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糖尿病(大庆糖尿病专科医院)
- 1、新诊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者,34年后约一半中风!李光伟、陈燕燕等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
- 2、年轻时得糖尿病与长期癌症风险增加有关!大庆研究随访30年结果
- 3、大庆研究34年跟踪数据:超60%糖友中风!做到【3个趁早】,能救命
新诊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者,34年后约一半中风!李光伟、陈燕燕等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
阜外医院李光伟、陈燕燕等发表在Diabetes Care杂志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最新结果显示,34年随访期间,在基线新诊断2型糖尿病、糖耐量受损的人中,大约一半发生中风,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糖耐量受损人群的中风风险,尤其是女性。
作者指出,这是首个报告中国新诊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超30年随访期间中风发病率和进展情况的队列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显著增加长期中风风险。幸运的是,对于糖耐量受损人群来说,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可以显著降低中风风险。
该研究显示,糖耐量受损人群接受6年生活方式干预后,中风风险显著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和未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糖耐量受损人群,说明生活方式干预的益处可能会持续30年以上。因此,需要通过积极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来预防中风。
研究者对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中于1986年新诊断2型糖尿病(n=598)、糖耐量受损(n=540)和糖耐量正常(n=494)的受试者进行了34年随访。糖耐量受损人群被随机分为6年生活方式干预组(n=405)或对照组(非干预组,n=135)。
结果显示,34年随访期间,2型糖尿病患者、非干预组和干预组糖耐量受损人群、糖耐量正常人群中累积中风发病率分别为65.4%、62.8%、49.8%和38.2%。校正年龄和性别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风发病率明显高于糖耐量受损人群(24.3/1000人年 vs. 18.5/1000人年)。
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糖耐量正常人群、干预组和非干预组糖耐量异常人群发生中风的中位时间分别延迟了16.8年、7.8年、2.3年。
校正危险因素后,与糖耐量正常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非干预组和干预组糖耐量受损人群的中风风险分别增加80%、52%、33%。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干预组糖耐量受损人群的中风风险降低了23%,女性中降幅更大(36%),但非干预组糖耐量受损人群的中风风险并未显著降低。
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受损人群中,年龄、性别、收缩压、糖尿病状态与34年随访期间中风风险增加显著相关。随访期间处于糖尿病状态的患者中风风险增加28%;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中风风险增加11%。
来源:Stroke Incidence Evolution in People With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 34-Year Follow-up of the Da Qing Diabetes Study. Diabetes Care, MAY 15 2025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本刊所有文章全部免费阅读和下载!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网(www.chinacirculation.org)“期刊目录”或小程序(中国循环杂志 ),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所有文章!
年轻时得糖尿病与长期癌症风险增加有关!大庆研究随访30年结果
大庆糖尿病研究随访30年结果显示,年轻时得2型糖尿病,与长期癌症风险增加相关。
研究分析了620例≤50岁的年轻2型糖尿病患者、649例>50岁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310例≤50岁年轻非糖尿病对照者。
结果显示,年轻时无糖尿病者、年轻和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癌症年发病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3.7/1000人年、5.5/1000人年和4.0/1000人年。
在校正了糖尿病病程和其他混杂因素后分析发现,年轻2型糖尿病患者癌症发生风险,比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81%,比年轻无糖尿病对照者高143%。
注:在Cox回归分析中已校正年龄、性别、吸烟状况、体重指数和收缩压。
图1年轻(≤50岁)与老年(>50岁)2型糖尿病患者及年轻(≤50岁)无糖尿病对照者的癌症累积发病率
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远离糖尿病时间越久,无癌症年数也越长。
