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吃豇豆(糖尿病的人能吃豇豆吗)
8种高糖蔬菜会快速拉高血糖,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少吃
一般来说,医师和营养师总会建议病人多吃新鲜蔬菜,因为蔬菜低糖、低脂、低热量。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蔬菜的含糖量是比较高的,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就得多加注意,控制食用了。
1.荷兰豆
荷兰豆吃起来就能感觉到甜味,这是因为荷兰豆属于高糖蔬菜,吃250克荷兰豆的含糖量就相当于1 斤绿叶蔬菜了。
如果炒了荷兰豆又非常想吃的话,可以少吃几口米饭,来控制整体的糖分摄入。
2. 豆角
夏天快来了,又到了吃豆角的时节,豆角虽然是一到很美味的家常菜,但是糖分却比荷兰豆的糖分还要高,所以豆角最好是少吃。
3. 毛豆
毛豆吃起来虽然感觉不到甜味,但是含糖量也很高,仅70克毛豆的热量就抵得上1斤绿叶蔬菜了,糖尿病患者要慎吃。
4. 胡萝卜
胡萝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成分和保健价值都是很高的,不过胡萝卜本身的含糖量也要比一般的蔬菜高,所以也尽量要少吃。
5. 芋头
芋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且其含糖量和升糖指数较高。食用后,会让血糖明显升高。
不过,血糖控制得不错的朋友,可以吃适量芋头,但应减少相应主食的量,每吃100克芋头应减少25克主食,以保证血糖平稳。
6. 香椿芽
不得不说,香椿芽炒鸡蛋简直太诱惑了,几乎能勾起所有人小时候的回忆,现在这个季节正是吃香椿芽的时节,它营养丰富,甚至有促进胰岛素分泌或加强胰岛素的作用。但因其含糖量偏高,建议大家一餐食用量不超过20克。
7. 菱角
菱角,是一种生长在水中的蔬菜。古时候有的人会以它代替粮食。它属于含淀粉量较高的蔬菜,多吃不利于控糖。建议每日食用量不超过50克。
8. 甜菜
甜菜又叫红菜头,和名字一样,糖分很高,除了水分就是糖分了,食用后血糖升高会比较明显,建议糖友最好是不要吃。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老年人多吃豇豆,不仅健脾还能降糖?提醒:3类人要忌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豇豆这个名字一提起,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家常小菜、夏天常见,不就是普通的“豆角”吗?
可真是“物以类聚,人无二用”——把老年人多吃豇豆和“健脾降糖”放一起,就是一场意想不到的健康“联姻”。
这事看似荒诞,其实背后暗藏逻辑:豇豆属于豆类,是低升糖、富纤维、优质蛋白的组合拳组合;而老年人脾胃易虚、血糖易波动,正好需要这样一剂“温和中药”。
不过,别急着全家都上,一不留神,三类人吃错了,反倒“误入歧途”。
这篇文章先抛出一个逆常识的观点——老年人吃豇豆降血糖并非因为它本身含降糖成分,而是“替代效应”:它压低了日常高升糖碳水的比例,从而形成整体血糖稳定效应,再引数据佐证,最后反驳大众误区:不能用豇豆代替药,也不能盲目靠它健脾。
先来看数据。一篇涉及182名健康或正常血糖成年人的国外系统综述发现,鹰嘴豆(与豇豆同属豆类)在餐后血糖增量曲线下面积上,相比马铃薯、小麦等高升糖食物,有显著优势——每餐“血糖峰”平均低几十百分点,甚至让胰岛素反应有所减弱。
再有一份针对各种干豆(pulse)的荟萃分析,对非糖尿病成人20项随机对照试验总结出:常吃豆类,空腹血糖平均下降0.06 mmol/L,而糖尿病患者更强,下降0.5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指标也有显著改善。
这些冷冰冰数字怎么看?先按老年人膳食结构平均一天喝三碗粥、一大碗白米饭算,碳水占比巨大、升糖压力大。
若改为一餐中加入半碗煮豇豆,碳水整体下降,大学测算估算——即使豇豆不是降糖“神药”,也能把血糖峰值拉低10–20%。
同时,它360g的是植物蛋白 膳食纤维,这些物质进肠道后不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还会帮助短链脂肪酸产生、调节肠道菌相,进一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一个小小“替代趋势”,作用叠加后便可以见实效。
再有,关于“健脾”这件事,营养学里有两个支点:第一,豇豆性质温和,含多种B族维生素和矿物,消化负担比精加工谷物低,适合脾胃虚弱者;第二,高纤维让胃肠蠕动变缓缓,进食后释放更持久,减少吃太饱带来的脾气“透支”。
