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漏 漏尿(糖尿病漏 漏尿严重吗)
漏尿、尿频、尿失禁,竟跟糖尿病有关?
糖尿病也会造成尿失禁?确实有可能!它还会造成血管或神经组织病变,进而产生一些慢性并发症,而尿失禁也是「副作用」之一!
糖友失禁三部曲:频尿、急尿、尿失禁为什么糖友们比较容易发生漏尿或尿失禁?一来是因为有四成以上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65岁,高龄族群尿失禁的比例本就偏高;从性别上来看,随着年纪增长,男性的摄护腺肥大,会导致膀胱尿路出口阻塞,影响排尿;而女性伴随着生产、肥胖,或合并停经等妇科问题,也会造成「应力性尿失禁」,打个喷嚏、咳嗽或大笑、运动,就会「忍不住」。
至于糖尿病造成的尿失禁,则分急性与慢性,游能俊进一步说明:「急性高血糖会有3多1少,其中一个就是多尿」,血糖高,尿的频次会增加很多,有些人会因来不及进到厕所而漏尿;慢性高血糖则会造成膀胱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不正常收缩,造成尿急、排尿困难、尿流无力、排尿不干净等…这也是为什么糖友失禁比例,会比一般人高出很多。
失禁不能靠自觉!和家人一起自我检测尿失禁
尿失禁又被喻为「社交癌」,成年女性约有30 %以上有尿失禁现象,漏尿不仅容易引起会阴部位红肿或溃疡、泌尿道感染等,严重的还会造成后续一连串包括自主能力的丧失或社交障碍,例如有些尿失禁的糖友要陪孙子玩,结果孙子一靠近就闻到异味,不爱跟爷爷奶奶玩…,久而久之造成关系的疏离和自卑。
建议糖友和照顾者家人,可以从3个面向来了解是否有尿失禁:
1.小便次数增加了
通常小便增加的次数是渐进式的,很多人可能会疏忽,身边的亲人或照顾者也可以帮忙观察。
2.清洗裤子时发现尿味变重了
3.夜尿次数增加了
正常应该是早上起床再小便,如果夜尿次数增加,甚至干扰睡眠,就需要注意。
用体贴与同理心,积极面对尿失禁有些糖友会因为尿失禁而封闭自己,更多高龄糖友有忧郁状况产生,「是因为我们没有去体贴到」这位暖心医师建议照护时用体贴心与同理心,陪长辈积极面对。他也特别提醒高龄糖友:
1.确实检查:若有尿失禁症状,男性应该要做摄护腺相关检查,女性则要做泌尿科、妇科的检查。
2.落实控糖:避免长期高血糖对膀胱功能的伤害。
3.减少夜尿问题:白天尽量多喝水、多小便;到了晚上就少碰茶、咖啡等利尿饮品,睡前尽量排空尿液,若因膀胱受损,一次解不干净,可以多解几次,减少夜尿问题。
4.适度使用失禁防护产品来辅助:晚上起来上厕所不仅不方便,也容易发生跌倒等危险,可以考虑使用成人纸尿裤辅助,减少长辈下床如厕,提升整体睡眠品质,维持身心健康。
试穿纸尿裤第一手体验:真的很干爽!或许我们没有办法挡下让尿液一滴不漏,但可以从生活上去做改善。出现在市面上很多男女性专用的防漏尿衬垫,能让糖友勇敢跨出家门,也不怕出游得「憋尿」坐车。为了体验尿在尿裤的感受,医护人员试穿体验纸尿裤,「没有不舒服,还蛮干爽的」。面对高龄社会,「大部分的人都会走到这一天」,不管是治疗、控糖、照护上,都需要家人更多的体贴跟关心,让生活更健康、更自在。
健康科普 | 关于漏尿,你知道多少?
