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胰岛素 依赖(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使用胰岛素会产生依赖?专业解答来了
65岁的陈叔体检发现尿糖4 ,尿酮2 ,多次检查空腹血糖13-15mmol/L,确诊为糖尿病,并且出现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医生建议陈叔使用胰岛素治疗,遭到陈叔本人的坚决反对,家人屡屡劝说也无济于事。
在我院内分泌科徐芸主治医师的耐心询问下,陈叔这才嗫嚅着道出原因:担心自己一旦用了胰岛素就会产生依赖,想到今后每天都要同胰岛素照面,陈叔心里一百个不乐意。
那么,陈叔的顾虑到底是不是空穴来风呢?
医生为什么要建议陈叔
先用胰岛素而不是口服降糖药?
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就离不开胰岛素了吗
……
今天,中六君特意邀请来
我院内分泌科徐芸主治医师
来给大家答疑解惑
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胰腺B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是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葡萄糖进入细胞的大门——如果胰岛素缺乏,或者胰岛素作用障碍,就像门没有了钥匙,或者钥匙坏了。葡萄糖无法顺利进入细胞,就会全部滞留在血液里,进而出现糖尿病。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胰岛素的应用至今已有了100年的历史。
据统计,如果一个儿童在10岁时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应用以前,他的存活时间只有1年半;有了胰岛素以后,他的预期寿命可以比原来延长30多年;当然,在现代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他的平均预期寿命可以延长至70多岁。
可以说,胰岛素拯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糖尿病治疗药物。
那么,胰岛素到底会不会让患者使用成瘾、产生依赖呢?
答案是,肯定不会。
首先,胰岛素是人体内本就存在的一种激素,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或者不足,或者作用障碍,因此需要额外补充。
其次,目前最常用的两类胰岛素制剂,它们的氨基酸序列与人体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完全相同或者仅存在少量差异。
再者,人们误认为使用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极有可能是早些年糖尿病命名惹的祸。以往,1型糖尿病叫做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它的本意是: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无法分泌胰岛素,他们必须终身接受胰岛素治疗才能维生。疾病决定了患者对胰岛素的依赖,这和“注射胰岛素成瘾”一说在因果上背道而驰。
什么情况下口服降糖药hold不住、一定要先用胰岛素呢?
这类患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由于体内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1型糖尿病、胰腺炎或者胰腺切除术后出现的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
第二种,不管是哪一类型的糖尿病,只要患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围手术期;或是陈叔这般,出现了诸如糖尿病酮症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另外,部分出现严重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慢性并发症的患者也都需要使用胰岛素。对这些患者而言,控制血糖是当务之急。在目前众多降糖药中,胰岛素的降糖效果最佳,能够有效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第三种,即便是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显著升高,比如糖化血红蛋白超过9%,或空腹血糖超过11.1mmol/L,或足量的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后血糖仍控制不佳者,也建议使用胰岛素。此时患者体内的胰岛功能如同一头累得筋疲力尽的老牛,如果再用口服药物去刺激它分泌胰岛素,就好比用鞭子抽打它、督促它继续干活,这样只会加速老牛的死期、加快胰岛功能的衰竭。倘若此时使用胰岛素药物,就像拉来一头健壮的新牛替它干活。一段时间后,患者的胰岛功能得到充分休息,从而有所恢复。等到了这会儿,很多患者是可以停用胰岛素、重新使用口服降糖药的。
除了使用成瘾的误解,还有什么原因会导致患者排拒胰岛素呢?
胰岛素需要多次注射,因为怕疼,部分患者可能产生抗拒心理。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尽可能减少胰岛素注射的次数。血糖控制欠佳时,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每日注射4次胰岛素,但这多是短期方案;病情允许时会改用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方案,甚至还会改为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 三餐口服降糖药的方案以减少注射次数,部分患者还可以完全改为口服降糖药。
此外,胰岛素的注射方式也在持续优化。从一开始的普通注射器到现在的胰岛素专用笔,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感、方便携带,剂量也更为准确。胰岛素泵的出现,进一步帮助患者缓解了多次注射的痛苦——将这样一个带有微针的纽扣贴在皮肤上,一个比手机还小的胰岛素泵装置就会将胰岛素持续泵入体内,数天或一周左右更换一次,患者不再需要每日多次注射。
与此同时,人类也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目前胰岛周制剂、口服胰岛素、吸入型胰岛素、胰岛素皮贴都在临床试验中,如果说,100年前胰岛素的应用让糖尿病患者看到活下去的希望,那么,未来胰岛素给药方式的改变,会让糖尿病患者活得更好、更有质量,这也是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本文指导专家
内分泌科 徐芸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科基地 教学秘书,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专业,目前在职攻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博士位,师从中山大学名医严励教授。
2021年“中山大学第九届教师教学竞赛” 二等奖
2021年“第十五届中山大学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附属第六医院院内初赛 一等奖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20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 周五下午
责任编辑:张源泉、唐小雨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
终审:朱昌平
审定发布:李汉荣
内容来源:中山六院
图/图蜗创意
#清风计划#
治不好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在作怪
不久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2019十大死亡原因。糖尿病意外首次进入前十,位列第九位。根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9年间,糖尿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显著增加了70%,其中男性死亡人数增加了80%。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糖尿病这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3亿人,居世界首位,也就是大概10个人中就有一个。
为什么生活条件、医疗水平越来越好的今天,得糖尿病的人却在不断地增多?
