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对糖尿病(麦冬对糖尿病的作用)
麦冬,补肺胃心三经之阴,常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糖尿病、失眠等
麦冬,又叫麦门冬。常用于补阴药中,归肺、胃、心三经,主要养这三经之阴。下面就具体说说麦冬对于肺阴虚、胃阴虚、心阴虚的常见症状的传统功效及应用。
麦冬
1、肺阴虚麦冬能养阴润肺,兼能清热,常用于肺燥,或者阴虚肺热证。《本草新编》称其能“定咳嗽”。《珍珠囊》称其用于“肺中伏火”。
如《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以麦冬配沙参、玉竹、天花粉等,用于肺燥、肺热伤阴所致咽干口燥、干咳无痰、苔燥津少之证。
《医门法律》清燥救肺汤,以麦冬配桑叶、石膏、枇杷叶、阿胶等同用,用于温燥伤肺、燥热较重,身热咳喘、咽干鼻燥等症状。临床常用于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癌等属燥热犯肺,气阴两伤者。
麦冬还常用于肺痨(肺结核)、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症状,为肺的慢性虚损性疾患)、肺痈(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至咯吐脓血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类似化脓性肺炎等一类肺部感染性疾病)、白喉等疾病属于肺阴虚兼有肺热者。
咳喘
2、胃阴虚麦冬养阴益胃,常用于胃阴不足证,症状表现常常为舌干,口渴,舌苔少,甚至无苔等。
(1)热病伤阴
温病一类会导致发热的疾病,容易燥热伤阴,致口干舌燥,咽痛等,麦冬常与沙参、玉竹、生地等配伍,如《温病条辨》养胃汤、玉竹麦冬汤。
又如《温病条辨》五汁饮,以麦冬配伍苇根汁、梨汁、藕汁等,生津止渴,用于温病一类疾病热灼津伤,口渴,吐白沫,咳痰不爽利者。
(2)消渴证
麦冬善于养阴生津止渴,常用于内热伤阴的消渴证,症状多见口干,多饮,多食,类似于现代的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状。
但是,麦冬单用力量小,大多与他药合用入复方。如《卫生宝鉴》麦冬汤,麦冬配伍黄连、冬瓜干,用于消渴、日夜饮水不止。
现代临床也将麦冬作为用于消渴(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常配伍天花粉、生地、玉竹、石斛、黄芪等。
(3)中暑口渴
对于暑热所致口渴多饮,麦冬也常用。如《杂病源流犀烛》麦冬汤,用于中暑后口干舌燥,常以麦冬配伍石膏、知母、人参等。
(4)呕吐
胃阴虚常伴有虚火,火生气逆,常导致呕吐兼有心烦、发热等症状。麦冬可降逆止呕,如《金匮要略》麦冬汤,重用麦冬,并配伍半夏、甘草、粳米等,用于胃阴虚证见气逆呕吐、口渴咽干等症状。
现代临床常用麦冬与半夏、陈皮、茯苓等同用,用于慢性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等病。
胃炎
(5)肠燥便秘
胃阴不足或燥热伤阴,常导致肠燥津亏的便秘,可用麦冬滋阴清热、润肠通便。如《温病条辨》增液汤,以麦冬配伍玄参、生地,用于津亏便秘、口渴。
同书增液承气汤,以麦冬配伍大黄、芒硝等配伍,增强润燥、泻热通便的功效,用于燥屎不下的便秘。
3、心神不安麦冬用于心阴虚,或心气不足,常见心悸心慌、健忘恍惚、心神不宁、心烦失眠等。
如《摄生秘剖》天王补心丹,以麦冬配伍生地、玄参、当归等,用于心阴不足的心悸失眠、健忘等。
《本草纲目》麦冬煎,鲜麦冬捣汁,与白蜜同煎,用于安神益气。
气血两虚,可与炙甘草、人参、阿胶等补益药同用,如《伤寒论》炙甘草汤。
现代临床常以麦冬配伍茯苓、酸枣仁、五味子等同用,用于各种失眠证及神经衰弱。
失眠
#健康生活日记#
4、心肺气阴两伤心肺气阴两伤,常见症状是神疲体倦、口渴、多汗、呛咳少痰、气短、口干咽燥、脉搏虚弱。
此时常用麦冬配伍人参(或党参)、五味子,即《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或者生脉饮。
现代临床将人参、麦冬、五味子制成生脉注射液,或将人参、麦冬制成参麦注射液,用于脱水、虚脱及各类心源性休克。
关于麦冬其他功效,包括咽喉肿痛、出血证、水肿等,以及麦冬的现代药理作用与使用注意,我们下次再谈。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温病条辨》《伤寒论》《本草新编》《圣济总录》《中华临床中药学》
本号已签约维权骑士,本文为黄药师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中涉及处方、用法,仅供学习、参考,不作其它用途,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需就诊,请到正规医院专业医生处辨证论治。有问题欢迎留言。
糖尿病调理建议:两味中药养阴清热,标本兼顾更方便!