漏尿,医学上称为尿失禁,是指尿液不受控制地意外流出。这一症状虽不致命,却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医生介绍,作为泌尿外科领域的常见病症,漏尿并非无法治愈的“难言之隐”,而是可以通过科学手段有效干预的健康问题。
尿失禁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分为压力性、急迫性、充溢性及混合型尿失禁。其中,压力性尿失禁常见于女性,尤其是产后或更年期女性,因盆底肌松弛导致腹压增高时漏尿;而急迫性尿失禁多与膀胱过度活动症相关,表现为突发强烈尿意且难以控制。对男性而言,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术后或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常导致充溢性尿失禁,即膀胱过度充盈后尿液溢出。
前列腺相关疾病是男性漏尿的重要诱因。例如,前列腺增生可导致膀胱出口梗阻,长期未治疗会引发膀胱逼尿肌功能代偿性增强,最终发展为充溢性尿失禁。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有些患者可能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尿失禁,需通过术后早期盆底肌锻炼或人工括约肌植入进行干预。男性患者出现漏尿时需优先排查前列腺问题,避免延误治疗。
如何预防漏尿?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糖尿病、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疾病。
避免长期憋尿:规律排尿(每2-3小时一次),防止膀胱过度扩张。
前列腺健康管理:男性50岁后定期筛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时治疗前列腺增生。
术后康复:前列腺或盆腔手术后尽早开展盆底肌训练,降低尿失禁风险。
若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尽快到泌尿外科门诊评估
每周发生2次以上漏尿,或需使用护垫防止衣物浸湿;
伴随排尿疼痛、血尿、发热等感染征象;
前列腺术后持续漏尿超过3个月;
因漏尿回避社交活动或产生心理负担。(通讯员 黎仕羽)
如何摆脱“漏尿”的尴尬?商丘市中医院专家为您揭晓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陈海峰 实习生 周琪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女性会遇到一种令人难堪的情况——咳嗽、打喷嚏或运动时突然“漏尿”。这种现象被称为“压力性尿失禁”,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心理负担。近日,商丘市中医院盆底康复科副主任关玉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一问题并不少见,且有多种有效干预手段,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关玉香介绍,日常生活中这些习惯容易损伤盆底肌:长期便秘用力排便、慢性咳嗽(及时治哮喘/咽炎)、每天咖啡超2杯(咖啡因刺激膀胱)、长期穿束腰、搬重物时憋气发力。
尿失禁主要分为4种类型,症状和原因各不相同。关玉香表示,女性尿道括约肌和盆底肌肉群的功能减弱是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原因,常表现为咳嗽、打喷嚏、跳跃或提重物时漏尿。由膀胱肌肉过度收缩,可能由尿路感染、神经损伤或衰老引起的急迫性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表现为突然强烈尿意,来不及上厕所就漏尿,夜尿频繁(≥2次/晚)。 盆底肌松弛合并膀胱敏感,中老年女性高发的混合性尿失禁(压力性 急迫性)表现为既有咳嗽漏尿,又有尿急憋不住的情况。 糖尿病神经病变、前列腺增生或脊髓损伤导致膀胱收缩无力的充溢性尿失禁(较少见但需警惕)表现为膀胱排空困难,尿液不断滴漏,可能伴随排尿无力。
生活中如何保护盆底肌?
凯格尔运动:通过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进行锻炼(类似憋尿动作)增强肌力 避免久坐久站:减少长期腹压增加对盆底的压迫 控制体重 正确排便:避免过度用力,预防便秘。若出现漏尿。下坠感,或疼痛,需及时咨询就诊专业的医生
饮食方面: ①富含镁的食物(南瓜籽、菠菜)可降低膀胱兴奋性
②维生素C(猕猴桃、彩椒)促进胶原合成
③欧米伽(深海鱼)抗炎症。
但生活中也要限制:咖啡因(每日<200mg)、酒精(使利尿)、辛辣食物(刺激膀胱)。
合理运动
①已有漏尿症状者,高冲击运动(如跳绳、篮球)确实可能加重,建议先做盆底肌训练,肌力达到3级以上再循序渐进恢复运动。
②无症状者,适量运动反而能预防,关键要掌握"运动时收紧盆底肌"的技巧(想象边跑步边提肛)。推荐游泳、快走等低冲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