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神经性皮炎糖尿病(神经性皮炎糖尿病的症状)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糖尿病、甲减患者准备好“接招”了吗?

今天是农历的腊月初八,也是“三九”的第三天。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八”、“三九”常常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光。寒冬时节,糖尿病、甲减等疾病的患者病情最易加重。那么,内分泌科患者如何做好自我保健,平安过冬?听听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哈尔滨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刘爽怎么说。

据刘爽副主任介绍,糖尿病患者受凉时,机体会引起反射性血管收缩,导致相应器官和肢体的缺血,严重时可能会诱发心绞痛、脑供血不足等问题。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四点原则应对寒冬。第一,提高御寒能力。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头部和足部的保暖。应增添足够的衣服,避免皮肤外露。由于糖尿病患者抵抗力相对比较低,在冬季流感高发季节,预防感冒的任务会更加艰巨。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注意保暖就容易出现感冒,感冒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肺炎,同时也会影响到血糖的控制,血糖控制不好也会影响到感冒以及肺炎的治疗。第二,合理进补,控制总热量。糖尿病患者饮食要注意控制量,对于摄入的总热量的控制,是保持血糖平稳的基础。由于冬季气温下降,人的胃口大开,火锅、肉类、烧烤等食物摄入量增加,有人还会偏爱油腻食物,不正确饮食会导致患者血糖升高。第三,科学锻炼,增加室内运动。运动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措施的重要一环,也是冬季增强耐寒能力及抗病能力的措施,早晨锻炼时间不要选得太早,避免由于早晨气温较低,遇冷空气刺激突然发病。早餐前最好不要空腹锻炼,需要少量进食后再运动,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下午锻炼更为适宜,开始锻炼时应等身体微热后再逐渐减衣,锻炼结束时,应擦净身上的汗,立即穿上衣服,防止着凉感冒。受室外冷空气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可以进行一些室内运动,如瑜伽、太极拳、健身操等同样有助于控制血糖。第四,保湿“功课”要做足,取暖方法有讲究。冬季天气干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容易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双下肢瘙痒、神经性皮炎、湿疹等多种皮肤问题。糖尿病患者在冬季一定要注意保湿,特别是小腿、脚部等脆弱敏感部位,以免脱皮、皲裂。洗澡、洗脚后要记得及时涂抹护肤。即使瘙痒症状加剧,糖友也不能随意抓挠。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多伴有神经病变,对温度不敏感,在使用取暖产品时,如热水袋、电暖气、电热毯应格外注意,避免发生低温烫伤。

“除糖尿病外,寒冷还对甲状腺、性腺等疾病有影响。”刘爽副主任表示,甲减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产生的热量不能满足机体要求,冬季畏寒怕冷尤其明显。多数患者在寒冷季节没有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替代剂量,致使甲减病情加重,而有一些亚临床甲减患者未服用药物,冬季更易发展成为临床甲减。此外,季节变换易引发女性生物钟紊乱、情绪多变,进而影响激素水平,导致排卵抑制和周期紊乱。寒冷来袭,女性朋友注意防寒保暖,切勿盲目爱美受冻,适当增加体育锻炼。

哈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凯旋

来源: 哈尔滨新闻综合频道

中日医院王昕:糖尿病最易在冬季加重,过冬需注意五个细节

文 / 管颜青 编 / 干玎竹

【搜狐健康】这几天出门有没有分分钟被冷到冻哭?

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多地气温仍持续偏低,北京更是创下十年来同期最低温度。对于许多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天气无疑雪上加霜。糖尿病最易在冬季复发或加重,出现多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病变的几率也会升高。为此,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昕提醒广大糖友,冬天是 “多事之季”,需要从生活多方面加以重视。

一、注意御寒保暖,预防感冒

王昕告诉搜狐健康,冷空气会刺激交感神经,促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易使血糖升高、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寒冷还会引起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易诱发脑溢血、心肌梗塞等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

由于抵抗力相对要低,糖友预防感冒的任务更加艰巨。在冬季流感高发季节,患者要加强御寒保暖。如果室内外温差过大,患者还要注意随时增减衣物和居室通风,避免流感侵袭。

二、控制食欲,少食多餐

冬季气温低身体热量需求多,多数人会明显感到食欲增加,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这也是血糖升高的因素之一。

王昕建议,糖尿病饮食讲究少食多餐,不仅可以避免血糖波动过大,还可以减少饥饿感。主食应粗细搭配,控制米、面及淀粉类食物量,适量增加高纤维和高蛋白的食品,如蔬菜、豆制品、鸡蛋、牛肉等,既能满足机体需要,又能控制血糖波动。不建议患者多食用粥、稀饭等糊状主食,这样容易迅速被人体消化吸收分解成葡萄糖,会直接升高血糖浓度。