►
本文176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2岁的王先生确诊糖尿病已经八年。起初他只是觉得口渴多饮,偶尔眼花,没太在意。后来血糖飙到15mmol/L,才开始吃药控糖。但长期服药胃口变差,他试过多种方法,血糖还是忽高忽低。
一次复查后,医生建议他尝试中西结合疗法,配合中药调理。几个月后,血糖明显平稳,睡眠和精神状态也好转不少。
糖尿病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靠一种药就能解决的。调血糖,不能只盯着降,而要“调”。尤其是中老年人,体质偏虚,靠西药压下去的血糖,反弹更快。中医讲究“治未病”,在糖尿病早期介入,可以从根本上调节体质。
那到底怎么调?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中药?今天就来讲讲糖尿病调理中的中医思路,还有两味常用中药,如何帮你从根上稳住血糖。
糖尿病在中医里叫“消渴”,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多饮、多食、多尿,就是典型的“消”与“渴”。但中医不讲“糖”,讲的是“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病根不止在血糖,更在体质。
现代研究也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胰岛功能已经下降30%以上。控制血糖只是表面,若不调体质,胰岛功能还会继续被破坏。
而最常见的一种体质,是“阴虚火旺”。这类人怕热、口干、心烦、容易夜醒,舌红少苔,脉细数。长期阴虚,就容易内热生火,耗损津液,血糖自然控制不住。
那阴虚体质怎么调?除了饮食清淡、避免熬夜,中药调理是关键。
临床常用的两味药是麦冬和黄芩。这两味药并不稀奇,却正好对准了糖尿病的根本问题:“阴虚”与“内热”。
麦冬,甘寒,入肺胃心经。它能滋阴生津,缓解口干心烦。研究显示,麦冬有助于延缓胰岛β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降糖辅助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改善口渴、乏力等糖尿病早期症状。
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现代药理发现,它含有黄芩甙、黄芩素,能抑制糖代谢紊乱引起的炎症反应,对胰岛保护也有积极作用。
这两味药合用,一个补,一个泻,一清一润,标本兼治。特别适合血糖波动大、有热象的糖尿病患者。很多人光吃降糖药,症状还反复,其实是体内火气太盛,阴液跟不上。
当然,用药不能盲目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清热养阴。比如脾虚湿重的人,吃麦冬可能腹胀;阳虚怕冷的人,用黄芩可能更寒。中药讲究辨证施治,最好在中医指导下使用。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药不只是“补”,更是调节身体功能。不像西药那样直接降糖,中药是通过调节五脏六腑,间接改善代谢紊乱,让血糖自然趋于平稳。
研究还发现,中西药联用比单用西药更能改善糖化血红蛋白,且副作用更低。比如《中华糖尿病杂志》就曾发表多项临床研究,指出中药在糖尿病早期干预、延缓并发症方面效果明确。
除了药,生活习惯一样不能忽视很多人血糖控制不好,不是药不行,而是生活太随意。
第一,吃饭时间要规律。三餐不定,胰岛素分泌节奏被打乱,血糖自然波动大。
第二,晚饭不能太晚。尤其是中老年人,晚上吃太多,血糖过夜升高,第二天空腹血糖也高。
第三,睡眠要充足。长期熬夜会让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分泌,血糖更难降。
第四,情绪不能波动大。情绪激动会释放肾上腺素,升糖效果堪比一碗米饭。
运动也必须加上。不是剧烈运动,而是中等强度、每天坚持。
研究显示,每天快走30分钟,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0.5%。合适的运动还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脂肪沉积,对预防并发症也有好处。
但要注意,空腹时不宜剧烈运动,容易低血糖;饭后立刻剧烈运动,也容易诱发心血管问题。饭后30分钟,散步最合适。
糖尿病不是一朝一夕的病,也不是一剂药能解决的事。它更像是一种体质失衡的信号。西药是刹车,中药是调方向。两者结合,才是最稳妥的方案。
麦冬和黄芩不是灵丹妙药,但用得好,确实能帮你稳住血糖,改善体质,让治疗不止于“控”,更走向“调”。
健康不是等血糖爆表才去抢救,而是每天一点点做对的事,提前把风险掐灭。糖尿病不怕控制难,怕的是方法单一、方向错误。调整生活节奏,科学使用中药,才是长久之计。
参考资料:① 张晓晨.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 20(5): 105-107.
