易受伤的“重灾区”。肾脏受损后会漏蛋白,导致腿肿;心脏受累后泵血无力,会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尤其平躺时更明显。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出现腿肿后6个月内,心衰发生率高达28%。如果发现双脚或双腿对称性水肿,一按一个坑,同时伴有晚上躺不平、需要垫高枕头,或者稍微活动就喘气,这时候别在家吃利尿剂,必须马上查肾功能、心功能和电解质,这些症状背后可能是心肾联合衰竭,越拖越难救。

糖尿病足伤口恶化

糖尿病足是“小伤口惹大祸”的典型。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让脚对疼痛不敏感,哪怕被钉子扎了可能都没感觉;同时还会堵塞下肢血管,导致伤口缺血缺氧,很难愈合。

《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2022年数据显示,糖尿病足患者中,约15%会发展为严重溃疡,其中20%最终需要截肢。

如果发现脚上有伤口超过3天没愈合,或者出现红肿流脓发黑,哪怕只是个小水泡,也要第一时间去糖尿病足专科就诊。

千万别自己处理,更不能用偏方敷药,这些行为可能加速组织坏死。记住,糖尿病足的黄金治疗期是发病72小时内,错过这个时间,截肢风险会增加5倍。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急症信号的忽视。控制糖尿病是场持久战,咱们既要打稳基础,更要警惕急症,才能活得长久、活得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