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梢神经炎糖尿病(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吃什么药)
2型糖尿病的症状是什么 诊断标准有哪些
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2)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有: 1.口渴、咽干:提示血糖升高、血粘度增大。有些人由于口渴中枢不敏感,尽管血糖增高,但无口渴症状。2.疲乏无力:机体细胞内代谢产物堆积,故有严重疲乏无力。3.血压上升:血糖上升,则血容量增多,出现血压高。
4.周身发胀:提示血糖降低过快,造成细胞内水肿。5.腹胀便秘:可能是胃肠平滑肌无力、自主神经受损、双胍类药物服用过多。6.头痛头晕:两种情况易发生头痛头晕:血压高和低血糖。7.皮肤脱屑:皮肤干燥、脱屑、奇痒,提示有皮肤症状。8.双足麻木:双足刺痛,继之麻木,似袜套样知觉缺失,提示有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发生。
诊断标准有哪些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是指就餐后任意时间的血糖值,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它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OGTT时二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然按WHO的要求进行。
末梢神经炎痛苦多,糖尿病人要警惕
10%糖友确诊时已患末梢神经炎
一般认为糖尿病时间久了才会得并发症,至少是发现糖尿病后才会逐渐出现糖尿病的并发症,其实有超过10%的人在确诊糖尿病之初就查出了末梢神经系统病变。
末梢神经炎发病隐匿,早期往往被忽视,可此时恰是受损神经有恢复可能的时期;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末梢神经炎病变程度将越来越重,症状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说是让糖友痛不欲生,它也是糖尿病患者糖足截肢主要原因。所以,刚得糖尿病就要有预防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的意识。
末梢神经炎的特点
1、早期常见症状
肢体末端麻木、针扎样的感觉、烧灼感、发凉等,或者总感觉有虫子在爬行而倍感不适。这些表现一般是对称性、随着病情的发展范围会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重。
比如,有的人被褥接触皮肤时有刺痛感,比如从脚趾往上逐渐往上发展,出现袜套样感觉,甚至有很多糖尿病人对疼痛的感觉会丧失,即便扎破了皮肤也毫无知觉,尤其是下肢。因为我们的脚是用来走路的,受损的机率最大。
比如:有的患者会因为感觉会迟钝,走路时脚底扎个钉子都没感觉;还比如,有的患者洗脚总感觉不到水温,加热水,把脚烫伤,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足部伤口不愈合,形成溃疡等,很可能导致了糖尿病足截肢的发生。全世界每20秒就有一位糖尿病人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脚,这可真不是吓唬你。
2、发病隐匿,知晓率低、诊断率低
大约40%的患者无症状,一半的轻中度糖友末梢神经炎,由于无自觉症状被漏诊,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病变。研究显示,糖尿病末梢神经损伤早期可再生修复,当然这和损伤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异,我们案例中的这位患者,由于糖尿病时间短、发现早、治疗及时,神经损伤也属于急性损伤。
经过治疗后,症状都消失了,但是,对于时间久的慢性神经系统病变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即便是神经能修复,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家应花更多的精力在预防和定期检查上!
如何早发现?
1、每年做一次检查
1)感觉功能评价:温度、触觉、压力、痛觉、振动觉、踝反射等
2)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可发现无症状神经损害,在糖尿病早期,甚至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就可以检查到。主要表现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其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出现更早、更敏感。
3)角膜激光共聚焦检查:可用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系统病变 。研究资料显示测定角膜神经纤维的密度、长度以及迂曲度改变与下肢周围病变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它是一项非常有用的非创伤性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的检查方法。
4)皮肤活检:针对小神经纤维检查,量化表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可以评价糖尿病患者是否存在远端神经纤维异常,,并有量化观察指标,但是它有创伤性。
2、要有检查双脚的意识
平时关注身体的小变化,尤其是有没有手脚麻木,冰凉,有没有针刺感、烧灼感、蚁走感、腿毛减少等。
3、自测神经系统病变小窍门
1)触觉
用棉花捻成捻儿轻划足底、足背、小腿皮肤,看自己是否可感觉到,感觉不到就是异常了,还可以用大头针的钝端或者牙签触足底、足背或小腿,体会各处感觉是否一致,如果远端感觉轻于近端,说明可能有末梢神经炎。
2)温度感觉
可用冰凉的金属体触碰足部皮肤,检查足部皮肤是否感到冰凉,用37℃左右的温水浸泡双手、双脚,看是否感觉到温热。平时洗澡时,是否能清楚感知水温的变化等。
如何预防?