② 王玉兰. 麦冬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 27(2): 181-185.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中药麦冬是如何调理糖尿病的?中医:常与这几味中药配伍!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带来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37亿成年人受到糖尿病的困扰,其中中国的患者人数居世界首位。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中医药在糖尿病的调理中也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其中一种常用的中药——麦冬,就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辅助治疗。那么,麦冬究竟是如何调理糖尿病的?它又常与哪些中药配伍?接下来,我们一起揭开麦冬的秘密。
麦冬,是一味历史悠久的中药材,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它的外形像短短的纺锤,色泽微黄,质地柔韧,味道甘中带微苦。中医认为,麦冬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
这些特点让麦冬在糖尿病的调理中显得尤为重要。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口渴多饮、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这属于“阴虚内热”或“津液亏损”的表现,而麦冬正好能够滋阴润燥,补充体液,缓解这些不适症状。
但你可能会问:“仅仅靠麦冬就能对抗糖尿病了吗?”当然不是。麦冬的作用更像是一种“调节剂”,它需要与其他中药配伍,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很多糖尿病患者常常会感到口干舌燥、喉咙发热,甚至伴有失眠、心烦等症状,这些在中医看来是“阴虚火旺”的表现。麦冬正好可以通过滋阴生津的功效,帮助缓解这些症状。
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麦冬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麦冬多糖、皂苷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能够改善胰岛细胞功能,降低血糖水平。
2.保护胰岛细胞,辅助控制血糖科学研究发现,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β细胞的损伤息息相关,而麦冬中的多糖类物质能够减少自由基对胰岛细胞的氧化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麦冬还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胰岛素抵抗。
换句话说,麦冬不直接降糖,但它能为胰岛细胞“减负”,帮助身体更好地调节血糖。
麦冬常与哪些中药配伍?在中医的治疗方案中,单一药物的效果往往有限。麦冬在糖尿病的调理中,通常会与其他中药材搭配,以增强疗效。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配伍组合:
1.麦冬 天花粉:润燥生津,缓解口干症状天花粉,即栝楼根,也是一味生津止渴的佳品。麦冬与天花粉搭配,常用于糖尿病引起的口渴多饮症状。这一组合在经典中医方剂“玉泉散”中就有体现。
适合人群:口渴、多饮、多尿的“消渴证”患者。
黄连是清热药的代表,具有泻火解毒、止泻健脾的功效。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脾胃功能失调,如食欲不振、胃热口苦等症状。麦冬与黄连搭配,既能清热泻火,又能滋润胃阴。
适合人群:口苦、胃热、食欲不佳的患者。
3.麦冬 五味子:养阴固津,改善多汗疲乏五味子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多汗、乏力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盗汗、疲乏无力等表现,可以通过麦冬与五味子的搭配来改善。
适合人群:阴虚盗汗、疲乏无力的患者。
山药是糖尿病患者的“营养佳品”,具有补脾益肾、养胃润肺的功效。麦冬与山药搭配,不仅能够滋阴补虚,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全身机能。
适合人群: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麦冬使用注意事项尽管麦冬是一味安全性较高的中药,但并非人人适合。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 不适合寒性体质的人群
麦冬性微寒,容易加重寒性体质者的症状,如腹泻、手脚冰凉等。 - 剂量不可过大
麦冬虽好,但也不能滥用,过量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不适。 - 配伍需遵医嘱
中药讲究辨证施治,配伍的正确性直接影响疗效,因此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医药调理的特点在于“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麦冬并不是单独“降糖”的药物,而是一种通过滋阴养津、保护胰岛细胞、缓解并发症等多方面起作用的辅助药材。当它与其他中药配伍时,其效果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结合中药调理、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才能实现血糖的稳定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最后,提醒大家:任何中药的使用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盲目尝试。
参考文献:
《中华本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内科学》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相关数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