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人血糖正常值(糖尿病病人血糖低怎么办)
诊断糖尿病的新指标终于来了,糖化血红蛋白≥6.5%
相信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几个指标都不会陌生,它们都是糖尿病的重要的诊断与评价指标。随着国内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我国在糖尿病的防治上也越来越重视,这在每隔2-3年就更新一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已充分体现。
指南每一次更新都会有新的内容,而最近在今年11月底发布的最新一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其中的亮点之一就是将HbA1c纳入到了诊断标准中,下面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其中的意义吧。
HbA1c在糖尿病中的作用
HbA1c是血红蛋白发生非酶糖化的产物,详细点说是其中的珠蛋白β链N端缬氨酸残基与葡萄糖发生非酶结合而来。而且它们就像亲密的战友,一旦结合在一起就牢不可破,很难再分开。
血糖越高,结合就会越多,而且它们结合后可在血液循环中存活至少3个月,所以通过测定HbA1c可以反映2-3个月平均血糖的水平高低,在糖尿病的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欧洲、加拿大、美国和国际糖尿病联盟等多个地区的学会和组织均推荐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控制目标为<7%。
我国新指南终于将HbA1c列入诊断标准
在国际上,WHO早在2011年就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诊断切点为≥6.5%,但之前由于我国各地区测定HbA1c标准化差别较大,尚未能统一诊断标准,所以在我国之前的指南中,均未把HbA1c作为我国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而是作为血糖控制的评价指标。一直以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认为,HbA1c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被低估了,呼吁与国际接轨,把HbA1c纳入到诊断标准中。
终于在最新版的指南里,在经典的3项诊断标准后面,增加了HbA1c,其标准与WHO的推荐一致,为≥6.5%,可见我国学界对HbA1c越来越重视了。
HbA1c在新指南中还有哪些改变?
在新指南中,除了把HbA1c加入到诊断标准以外,其实还新增了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虽然对于大多数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的HbA1c控制目标为<7%,但由于每一位患者的年龄、病程以及合并症等都不相同,所以一直以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专家学者均建议HbA1c的控制目标也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
这个个体化原则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了年龄、糖尿病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以及有无合并心血管疾病等,指南提出对于年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长、无并发症、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6.5%甚至更接近正常。
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则分以下几种情况:
(1)健康状况良好的,建议将HbA1c控制目标设定为<7.5%;
(2)健康中度受损的,建议将HbA1c控制目标设定为<8.0%;
(3)健康状态差的,建议将HbA1c控制目标设定为<9.0%;
(4)对于合并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患者,若预期寿命<5年,HbA1c可控制在<9.0%;若预期寿命较长,HbA1c可控制在<7.5%左右。
结语
从新指南可以看出,我国在2型糖尿病的诊断上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将使糖尿病的诊断与防治更加精准,个体化及人性化。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
[2]《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2020).
