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1型并发症(糖尿病1型发病原因)
别再傻傻分不清!1型和2型糖尿病区别揭秘!
糖尿病就像一个“隐形杀手”,悄悄影响着许多人的健康。而在糖尿病这个大家族里,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是两个常见的“成员”。虽然它们都叫糖尿病,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少区别。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1型和2型糖尿病到底有哪些不同。
一、发病机制:身体“控糖工厂”的故障差异
1.1型糖尿病:免疫系统“误伤”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出了问题。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就像身体的“卫士”,负责抵御外界的病菌入侵。但在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却“认错了敌人”,把胰岛β细胞当成了“坏蛋”进行攻击。胰岛β细胞可是生产胰岛素的“工厂”,当它被破坏后,胰岛素的产量就会急剧下降,甚至完全停止生产。胰岛素就像是身体里的“糖分搬运工”,负责把血液中的葡萄糖搬运到细胞里供能。没有了胰岛素,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无法进入细胞,只能在血液里“堆积”,导致血糖升高。
2.2型糖尿病:胰岛素“消极怠工”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则比较复杂,主要和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有关。胰岛素抵抗就像是细胞对胰岛素这个“糖分搬运工”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愿意让它把葡萄糖搬进细胞里。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胰岛β细胞会拼命工作,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但时间一长,胰岛β细胞也会“累垮”,分泌胰岛素的能力逐渐下降,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情况。这样一来,血液中的葡萄糖同样无法顺利进入细胞,血糖也就升高了。
二、发病年龄:不同阶段的“光顾者”
1.1型糖尿病:青睐年轻人
1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不过也有少数成年人会患上。这个年龄段的人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系统相对活跃,但有时候也会“过于敏感”,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还在摸索着如何正确识别周围的事物,免疫系统也可能在这个时候“犯迷糊”。
2.2型糖尿病:偏爱中老年人
2型糖尿病则更常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变慢,胰岛素的作用也会受到影响。再加上中老年人往往运动量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肥胖等问题也比较常见,这些因素都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从而诱发2型糖尿病。不过,现在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三、症状表现:各有各的“小脾气”
1.1型糖尿病:症状来得急
1型糖尿病的症状通常比较明显,而且来得比较急。患者常常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这是因为身体缺乏胰岛素,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只能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导致尿量增多。尿量增多又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患者感到口渴,从而大量饮水。同时,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身体会消耗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导致体重减轻,患者也会感到饥饿,食量增加。
2.2型糖尿病:症状较隐匿
2型糖尿病的症状相对比较隐匿,很多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症状,如疲劳、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等。但由于这些症状不太典型,很容易被患者忽视,导致病情延误。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是在体检或者出现并发症时才发现自己患病的。
四、治疗方法:应对策略大不同
1.1型糖尿病:依赖胰岛素
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所以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患者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或者使用胰岛素泵来持续输注胰岛素。同时,还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的剂量。饮食和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也非常重要,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2.2型糖尿病:治疗方式多样
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比较多样。在早期,患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控制血糖,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如果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口服降糖药物。随着病情的进展,部分患者可能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此外,对于一些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还可以考虑进行代谢手术。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发病机制、发病年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两种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毕竟,健康是我们生活的基石,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多半是因为这几个并发症
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DM)患病人数呈现爆炸式增长,已翻十倍之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众对于疾病明显的认识不足。
