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糖尿病的预防及护理)

中国青年报 0
文章目录:

专家探讨如何有效推进糖尿病及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7月5日,广东省医院协会糖尿病管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广州举行,与会者围绕体重管理和生活方式重塑,探讨如何有效推进糖尿病及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工作。

广东省医院协会糖尿病管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传统观念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糖胖病逆转中心主任徐谷根表示,糖尿病是可防、可控、可逆转的,患者采用“2 N”系统治疗方法,可以实现减少用药甚至停药的治疗效果。“2 N”系统治疗方法中的“2”是指中西医结合,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N”是指综合措施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营养干预、运动疗法和心理健康支持等。

“需要强调的是,逆转不等于根治。”徐谷根说,糖尿病逆转是一种治疗手段,患者通过3个月的“2 N”综合性干预,恢复人体自然调节血糖的能力,使血糖水平保持稳定,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2.33亿,防治形势严峻。会议围绕当前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展开讨论,包括庞大的患病人群、沉重的并发症负担,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等问题。研究表明,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等手段,特定类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可获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甚至能长期摆脱药物依赖。

此外,与会多位专家分享了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如AI模型在糖尿病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中,通过大数据预测风险、优化干预方案,实现高效精准管理;骨搬运手术治疗糖尿病足,为以往可能面临截肢的患者带来了保肢新希望;菌群移植技术为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干预糖尿病提供了崭新视角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糖尿病可预防!专家揭秘:这三招最有效,现在行动还不晚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威胁。但你知道吗?它并非完全无法避免!最新研究揭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大幅降低患病风险。今天就来聊聊,如何科学预防2型糖尿病。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觉得是“老年病”或者“富贵病”,离自己很远。但现实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快速上升。研究显示,其主要风险因素——肥胖和缺乏运动——与现代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好消息是,这恰恰意味着2型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关键风险:肥胖与久坐是“元凶”

  • 肥胖是头号敌人: 体重超标(尤其是腹部肥胖)会显著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长此以往,负责生产胰岛素的胰腺细胞(β细胞)可能“累坏”或功能受损,最终导致血糖失控。研究证实,体重指数(BMI)越高,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大。
  • 缺乏运动雪上加霜: 运动能显著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肌肉更有效地利用血糖。即使是轻度的规律运动(比如快走),也能带来显著的预防效果。研究发现,每周运动1次的人比完全不运动的人风险低,而每周运动5次以上的人风险更低!美国推荐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的快走。
  • “强强联合”更危险: 肥胖加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极大地放大患糖尿病的风险。对于有家族史或本身肥胖的高风险人群,运动的保护作用尤其明显。

科学研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是最有效的预防武器!

1.健康饮食: 选择营养均衡、热量适中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精加工食品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比例。中国和瑞典的大型研究都发现,对于血糖调节能力已经开始下降(称为“糖耐量异常”)的人群,进行饮食干预能显著降低未来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30%-50%)。

2.坚持运动: 如前所述,规律运动至关重要。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关键在于坚持和达到一定的能量消耗。研究甚至发现,对于预防糖尿病来说,只要消耗的能量相同,快走的效果和慢跑一样好!

3.控制体重: 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即使只是减轻少量体重(如7%),也能显著改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大大降低糖尿病风险。

目前,还没有被正式批准用于预防2型糖尿病的药物。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些潜在药物(如二甲双胍、奥利司他),它们可能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或减少脂肪吸收来起作用。但大型研究的结果还在等待中。现阶段,生活方式干预仍是无可争议的首选和基石。

谁最需要预防2型糖尿病?

  • 超重或肥胖人群。
  • 缺乏规律运动、久坐不动的人。
  •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 年龄较大的人群(风险随年龄增长)。
  • 已经被诊断为“糖耐量异常”的人(这是糖尿病前期的重要信号,风险最高,干预效果也最好!)。

预防2型糖尿病,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科学研究已经清晰地指明了道路:管住嘴、迈开腿、控制体重。 这些改变不仅能预防糖尿病,还能同时降低患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是一举多得的健康投资。

别再等了! 从今天开始,为自己制定一个健康计划,哪怕只是每天多走几步路,少吃一口高糖零食,都是在为未来的健康添砖加瓦。预防糖尿病,主动权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喜欢文章的话,可以关注、给个赞和帮忙转发。有什么观点和想法,欢迎留言一起讨论。谢谢大家![玫瑰][玫瑰][玫瑰]

纪实:宁光院士研究糖尿病35年,总结出7条控糖铁律,简单且有效

如果你站在超市结账台前,留意一下货架上那些零食、饮料和速食品的标签,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一样东西都含有糖。

不只是甜食,连酱油、方便面调料,甚至是某些低脂酸奶里,也能找到“糖”的踪迹。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糖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误解。不少人以为糖尿病就是“吃糖太多”的结果,觉得只要不吃糖,问题就不会找上门。

还有人觉得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没啥大不了的,顶多少吃点甜的。甚至有人以为糖尿病是老年病,年轻人压根儿不用担心。

