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程度(糖尿病程度划分轻中重)
糖尿病病情轻重,不能光看血糖值,3个判定标准,不允许你不知道
很多患者不理解,明明自己血糖也不高,为什么会出现并发症?这类患者认为,血糖值高低就能直接反映病情轻重。其实不是这样的!血糖只是一个数字,判断糖尿病的轻重,不能只看血糖值,更要看身体的实际表现。真正能反映糖尿病严重程度的,是身体发出的这些“信号”。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3个最关键的表现,这比血糖值更能说明问题,糖尿病患者必须要知道!
第一个表现:口干程度和小便情况。
这个表现反应的是津液亏损程度,如果只是偶尔感到口干,喝点水就能缓解,说明津液亏损还不严重。但如果是那种怎么喝水都不解渴的干,嘴唇干裂,舌头像贴在嘴里一样,这就是津液严重亏损的表现了。
还有小便,如果小便次数增多,但尿液还算清澈,问题不大。可要是小便泡沫很多,像啤酒泡沫一样久久不散,甚至尿液浑浊发黄,这就提示肾气亏虚,病情已经不轻了。从中医角度看,这是肾阴亏虚,虚火上炎,需要滋阴降火,生津止渴。
第二个表现:看饮食和体重变化
这个表现反应的是脾胃功能的状态,糖尿病早期,可能只是容易饥饿,吃得多一些。但如果发展到吃完饭就困倦乏力,或者明明很饿但吃不下东西,甚至出现恶心、腹胀,这就说明脾胃功能已经受损严重了。
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体重变化。如果在血糖控制的情况下,体重还在不断下降,人越来越瘦,这是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的表现,病情已经比较重了。中医认为这是脾气虚弱,运化失司,需要健脾益气,调理脾胃。
第三个表现:看手脚和眼睛的情况
这个表现反映的是气血循环的问题。如果只是偶尔手脚发凉或者轻微麻木,问题还不大。但如果出现持续的手脚冰凉、麻木刺痛,走路时脚底像踩棉花一样没感觉,这就是气血瘀阻,经络不通的表现了。
眼睛方面,如果只是偶尔视物模糊,休息一下就好转,还算可以。可要是持续性的视力下降,看东西重影,甚至出现飞蚊症,这就提示血瘀严重,病情已经影响到了精细的血管。从中医角度,这是气滞血瘀,络脉阻塞,需要活血化瘀,通络明目。
最后提醒大家,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只盯着血糖值,身体发出的这些信号,才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再高明的医生,也不可能时刻关注着你,自己的病还得自己会判断才行。发现问题及时调理,才能真正控制住病情。
医生坦言:能活过80岁的糖尿病人,身上会有这7个特点
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所说,在我国大约有1.5亿人存在糖尿病高患病的风险,近几年也逐渐成为了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和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患上糖尿病后的并发症,当多个并发症找上门,损害是不可估量的。
1、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导致的
1型糖尿病有遗传倾向,但90%的2型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哈佛大学研究显示,有家族史者通过减重10%、每周150分钟运动,可以使患病风险降低60%。遗传只是“种子”,环境才是“土壤”。
2、糖尿病是因为糖吃的多了
这是最大的认知“陷阱”,糖尿病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糖的摄入并非直接病因,但过量摄入精制糖会通过诱发肥胖等因素间接提升患病风险。
3、得了糖尿病的人寿命不长
“得了糖尿病的人寿命不长”,这是一个相当普遍且极具杀伤力的误区。许多人一旦被诊断为糖尿病,便陷入深深的忧虑,认为自己的寿命已被打上折扣。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绝对。日本糖尿病学会曾开展过相关跟踪调查,在《Diabetes and life expectancy among Japanese –NIPPON DATA80》研究中,对大量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
结果显示,经过严格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的寿命差距仅在3-5年。部分高寿糖友甚至比同龄人更健康,关键在于能否避开并发症这个“隐形杀手”。
事实上,部分糖友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了长寿,他们身上往往具备以下特点:
高寿“糖友”7个特点1、血糖控制相对平稳
尽管这类“糖友”患有糖尿病,但长期血糖水平波动较小,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能维持在相对合理的范围。
2、并发症发生较晚或程度较轻
这类“糖友”相较于其他“糖友”,一般在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时间上较晚,且严重程度较低。
3、生活方式健康规律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糖尿病患者的建议,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应占总热量的45%-60%,脂肪供能比20%-30%,蛋白质供能比15%-20%。
这类“糖友”会注重饮食均衡,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少食多餐,日常会避免高糖、高脂、高盐食物;
日常还会保持适度的身体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以此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平时的作息规律,会保证每日的睡眠充足,避免熬夜的发生,维持身体的内分泌稳定。
4、自我管理能力较强
这类“糖友”平时会主动学习或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能自觉遵守医嘱,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定期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并记录数据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5、心理状态良好
这类“糖友”面对糖尿病不会焦虑和恐慌,会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疾病,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减少应激对血糖的影响。
此外,他们的家人也会关心和照顾他们,帮助其更好地管理疾病,提升生活质量。
6、身体综合素质较好
这类“糖友”尽管年龄较大,但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相对较好,能够耐受糖尿病及其治疗带来的负担,免疫系统功能也没有显著衰退,感染等疾病的发生率较低。
7、定期医疗
这类“糖友”他们自己本身就很重视医疗,会和医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沟通,定期地进行体检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筛查,一旦发现问题会及时处理,避免病情恶化。
对于“糖友”来说,可以借鉴以上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你们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糖尿病严不严重,糖友可以看这5个方面!