一旦血糖升高,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给身体多个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NHC发布的《高血糖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提到,目前在我国成年人中,约有11.9%的人患有糖尿病(DM),而处于血糖范围高于正常健康值,但还没有到DM水平的人群比例已超过35%。
也就是说,约有近五亿的人群血糖是不在健康范围内的,而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群并不知道自己已患病。
大众对于DM的早期表现可能还只是停留在,人会暴瘦,总是饿想吃东西,或是口渴、尿糖。但通常在最早期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皮肤瘙痒等非典型症状。
但多数人对此并不太在意,等到典型症状出现的时候往往病情已经变得严重。
而正因为目前我国DM的患病率相当高,已经成为一类十分常见的基础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充分,使多数患者低估了其对身体的危害性,也就出现了我国DM患者血糖控制的达标率不足16%的窘境。
我们要知道,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长期控制的不好对于身体的影响远远超过血糖水平本身。血糖持续的升高或是忽高忽低还会使血压、血脂以及体重等多个生理指标,让它们都变得不正常,这也就是我国糖尿病并发症高发的核心原因。
作为一类疾病慢性代谢性疾病,它对身体的直接危害可能不像猝死、尿毒症等令人提及就可能色变的病症那样可怕,但其实如果它长期得不到控制,其导致的各类并发症对于全身各组织潜在的危害同样是可致死的。
发表在《糖尿病学杂志》的研究提到,约有70%的DM患者最终是因为出现并发症而去世的,尤其是血管并发症。研究者通过对新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长达十年的随访发现,与未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相比,出现任何并发症的患者死亡风险提高了约224%;如果患者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的并发症,那死亡风险将提高约534%。
也就说明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发症的存在将大大缩减他们的预期寿命。
糖尿病(DM)的并发症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的两种,致死性比较高的主要是一些慢性血管类的并发症,比如以下几种。
1、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在我国成年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约一半以上的患者伴有血脂异常,超重或是肥胖等一些可促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进展的危险因素;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极高风险,在有些地区(如天津)该风险甚至高达79%。也就是说,约有70%的T2DM患者在未来十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是超过10%的。
之所以T2DM更容易合并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心脏病、心肌梗死、心率失常、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主要原因在于血管中葡萄糖的水平长期维持在高水平,血管壁受糖分以及一些具有毒性的糖代谢终末期产物(如乳酸、乙醇、AGEs等)的侵蚀,内里的保护膜很容易就会受到损伤。
作为血管重要的组成部分,内膜细胞具有调节血管收缩力、抗炎、调节脂质代谢、抗凝、控制物质进出血管等作用,其一旦受损将引起一系列反应 。
比如,血液中的脂质无法完成正常的代谢,长期下去就会使患者处于高血脂状态,过多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面,经过氧化反应后形成对人体有害的“坏脂肪”,再进一步反应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反过来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又会加速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以此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随着抗凝作用的降低,血液中的大量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更加容易在受损后的血管壁上聚集,并黏附在一起,形成血栓。
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动脉血管被堵塞的风险,同时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而且还会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过多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在血管内堆积,同样会使血管变窄,变硬,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再加上调节血管收缩能力的功能变弱,血管弹性降低。
在这些因素共同的作用下,一旦动脉血管破裂或是被堵塞,则会出现严重的心血管急性事件,如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梗死等。
同时,T2DM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过多胰岛素滞留在血液中同样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还会破坏细胞内外钠钾离子平衡,影响心室肌正常电位,增加心率失常等心血管疾病风险。
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到,在35岁以下人群中,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中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21.9例/10万人,35岁至49岁人群中,这个比率大约为119.8/10万人。相比之下,两个年龄段未患糖尿病的人群中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分别为2.6例/10万人和19.7/10万人。
也就是说,比起没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糖尿病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的几率高出了七到十倍。
2、脑血管疾病并发症
发表在《神经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对我国近84万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据研究发现,约34%的患者同时合并有糖尿病(DM)。
相当于平均每三个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就有一个是DM患者。
