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高血压 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糖尿病挂什么科)

肾病内分泌科高菁主任 0
文章目录:

7剂“良方”远离尿毒症!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都来照着做

肾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隐匿性很强。即使30%-50%的肾小球功能丧失,人体基本不会出现临床表现。只有到50%-70%的肾小球已经硬化,剩下的小部分肾小球代偿工作感到“累”时,人体才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头晕等症状。

远离尿毒症,7剂“良方”请收好:

1、控制体重:肥胖患者患慢性肾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患者的3~4倍。

2、慎用引起损害肾脏的药物:治疗疾病时要细看说明书,大多数药物均标注是否有肾毒性或禁忌症等,避免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某些抗生素、多种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等)、各种血管造影剂以及某些中草药(如关木通、广防己、雷公藤等)均可引起肾脏损害,应慎用。

3、控制血糖水平:对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6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6~8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应<7.0。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尿毒症中位居前列。

4、控制血压水平: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控制血压在预防高血压肾病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防止出现严重的心、脑、肾等病变。

5、纠正尿酸代谢紊乱: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尿酸盐沉积于肾脏易引起肾脏病变,对于已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则需限制高嘌呤饮食,避免进食动物内脏、火锅、海产品、啤酒,限量选用嘌呤含量低的食物。

6、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宜清淡,减少食盐的摄入,每日食盐量<6克,不吃或少吃腌制食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如芹菜、冬瓜、木耳等;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多饮水、不憋尿;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戒烟限酒,避免酗酒和酒后喝浓茶;劳逸结合,坚持体育锻炼;避免感冒,喉部、扁桃腺等有炎症时,要及时彻底治疗;不要滥用保健品。

上月有一位慢性肾衰,糖尿病肾病患者复查反馈明显好转,水肿消褪,指标下降,精神好转,血压血糖控制平稳。

此前这个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左肾动脉狭窄、腔隙性脑梗塞、痛风、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患者大便干燥,腿脚水肿,怕冷。视频中可见患者唇色暗,舌水滑,中后部位苔厚腻。考虑:附子、白术、芍药、茯苓、生姜、陈皮、清半夏、僵蚕、泽兰、甘草、干姜、牡蛎通阳利水。并叮嘱家属一些饮食忌口原则和日常护理注意事项。

提示:中医治病,须经辨证,一人一方,不可自行使用~

#肾病健康##肾病护理##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糖尿病肾病##糖肾##肾衰##尿毒症#

“三高”因素,容易被忽视的肾病“隐患”

在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数量高达1.3亿,这意味着,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位慢性肾脏病患者。

农工党党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兼肾脏内科主任医师韩庆烽表示:“慢性肾脏病的高发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伴随着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的存在。当下,‘三高’不仅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诱因,在病情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了‘关键角色’。”

三高如何影响肾脏健康?预防的关键是什么?近日,本报记者专访韩庆烽,解读慢性肾脏病与三高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慢性病”到慢性肾脏病

近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三高问题日益严重,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韩庆烽指出,在这背后,由肾小球肾炎等单纯肾脏损伤所引发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数量没有显著增加,而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等慢性病导致的慢性肾脏病数量却明显增多。

三高与慢性肾病如何相互作用?韩庆烽解释,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等疾病,会造成肾功能不全,甚至引发尿毒症。

长期的高血压会增加肾脏小血管压力,引起血管硬化,让血管内壁逐渐变厚,最终造成肾脏供血不足;而长期的高血糖,则会损害肾小球滤过功能,可能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高血脂则容易引发肾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加剧肾脏供血不足的问题。

“比如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肾病,传统的肾内科通常将其特指为‘肾动脉狭窄’,但这种病的表现是肾脏供血不足,所以最重要的发病原因还是三高等基础性疾病。”韩庆烽说。

值得注意的是,三高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诱因,慢性肾脏病也可能反过来加重患者的三高症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功能下降后,体内的水钠潴留会加重高血压;肾脏功能减退还会影响胰岛素的代谢,使得血糖水平难以控制,加剧糖尿病的患病风险程度;同时,肾脏损伤导致的脂质代谢紊乱,也可能加剧血脂异常。

“三高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与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呈反比关系,也就是说,大众对三高管控得越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概率就越低。”韩庆烽强调。

定期体检、系统治疗是关键

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关键,在于让患者充分管控自身的三高情况。

“明确了三高是大部分慢性肾脏病发病的根本原因后,对我们来说,让患者进行系统治疗,就是最重要的事情,这包括对患者前期的体检筛查,中后期的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韩庆烽说。

在他看来,高血压超10年的病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患者都是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应当关注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检查等项目的结果。此外,即使没有三高问题,5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应开始关注肾脏健康,这部分人群由于患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同样要定期进行体检。

不过,肾功能检查结果的解读有难度,患者不能仅凭指标后的箭头标记,就简单得出结论。“很多人在拿到检查报告后,会因为某些特殊指标后的箭头标记而过度担忧,怀疑自己肾功能已经出现了问题。但仔细分析后,许多所谓的‘异常’实际上并不严重,错误解读化验结果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恐慌。”韩庆烽提醒。