在医学上,糖尿病是机体能量代谢异常从而导致血糖过高的一类疾病的统称,其中有90%是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胰岛素抵抗。那么什么是胰岛素抵抗?人体为什么会出现胰岛素抵抗呢?
我们知道,糖类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人们在餐后大量糖类进入血液使得血糖升高,这个时候胰岛β细胞开始大量分泌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和脂肪等组织和细胞,促进它们来吸收和利用血液里的糖类。
简单来说,胰岛素抵抗就是人体对血液里正常浓度的胰岛素响应变弱了。以肝脏为例,胰岛素抵抗导致肝脏无法响应胰岛素信号,使得胰岛素对肝糖元分解和葡萄糖异生的抑制效果减弱,从而引起血糖的上升;对于肌肉而言,会导致肌肉无法正常吸收血糖;在脂肪细胞中,胰岛素抵抗不仅会使得脂肪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减弱,而且会导致细胞内储存的甘油三酯水解,进而提高了血浆里自由脂肪酸的含量。
单纯的胰岛素抵抗并不一定会让人患上糖尿病,因为高血糖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如果结合了其他原因,例如肥胖、高血脂、炎症等因素损伤了胰岛β细胞,没有办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减弱了,没办法把血糖控制在较低水平,于是人就会得2型糖尿病。
持续血糖过高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急性的糖尿病酮酸症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高渗非酮症昏迷等;慢性的有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高血压、糖尿病足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预防2型糖尿病呢?
这就要从诱发胰岛素抵抗的成因说起:
首先是遗传因素,如果人体参与机体胰岛素响应的各个环节的任何一个基因出现了突变,例如胰岛素响应信号通路基因IR,IRS-1/2,PI3k和PKBα/β,糖代谢相关基因Glut1/4,GSK-3(α, β),GS等,胰岛素敏感性相关基因PPARγ,肥胖症相关基因leptin, leptin receptor, β3adrenergic receptor等,都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引起可遗传的家族性糖尿病。
除了遗传因素外,目前的科学研究认为,现代的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罪魁祸首。特别是肥胖,尤其是肚子肥(也叫腹型肥胖),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是正常人的四倍多。再加上平时缺乏运动,饮食上经常摄入较多高脂高糖的食物(例如奶茶、油炸烧烤食品、各种饮料等),平时吸烟,年龄大于45岁,这些因素有一条或者多条,那么你的身体产生胰岛素抵抗甚至得糖尿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除了以上的因素外,一些药物的作用,例如类固醇类,抗精神病药物等的使用也会导致胰岛素抵抗。曾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妈妈们发病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因此,要预防2型糖尿病,首先要控制体重,可以简单计算一下自己的BMI值(等于体重(千克)处以身高(米)的平方),如果BMI值大于25就是超重,大于30就是肥胖了。预防糖尿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减肥,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同时改变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同时要定期做体检,监测血糖、血脂和血压等各项身体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如果不幸得了糖尿病,最重要的是要控制血糖。
首先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过的糖尿病预防方法,这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当贯穿于治疗的始终。此外有多种口服药物,针对胰岛素增敏、促胰岛素分泌、减少糖类摄入和促进糖的排出等不同的机理。
尽管存在胰岛素抵抗,皮下注射胰岛素仍是控制血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因为发展成2型糖尿病后,控制血糖是防止各种并发症出现的根本手段,而病人体内的胰岛β细胞可能已经受损,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但是注射胰岛素等治疗方式并没有办法解决2型糖尿病的根本——胰岛素抵抗,也就没有办法治愈糖尿病。
多面手FGF21
2005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具有逆转糖尿病潜力的蛋白质FGF21。它是人体固有的一种内分泌蛋白,主要由肝脏等组织器官所分泌,并参与了人体糖脂代谢的调节。对于糖尿病治疗来说,FGF21就像一个多面手:
FGF21可以促进肝脏、脂肪和肌肉组织表达葡萄糖转运受体Glut1,并调节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它们摄取和氧化利用多余血糖。
FGF21可以作用大脑,让肥胖小鼠或者猴子的进食减少,在3个月时间内体重可以显著减少近20%,血脂也能大幅下降,治疗肥胖症也是一把好手。
更重要的是,FGF21能够对抗胰岛素抵抗,研究表明FGF21与胰岛素联合用药能发挥1 1>2的作用。这对于晚期胰岛素都无法很好地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此外,FGF21还能够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和存活。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损伤,保护好这些细胞有助于遏制糖尿病进程的发展。
为了能让这种效果卓著的蛋白质进入到糖尿病治疗的行列中,科学家和各大医药公司都在努力。遗憾的是,目前为止FGF21相关药物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验研究都止步于一期。其根本原因在于FGF21天然蛋白质的稳定性很差,在体内没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近日,位于合肥科学岛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传来了好消息,科研人员运用一种能够研究蛋白质结构和稳定性的先进技术—核磁共振波谱学手段,解析了FGF21三维空间结构并分析出了它结构稳定性较低的原因。
研究人员使用蛋白质工程手段对FGF21的天然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微小的改造,在不影响它的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获得了一个具有超高稳定性的FGF21新变体。糖尿病小鼠实验结果表明FGF21新变体在治疗肥胖小鼠的糖尿病实验中,具有优于FGF21降血糖、减体重和降低血清胰岛素的能力,并且能够完全地逆转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
除了糖尿病以外,FGF21还具有治疗肥胖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慢性疾病等能力。随着科研人员等不断努力攻关,让我们期待它能够作为药物造福广大百姓的一天。
来源: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来源: 中科院之声
90%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的真相:胰岛素没有依赖性!