如果你有·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视线模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等问题
欢迎来到上海同仁医院找邹大进教授咨询!!!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很多糖友想知道自己的病情处于何种程度,其实判断糖尿病严不严重,主要可以从以下 5 个指标入手:
一、血糖指标- 空腹血糖 :它反映的是我们身体基础的血糖水平,正常空腹血糖值一般在 3.9 - 6.1mmol/L 之间。如果空腹血糖持续增高,往往提示基础胰岛功能可能出现了问题,这意味着胰岛细胞在没有进食等外源性刺激下,分泌胰岛素维持基础血糖稳定的能力变差了,是糖尿病病情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
- 餐后 2 小时血糖 :这个指标能体现我们身体在进食后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正常餐后 2 小时血糖应低于 7.8mmol/L,当餐后血糖降不下来时,说明胰岛功能储备能力在下降。因为进食后,大量葡萄糖进入血液,身体需要额外的胰岛素来处理这些血糖,如果此时血糖依旧居高不下,表明胰岛细胞的 “应急储备” 功能不足,难以应对进食后的血糖高峰。
- 血糖波动 :血糖波动大小也很关键,计算方法是每天三顿饭的餐后血糖减去餐前血糖的平均值。若这个平均值大于 2.2mmol/L,就表示血糖波动大,并发症风险高。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血糖忽高忽低会让身体的血管和脏器受到严重冲击,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 糖化血红蛋白 :它反映的是过去 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值一般小于 6.5%(不同实验室略有差异)。糖化血红蛋白越高,代表过去一段时间内血糖整体控制得越差,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 “金标准”。
可以通过检查 C 肽来评估胰岛功能。空腹 C 肽小于 1.0 纳克 / 毫升,说明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细胞在基础状态下已经没有足够的 “产能” 来分泌胰岛素维持血糖稳定了,胰岛功能较差。
而如果空腹 C 肽大于 2.5 纳克 / 毫升,说明胰岛素分泌过多,这可能是身体出现了胰岛素抵抗等情况,过多分泌的胰岛素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反而会让身体的代谢处于一种紊乱状态。这种胰岛功能还是有基础分泌能力的,需要及时干预。
三、用药情况如果糖友每天需要吃三种以上的降糖药,甚至打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才能勉强把血糖控制在相对正常范围,这就说明病情比较严重了。
这表明身体自身胰岛功能已经很差,需要多种外源性药物的 “强力干预” 才能维持血糖的基本稳定。
四、血压、血脂、肥胖情况- 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加重血管病变,而糖尿病本身就会对血管造成损伤,两者叠加会大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像高血压可加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的进展。
- 血脂 :高血脂会使得血液变得黏稠,容易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进一步加重血管狭窄等问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 “雪上加霜”。
- 肥胖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过多的脂肪堆积会让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得血糖更难以控制,而且肥胖还会加重关节、心血管等多方面的负担。
- 早期并发症症状 :比如出现手脚麻木,可能是神经.病变的早期信号;眼花、视力模糊,也许是视网膜病变的先兆;泡沫尿增多,可能是肾脏受损的早期表现等。一旦有这些早期症状,就说明糖尿病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身体其他器官产生了不良影响。
- 确诊并发症 :如果已经确诊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那就更加明确地表明糖尿病已经比较严重了,因为这些并发症会对身体相应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判断糖尿病的严重程度,需要综合考量血糖指标、胰岛功能、用药情况、合并的危险因素以及并发症情况等多个方面。
如果你对自己的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疑问,建议尽快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只有全面了解病情,才能更好地制定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方案,控制好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