以“肌酐”为例,尽管这是提示“肾损伤”的重要指标,但肌酐数值稍微偏出正常值范围,有时可能与检测的误差、其他非疾病因素等有关,不能完全反映肾脏的健康状况。若数值“异常”,患者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二次检测。

此外,饮食对“系统治疗”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韩庆烽指出,合理的饮食管理可以控制“三高”,减轻肾脏负担,延缓病情的进展,慢性肾脏病患者应重点控制蛋白质、钠、钾和磷的摄入,可以优先选择鱼类、禽类、鸡蛋和低脂乳制品等优质蛋白质,在日常烹饪时,减少食盐的使用,尝试用大蒜、姜、柠檬汁等天然香料来调味。

心理健康同样是慢性病管理的重要部分,不少患有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往往会表现出焦虑或抑郁的心理状态。韩庆烽建议,这部分患者可以通过科学的运动、在家里养宠物、在阳台种植花草、听舒缓的音乐等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这些常用于精神认知的治疗方法,对缓解“多病共存”患者的焦虑状态也有一定帮助。(作者刘益伶)

来源: 《中国新闻》报

糖尿病不怕高血糖,怕的是“高血压+高尿酸+蛋白尿”组合来袭

“医生,我血糖控制得挺好,怎么肾功能还在变差?”

很多糖尿病患者门诊时这样问我。

其实,真正“伤肾”的,并不只有高血糖,而是“高血压 高尿酸 蛋白尿”这个危险组合。尤其是这三项一旦同时存在,肾功能恶化速度可能是单一高血糖的几倍

今天就带你看清这个“隐形杀手组合”的真相。


一、“三高”组合,才是糖尿病肾病的“推手”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肾病就是血糖控制不好引起的肾损害。其实,糖尿病只是第一棒,真正加速肾衰的是后续“帮凶”:高血压、高尿酸和蛋白尿

我们可以把肾脏想象成一个精密过滤器:

  • 高血压让“水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过滤膜磨损加剧;
  • 高尿酸像“晶体碎片”,沉积在管道里,不断刺激炎症;
  • 蛋白尿则是过滤器已经“漏水”的信号,说明结构破坏已开始。

三者叠加,等于“加速器 腐蚀剂 漏水口”一起上,肾脏怎么能不出问题?


二、研究证实:三项共存,肾病进展风险翻倍

多项大型研究都印证了这个“组合效应”:

  1. 高血压与肾病进展:日本一项针对2万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显示,收缩压≥140mmHg人群,肾功能下降速度是<130mmHg人群的2倍(Yokoyama et al., 2020)。
  2. 高尿酸与肾损伤风险:中国一项前瞻性研究指出,尿酸水平≥420μmol/L人群,发生肾功能下降的风险提升近70%(Zhang et al., 2021)。
  3. 蛋白尿与肾功能恶化:美国一项社区随访显示,哪怕是“尿蛋白 1”,每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也快1~2毫升(Clark et al., 2011)。
  4. 多因素叠加效应:韩国“KNHANES”全国调查中发现,同时存在高血压、高尿酸和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其发生肾衰的风险是单一血糖异常患者的3.4倍(Lee et al., 2019)。

三、不是控制好血糖就够了,糖友要管住这三关

如果你或家人是糖尿病患者,一定别只盯着血糖,要像照顾“三胞胎”一样看护这三项指标

以下是医生建议的实操方法:

1. 血压别超130/80 毫米汞柱

  • 每天自测2次血压(早晚),波动大要就医调整用药;
  • 优选降压药如普利类(保护肾小球);
  • 限盐饮食,每天控制在5克以下。

2. 尿酸控制在360以下(女性)或420以下(男性)

  • 少吃海鲜、动物内脏、高果糖食物;
  • 足量饮水,促进尿酸排出;
  • 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尿酸药。

3. 定期查尿常规,看有没有“蛋白 ”

  • 每3~6个月查一次尿常规;
  • 一旦发现蛋白尿,需进一步做“尿蛋白/肌酐比值”来判断严重程度;
  • 发现异常要评估是否需要加用“普利类”药物。

四、糖尿病肾病可防可控,但前提是多线作战

别再迷信“控糖就够了”这个思路,真正能保住肾脏的,是对三大并发因素的持续干预。

在门诊中,我经常看到一些血糖控制“漂亮”的患者,肾功能却逐年下滑。追根溯源,多是血压、尿酸、蛋白尿没重视。

所以请记住:

糖尿病真正“怕”的,不是一时的高血糖,而是长年的高血压、高尿酸和蛋白尿悄悄合力“掏空”你的肾


五、医生的话:控制指标,是长期陪伴自己的“保险”

作为医生,我知道每天测血压、查尿检、控制饮食很辛苦。

但如果你愿意为自己的肾脏多坚持一分,就可能避免透析的未来。

你或家人有没有同时出现这三项异常?欢迎留言,我会为你逐项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Clark WF et al. Dipstick proteinuria as a screening strategy to identify rapid renal declin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2011

Zhang Y et al. Serum uric acid levels and incident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Kidney Blood Press Res, 2021

Lee YH et al. Effects of metabolic risk factor clustering o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risk in type 2 diabetes. PLoS One, 2019

Yokoyama H et al. Importance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 for reducing the risk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progression.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20


你遇到过这个问题吗?欢迎留言交流,我会亲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