在我国,比起没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成年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高出约二至四倍,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甚至是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时候,患者的卒中风险就已经开始增加;而且约有十分之一的脑卒中复发都可归因于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DM)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其原理和上面我们提到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是相似的,多数都与动脉粥样斑块有关。当堵塞的位置发生在颅内,引起颅内急性缺血缺氧,就会出现脑卒中。
与健康患者相比,DM患者一旦发生脑卒中,病情只会更加的严重,致死率也更高。即便抢救治疗及时,病情得以控制,其预后也很差,其中约有七到八成的患者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认知功能损伤,比如偏瘫、语言及听力障碍、记忆力减退、吞咽功能下降、生活无法自理等,而且再次出现复发及死亡的风险往往也更高。
3、肾脏疾病并发症
糖尿病(DM)也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中,这就相当于全身多器官长期泡在高糖环境中,这会造成多器官的损伤,其中便包含肾脏。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持续增加,高糖环境会直接损害肾小球微血管的内皮细胞、足细胞等,破坏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并不断的释放出炎症因子(如TNF-α、IL-6等)来损害器官,并激活纤维细胞产生大量胶原蛋白。
当超过肾组织负荷量,这些堆积的胶原蛋白就会慢慢取代原有健康的肾组织,使其结构功能都发生改变。随着肾小管的萎缩,代谢及过滤的功能也就会逐渐丧失掉。
同时,在体内血糖浓度升高的初期,肾脏为了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会开始满负荷运作,来代谢掉多余的糖分。但随着血糖长期的异常升高,当超过肾脏可代谢临界值后就会使肾小球内细胞增生肥大,逐渐脱落,使肾功能出现不同程度损伤。
与此同时,多余无法代谢掉的糖类,还会与蛋白质结合成对组织器官有害的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这些废物大量积聚在肾小球上,同样会对肾功能造成损伤。
而且糖尿病患者多会伴有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它们同样会促进上面提到的这些过程,加速肾组织走向衰竭的进程。
临床上,约有三到四成的DM患者会发展成为糖尿病肾病(DKD),要知道在该类疾病的初期如果能将血糖控制到理想范围内,甚至是可以逆转疾病的,不过遗憾的是其中近74%的DM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进展为DKD。
而其中约一半的患者会进展成终末期肾病和肾衰竭,只能依赖器官移植或是不间断的透析来维持生命,直至死亡。
尤其在我国老年群体中(年龄≥60岁),糖尿病所引发的肾脏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最主要的致病因。
4、视网膜病变
如果不加以控制血糖,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很高,且会多种并存。
研究发现,约有一半以上糖尿病(DM)患者都存在两种以上的并发症,而其中,比较早出现的就是眼部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其在DM人群中非常高发,累及超三分之一的人群。
长期的高糖环境会损伤血管,其中就包括视网膜的血管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诱发炎症反应,或是血管通透性改变加速出血,或是因血管堵塞使新生血管增生但又十分脆弱易破裂,或是糖代谢异常引起的炎症因子释放、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沉积,又或是血液黏稠度高,血流不畅,血管缺血缺氧等。
最终都会加速视网膜细胞的损伤,破坏其正常结构,影响其正常功能。使患者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并出现不同程度眼部疾病,如介入不及时甚至最终会发展成不可逆的失明。
而且,DR不单单预示着眼部出现了问题,还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及肾脏疾病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患者出现DR的病情越严重,则出现其他血管并发症的概率就更高,死亡风险也就更大。与未出现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出现轻微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了约83%,出现严重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死亡风险则增加了约1.26倍。
此外,身体各组织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免疫系统同样会遭到破坏,使DM患者更容易受到各类病原体的感染,最终演变成可危及生命的病症。
比如普通的感冒可能就会发展成肺炎,甚至是急性呼吸衰竭;轻微的擦伤可能就发展成久久不易愈合的伤口,严重的可能会溃烂,甚至面临截肢;普通的拔牙就可能让细菌进入体内引起败血症的发生等。
总而言之: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相对大众的慢性代谢类疾病,但其对健康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中的严重。
临床上,约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都会出现并发症,且还不止一种,而其中又有约七成的患者因此而丧命,比如毫无征兆的心源性猝死、缺血性脑卒中、终末期肾病等,其他它们都与长期没有很好的控糖有关。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遵照医嘱科学控糖尤为重要,是最为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1]熊燕,林瑗.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 2017, 19(10):9.DOI: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7.10.001.
[2]张海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8):2.DOI:CNKI:SUN:YYXK.0.2015-08-087.
[3]林军进.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
[4]张倩综述,田风胜审校.糖尿病肾病凝血功能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微循环学杂志, 2016, 26(1):3.DOI:10.3969/j.issn.1005-1740.2016.01.018.
清华研究发现:一味六味地黄丸,对付6种糖尿病并发症
►
本文190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吃了这么多年降糖药,怎么还是眼睛模糊、夜里脚抽筋?”
