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病足晚期(糖尿病足晚期能活多久)

骨科苏医师 0
文章目录:

下肢6个异常,糖尿病足的“最后警报”,很多人后悔没早点知道

人年纪一大,腿脚出点毛病,好像也不稀奇。走路重心偏、脚底发凉、皮肤干裂……大多数人都觉得是老毛病、血循环不好。

其实有些情况不是简单的老化,而是身体在悄悄发出警告。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那些看似普通的下肢变化,可能已经是糖尿病足的“最后预警”。

糖尿病足并不是突然就烂的,它其实从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埋下伏笔。只真正能读懂这些信号的,少之又少。

等到脚趾变黑、溃烂、感染,甚至面临截肢时,再回头看,很多人都懊悔——早知道这些变化是信号,哪还能拖成这样?

有些人脚趾麻了半年,以为是坐姿问题;有的人脚底破了个口子,三个月还没好,以为是年纪大恢复慢。这些“习以为常”的异常,其实就是糖尿病足的前哨站。

先说脚麻。不是那种短暂发麻,而是一整天都觉得脚像穿着厚袜子,但脱了鞋一看啥也没有。这种感觉,和神经损伤脱不开关系。血糖高,最先伤的就是细小的末梢神经,尤其是脚底这种离心脏最远的地方。

慢慢地,脚对温度、疼痛的感知开始迟钝。你走路磕了个石头,或者被鞋磨破了,居然没啥感觉。

但问题是,伤口没感觉不代表它不存在,更不代表它不会恶化。很多糖尿病足患者一开始就是因为一个小水泡没在意,最后发展成深层感染。

再来看皮肤。正常人的脚底摸起来应该是柔软、有弹性的。但有些糖友的脚,总是干巴巴的,还容易裂。裂口常常出现在脚后跟或者脚趾缝,越干越裂,越裂越疼。关键是,这些地方一旦破皮,很难愈合。

皮肤干裂,是因为自主神经受损,汗腺分泌减少,脚部保湿能力下降。可别小看这点干燥,裂开的地方就是细菌的大门,一旦感染,治疗周期就拉长了。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信号是脚部颜色变化。有些人脚背发红,以为是热的,有的人脚趾发紫,以为是冻的。这些颜色变化常常跟血供障碍有关。

糖尿病导致的微血管病变,会让脚部供血变差。血流一慢,组织就缺氧,颜色自然变得怪异。有经验的医生一摸脚背动脉,判断出血流情况,再一看颜色,八九不离十。

脚的温度也值得留意。正常情况下,脚应该是温热的。如果发现两只脚温度不一样,或者一只脚明显偏凉,那就要提高警惕了。尤其是在没有穿袜子的情况下,脚背摸起来凉得发硬,多半说明血液循环出问题了。

温度差异,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一个重要信号。这类血管问题一旦发展,会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坏死的组织无法再生,只能切除。

再一个信号是脚上的畸形。很多糖尿病人脚趾慢慢变形,比如锤状趾、拇外翻,甚至脚底长出厚茧。这些畸形不是简单的骨骼问题,而是长期神经肌肉失调导致的。肌肉萎缩、肌腱张力改变,慢慢改变了脚的结构。

当脚底某些部位长期受压,角质层加厚,形成硬茧,这些地方成了溃疡的高发区。角质层越厚,下面的组织越容易被压坏,时间一长,溃疡就来了。

第六个异常,是伤口久不愈合。有时候只是一个小破皮,过了三四个星期都没长好,甚至反而变黑、渗液、发臭。这就不是简单的恢复慢,而是糖尿病控制不良、局部免疫力低、血供差共同作用的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愈合速度本就慢,再加上血糖高时,白细胞功能下降,感染风险翻倍。这时候如果再自行贴创可贴、不消毒,局部细菌疯长,几天就能把一个小伤口变成大溃疡。

有时候,糖尿病足不是因为不小心,是因为太过“习惯”而不在意。脚每天都用,但很少有人认真检查过自己的脚底。脚趾之间有没有破皮?脚底有没有硬茧?有没有颜色不对的地方?这些小地方藏着大麻烦。

真正可怕的是“无痛性溃疡”,就是伤口一点都不疼,但却在悄悄恶化。因为神经坏了,痛觉丧失,很多人等到脚臭、出脓了才发现问题,往往已经晚了。

脚的问题不只是脚的问题,它可能是糖尿病全身并发症的开端。很多糖尿病足患者,后期会并发心血管、肾功能、视网膜病变,甚至影响寿命。

其实所有的信号,身体都给过了。只是我们太容易忽略。习惯了手麻脚麻,就不再警觉;觉得皮肤干裂是冬天正常反应,就不当回事。

糖尿病足可防、可控,但前提是要早发现。不是等到脚烂了才奔医院,而是从脚麻、干裂、变凉、变形这些细节开始留心。脚上的每一个小变化,都有它的“前因”和“后果”。

不妨每晚洗脚的时候,多花一分钟看看自己的脚。有没有新伤口?有没有颜色发暗?有没有温度偏差?这些检查不复杂,但往往比吃药、打针更关键。

日常护理也不能光靠“注意”,要有具体动作。比如穿鞋前摸摸鞋里有没有小石子、边缘是否刮脚;避免长时间泡脚,防止皮肤浸软后破裂;定期修剪趾甲,不留尖角;定期拍照对比双脚变化,别等到差异明显才意识到问题。

