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二型糖尿病严重吗(二型糖尿病严重并发症)

认真科普的赵博士 0
文章目录:

“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是好、还是坏?看最新研究成果

对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减重确实有助于控制血糖甚至可以帮助实现糖尿病的逆转/缓解。

不过,那些“不胖”或者“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直都有一个疑问:减重对他们而言,是“好”还是“坏”?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体重下降”是一种“不太好”的身体表现。

而很多“不胖”或“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总是担心:饮食控制或吃上某些降糖药以后,会让体重下降。那么,这样的担心究竟有没有必要呢?

这篇文章,我们就结合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来给大家分析:“不胖”或“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不应该减重!

最新研究 “瘦糖”有望逆转!

临床上,医生已经观察到:确实有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不依赖降糖药就让糖化血红蛋白(HbA1c)长期维持在6.5%以内。这种现象被称为“糖尿病逆转”或是“糖尿病缓解”,是目前糖尿病最为理想的一种改善状态。

不过,一直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只有“超重”或者“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才有希望获得“逆转/缓解”。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当中,就提出了要想实现2型糖尿病缓解所必须满足的四项条件。其中一点,正是患者的体重指数BMI需要≥25kg/m2或者男性腰围≥90公分、女性腰围≥85公分。

不过,一项最新的重磅医学研究数据指出:并不是只有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才有机会获得“逆转/缓解”。

在2022年第58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的年会上,公布了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属于“ReTUNE”研究的最新成果。

简单来说,这部分研究主要是找了一群平均年龄在59岁并且“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BMI<25kg/m2),让他们采取以饮食控制为主要手段的减重措施,最终实现体重减轻10%-15%的目标。

结果,研究者惊奇的发现:这些原本被认为“逆转/缓解”希望不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居然有70%都成功实现了“逆转/缓解”!

毫无疑问,这样一个研究结果给“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不小的希望。

为何“不胖” 也能“逆转”?

在观察到上面的现象以后,医学专家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患者明明“不胖”,却也可以从减重当中获益呢?

原来,在这些获得了“逆转/缓解”的患者体内,通过磁共振扫描可以看到,肝脏与胰腺当中的脂肪比例明显下降了。

这些患者尽管体重指数BMI没有达到超重或肥胖的标准,但其实,他们体内的内脏脂肪比例已经超过了他们自身脏器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值”(阈值)。而这种超出“个人脂肪阈值”的内脏脂肪化,正是引起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因素。

简单来说,尽管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看上去“不胖”甚至“偏瘦”,但其实他们体内的内脏脂肪比例已经超出了身体可承受的范围,而减少内脏脂肪比例可以让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恢复!

对中国人群 有哪些启发?

虽然,这项研究纳入的患者样本量很小,并且其结论还没有被正式写入各类医学指南或专家共识。但是,它已经足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发!

第一个启发:对于“不胖”或者“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不要过于担心吃降糖药会让体重下降!

有不少网友都反映过一个类似的问题,就是:我本来就“很瘦”,吃了降糖药以后,体重还下降了,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体重不要下降?事实上,这类担心很多时候都是多余的。

首先,很多人自以为的“很瘦”,其实只是跟肥胖的人相比“偏瘦”而已,不一定真的属于医学上的“消瘦”体型(BMI<18.5kg/m2)。不少声称自己“很瘦”的朋友,其实处于“正常”体重的范畴。

其次,降糖药的减重效应一般都是有限的,并不会让体重一直降下去!

比方说,二甲双胍的减重幅度,平均就在0.6kg左右;“列净类”降糖药的减重效力稍强,但平均也就在2kg以内。

而我们可以看到,“肽类”降糖药和“列净类”降糖药都具有明确的减少内脏脂肪的功效。这对于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毫无疑问是有好处的!

