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形成的原因(糖尿病是形成的什么病)

Mr刘聊健康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治疗方法?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踝关节以远的皮肤及组织破坏的疾病,常合并感染和(或)不同程度的下肢动脉闭塞症,可累及肌肉和骨,是糖尿病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足溃疡(DFU)是DF常见的表现形式,可致患者伤残甚至死亡,对患者和社会都造成了较重的负担。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DF在全球的患病率为6.3%,在中国患病率为5.7%,DFU在我国的年发病率为8.1%。

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长期处于较高的状态,导致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这是DFU形成的重要的自身病理因素。

同时外力受伤是其足部产生溃疡的直接外界因素,糖尿病足患者的最终结局是不同节段的截肢或死亡。

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导致足部感觉敏感度降低,易受外力伤害形成创面,血管病变使创面血供不足,持续高血糖使自身免疫力低下,这些综合因素使创面愈合延迟,因此糖尿病患者发现足部出现溃疡时,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对创面行有效处理。

糖尿病足溃疡常合并感染,这也是其愈合延迟的主要原因,而合理的创面处理是控制感染的主要手段。

有研究表明80%,DFU患者因创面处理不当而导致截肢,对患者心理和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创面处理的时机和方法决定其治疗效果。

对于面积小感染轻的创面行有效处理,可以避免创面进一步发展,是整个DFU治疗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目前对面积小感染轻DFU创面的处理主要有常规换药、敷料清创、酶促清创、清创后外用抗感染药物及促生长类药物,这些治疗方法效果不一,部分治疗方法耗时较长。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中药在创面治疗中发挥其独特优势。

中药通过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改变细菌耐药性、降低细菌毒力这种非直接杀菌的方式抑菌抗菌,既温和有效地控制创面感染,又降低抗生素的使用,避免细菌耐药的出现。

临床上可用复方黄柏液涂剂浸泡治疗面积小感染轻的DFU创面,一定程度上缩短治疗时长,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DFU创面大多为慢性难愈性创面,这与其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相关。

DFU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持续较高的状态,导致其体内代谢和内分泌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紊乱。

相比正常人,DFU患者创面愈合中多个生理过程均产生紊乱如,生长因子的产生、血管新生的能力、白细胞功能、胶原沉积、角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增殖以及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细胞外基质介导的组织重塑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紊乱,因此治疗耗时长。

而在较长的治疗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如创面再次感染或感染进一步恶化、肉芽组织出现老化水肿、创面的微环境发生改变、细胞代谢产物长期堆积损伤细胞的功能,阻碍生长因子的作用效果,这些会进一步使创面愈合困难。

DFU的内科治疗包括降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支持、抗血小板及抗凝、降压调脂、抗生素的使用等。

外科治疗包括创面清创,清创后的创面封闭、皮瓣转移修复、皮片移植、血管再通、改善血运相关手术及外用药物治疗等。

内科治疗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而外科治疗常以多种方法联合使用。根据创面大小,感染严重程度,患者耐受能力,采用不同治疗手段。对于面积小感染轻的创面,临床大多以清创促愈为主。

对于创面面积小、感染程度轻的DFU患者,采用合理的创面处理,对整个创面治疗和预后有重大意义。

通过对比复方黄柏液涂剂与康复新液冲洗浸泡糖尿病足溃疡得出结论,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时使用复方黄柏液涂剂冲洗的临床疗效更为突出,尤其对糖尿病足溃疡中医分型为湿热毒盛型的疗效更好。

李凌霄用复方黄柏液涂剂与生理盐水冲洗及浸润对比,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第1、2、4、8周创面变化情况,得出结论即试验组从第4周起,创面愈合速度比对照组快,而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8周,这表明试验组比对照组促进创面愈合能力更佳。

综合以上其他研究者的相关实验结果以及本实验结果,均证明复方黄柏液涂剂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具有显著疗效,在面积小感染轻DFU创面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医上糖尿病足被称为“脱疽”,轻则可足部麻木发凉,进而疼痛破溃甚至出现干黑,DFU也属脱疽范畴之内。

在DFU的治疗过程中,中医遵循的原则为清热散结、祛腐生肌、通络化瘀。

在中医学上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局部红肿热痛,属热证,以性寒凉的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或消除热证。