这项研究提示,高血糖相关因素可能导致年轻2型糖尿病患者得癌风险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一生中无糖尿病时间较短,另外暴露于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血糖的时间比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早、持续时间更长;β细胞功能低下也在癌症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糖尿病前期早期的高胰岛素血症外,长期高血糖有可能促进年轻糖尿病患者有丝分裂,糖尿病水平的高血糖还可经过一系列复杂过程促进抑癌蛋白P53的降解,进而增强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糖酵解,促进癌症发展。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糖尿病患者并没有比老年糖尿病患者更肥胖,而且吸烟者也更少。这支持确诊糖尿病后更好的血糖控制对长期癌症风险的潜在重要影响。
来源:He S, Qian X, Wang J, et al. Younger-onset type 2 diabete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long-term cancer risk in Chinese adults: A 30-year follow-up of the Da Qing Diabetes Study. BJC Rep. 2025 Apr 22;3(1):24.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大庆研究34年跟踪数据:超60%糖友中风!做到【3个趁早】,能救命
1986年,在我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启动了一项改写糖尿病医学史的研究。
该研究的全称是“中国大庆糖尿病、糖耐量低减及其并发症防治工作的前瞻性研究”,后来被大家简称为“大庆研究”。
这是是由大庆油田总医院与中日友好医院合作开展的全球首个以生活方式干预来预防糖尿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被誉为糖尿病预防领域的里程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到如今,接近40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庆研究”的研究结果以及陆续被总结出来的后续发现,仍在不断影响着我国乃至全球的糖尿病防控格局。
就在2025年5月,北京阜外医院的李光伟教授等研究者再次重磅发布了一项基于“大庆研究”的最新研究结果,并惊人地揭示了:在长达34年的随访期间,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累积“中风”发病率竟然高达65.4%;而即便是未被确诊糖尿病但糖耐量受损的人群,假如不进行任何干预的话,累积“中风”发病率也达到了62.8%!
这意味着,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中风”似乎是一种难以回避的终身风险。
那么,究竟糖尿病与“中风”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紧密关联?广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又该怎么做,才能降低“中风”的风险呢?
这篇文章就一次性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告诉大家。
毋庸置疑,糖尿病与“中风”之间的确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常常是很致命的!
首先,糖尿病是“中风”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对此,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就专门指出: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27倍,“出血性中风”为1.56倍,“未分类的中风”为1.84倍 。
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其次,以“中风”为代表的心脑血管事件,往往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比方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就直接引用数据指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至少有10%可直接归因于“中风”!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最后,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中风”,其后果也要比非糖尿病患者严重许多。
举例来说,有研究就发现:糖尿病患者“中风”后的30 天内,病死率是血糖正常患者的至少3倍,偏瘫等后遗症的发生风险是血糖正常患者的1.4倍。
还有研究则是证明了:“中风”以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往往较血糖正常患者更加缓慢,全因死亡风险额外增加1.24倍,因“中风”再住院的风险额外增加1.18倍!
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再结合前面“大庆研究”的最新跟踪数据来看,相信大家应该不难发现:糖尿病患者终身出现“中风”的概率很高;并且,一旦发生“中风”,后果往往特别严重;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很多糖尿病患者会因为“中风”而发生死亡。
所以,从确诊糖尿病开始,每一位患者都应该充分重视“中风”这一致命性的威胁!
好在,目前临床上还是有一些手段可以帮助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中风”风险。只不过,每一种手段的前提都是:要【趁早】行动起来!
一 【趁早血糖达标】
在2型糖尿病领域,与“大庆研究”一样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还有另外一项研究,叫做“英国前瞻性糖尿病(UKPDS)研究”。
这项研究通过长期随访发现: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够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严格控制血糖”,那么,他们几十年以后的远期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甚至死亡的风险都将显著降低。
也正是基于这项研究的重要发现,如今,主流的医学指南才都特别强调:“早期严格控糖”是降低远期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那么,什么叫做“早期严格控糖”呢?