门诊里这句话,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糖尿病不是一天形成的,问题也不会只停在血糖本身。真正麻烦的,是它带来的并发症,一旦出现,处理起来比控糖还难。
最近有项研究引发关注。清华大学医学团队在糖尿病并发症领域做了一项新尝试——六味地黄丸,这味传统中成药,在特定人群中对6种糖尿病并发症呈现出干预潜力。
我们不卖药,也不鼓吹神效。今天这篇文章,只讲科学上已披露的事实,和它背后的机制、局限与希望。
六味地黄丸,到底是干什么的?这是一味中医经典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组成,最早见于宋代《小儿药证直诀》。
传统上,它主要用于肾阴虚、腰膝酸软、盗汗耳鸣、口干咽燥等症状。
别小看“肾阴虚”这四个字,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夜尿多、口干舌燥、失眠心烦、腿软无力,在中医看来,都和“肾阴亏损”脱不开关系。
也正因如此,六味地黄丸在糖尿病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
清华团队这次研究有什么新发现?2024年末,清华大学医学院与北京协和医院联合发布一项小型临床观察研究,研究对象为2型糖尿病合并多种并发症的患者。研究显示:
服用标准剂量六味地黄丸6个月后,部分患者在以下六种并发症上出现改善迹象:
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肾病早期
糖尿病合并性勃起功能障碍
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
糖尿病性皮肤瘙痒
研究强调:效果并不等同于治愈,也不是每个患者都受益。但对部分“西药控制稳定后仍有并发症”的人群,六味地黄丸可能提供额外帮助。
为什么糖尿病并发症这么难搞?因为糖尿病不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影响的是血管、神经、代谢、免疫全系统。
比如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症状是脚麻、刺痛、热感、夜里抽筋。一旦发作,很多患者连穿袜子都会痛,影响睡眠,失去生活质量。而控制血糖后,这些症状并不一定就会缓解。
再比如糖尿病肾病,它的早期信号是尿蛋白升高,但等到发现时,肾功能往往已损失过半。这就是糖尿病的“沉默杀手”。
六味地黄丸的作用机理,主要是补肾养阴、滋阴潜阳、调节微循环。很多并发症的根源在“微血管病变”,中医所说的“肾阴亏虚”,实际上可理解为代谢系统的早期功能减退。
我们能期待它“预防”并发症吗?答案是:不能盲目期待,但可以合理评估。
目前研究样本量不大,没有大规模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无法得出“预防”结论。但在已经出现轻度并发症的患者中,作为辅助治疗,它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改善。
尤其对那些血糖控制良好但症状仍在的患者,六味地黄丸可以作为一个观察选项,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乱吃。
这6种并发症,哪些人最容易中招?临床上发现,糖尿病确诊5年以上、血糖波动大、忽视基础并发症筛查的人群,更容易发展出以下问题:
神经病变:感觉异常、脚底麻木、灼热感
视网膜病变:视力模糊、看灯有光圈
肾病早期:尿泡沫增多、早晨眼睑浮肿
性功能障碍:男性晨勃减少、女性性冷淡
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
皮肤瘙痒:尤其在小腿、手肘、背部
这些问题的共同点是: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略。一旦错过干预窗口,治疗难度就会大大上升。
六味地黄丸适合哪些患者?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适合用它。以下情况,不建议使用:
血糖控制不稳定的初诊患者
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孕妇、哺乳期女性
儿童与青少年
而对于以下人群,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试用:
血糖控制稳定但仍有神经症状
排除西药副作用后仍有视物模糊
夜尿频、腰膝酸软、口干咽燥者
配合西药治疗但并发症无改善者
关键是辨证施治、个体化干预,而不是一味“补补补”。
医生建议:这4类糖尿病人,必须提早干预并发症确诊5年以上,未做过并发症筛查的
血糖波动大,空腹和餐后差值超4mmol/L的
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合并症的
有家族糖尿病史,父母早发并发症的
这类人群不仅患并发症的概率高,而且进展速度快。建议至少每年一次进行眼底、神经、肾功能、心电图等基础检查。
总结:六味地黄丸不是万能药,但它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它不是替代西药,也不是“偏方神药”。但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长期管理中,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辅助路径。尤其对那些已有症状、又无法从现有治疗中获益的人,或许可以尝试一个新方向。
但记住:所有中药干预都必须基于专业判断和系统评估,千万别走偏路。
参考资料:① 清华大学医学院. 六味地黄丸在2型糖尿病并发症干预中的前瞻性研究报告. 清华大学官网. 2024.
②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并发症中西医联合干预指南(试行).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