糖尿病足不是命运,是管理的问题。只要把脚当回事,把那些小异常当信号,很多人能避开那条“截肢”的路。

脚,是糖尿病人最后的战场。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别等到溃烂才想起它的重要,别等到医生说“保不了”才后悔没早点重视。

脚上的6个异常,是身体用尽全力在提醒:该管住血糖了,该关心自己的脚了。别再说“没事”,因为它,真的可能是糖尿病足的“最后警报”。

参考文献:

[1]王志勇,张建兴,张志刚.糖尿病足诊疗规范解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4-10.

[2]刘志红,李晓霞.糖尿病足的早期识别与综合干预[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2):173-177.

[3]高源,陈国星.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3,33(6):54-58.

以上内容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文章,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双腿是并发症的镜子,糖友们双腿出现这3个症状,一定要注意!

本文192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大爷今年62岁,患糖尿病已经有10年了。平时他吃药控制,血糖看起来也还行。可最近,他发现自己的小腿隐隐作痛,脚趾也开始麻木。起初他没太在意,以为是年纪大了血液循环差,可几天后,脚开始破皮,怎么都不愈合,甚至隐约有点发黑。

家人赶紧送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医生的诊断让他震惊:糖尿病足前期,若不及时干预,可能面临截肢

很多糖友都有个误区,觉得糖尿病最怕的是血糖高,看着血糖还行就放心了。但其实,真正危险的是糖尿病带来的各种并发症,而双腿,恰恰是最先“报警”的地方。

一、糖尿病不是只看血糖,真正危险的是它的“后遗症”

糖尿病本身不会立刻要命,但它带来的并发症才是“杀手”。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约52%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而这类病变最先出现在腿上。

糖尿病导致血管和神经受损,腿部血流减少、神经感知下降,时间一久,双腿就成了身体最先“出事”的地方。

很多人等到腿麻、脚痛才重视,往往已经太晚。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双腿早就给你发出警告信号。

二、糖友双腿出现这3个症状,可能是并发症在作怪

1.脚麻、刺痛,像蚂蚁在咬一样

这不是普通的疲劳,而很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

糖尿病让神经“饿”坏了,尤其是控制四肢的周围神经最容易受影响。患者常感觉脚底像垫着毛巾,或者晚上脚“发烧”、像针扎一样难受。

据《中华糖尿病杂志》一项研究指出,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在糖龄超过5年的患者中高达40%以上。越早发现,越能阻断恶化。

2.小腿抽筋、怕冷,甚至皮肤变凉

如果你总觉得腿脚冰凉、肌肉发紧、走几步就腿酸,别以为是缺钙。这很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表现。

糖尿病患者血管长期被高血糖腐蚀,导致动脉壁变硬、变窄,血流不畅,肌肉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就会抽筋、发凉。

严重的甚至会发展为间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就疼得走不动,休息一下又好转,一再循环。

如果你发现自己“走不远了”,腿脚越来越不听使唤,必须尽快就医检查下肢血管状况

3.脚伤不愈合、皮肤变黑甚至溃烂

这类情况非常危险,可能是糖尿病足的典型征兆。

一旦足部受伤,高血糖状态下免疫力下降、血液循环差,导致小小的伤口迟迟不愈合,容易感染,甚至坏死。

据《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23)》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10万名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足截肢,其中大多数在发病初期都忽视了脚部的小伤口。

脚趾变黑、伤口流脓、没有知觉,都是糖尿病足晚期表现,治疗难度大、恢复慢,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三、糖友为何容易“腿先坏”?背后真相让人后怕

你可能想问,糖尿病为啥老是“找腿的麻烦”?原因其实很简单:

1. 神经先坏,腿最远,最容易“断信号”

糖尿病导致高血糖损伤神经髓鞘,神经传导异常,手脚最先受影响。尤其是脚,离心脏最远,最容易“断网”。

2. 血管堵塞,腿供血最差

高血糖让血脂升高,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腿部血管口径小,一堵就出事。

3. 免疫力低,感染风险高

糖友免疫力下降,受伤后难以愈合,细菌一入侵,很快就感染、坏死。

这三点叠加,就是糖友“腿先出事”的根本原因。

四、腿部问题拖不得,这样做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别等腿出问题才想起来“查一查”。糖友要从日常管理中防患于未然。

1.每天检查双脚

早晚洗脚时看看有没有红肿、水泡、伤口,哪怕是一个小破皮,也要及时处理。

2.穿合适的鞋子,别赤脚走路

选择软底、宽头、不磨脚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硬底鞋。出门、在家都要穿鞋,避免踩到尖锐物。