从《美国老年人营养指南》看,膳食纤维达标(每日25–35g)与稳定血糖、预防便秘、高血压都有明确相关。而豇豆一碗能提供5–7g纤维,正好稳住这根杠杆。
初读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想,“那老年人都该多吃豇豆了呗!”别急,三类人必须避开。
第一,肠胃实热便秘者:高纤维加速排便,有时反倒加剧肛裂或便血;第二,甲状腺功能低下伴胀气者:豇豆中某些低聚糖容易产气,加重腹胀不适;第三,肾功能下降者:豇豆含一定钾,若慢性肾病者排钾能力弱,长期超量吃容易高钾血症。这三类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在健康干预中常见的“隐形雷区”。
说到这里,又要摒弃一种通俗误区——老年人吃豇豆会“补肾强身”,那是因为“老人爱听补字,会信补”那套。
事实上,豇豆营养成分属于植物性,缺乏动物产品中的某些必需营养素(如维生素B12、胆固醇等),它不能形成真正的“补”,更别说补肾强身。
正确逻辑是,它做的是“调”,是膳食结构调控,而不是激补,不应被误当“药食同源”的万能补剂。
常见观点认为“豆类抗癌抗炎”,而本文独特论点是:豇豆在抗慢性炎症方面,更重要的是它间接替代了高升糖反式脂肪的作用。
即它的降炎效果,不是因为自身含某种抗炎因子,而是因为——吃豇豆后,饱腹,后面就少吃高热量油炸食物,过日子时多拌个凉拌蒜香豇豆,结果反式脂肪和红烧肉少吃一口,慢性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水平也就降了。这个“间接抗炎”角度,容易被忽视却极有价值。
数据方面,Pulse Consumption Scoping Review 综述指出,豆类干预对多项炎症标志物都有正面作用,其中降压、降LDL、升HDL、降空腹血糖都有统计显著意义。
虽然不能归结全是豇豆直接作用,但结合膳食替代原理,降低红肉、油炸、高GI食物比例,其综合效果几乎不差主流降炎药。
说到这里,又要讲个哲理:生活中,健康往往不是靠某一样“功效成分”就能解决的,而是靠“选择累积”的智慧。
每次拿起筷子,是理性在作决策——更像人生选择的放大版,每一口都是对身体和时间的投资。
但是,这也不是鼓励人人都一天三餐靠豇豆续命:充分均衡的膳食,才是老年人健康的基石。不能一棍子画完。
豇豆好,但其他豆类、蔬果、全谷、鱼肉都不可缺席。尤其对三类禁忌者,最好先咨询营养师或医生,确保不会误进“健康误区”。
用豇豆降糖的真正关键,是它怎样影响餐后胰岛素、影响肠道菌群。
未来有可能,科学家会从豇豆提取一种低聚寡糖,再开发糖尿病补充剂;但现在,最真实可行的,就是老年人自己把这种实惠菜端上餐桌,把低GI和高纤维“代入”到吃饭时。
吃不只是填胃,是对全身代谢做一次温和的提醒:稳定、缓慢、有韧性。从个体到社会,从餐桌到病房,小豇豆的“陪伴智慧”反倒是一种人性化的健康哲学。
老年人多吃豇豆,真正让脾气变好、血糖变稳的核心不在神奇降糖物质,而是在于“它替代了高GI高油脂食物”、“它带来了膳食纤维与蛋白平衡”,同时通过这种平衡减轻慢性炎症和胰岛负担。
但是,肠胃实热便秘、甲低胀气、肾功能不全这三类人,要慎重。最重要的是,不能把它当成补药、不能因此忽视整体均衡饮食。
再提醒一句,未来或许豇豆提取物进入临床药物研发,但那是科学家们的事。
今天的老年人,要做的,是在家常饭里,用一颗豇豆、一碗粥去体会那种“慢生活”的味道,让健康成为一种“选择累积”的智慧。下一顿豇豆,愿它不仅仅是“菜”,更是一场日常对身体、对时间的温柔提醒。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贾景建,白雅欣,贾丽丽,等.不同豆类氨基酸含量及营养价值评价分析[J].农产品加工,2024,(20):65-70 81.
糖尿病食谱之姜丝豇豆
文章来源:公众号【糖尿病家庭调养】微信号:jiankangbaizhen
01*材料 :
豇豆300g、姜20g、红辣椒10g、食盐10g、味精2g。
02*做法:
1、锅烧热水,放入豇豆。煮5分钟左右,必须焯熟。
2、捞出放入盆中,自然降温10分钟左右。
3、在豇豆没有凉透时,放入姜丝、辣椒丝。
4、再放入盐、味精。
5、拌匀后腌渍2小时以上,中间要翻拌 ,腌渍好装盘即可。
03*食材功效
豇豆每百克热量29卡路里,长豇豆每餐60克;饭豇豆每餐30克,豆角中含有较多的烟酸,可以调节糖尿病人血糖,还有大量的维生素C,可促进胆固醇的排泄,有效地防治动脉硬化。
生姜每百克热量为19千卡,每日宜10克,姜黄素是姜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它不仅能明显降低血糖,而且能预防糖尿病引发的白内障。(注意:阴虚火旺导致的心烦失眠及内热体质者要忌食。)
获取更多糖尿病知识可以添加张医生的微信号(itangyouquan),添加时请注明地区(省级)和1型/2型即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