中医上常用各种中药复方制剂来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复方黄柏液涂剂便是常使用的一种,其主要由黄柏、蒲公英、金银花、连翘、蜈蚣五种中药成分组成。

黄柏可清热解毒、疗疮燥湿;蒲公英可清毒祛邪,连翘和金银花可疏风散热、解毒化表;蜈蚣则可散结止痛、清毒通络。蜈蚣特有的爬行之性,内可通行脏腑,外可达经络,治疗疮疡肿毒。

同时,通过浸泡创面使药液可达较深的腔隙,引流腔隙中的脓液,不但能有效地清创抗感染,还能促进坏死物质溶解。此外浸泡治疗属于中医外治中的溻渍疗法。

溻渍疗法又分为“溻”和“渍”两部分,溻即指湿敷,是将浸满药液的纱布敷于患侧,而渍则指浸泡,是将创面浸没于药液中,当两种方法同时进行时即为溻渍。

复方黄柏液涂剂可通过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清除细菌生物膜、抑制耐药菌生成,发挥良好的抗感染、促愈合作用。

有研究表明,由于体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蓄积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其对内皮细胞可产生损伤,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使其促愈合能力下降。

实验发现,经AGEs处理后内皮细胞,用复方黄柏液涂剂进行治疗,其增殖成管能力有明显提升,提示复方黄柏液涂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由AGEs对内皮细胞造成的损伤。

通过对比复方黄柏液涂剂负压滴灌治疗和盐水负压滴灌治疗,得到的实验结果提示,复方黄柏液涂剂负压滴灌治疗可能通过清除细菌生物膜发挥抗感染功能,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现代药理学表明,复方黄柏液涂剂中的五种中药,均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功效,其中除蜈蚣外均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五种药材还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协同发挥作用。

各个中药成分的具体药理作用如下:①黄柏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为小檗碱、药根碱、黄柏碱等,具有抗菌、抗炎、免疫调节、抗氧化等作用。

有实验发现小檗碱可与细菌的DNA结合,从而抑制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小檗碱还通过抑制耐药菌外排泵活性降低细菌耐药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②连翘中有效成分为连翘脂素、连翘酯苷等,具有抗病毒、抗炎止痛的作用。

其中连翘酯苷不仅抗菌能力较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还具有抑制耐药菌外排泵活性,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功效。

③金银花的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和异绿原酸,其具有抗炎、抗病毒、抑菌、解热等作用。金银花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病原菌的生长。

有实验表明金银花水煎液可通过消除耐药质粒,逆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这也是中药降低细菌耐药性的机制之一。

④蒲公英的有效成分为酚酸类、黄酮类、倍半萜内酯类、萜类等,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功效。

其不仅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生长,还能减轻创面炎症反应,改善创面微循环,发挥良好的促愈合功效。

⑤蜈蚣主要的化学成分不仅有蛋白质类、小分子多肽类和酶类,还包含多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微量元素,其具有较强的止痛功效,以及消炎、抗肿瘤、降低血液黏稠度、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的功效。

复方黄柏液涂剂中各类中药成分相互协同,在不同靶点和作用机制上共同发挥抗感染促愈合作用。

在常规换药和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的基础上,复方黄柏液涂剂浸泡治疗具有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即复方黄柏液涂剂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方面,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取得的疗效更为显著。

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愈合,与多种因素相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药促进创面愈合常为多靶点综合作用。复方黄柏液涂剂在抑菌抗感染方面发挥良好作用,从而促进愈合。

然复方黄柏液涂剂是否对生长因子的产生、愈合相关信号通路的打开、新生血管生成、遗传代谢等是否有影响,还需进一步实验证明。

需要更多微观分子层面的客观证据进一步明确复方黄柏液涂剂的作用效果,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使其应用范围更加明确,收益面更广。

糖尿病足的病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治疗?