三、坚持锻炼,增加室内运动

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控制体重。但受室外冷空气的影响,很多人虽管住了嘴,却迈不开腿。实际上,糖友可以进行一些室内活动,同样有助于控制血糖。

适合糖友的室内活动有瑜伽、太极拳、健身操等。糖友可以选择一些宽敞的楼道或其他地方,反复来回走上二三十分钟,也会达到相当好的锻炼效果。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轻体力的家务劳动。

四、防肌肤干燥,注意补水保湿

冬季天干物燥,对于糖友来说,更容易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皮肤瘙痒。王昕介绍说,很多患者在冬季会出现双下肢瘙痒、神经性皮炎、湿疹等多种皮肤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瘙痒症状加剧,糖友也不能随意抓挠。一旦抓破皮肤,很可能导致感染,并引起各种并发症。

因此,糖友在冬季一定要注意保湿,预防皮肤干燥,特别是小腿、脚部等脆弱敏感部位,以免脱皮、皲裂。同时,洗澡、洗脚后要记得及时涂抹护肤乳。

五、讲究取暖方法,避免烫伤

在南方地区,家中多没有暖气,不少糖友会选择热水袋、电暖气、电热毯等设备取暖。但由于糖尿病患者多伴有神经病变,对温度不敏感,很容易发生烫伤,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在使用这些取暖产品时,应格外留意防烫伤,不宜使用过长时间,最好不要直接接触皮肤。

还有一些患者习惯在冬天用热水泡脚。为避免水温过高,引发烫伤,糖友在泡脚前一定要先用手试水温,浸泡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以及不要使用刺激性太强的药水。此外,有皮肤破损的患者不建议泡脚。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糖尿病患者皮肤瘙痒可能不是皮炎,警惕带状疱疹,及早治疗

糖尿病患者皮肤瘙痒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的人会经常出现皮肤干燥、皮肤瘙痒等多种问题。

不过也因为糖尿病皮肤瘙痒的发病率高,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皮炎,自己买一些止痒药膏来涂抹一下就算了。

但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比普通人高84%,如果将带状疱疹当成皮炎来治疗,错过了最佳的72小时,很容易导致神经痛,这个神经痛不但难治疗,而且疼痛时间有些可长达10年。

糖尿病患者皮肤瘙痒就可能是带状疱疹吗?

虽然带状疱疹会导致皮肤干燥、皮肤瘙痒的症状,而且糖尿病患者,尤其是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很高,但是并不代表出现皮肤瘙痒就是带状疱疹。

一般来说,如果是带状疱疹,除了皮肤瘙痒、皮肤干燥的症状外,还会伴有疼痛或皮肤烧灼感,而且皮肤会出现成簇的丘疹或水疱,同时这些水疱表面很有光泽,里面包含有液体,外周会有红晕。

如果伴有这些症状,那才是带状疱疹导致的。

糖尿病患者得了带状疱疹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得了带状疱疹后,不但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还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合并带状疱疹会影响到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导致血糖升高。

另外要注意及早进行抗病毒治疗,一般来说,如果在48~72小时内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多数可以避免神经痛的后遗症。

当然,除了控制血糖和抗病毒治疗,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镇痛等相应的对症治疗。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带状疱疹

1. 接种疫苗

90%左右的成人体内潜伏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抵抗力下降的时候,这些病毒就容易被激活,从而患上带状疱疹。

所以想预防带状疱疹,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更容易高发,所以这部分人群更有需要接种疫苗。

2. 严格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不控制好,很容易引起皮肤病变,导致皮肤干燥、皮肤瘙痒,而因为平时的反复抓挠,会导致皮肤感染,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就很容易激活体内病毒,从而患上带状疱疹。

3. 提高免疫力

免疫力下降,病毒才会有入侵感染的机会,所以提高免疫力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身体免疫力会更差,所以平时更应该保持良好的作息,均衡饮食,多运动,提高体质。

另外也要注意不能过于疲劳,避免压力过大,要注意保持良好心态,那样才能减少带状疱疹的发生。

除了糖尿病患者,慢阻肺、心血管疾病、哮喘、慢性肾病的患者也属于带状疱疹的高危人群,要注意提前做好预防,避免带状疱疹找上门。

参考文献:

1. 吴征元,王溢文,孙悦,季云晶,申文 . 糖尿病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预后影响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 . 2021-07-25

2. 黄胜萍,廖烈兰,方润平 . 带状疱疹并发症的诊治与预防的研究进展【J】. 内科 . 2022-06-28

3. 张欣,常春 .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 . 202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