1、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采用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抗氧化及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治疗,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
再提醒一下: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的恢复和预防,不能只盯着降血糖,忽视了生活方式的管理,其他指标的控制、改善人体免疫力,调节微循环等本源性问题。这也是现行大多数降糖药物无法阻止并发症出现的根本原因,当然,对血糖也不管不顾就更不对。
2、忌烟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浓茶、咖啡、辣椒、姜、蒜等),这些刺激性的东西会加重神经损伤。
3、痛觉触觉减退者,自我保护至关重要:
1)洗脚要注意水温(37-40度),泡脚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避免搓脚时用力过猛,擦脚巾也要柔软、吸水,脚趾缝也要擦干;洗脚后最好涂润足霜。
2)不要接触电暖气、热水袋等取暖设备,避免烫伤脚,每年冬季都会遇到,糖友因为取暖不当导致烫伤,伤口不愈合的情况。
3)2周修剪一次指甲,不要过长也不要过短;
4)买合适鞋袜、鞋垫,买鞋子要买大一号,鞋底要厚软透气,不要尖头鞋、人字拖,洞洞鞋等,鞋垫可以购买3D打印的鞋垫;袜子要宽松,不穿收口袜、尼龙袜等,穿鞋子前一定要清理干净里面的残渣,更不能赤脚走路;
5)注意足部保温,经常进行足部按摩,改善足部血液循环。
6)脚部出现水泡、脚气、鸡眼、老茧等不要自行处理,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
7)戒烟,吸烟容易引起下肢血管的病变,会加重伤口不愈合。
糖尿病还能“勾起”肺结核
75岁的张大伯患有糖尿病10年,但始终疏于健康管理。一直感到无所谓的张大伯前段时期不停地咳嗽,且痰中带血。后经医院检查,他竟然患上了肺结核。医生说,张大伯的肺结核主要是血糖控制不好“勾”起来的。“小时候听老人说肺结核叫‘痨病’,由营养不良引起。糖尿病叫‘富贵病’,吃得太好是病因之一。看似两者对立,怎么还‘统一’了呢?”下面就给张大伯答疑解惑。
糖尿病人患肺结核
几率可高八倍
医生告诉张大伯,尽管肺结核与营养不良有关,但并不是唯一原因。结核病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入侵人体导致的一类传染性疾病,最常见的为肺结核,身体其他的部位也可以出现结核,如骨、肠道、泌尿生殖系统、脑及腹膜。结核病易患人群为幼儿、青春期的少年、老年人,还有营养不良、尘肺、糖尿病患者,胃切除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也是易患人群。
糖尿病和肺结核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两病关系密切。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结核病患病率高出普通人群4到8倍。为什么糖尿病和肺结核常常合并存在呢?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血糖增高为结核杆菌的滋生提供了营养来源。另外,患者机体代谢紊乱进一步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结核病。
要治肺结核
先控制好血糖
肺结核典型症状多为低热(午后为著)、盗汗、乏力、纳差、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等,与单纯肺结核病不同的是,糖尿病一旦合并肺结核,10%~20%的患者无呼吸道症状,80%左右的患者则起病较急、进展快。且肺部病变范围广,干酪病灶多,空洞多,排菌量大,治疗相对比较困难,需要糖尿病和肺结核病同时治疗。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预防合并肺结核很重要。首先要做到控制血糖,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遵医嘱坚持服用降糖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一旦发现连续两周以上咳嗽、咳痰,或者咳痰带血丝,或有午后低热、盗汗、全身疲乏、食欲减退,或出现无明显原因的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应该立即就诊。如果确诊合并肺结核,必须到专科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要自行用药,更不能相信所谓的秘方、偏方,以免延误治疗时机而加重病情,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
抗结核药和降糖药别“打架”
由于糖尿病对肺结核的不良影响要大于肺结核病对糖尿病的影响,所以要首先控制好糖尿病,肺结核病的疗效和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糖尿病控制的程度。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应注意避免抗结核药与降血糖药的相互作用。
比如,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可干扰正常碳水化合物代谢,使血糖波动,可以加重糖尿病患者的末梢神经炎,因此在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糖并采取相应措施;再比如,磺脲类降血糖药如甲苯磺丁脲等与异烟肼、利福平合用,后者会促使肝脏分泌较多药酶,加速甲苯磺丁脲等的代谢与排泄,使糖尿病恶化,可导致患者昏迷。因此应改用链霉素、氮硫脲、对氨基水杨酸钠治疗结核病。若选用异烟肼、利福平进行抗结核治疗,则应选用胰岛素为主要药物治疗糖尿病,不宜选用磺脲类降血糖药。
此外,抗结核药物乙硫异烟胺有降糖的作用,但与降糖药物合用时,有可能发生低血糖。
文/邬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