糖尿病(DM)是目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其特征包括高血糖、口渴多饮、多食、尿量过多及体重减轻。DM的患病率在不断上升,全球有数亿人受其影响。

DM后期可能会伴有多种并发症,糖尿病足(DF)就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主要是由于周围神经、血管病变引起的足部微循环功能障碍进而导致足部血流灌注受损缺血造成的。

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DF,可能会面临截肢的风险,甚至造成死亡。

因此,改善足部微循环、恢复足部的血运对于DF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国内的一些医生开始将胫骨横向骨搬移用于DF的临床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胫骨横向骨搬移(TTT)基于Ilizarov基本原理,以“张力-应力”为法则,通过牵拉组织再生将力学刺激转变为生物学信号,促进微血管网再生,是一种微创的微循环重建技术,是Ilizarov技术的延伸和发展。

研究发现,运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有助于促进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微血管再生,进而改善足部的血供,减少了截肢的发生,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为明确胫骨横向骨搬移对糖尿病足血运情况的影响,临床中常使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普通多普勒超声进行监测,但是这些检查对于微小血管的显示率较低,无法准确地反映足部微循环情况。

而超微血管成像(SMI)作为一种新型的超声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微小血管并检测到低速血流信号,将其用于胫骨横向骨搬移对糖尿病足微循环影响的监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长期且管理不善的常见、高度发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足目前被描述为患有糖尿病的个体足部组织出现感染、溃疡或破坏的症状,往往伴随下肢神经病变和/或外周动脉疾病。

糖尿病足的发生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主要病因是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及感染,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创伤、吸烟、鞋不合适等。

糖尿病足往往是这些病因单独或共同作用的结果。糖尿病足根据其病因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神经性、缺血性和混合神经缺血性。

神经性溃疡典型的表现为足部承重面上形成无痛的“打孔”样圆形溃疡,边缘凸起、浸渍或破坏,周围有厚厚的胼胝;缺血性或神经缺血性溃疡通常表现为不规则病变,可伴有苍白或坏死的基底,有时可表现为坏疽。

糖尿病足溃疡通常不是自发的,而是由某种形式的创伤引发的,如鞋子不合适磨脚、异物扎伤或者热水烫脚。

早期发现、及时寻医及正确的足部护理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十分重要,并且需要多学科协作治疗。首先要做好血糖的控制,适当的血糖水平有助于预防和延缓周围血管病变。

血糖控制能够降低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风险,并有助于伤口愈合。其次需要改善足部的血运,大多数糖尿病足患者都存在下肢缺血,这是溃疡愈合困难的重要原因。

因此,改善和恢复下肢血运至关重要,能够避免缺血坏死,减少截肢的发生。对于大、中动脉闭塞的糖尿病足患者可能需行血管成形术来重建血运。

同时也要采取降血压、血脂及抗血小板药物来降低动脉硬化风险和其他心血管意外。

大多数糖尿病足都合并感染,所以对于感染的管理很有必要。首选手术清创来控制感染,将伤口表面及深部失活、坏死或严重污染的组织清理干净,将伤口转为急性伤口来促进愈合。

并且需要抗生素的配合来进一步消除感染,可选择口服抗生素和静脉注射抗生素,但应选择最窄谱的抗生素和病原菌最短疗程,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后期应根据经验性治疗的临床疗效、组织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方案。

此外,在糖尿病足伤口换药时敷料的选择、生长因子和富血小板血浆的应用、氧疗以及伤口负压治疗这些治疗方法对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可能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尽管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已经成功用于治疗糖尿病足,但是至目前为止,关于TTT治疗糖尿病足的机制研究十分有限。

TTT技术通过机械牵拉对骨组织及周围的血管和神经施加缓慢、稳定和持久的刺激,以促进血管的再生,进而改善微循环。

在一项对家犬的实验研究中发现,TTT技术可促进正常家犬的胫骨微血管再生,保留骨膜的TTT术后微血管再生更为丰富。

另一项动物研究表明,TTT技术可以通过促进新血管的产生并使抗炎细胞在受伤的皮肤中积聚来加速正常SD大鼠的伤口皮肤愈合。

然而,以上两项研究结果都是在正常动物中得到的,尚未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得到验证。在接受TTT治疗后也会出现免疫调节反应。巨噬细胞M1和M2在组织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糖尿病足早期的创面修复中主要是M1巨噬细胞发挥作用,但M1的长期存在会损伤自身正常组织,因此在后期就需要M1向M2巨噬细胞转化。