必须承认,我们很难用某一个统一的血糖标准来衡量“严格控糖”这样一个概念。
比方说,对于年纪尚轻、暂无并发症以及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到<7.0%往往是“常规要求”,而进一步将其降至<6.5%就算是“严格控糖”了。
但另外一些年龄偏大、已经存在某些并发症或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则很难要求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到<6.5%甚至<7.0%的水平。有时候,对于这部分患者而言,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到<7.5%,可能就算是“严格控糖”了。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也就是说,不同基础状况的2型糖尿病患者,所谓“早期严格控糖”的标准可能相差较大。
因此,大家需要做到的事情有两件:第一,在确诊糖尿病以后的早期阶段,找医生问清楚当前的控糖目标究竟是多少;第二,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血糖稳定降至控糖目标以下!
简言之,“早期严格控糖”的本质就是趁着还处于糖尿病的早期阶段,一定要确保自己的血糖达到医生所要求的标准。
二 【趁早使用能防“中风”的降糖药】
相信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都听说过,近年来有两类新型降糖药是具有明确“心肾保护效果”的,它们分别是:
- 以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利拉鲁肽等为代表的“肽类”降糖药(GLP-1RA);
- 以及,以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为代表的“列净类”降糖药(SGLT2i)。
理论上,“中风”应该算得上是广义“心血管疾病”的其中一种,因此,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会误以为:上述这两类药物都是能够预防“中风”发生的药物。
但其实,从目前已有的临床试验数据来看,可能并非完全如此!
根据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所总结的临床试验结果:目前,能够确认具有显著“中风”预防效果的降糖药,似乎只有“司美格鲁肽”与“度拉糖肽”这两种“肽类”降糖药。
而剩下的利拉鲁肽等其他“肽类”降糖药以及所有的“列净类”降糖药(SGLT-2抑制剂),其实均未被证明能够有效预防“中风”的发生。
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也就是说,近年来以“心肾保护”著称的“肽类”降糖药以及“列净类”降糖药,并不都能有效预防“中风”的发生。
从目前已有的临床试验数据来看,真正能够有效预防“中风”发生的,只有“司美格鲁肽”与“度拉糖肽”这两种。
因此,对于那些有“中风”家族史或“中风”风险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在早期的控糖治疗当中一定要趁早开始使用“司美格鲁肽”或“度拉糖肽”。这是两种最能有效预防“中风”的降糖药。
除此以外,在降糖药的使用方面,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还提到:
第一,使用“二甲双胍”与降低“中风”风险以及“中风”后神经损伤相关,推荐有“中风”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司美格鲁肽”或“度拉糖肽”时可以考虑与“二甲双胍”联用。
第二,虽然“吡格列酮”未被证明能有效预防“中风”的发生。但是,对于已经发生了“中风”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优先使用“吡格列酮”却可以减少“中风”的复发风险并改善预后。
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三 【趁早让血压、血脂达标】
最后,趁早管理好高血压与血脂异常等糖尿病以外的其他“中风”危险因素,也是有效预防“中风”的重要策略。
毕竟,超过70%的糖尿病患者都同时合并有高血压与血脂异常!
具体来说,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的要求,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的基本要求是“<130/80mmHg”。
不过,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压才行。
比如,最新的2025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就提出:2型糖尿病患者在可以耐受的前提下,把血压降到“<120/80mmHg”可能会更好。
而对于血脂管理的要求,一般主要集中于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项指标的控制。
同样是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的建议:
- 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应该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到“<1.8mmol/L”;
- 而年龄<40岁的普通2型糖尿病患者,也至少需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到“<2.6mmol/L”。
总的来说,如果刚刚确诊2型糖尿病的患者都能在医生的指导下,【趁早】使用具有“中风”预防效果的药物将血糖“控制达标”,并且,也【趁早】让血压与血糖都“达标”的话,那么,理论上,终身“中风”的风险将能够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Stroke Incidence Evolution in People With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 34-Year Follow-up of the Da Qing 《Diabetes Study Diabetes Care.》 2025 May 15:dc242675
2,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年1月 第17卷 第1期
3,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 2024, 63(7): 649-659
4,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5年3月 第41卷 第3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头条深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