因此,除非您真的属于体重指数低于18.5kg/m2的“消瘦”患者,否则,不要过于担心降糖药的减重作用。


第二个启发:建议体重指数BMI”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尝试减重10%左右。

这项最新的研究很好地证明了,“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减轻10%-15%,就足以让肝脏和胰腺的脂肪比例显著下降。

当然了,体重减轻太多也不好!《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指出:体重减轻超过15%,可能对健康有害;而一般,建议大多数患者把减重目标设定为5%-10%。

也就是说,“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确保减重以后的体重指数(BMI)不会低于18.5kg/m2(消瘦),那么,可以尝试减重,把目标设定为减轻10%左右即可。


第三个启发:2型糖尿病患者要想成功减重,“限制能量饮食”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说了这么长时间的减重,一定有朋友会问:那怎样才能够成功地把体重给减下来呢?

事实上,不仅是ReTUNE研究,还有很多其他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都是采用的“限制能量饮食”这种手段来减重的。

所谓的“限制能量饮食”,其实就是大家所说的“节食”,其减重效果是较为确切的。

《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当中,提到的“最常用于减重的三种膳食模式”,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限制能量饮食”。


最后,总结一下,最新的医学研究结果提示我们,“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从减重当中获益!因此,大家不要害怕吃降糖药会掉体重,反而应该主动尝试减重试试看!


【参考文献】

1,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年9月 第29卷 第9期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3,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年1月 第42卷 第1期

#健康真知笔记#

约35%的发病率,超半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正被这个疾病威胁!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最主要的

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也是糖尿病患者中

最为常见的肾脏疾病

在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中

90%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

而临床研究发现

大约半数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

一定程度的肾脏疾病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

在糖尿病病友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约为34.7%。

而一旦发生糖尿病肾病,就有可能发生尿毒症。

糖尿病肾病发展进程较为缓慢。

早期为微量蛋白尿,随后发展为持续性蛋白尿,但此时患者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尿中泡沫多。

随着肾脏损害进一步加重,将逐渐出现肾功能损害(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升高)、肾性高血压、水肿等症状。

最后病情进展至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要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

糖尿病肾病早期具体有哪些症状呢?

1

泡沫尿

正常新鲜尿液为清澈透明、淡黄色的,这是因为尿液的表面张力很低,较少形成泡沫。

而尿中糖分、蛋白的增加,会使得液体表面张力升高,尿液张力升高,从而出现泡沫尿。

糖友们一旦排出经久不散的泡沫尿,应尽快到医院检查尿常规,排除泌尿系感染后做尿微量白蛋白检查。

2

水肿

当发生糖尿病肾病时,由于通过双肾的血流较少,肾脏缺血、缺氧,使肾素增加,导致肾小管对水和钠的吸收增加,使组织间隙的水增加,从而引起水肿。

随着病情的发展,由于尿中蛋白增加,导致血中的蛋白减少,也会引起浮肿。

3

血压不易控制

当糖尿病病友出现高血压或在口服多种降压药后血压还不容易控制时,要警惕糖尿病肾病。

因为并发肾病时,由于水钠潴留及一些激素的分泌,会引起血压升高。

血压高不容小觑,血压控制不好,也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害。

糖尿病肾病需要控制血糖吗

血糖是引起糖尿病肾脏病变的根本原因。

糖尿病肾病早期,严格控制血糖,不仅可使增高的肾小球滤过率恢复至正常,而且还可使轻度增高的微量白蛋白尿逆转至正常范围,阻止部分早期肾病进展为糖尿病肾病。

即使在临床蛋白尿期和肾功能不全期,严格的血糖控制也有利于减慢肾功能恶化的速度。

因此,积极地血糖控制是防止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的措施。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应遵循个体化。

一般糖化血红蛋白≦7%,中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标准建议为7%-9%。

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可能不准确,因为慢性肾病患者的红细胞寿命缩短,糖化血红蛋白可能会被低估。

需要做哪些检查

要想预防或早期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变,一定要定期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每年都要进行筛查,检查项目如下:

病程大于5年的1型糖尿病以及所有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每年一次筛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CAR)。

所有成年糖尿病患者不管UCAR如何,每年需要至少检查一次血清肌酐,并用血肌酐估算GFR(肾小球滤过率)。

如发现UCAR异常,需要在3-6个月内再重复检查2次,如果3次中UCAR有2次升高,排除其他干扰因素,便可做出诊断。

更多的糖尿病科普、线下讲座活动

尽在糖友家

这些肉类,糖尿病人务必避而远之!