这些想法听起来有理,其实都差得远。

糖尿病并不是简单的“糖吃多了”,而是一种影响身体调节血糖能力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它的本质是胰岛素功能紊乱,要么分泌不足,要么作用失效,导致身体无法把血糖转化为能量,血糖就会像水龙头坏了一样,一直往外流。

血糖高并不是唯一的问题。长期高血糖就像水管漏水,不只是漏一点,而是“泡”着全身,泡着眼睛、肾脏、神经、心脏和血管。

最严重的,可以导致失明、肾衰竭、心梗、中风,甚至要截肢。糖尿病不是“甜蜜的负担”,而是“沉默的杀手”。

而最让人揪心的是,它来得悄无声息。很多人等到有症状了,比如口渴、尿多、视力模糊、体重下降,甚至脚发麻、伤口久不愈,才发现已经是糖尿病晚期,或者已经并发了其他问题。

有一次门诊,我接待了一个50岁的男士,当时他因为眼睛模糊来看视力问题。

他说自己这两年工作忙,常常熬夜应酬,饭也不规律,体检报告里血糖高一点他也没放心上,觉得人不瘦、不渴、不乏力就没事。

直到这次眼前发黑,才紧张了。

一查,空腹血糖超过正常值一倍多,糖化血红蛋白飙到了9%以上,说明血糖已经失控了很久。

如此,眼底检查发现已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功能也开始异常。这个时候再想“好好控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这不是个例。类似的病人在门诊上屡见不鲜。很多人不是没有意识,而是对糖尿病的“认知”太模糊,误以为不吃糖、不胖就没事。

糖尿病的风险因素远比“吃糖”复杂得多。

宁光院士是我国内分泌代谢领域的权威,他用三十多年的研究经验,提出了七条控糖的“铁律”,听起来朴实无华,但每一条都击中了糖尿病防控的关键。

第一条,控制体重是控糖的第一步。

很多人以为只有胖人才会得糖尿病,其实“瘦胖子”更危险。内脏脂肪堆积,即便体型不胖,肚子圆鼓鼓的,那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信号。

体重每增加一公斤,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就会下降,血糖调控负担就更重。

第二条,规律作息比节食更重要。

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都会扰乱生物节律,让胰岛素的分泌变得混乱。很多人追求快速减肥,结果血糖忽高忽低,反而加重胰岛负担。真正有效的是稳定的生活节奏。

第三条,控制饭后血糖才是关键。

有些人空腹血糖正常,就掉以轻心。其实饭后血糖升高更容易被忽视,但它对血管的伤害更大。

饭后2小时血糖如果超过7.8毫摩尔/升,就值得警惕。特别是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饭后血糖异常更常见。

第四条,别忽视隐性糖尿病。

有些人每次体检都正常,但一查糖耐量测试就发现异常了。这类人被称为“糖调异常”,是糖尿病的前期状态,属于“灰色地带”。如果不干预,很可能几年内发展成糖尿病。

第五条,管住嘴,不只是少吃糖。

很多人以为控糖就是不吃甜食,其实主食中的“淀粉”才是血糖飙升的主要来源。

白米饭、馒头、面条这些高升糖食物,吃多了照样让血糖上天。更别说水果汁、含糖饮料这些“隐性糖源”。

第六条,运动不是减肥,是唤醒胰岛素。

运动的好处不只是“消耗热量”,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坚持运动,就像给身体装了一个“燃糖发动机”,让胰岛素更有效率地工作。哪怕不减重,血糖也能稳。

第七条,定期监测是防病的底线。

很多人怕查出问题,干脆不查。其实早发现,早干预,能避免很多后续的并发症。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肾功能、眼底检查,这些都不能忽视。尤其是家里有糖尿病史的人,更应该每年检查。

我曾有位女病人,年近四十,公司白领,身材苗条,平时也自律。

一次她因为计划怀孕来检查,结果发现糖化血红蛋白高达7.2%,已经是糖尿病状态。她完全不能接受,说自己不吃甜食、不喝饮料,怎么会得糖尿病?

其实她的父亲就是糖尿病患者,而她长期加班、饮食不规律、应酬不断,虽然不胖,但长期处在高压状态,加上有遗传背景,糖尿病悄悄找上门也不奇怪。

糖尿病不是“命不好”,而是很多生活细节的积累。很多人以为控制血糖就是医生的事,糖尿病的关键在于“自我管理”。它不像感冒发烧,一颗药就好,而是要你用一辈子的耐心去调养。

就像宁光院士说的,糖尿病管理的核心不是“治”,而是“控”。这“控”,不是死板的节食和禁忌,而是对身体的了解、生活的自律,和对健康的尊重。

糖尿病不会一夜之间发生,也不会一夜之间好转。

但只要你愿意从现在开始,哪怕是一点点的改变,比如每天走三千步、晚饭提前半小时、少喝一杯饮料、晚上一小时不刷手机早点睡,都是在给身体松绑。

控制血糖,不靠奇迹,靠的是一点一滴的坚持

人生不怕慢,就怕站。糖尿病也一样,怕的不是它来了,而是我们放任它来。

参考文献:
[1]宁光,田慧芳.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3):161-168.
[2]王建华,刘丽,陈晓.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12):1041-1045.
[3]张春芳,杨红,李婧.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46(01):12-1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