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糖能得糖尿病吗(糖尿病吃多了糖会有什么症状)
吃糖会导致糖尿病?非也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 张田
说起糖尿病,很多人认为是吃糖引起的,毕竟这个病名字中就带“糖”,得了病也不能多吃糖。实际上,这个说法不正确。糖尿病不是单纯的因为糖吃多了,平时少吃糖不一定就能避免糖尿病。
此“糖”非彼“糖”,吃糖的“糖”≠糖尿病的“糖”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这里的“糖”指的是尿中的葡萄糖,和血糖中糖是同一种成分;而我们说的吃糖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糖,一般是蔗糖,如白砂糖、绵白糖、红糖、冰糖等。广义“糖”说的是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葡萄糖、果糖)、双糖(蔗糖、乳糖等)和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等),他们最终都是以单糖的形式被人体吸收,也会影响到血糖。单糖是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类,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多糖是高分子化合物,水解时产生2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类,包含同多糖和杂多糖。同多糖水解时只产生一种单糖或单糖衍生物,如淀粉、糖原、纤维素等,杂多糖水解时产生一种以上的单糖或单糖衍生物,如果胶物质、半纤维素、肽聚糖等。
吃糖并非是糖尿病的“元凶”
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分泌下降,或者身体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者两者兼备,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被利用和储存。健康人的胰岛素分泌正常、作用正常,吃了糖也会被分解,血糖并不会升高,更不会因吃糖而得糖尿病;而胰岛功能受到破坏的患者,不吃糖,血糖也有可能升高。
实际上,糖尿病发病主要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尤其是生活方式中饮食部分“贡献”比重较大,其中营养过剩会加重胰岛素代谢的负担,而其导致的超重肥胖又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容易导致糖尿病。所有引起营养过剩的因素,不仅有糖或者是含糖高的主食类,还有那些为我们牺牲的猪牛羊鸡鸭鱼虾们,让我们心情愉悦的糕点甜品们,带来凉爽的饮料冰淇淋们,只要长期超过身体需求食用,都会影响糖尿病的发生。
吃糖被认为会导致糖尿病,和糖消化吸收的特点有关,因为单糖吃下去直接被吸收入血引起血糖升高,双糖分解一步也会被直接吸收,所以给大家留下印象——“吃糖会得糖尿病”,甚至延伸到吃主食上。因为我们日常饮食中能量的一半来自碳水化物,进入人体后以单糖的形式吸收入血,较蛋白质和脂肪更容易引起血糖变化,如果这些糖类食物过量,尤其是含糖量高的饮料糕点小零食摄入过量时,导致营养过剩,容易引起胰岛素的作用异常,则确实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糖类”不可弃
糖类物质容易引起血糖波动,不吃或少吃行不行?有的人根据“吃完糖容易转变为血糖”的理解,不征求医生意见,直接开始了低碳饮食,极端的直接使用生酮饮食,真真是伤不起。
糖是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重要基础营养要素,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是肌肉和大脑组织细胞活动的主要能源,也是人体最主要、最经济和最快速的能源物质。如果人体没有充足糖类供应,可能出现血糖降低,如果长期摄入糖类不足,人体会动用其他营养素如蛋白质和脂肪供能,可能因此导致消瘦和饥饿性酮症。严重低血糖可能导致昏迷、脑功能不可逆的损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长期不吃碳水化合物,会出现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严重者会昏迷并危及生命[2]。
理性选糖,享受甜蜜
糖的甜味常给我们带来很强的愉悦感,只要合理选择,兼顾开心和健康。
1.合理摄入糖,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学会看食物营养标签,将所有食物中的糖叠加起来不超量。
2.多选择一些含天然糖的食物,如含糖少,升血糖慢的水果,还含有丰富微量营养素和膳食纤维,饱腹感满满减少对糖的渴望。
3.避免不了诱惑时,尽量选择低糖、小包装食品,减少吃进去的糖。现在很多商家都推出了低糖的饼干、汽水、巧克力,有的还推出了小包装的产品。也可以选择与朋友一起分享。
健康生活,科学预防糖尿病
我国近一半的成年人遭受血糖的困扰,发病人数呈上升且年轻化趋势,当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糖尿病前期人群也高达35.2%[1]。每个人是自己的健康责任人,从今天起提高科学饮食意识,尽快行动起来。
1.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选择低脂肪、低甜、低盐、高纤维素饮食,少吃垃圾食品;
2.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周保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
3.定期测量体重,将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超重肥胖者进行科学减重;
4.吸烟的人群最好是戒烟,喜欢喝酒的人也要控制饮酒量;
5.保持心情舒畅,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应该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Li Y,Teng D,Shi X,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mainland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J]. BMJ,2020,369(4): m997.