糖尿病人的噩梦(糖尿病足)的预防

那些日常小习惯却是控糖大忌!

♥戳以上链接直接浏览♥

本文来源:糖尿病之友、健康时报

编辑:江瑾然 图片来源:123RF

中国41万人研究:患2型糖尿病,得癌风险高,有什么办法预防?

《糖尿病杂志》发布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与男性11种癌症和女性癌症的13种类型相关,大幅增加相关癌症风险。

糖尿病是我国“三高症”的一种,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14亿糖尿病患者,患病率高达11.6%,位居世界第一。

糖尿病为什么会增加患癌风险?又会增加哪些癌症风险?如何预防?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

糖尿病与癌症有关联吗?

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与代谢病研究所研究员崔斌博士,也是该研究报告的其中一位作者,他介绍道:在8485例新诊断的癌症病例中,对比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和一般人群,发现糖尿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比一般人群中的男性、女性患癌风险分别高出34%和62%。

这项研究是全球范围内目前最大型的糖尿病调查,研究团队基于上海申康医联的数据库,纳入了自2013年7月起至2016年12月止的共410191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跟踪调查至2017年12月。

研究还发现,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患前列腺癌风险最高,比一般人高出86%,其次白血病、皮肤癌、甲状腺癌、淋巴瘤等10种癌症风险也有所增加;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则有较高的鼻咽癌风险,比一般人高出2倍以上,此外肝癌、食管癌、甲状腺癌等12种癌症也有较高发病风险。

为何糖尿病会与癌症发病有关联?崔斌博士认为原因是这样的:糖尿病看似只是血糖升高,其本质是整个机体代谢功能的紊乱,因此可能引起各种内分泌紊乱,比如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男性糖尿病患者罹患前列腺癌风险较高。

日本糖尿病学会以及日本癌学会也做了一项关于糖尿病和癌症发病相关性的研究。

该研究对日本国内约33.6万名3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同样显示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有更高的患癌风险,总体高出1.2倍,其中肝癌和胰腺癌风险比常人高出接近2倍。

突发糖尿病,可作为早期胰腺癌的预警

近年来医学界发现,糖尿病不仅与癌症发病有相关性,还可以作为早期胰腺癌的警报信号。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陈汝福介绍,和胰腺癌发病相关的糖尿病,不属于常见的1型或2型糖尿病,而被称为3型糖尿病。这种糖尿病的特点是发病急,患者血糖突然飙升,身体突然暴瘦,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等常规疗法也无法控制病情。这种糖尿病的患者年龄一般在四五十岁以上且没有糖尿病家族史,其病因主要是胰腺癌产生的一种炎症因子导致胰岛细胞功能障碍而引发的。

对于这种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够予以重视,引起警惕,及时进行胰腺癌相关检查,有很大机会能够发现早期胰腺癌,及早治疗生存机会将可大大提高。且一旦胰腺癌治好,患者的糖尿病症状也会一并消失。

得了糖尿病,如何预防癌症?

目前诸多研究证据显示糖尿病与癌症发病确实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糖尿病患者更应注重进行癌症预防。尤其2型糖尿病患者有必要定期进行癌症特异性筛查,若是上面所说的突发严重糖尿病,应有所警惕,留意是否为所谓3型糖尿病,并及时进行胰腺癌筛查。

目前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在早期用外科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所以及早发现对于延长生存期至关重要。

另外,糖尿病患者也要积极干预糖尿病本身,控制好血糖指数,并且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戒烟戒酒,坚持运动,避免有更多致癌因素共同作用,增加更多癌症发病的风险。#清风计划##39健康超能团#

参考资料:

1 研究:糖尿病致患癌风险升高,男性涉及11种癌女性涉13种.澎湃新闻.2019年5月21日

2 突发糖尿病或是1种癌信号.羊城晚报.2015年4月20日

3 Chun-Mei Hu, Sui-Chih Tien et al. High Glucose Triggers Nucleotide Imbalance through O-GlcNAcylation of Key Enzymes and Induces KRAS Mutation in Pancreatic Cells. Cell. March 7, 201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