大家好,我是医界书生,临床工作之余想写一些关于糖尿病科普的文章,争取帮助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掌握正确的糖尿病知识,避免对自己或者家人病情造成延误。临床中经常遇到一些糖尿病患者,非常排斥胰岛素,经常会说一句话:“打胰岛素会上瘾,一旦用了就停不掉!”——这样的话每周都会听到10次左右,这是许多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误解。然而,真相是:胰岛素本身并无依赖性,科学使用不仅能快速控制血糖,甚至可能逆转部分患者的病情!哪些人应该尽早使用?本文将揭开关键答案。
一、破除误区:胰岛素≠“药物依赖”
真相: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激素,负责调节血糖。所谓“依赖”是病情需要,而非药物成瘾。
误解来源: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病情严重时需长期注射胰岛素,误以为是胰岛素导致“依赖”,实则是自身胰岛功能衰竭所致。
科学解释:早期短期使用胰岛素(如强化治疗)可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部分患者甚至能恢复自身分泌功能,逐步减少或停用胰岛素。
案例1:张先生,40岁,确诊糖尿病时空腹血糖高达15mmol/L,糖化血红蛋白12.9%,我建议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他也比较配合,2个月后,目前他的血糖稳定,糖化血红蛋白将至6.2%达标,改为口服药控制,至今未复发。
案例2:吴女士,22岁,体型肥胖,因恶心呕吐3天入院,本地医院开始以为是胃肠炎,随后入我院查血糖30.6mmol/l,尿酮体3 ,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院纠正酸中毒,补液,降糖治疗后好转,随后给予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随后患者胰岛素逐渐减量,6个月后停用胰岛素,改用口服药。
二、这三类人越早用胰岛素,获益越大!
1. 新确诊2型糖尿病且血糖“爆表”者
适用人群:空腹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9%。
核心作用:通过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1-3个月),迅速解除“高糖毒性”,修复胰岛功能。
国际指南:《ADA糖尿病诊疗标准》指出,此类患者早期胰岛素干预可延缓并发症,部分人甚至实现“无药缓解期”。
2. 妊娠糖尿病患者
必要性:妊娠期高血糖危害巨大,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巨大儿等。口服药可能影响胎儿,胰岛素是唯一安全选择。
关键点:及时使用胰岛素可精准控制血糖,产后多数患者可停用,且不会影响母乳喂养。
3. 急性并发症患者(如酮症酸中毒)
救命选择:酮症酸中毒时,体内胰岛素严重不足,必须立即注射胰岛素纠正代谢紊乱,拖延可能危及生命。
后续管理:急性期缓解后,根据胰岛功能调整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可转为口服药或生活方式干预。
三、科学使用胰岛素,牢记3大原则
个体化方案:根据血糖波动、饮食、运动等定制剂量,避免跟风用药。
动态监测:使用胰岛素后需定期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风险(尤其夜间)。
联合管理:配合饮食控制(低GI食物分餐制)、规律运动(如餐后快走),可减少胰岛素用量。
四、专家观点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指出:“胰岛素是控糖利器,而非洪水猛兽。早期科学干预能为患者争取更长的‘蜜月期’,甚至改变疾病进程。”
总结
胰岛素不是糖尿病的“最后稻草”,而是关键时刻的“控糖先锋”。打破误区、抓住治疗黄金期,才能最大化保护血管、神经和器官功能。转发给身边的糖友,别让错误认知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