研究中发现,TTT术后促进了巨噬细胞向M2巨噬细胞转化,重建了巨噬细胞的极化平衡,进而促使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

近期有研究发现,TTT术后糖尿病足患者体内VEGF等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明显高于术前,提示TTT能够提高相关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促进血管的生成。

李刚等认为TTT促进微循环再生的生物学机制可能有三方面:其一是胫骨开窗降低了髓内压力;其二是张应力的刺激再生;其三是全身干细胞的动员改善局部微环境。

TTT除了对局部的刺激外,还可能诱发全身反应。Li等报道了1例左胫骨复发性愈合缓慢的糖尿病溃疡患者,在对右侧胫骨进行TTT手术后,发现左胫骨溃疡面积也明显缩小。

此外,关于TTT的分子机制研究也有了新进展,TTT可能通过激活SDF-1/CXCR4信号通路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皮肤伤口愈合。

虽然对于TTT的机制研究有了令人欣慰的发现,但这还远远不够。TTT促进皮肤愈合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关于糖尿病足微循环重建和炎症减轻的机制也尚未得到验证。

今后需要更深入地研究TTT技术的生物学机制,并改进其临床应用,以造福更多的患者。微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分,是由直径小于20µm的微血管组成的末端血管网。

微循环能有效地交换气体和营养物质,并且对新陈代谢废物的清除至关重要,同时在调节血压和体温调节方面发挥作用,并参与有效的伤口愈合。

有研究发现,炎症介质的变化与糖尿病足发生的风险相关,炎症是溃疡的早期迹象之一。

微循环一般会对炎症作出高度反应,并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微血管系统的组成部分,如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都会作出反应并将炎症细胞输送到糖尿病足感染部位。

足部的神经会对温度、力学、化学等刺激产生反应,从而在遇到有害刺激时产生一种保护作用,而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可能不存在这种保护机制。

这些刺激也会诱发微循环的充血反应,当足部长期处于刺激时,不断的充血反应会使微循环功能障碍,组织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增加。

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足部溃疡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有学者认为,微循环受损可引起微循环障碍,进而引起足部组织坏死及溃疡。

尽管微循环障碍不一定是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唯一病因,但同时伴有周围血管及神经病变的微循环功能紊乱,则可能是导致组织损害的重要因素。

微循环系统有助于组织灌注、液体稳态、皮肤氧气输送和募集侧支血管,这也使其在糖尿病足修复和愈合中起重要的作用。

总之,对于微循环功能及其受损反应机制的透彻研究势在必行,这将有助于广泛了解软组织生物力学,并有助于预防和早期诊断糖尿病足,从而减少截肢。

对于糖尿病足患者足部微循环的评估,过去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如皮肤温度、踝肱指数等,这些指标虽然能够反映一部分微循环情况,但是不够直观,无法准确地评估微循环重建及变化情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兴的技术手段被用来评估糖尿病足微循环。

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LDF)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通过计算红细胞运动时而发生激光的反射和散射来评估微血管血流,该方法是评估皮肤微循环血流最广泛接受的技术。

经皮氧分压(TcPO2)测量的技术基于氧气能够通过组织和皮肤扩散的事实,从而可以非侵入性地测量毛细血管含氧量,间接地反映微循环情况。

但是测量结果会受到血液对氧气的亲和力、组织特性以及皮肤温度变化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毛细血管镜是通过使用体内实时视频技术可视化毛细血管的密度、形态和血流来在微观层面评估皮肤微循环的最灵敏和准确的方法之一。

它可以测量特定毛细血管区域的直径、长度和密度。但是它只能测量营养毛细血管,需要高图像质量才能进行有效测量,并且相对复杂且耗时。

超微血管成像(SMI)是一种新型的多普勒超声方法,它使用先进的杂波滤波器来消除由呼吸、运动引起的伪影,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微小血管并检测到其中的低速血液信号,但是需要具有该模式的超声设备才可以成像,而且对超声科医师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胫骨横向骨搬移作为一种新型的糖尿病足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足部微循环,恢复足部的供血,手术操作简单易学且微创,治疗成本也相对较低,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保肢率。