2、葛可佑.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01-602.
来源: 光明网
专家解惑:吃糖过多会引发糖尿病吗?
中新网银川11月14日电 (记者 杨迪)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1年,中国糖尿病患者达到1.41亿人,预计中国糖尿病患者将在2045年达到1.74亿人,糖尿病患者数量持续为全球第一。糖尿病的名称有何由来?引发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近日,中新网记者采访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李红梅,对此解答。
李红梅介绍,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所引起机体的代谢紊乱,糖尿病在中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便有记载,被称为“消渴症”。因患者尿糖常为阳性,即“尿甜”,便被称为“糖尿病”。
吃糖过多就会引发糖尿病吗?李红梅表示,这一说法并不全面。“引发糖尿病的原因有多种,除了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导致的肥胖症、遗传等因素,都可能引发糖尿病。”
李红梅介绍,糖尿病患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导致各种组织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并可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如不及时救治,会导致代谢紊乱,甚至危及生命。此外,糖尿病所引发的慢性并发症,会导致糖尿病眼病、肾病等,严重的可导致患者失明、罹患尿毒症。
那么,公众应如何有效防治糖尿病?李红梅建议,公众应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适量运动;如果确诊糖尿病,应及时接受治疗,阻止和延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完)
吃糖易得糖尿病吗?哪些人易得糖尿病?听听专家怎么说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聂俗琴
图/视觉中国
据最新统计,我国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这意味着不到十个人就有一个是糖尿病患者,而该数据仍在呈快速增长趋势。不仅如此,过去常被称为“老人病”的糖尿病,患病人群也逐渐年轻化。对此,深圳市中医院副院长、广东省名中医、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李惠林教授特别提醒:糖尿病可防可控,最重要的是及早预防及患者的长期自我管理。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的易感因素与糖分摄入有关。对于这一说法,李惠林教授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归为“吃糖多”的原因。遗传因素、少食多动、摄入热量过多,都是导致糖尿病的原因。
李惠林教授介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而空腹血糖达6.1-7.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达7.0-11.1mmol/L的,为“糖尿病前期”。
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大部分都有超重、肥胖的特征,其中又以“腹型肥胖”为高危因素。他提到,按照中国人的标准,当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5厘米,即为腹型肥胖。这类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当及时调整饮食、规律运动以及控制体重,从而降低血糖。
那要如何控制体重,预防发展成为糖尿病呢?李惠林教授称,首要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具体为控制三餐比例及营养搭配,多吃蔬菜、纤维类食物,少吃油炸、肥腻的食物;第二,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包括定期运动、戒烟限酒、切忌熬夜、保持情绪良好;第三,定期体检。
对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来说,多数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管理能得到逆转,若控制效果不理想,这部分人还可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在医生指导下加上一些药物干预,也可以更加有效地预防其从糖尿病前期转化为糖尿病。
按照医生指导服药日常严格控制饮食糖尿病是一种一旦确诊就需要终身关注、终身管理的慢性病。“它虽然不能根治,但完全可以控制。”李惠林教授说,“这离不开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临床上有很多病人见服药后血糖正常,就私自停药或吃吃停停。他表示,患者切不可根据自己的经验感受来改变用药量甚至停药。因为这会导致剧烈血糖波动带来的头晕、虚弱无力、出汗、手抖,甚至昏迷,严重的还会对神经系统、心脑血管造成损害。打个比喻,糖尿病就是把人体各个器官组织都浸泡在高血糖这种状态下,长期之下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糠尿病肾病等。
得了糖尿病并不可怕,完全是可控的。“日常要管理好个人的饮食和运动,以及做好情绪的管理、控烟酒等。”李惠林教授说,“除做好生活方式管理外,还需规范用药、定期看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的用药可以做到血糖的逆转。同时,可以配合中医调理,健脾补肾会让整个身体状态更好。”
他最后建议,患者家里可以购置一台便携的血糖仪,半个月或一个月自我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三个月或半年一次去医院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这样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同时,严格的长期自我管理也是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的重要手段。李教授建议,糖尿病患者每餐不可吃过饱,一般只要感觉不到饿就可以;每天都能够坚持做舒缓的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打太极拳等。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