糖友血糖高到多少就需要用药?医生说:得具体看,这些标准可参考
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血糖升高患者在短期内可能并不会感到明显的不适,但如果血糖长期升高,随着病程的进展,并发症就会逐渐出现。糖尿病的并发症会涉及到心、脑、肾、眼、血管等身体多个器官和组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我国有着庞大的糖尿病人群,据流行病学调查,2013年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0.4%,但许多患者仍然对糖尿病认识不足,比如常常会有患者问:“血糖超过多少才需要用药?”这一类的问题。
这个问题并不能简单的回答,因为血糖的控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而是系统的管理,而且是在没有发生急性并发症的前提下。
为什么要提急性并发症?因为糖尿病除了慢性并发症以外,还有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可在短时间内危及患者生命。以酮症酸中毒为例,当发生时只要血糖超过11.1都需要立即使用胰岛素降糖治疗,直至血清酮体、血糖得到控制。如果没有发生急性并发症,可以结合患者年龄、合并疾病、体重指数、胰岛细胞功能等来综合评估。
对于大多数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无论是空腹血糖>7.8还是餐后血糖>11.1,都可以先采用生活方式干预结合运动的手段来控制血糖,如果已严格进行上述方式3-6个月,血糖仍然超过正常值(空腹>7.8,餐后>11.1),或者糖化血红蛋白仍大于7.0%,就需要开始用药治疗。
糖尿病药物治疗可以首选二甲双胍,指南建议如无禁忌可以一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但对于糖尿病肾病或者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则推荐选用新型降糖药物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或者GLP-1受体激动剂如艾塞那肽等,因为这些降糖药物还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
现实中许多糖尿病患者对自身血糖控制的确能做到高度重视,但却常常忽略了其他指标的控制。糖尿病强调的是综合治疗,因此患者也需要了解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可参照下表:
糖尿病治疗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降糖药物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但糖尿病患者不能忽略了其他的管理手段。只有让每一名患者都充分认识糖尿病综合治疗的每一个环节,真正能够实现自我管理,这样我国才能够达到控制糖尿病发病率的目标。因此,对于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更多关于血糖控制和糖尿病合理用药的健康知识,欢迎点击下方专栏卡片,获取药师方健的科普干货: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是多少?
空腹血糖检测是诊断糖尿病最可靠的方法。一般健康体检者、尿糖阳性或尿糖虽阴性但高度怀疑糖尿病的患者,均需做空腹血糖测定。
很多因素可引起血糖的波动,如不合理的饮食、过量饮酒、运动不当、药物影响(降糖药或其他药物应用不当)、情绪波动、应激状态(如处于感冒、发热、外伤、手术、妊娠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等状态时)都会造成血糖处于波动状态。
空腹全血血糖值
3.9~6.1mmol/L(70~110mg/dl)
血浆血糖值(指血)
3.9~6.9mmol/L(70~125mg/dl)
1.如果血糖值>6.1mmol/L而<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
2.如两次空腹血糖≥7.0mmol/L考虑糖尿病风险,建议复查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或胰岛素释放试验。
3.如果随机血糖≥11.1mmol/L,可确诊糖尿病。
4.如血糖<2.8mmol/L,临床产生相应的症状,称为低血糖。
餐 后
1.餐后1小时血糖值应在6.7mmol/L~9.4mmol/L。
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7.8mmol/L又<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
2.餐后2小时血糖值应≤7.8mmol/L。≥11.1mmol/L考虑为糖尿病,可以不同日复查血糖水平。
3.餐后3小时血糖应恢复正常。
临床意义
一般餐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情绪紧张、剧烈运动后、严重饥饿、妊娠、使用降糖药会出现生理性暂时性血糖变化等。
当空腹全血血糖超过11.1mmol/L时,表示胰岛素分泌极少或缺乏。因此,空腹血糖显著增高时,不必进行其他检查,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需要定期筛查血糖的人群
1.超重肥胖人群。
2.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患者,这类人群糖代谢异常率高,更易患糖尿病。
3.有家族性糖尿病史者。
4.超过30岁的妊娠期女性;怀孕期间患糖尿病或生过8斤以上巨大儿者。
5.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压力大的人群。
6.年龄45岁以上的人群。
注意事项
1.测空腹血糖,为空腹8-12小时,最好在清晨8∶00~10∶00 取血。
2.采血前不服用降糖药、不吃早餐、不运动,高血压患者可以服用降压药。
3.如果空腹抽血的时间太晚,所测的血糖值很难真实反映患者的治疗效果,其结果可能偏高或偏低。
空腹血糖正常值应在6.1mmol/L以下
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应在7.8mmol/L以下,如果高于这一范围,即为高血糖。
诊断糖尿病需要进一步做空腹、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
对于高血糖者或者糖尿病患者的建议
1.学会自测血糖,掌握正常值范围,定期进行血糖的监测。
2.调整饮食结构,进食顺序,少量多餐。
3.维持合理的体重,每日坚持适当运动。比如健步走,游泳,骑车,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