关于胫骨横向骨搬移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及糖尿病足的微循环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还有待完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这可能也是将来的热点研究。

中西医对糖尿病足的病因有什么看法?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并发症之一,致残、致死率高,治疗费用高。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足患者数量也迅速随之攀升。

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LEAD)是糖尿病足发生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导致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

通常有动脉缺血表现的糖尿病足患者往往病情更重、病变更广、预后也更差。糖尿病足多以膝下动脉血管的狭窄或闭塞为主。

有研究显示,我国5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中LEAD的患病率为21.2%,其中既往诊断10.6%,新诊断为11.8%,漏诊率为55.7%。

由此可见,糖尿病合并LEAD常常被我们忽略,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我国的糖尿病足患者就诊晚,病情重的原因。糖尿病足属于祖国医学“脱痈”“脱疽”“筋疽”等疾病范畴。

对于该病的相关描述,现存文献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当时称为脱痈。在《灵枢·痈疽篇》中记载“发于足趾,名曰脱痈。

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说明当时医家就已经认识到脱疽的症状和预后,而且还记载了手术治疗脱疽的方法。

隋朝,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中云:“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发痈疽”更是首次明确指出了消渴可引发本病。

明朝,陈功实《外科正宗》中的“脱疽论”极为详细阐述了脱疽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转归,其外科清创截趾的一些方法理念一直沿用至今。

西医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创面的处理。内科方面的治疗措施有控制危险因素(如降糖、降压、降脂等),营养神经,控制感染,抗凝和抗板等,这些都是最为基础的治疗。

对于我国较为多见的存在严重缺血的混合型糖尿病足,最关键的是通过外科介入手段精准有效的开通血运来改善循环。

当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认为Angiosome理念对于保肢手术具有临床实用性,基于Angiosome理念的精准血运重建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此外,糖尿病足创面的处理也是临床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糖尿病足的西医治疗

控制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足的长期治疗十分重要,其内容主要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戒烟和适度运动等。

治疗的首要任务是控制血糖,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对神经及血管功能造成多重损害,是糖尿病足发病的根源。

ADA的指南建议糖尿病合并外周动脉病变(PAD)的患者将糖化血红蛋白的目标值控制在7.0%之内。

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于合并症较多的患者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或者制定近期目标(HbA1c<8%)和远期目标(HbA1c<7%或<6.5%),逐步实现个体化的理想目标值。

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共患病,指南建议,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降压目标应<130/80mmHg;对于年老久病或伴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降压目标可放宽至<140/90mmHg。

如果说降糖治疗是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基础,那调脂治疗就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201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降脂治疗的靶目标是降低LDL-C,并以他汀类药物为首选。

依据患者心血管病的不同,建议极高危将LDL-C降至目标值<1.8mmol/L,高危将LDL-C降至目标值<2.6mmol/L。

据研究,长期吸烟可增加肢体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甚至可发展为严重肢体缺血。对于未发生足部溃疡的患者,适量运动能改善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行走时间。

抗栓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药物用于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一大目的是作为血栓形成的一二级预防,另一目的是在支架置入或动脉旁路手术后预防血管再闭。

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由: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沙格雷酯和西洛他唑等。

阿司匹林作为糖尿病二级预防用药,能降低LEAD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尤其对于年龄>50岁,伴有高血压,高血脂,慢性肾脏疾病等心血管病变危险因素者。

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指南推荐,对于无症状性LEA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并非必要,而对于有症状的LEAD或者已接受血运重建患者,建议给予长期单一抗血小板治疗。

目前二联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于血运重建术后,现阶段尚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于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患者,抗凝治疗亦是主要用于腔内治疗或旁路移植术后。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等。

上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许多学者还不赞成糖尿病足的血运重建疗。血管病专家汪忠镐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了“糖尿病足下肢缺血病变可以通过外科血运重建”来保肢的理念。

1983年10月,我国首例糖尿病足下肢缺血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成功完成,此后这一理念在我国普遍推广。

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导致的患肢严重缺血,一经诊断,有手术指征者,应及早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肢。血运重建是治疗糖尿病足缺血最有效和最关键的措施。

