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正常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糖化血红蛋白偏高是什么原因)
空腹血糖正常≠没糖尿病?医生揭秘:糖尿病的\u0026#34;终极裁判\u0026#34;藏在这里
01 一个让医生皱眉的检查结果
50岁的装修工陈师傅最近有点懵:饭量大增却暴瘦10斤,饿起来心慌手抖。工友提醒他测血糖,社康结果显示6.3mmol/L——医生说“没到糖尿病标准”。可到了三甲医院,空腹血糖6.1mmol/L还是“临界值”,但一个叫“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却飙到了8.6%!最终糖耐量试验确诊:糖尿病。
“为什么单点血糖正常,却被确诊了?”陈师傅的经历,戳中了无数人的认知盲区:测血糖就像拍快照,而糖化血红蛋白才是记录血糖“长期表现”的监控录像。
02 血糖VS糖化血红蛋白:谁是真正的“实力派”?
很多人以为:血糖高就是糖尿病,血糖正常就万事大吉。但真相是:
• 血糖的“表演型人格”: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只能反映某个时间点的数值。比如陈师傅,可能只是空腹时血糖“装正常”,餐后或夜间血糖早已“爆表”。
• 糖化血红蛋白的“铁面无私”: 它是红细胞里血红蛋白和葡萄糖的“结合产物”,红细胞寿命120天,它就像“时间戳”,把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值牢牢“刻”在报告上。
举个通俗的例子:血糖像每天的天气预报,糖化血红蛋白则是整个季度的气候总结。你可能某天温度低,但整个季度高温频发——这时候只看某天温度,就会漏掉“气候异常”的真相。
03 看懂糖化血红蛋白报告:这组数字决定健康走向
先划重点:世界卫生组织(WHO)把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 但不同数值背后的含义,远比你想的更关键:
数值(HbA1c) 临床意义 该怎么做?
<4.0% 低于正常,警惕贫血等血液病 挂血液科排查
4.0%-5.7% 正常范围 保持健康习惯
5.8%-6.4% 糖尿病前期 马上控糖!每3-6个月复查
≥6.5% 糖尿病(需结合糖耐量试验) 找内分泌科制定方案
6.5%-7.0% 血糖控制良好 继续保持
7.0%-8.5% 控制一般 调整方案!每降1%,并发症风险降37%
>8.5% 控制不佳 立即就医!并发症风险飙升
划重点: 很多人觉得“糖化血红蛋白高一点没事”,但研究显示:每降低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降35%,肾脏病变风险降33%!
04 这些情况会让糖化血红蛋白“说谎”
别以为糖化血红蛋白绝对可靠,这4类人要注意:
• 贫血患者: 红细胞太少,指标可能“假性降低”;
• 孕妇: 孕期红细胞更新快,结果可能偏低,需结合其他检查;
• 脾切除人群: 红细胞“寿命延长”,指标可能“假性升高”;
• 高原地区居民: 红细胞代偿性增多,数值可能比实际高。
05 给糖友的实用建议:多久查一次?
• 未确诊人群: 45岁以上、肥胖、有家族史者,每年查1次;
• 糖友: 初诊或调整治疗方案时,每3个月查1次;控制稳定后,每6个月查1次。
提醒: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饮食、运动影响,不用空腹就能查,比糖耐量试验更方便!
空腹血糖不高,可能也有糖尿病?医生告诉你→
在中国,糖尿病已经成为
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的
第三大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疾病
对于糖尿病的指标问题
有网友询问:
到底血糖多少,才算确诊糖尿病?
对于这一问题,有请
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健康讲师
来自针灸推拿学院的刘又宁
进行详细解答
刘又宁介绍,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占10.4%,若长期存在高血糖,将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以及功能障碍。
普通人的空腹血糖应小于6.1mmol/L,糖负荷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应小于7.8mmol/L。目前国际通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分类是WHO (1999年) 标准[1]。即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上一次的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者糖负荷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大于11.1mmol/L,或者随机血糖大于11.1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典型症状,则需要患者改日复查血糖以确认。
那如果空腹血糖
在6.1~7.0mmol/L之间
算什么情况呢?
对于这个问题,刘又宁解释,要提到糖尿病的前期——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患者查空腹静脉血糖值为≥6.1mmol/L且<7.0mmol/L,而服糖后2小时血糖正常<7.8mmol/L。
而糖耐量异常又称为糖耐量减低,是指空腹静脉血糖值<7.0mmol/L,而服糖后2小时血糖值为≥7.8mmol/L且<11.1mmol/L。
如果确定为以上两种情况,则可以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控制每天饮食的总热量,保持低脂肪、低糖、高纤维素的饮食。同时进行规律、适当的运动,避免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快。
如果确诊了糖尿病,则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谨遵医嘱,积极治疗,以控制糖尿病症状、预防急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04):292-344.
本文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刘又宁
本文审核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 张毅
(均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健康讲师团)
科普内容 仅供参考
如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来源: 名医话养生
空腹血糖正常不意味着没得糖尿病
最近,一个亲戚来电,说她十几天来突然瘦了,之前一直是个胖子,而且始终减肥未果。她五十六岁,刚退休,除了瘦,还有口渴,因为一个多月前体检一切正常,包括血糖,所以她想不出瘦的理由。我嘱咐她马上去查血糖,她有些迟疑,一是因为一个月前空腹血糖只有5.8,而且父母没有一人是糖尿病。在我强制下她还是去查了,居然发现,空腹血糖已经达到了16!她的瘦,口渴就是血糖造成的。
这个例子值得说给大家,首先要澄清的是,糖尿病确实和遗传有关系,如果父母双方都是的话,罹患的可能就远远大于其他人,即便父母一方有糖尿病,后代也比别人多了风险,但是,这不等于说,父母都不是糖尿病,自己就没有得糖尿病的风险,特别是当你是个胖子,平时又很少运动,饮食再不加以控制,仍旧要提高对糖尿病的警惕。
再有就是,一次的血糖正常并不意味着你是安全的,没有糖尿病的可能,因为这个血糖正常,可能就是你胰岛拼命努力分泌胰岛素才换来的,而且很有可能,在努力出这么个健康结果之后,胰岛就进入虚弱甚至衰竭状态,你也就此开始血糖升高了,之前的一次血糖正常不能代表之后也正常,甚至可能是最后一次正常了,特别是你具备肥胖,中老年人这个危险因素时。
之所以总是强调胖子,因为肥胖的人对胰岛素有抵抗作用,就是他们对胰岛素不敏感,通俗地讲,别人分泌一个单位的胰岛素就能维持血糖正常了,但是因为脂肪的存在,胖子需要分泌2个甚至更多的胰岛素才能保值血糖不高。所以,胖子的胰岛就比别人累,也比不胖的人先耗竭,因此,如果你是个胖子,一次或者近期的血糖正常就更不能证明你没有糖尿病,一旦出现口渴、尿多、消瘦、疲劳等问题,马上先要去查血糖,避免糖尿病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