目前血运重建的方法主要包括旁路手术和血管腔内治疗。

外科旁路手术是糖尿病足下肢缺血较为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近端旁路移植(股-膝上或膝下腘动脉旁路)和下肢远端(膝下或足部)小动脉旁路移植两种术式。

21世纪初,我国腔内介入技术开展以来,随着技术和器械的进步,腔内治疗的优势逐渐突显,它不仅成功率高,而且微创、可重复、并发症少、适用范围广且便于被患者接受。

腔内治疗主要包括:经皮穿刺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普通/药涂球囊),在球囊扩张基础上的支架成形术和腔内减容手术(斑块旋切、血栓清除、激光消融等)。

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材的进步,特别是小直径长的顺应性球囊的应运而生,使得曾经让人望而却步的膝下小动脉的治疗成为可能,腔内介入治疗已经成为糖尿病足下肢缺血性病变的一线治疗方案。

糖尿病足的中医治疗

关于脱疽(DF)的内治疗法,早在华佗《神医秘传》中就载有“内服药用金银花三两,元参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的论述,也就是后世医家皆沿用的效方“四妙勇安汤”。

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载有治疗消渴脱疽的解毒济生汤、阴阳二气丹、金液戊土丹。清朝,陈士铎《辨证录·卷十三》中以顾步汤治疗脚疽。

清朝,另一医家王洪绪在《外科症治全生集·卷一》中主张治疗脱疽的方法因人而异。“大人用阳和汤,幼孩以小金丹,最狠者以犀黄丸皆可消之”。

201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颁布的中西医结合防治DF中国专家共识将糖尿病足的证型归纳为:寒凝阻络证、痰瘀阻络证、湿热阻络证、气阴两虚证。

具体治法选方为:寒凝阻络证,治以温经散寒通络,方选阳和汤加减;痰瘀阻络证,治以化痰祛瘀通络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湿热阻络证,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方选顾步汤加减;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活络方选四神煎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彭娟等在分期论治的思路指导下结合糖尿病足的发病机理和护场理论将糖尿病足感染期细分为感染初期、感染进展期、感染稳定期。

在感染初期,正气未伤,外邪未盛,为防治病邪深入,治疗以“消”为贵,治以调气通络或补气通络,方选二陈汤、桃红四物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补阳还五汤等加减。

感染进展期,邪正交争,治以“祛邪”为要,此时多内外治法结合,外治以清创、引流、减压,內治以调和平衡机体紊乱,方选清营汤、黄连解毒汤等;感染稳定期,邪去正虚,余邪未尽,治以“扶正祛邪”,方选阳和汤、补阳还五汤等。

阙华发选取463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根据“创面床准备期”理论结合辨证论治的方法将糖尿病足分为黑期、黄期、红期、粉期4期。

具体辨证选方为,黑期以热毒伤阴证为主,治以和营活血,养阴清热解毒,方用顾步汤或四妙勇安汤和增液汤加减。

黄期以湿热毒盛证、湿热瘀组证为主,湿热毒盛治以凉血清热解毒,和营利湿消肿,方用四妙勇安汤合四妙丸加减;湿热瘀阻证治以清热利湿,和营托毒,方用三妙丸、萆薢渗湿汤加减。

糖尿病足综合治疗的特点是可以内外并举,可以中西医结合,也可多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卞梦芹将96例糖尿病足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基础治疗。

研究组加用益气通络汤内服(丹参、黄芪、地龙、天花粉、牛膝、赤芍各20g,水蛭10g,用水煎服,取150ml,早晚两次服用)联合使用中药熏洗(伸筋草、桂枝、威仙灵、泽兰、鸡血藤各30g,苏木、皂角刺、水蛭各15g,乳香10g,水熬煮以后取3000ml,控制温度40度,浸泡半小时,每天两次)。

两组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疗效97.92%高于对照组81.25%,结果表明,益气通络汤内服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能显著降低糖尿病足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足背动脉血流,临床疗效确切。

宋文菊等根据众多研究发现痰热清治疗糖尿病中的感染、炎症等效果良好,故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足溃疡啊患者226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均采用蚕食清创术,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痰热清注射治疗。

结果表明蚕食清创联合痰热清治疗组优势明显,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缩短,足溃疡复发率降低,同时病灶处细菌感染和微循环水平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