3.血糖控制是根本

控制血糖能减缓并发症的发生。根据《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下,是糖尿病控制的关键指标。

4.适量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每天坚持走路、骑车等有氧运动,能促进血液流通,增强下肢供血。但剧烈运动、登山、长时间站立要避免,尤其是已有神经病变的患者。

5.定期做下肢血管和神经检查

建议每年做一次踝肱指数(ABI)检测,了解下肢动脉通畅度。同时进行神经导电速度检查,早发现神经病变。

五、腿出事不是“老毛病”,而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很多糖友习惯了腿麻、脚凉,觉得是“年纪大了”、“以前也有”,但事实是,糖尿病并发症不会等你准备好才来临

双腿,是糖尿病给你发出的“紧急通知”。别等它溃烂、黑了、没知觉了才后悔。

记住:双腿的问题,可能是你身体最先亮起的“红灯”

管好血糖、护好双腿,就是在保命。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3]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年第15卷第3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糖尿病足的病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治疗?

糖尿病(DM)是目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其特征包括高血糖、口渴多饮、多食、尿量过多及体重减轻。DM的患病率在不断上升,全球有数亿人受其影响。

DM后期可能会伴有多种并发症,糖尿病足(DF)就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主要是由于周围神经、血管病变引起的足部微循环功能障碍进而导致足部血流灌注受损缺血造成的。

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DF,可能会面临截肢的风险,甚至造成死亡。

因此,改善足部微循环、恢复足部的血运对于DF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国内的一些医生开始将胫骨横向骨搬移用于DF的临床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胫骨横向骨搬移(TTT)基于Ilizarov基本原理,以“张力-应力”为法则,通过牵拉组织再生将力学刺激转变为生物学信号,促进微血管网再生,是一种微创的微循环重建技术,是Ilizarov技术的延伸和发展。

研究发现,运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有助于促进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微血管再生,进而改善足部的血供,减少了截肢的发生,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为明确胫骨横向骨搬移对糖尿病足血运情况的影响,临床中常使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普通多普勒超声进行监测,但是这些检查对于微小血管的显示率较低,无法准确地反映足部微循环情况。

而超微血管成像(SMI)作为一种新型的超声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微小血管并检测到低速血流信号,将其用于胫骨横向骨搬移对糖尿病足微循环影响的监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长期且管理不善的常见、高度发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足目前被描述为患有糖尿病的个体足部组织出现感染、溃疡或破坏的症状,往往伴随下肢神经病变和/或外周动脉疾病。

糖尿病足的发生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主要病因是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及感染,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创伤、吸烟、鞋不合适等。

糖尿病足往往是这些病因单独或共同作用的结果。糖尿病足根据其病因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神经性、缺血性和混合神经缺血性。

神经性溃疡典型的表现为足部承重面上形成无痛的“打孔”样圆形溃疡,边缘凸起、浸渍或破坏,周围有厚厚的胼胝;缺血性或神经缺血性溃疡通常表现为不规则病变,可伴有苍白或坏死的基底,有时可表现为坏疽。

糖尿病足溃疡通常不是自发的,而是由某种形式的创伤引发的,如鞋子不合适磨脚、异物扎伤或者热水烫脚。

早期发现、及时寻医及正确的足部护理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十分重要,并且需要多学科协作治疗。首先要做好血糖的控制,适当的血糖水平有助于预防和延缓周围血管病变。

血糖控制能够降低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风险,并有助于伤口愈合。其次需要改善足部的血运,大多数糖尿病足患者都存在下肢缺血,这是溃疡愈合困难的重要原因。

因此,改善和恢复下肢血运至关重要,能够避免缺血坏死,减少截肢的发生。对于大、中动脉闭塞的糖尿病足患者可能需行血管成形术来重建血运。

同时也要采取降血压、血脂及抗血小板药物来降低动脉硬化风险和其他心血管意外。

大多数糖尿病足都合并感染,所以对于感染的管理很有必要。首选手术清创来控制感染,将伤口表面及深部失活、坏死或严重污染的组织清理干净,将伤口转为急性伤口来促进愈合。

并且需要抗生素的配合来进一步消除感染,可选择口服抗生素和静脉注射抗生素,但应选择最窄谱的抗生素和病原菌最短疗程,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后期应根据经验性治疗的临床疗效、组织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方案。

此外,在糖尿病足伤口换药时敷料的选择、生长因子和富血小板血浆的应用、氧疗以及伤口负压治疗这些治疗方法对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可能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尽管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已经成功用于治疗糖尿病足,但是至目前为止,关于TTT治疗糖尿病足的机制研究十分有限。

TTT技术通过机械牵拉对骨组织及周围的血管和神经施加缓慢、稳定和持久的刺激,以促进血管的再生,进而改善微循环。

在一项对家犬的实验研究中发现,TTT技术可促进正常家犬的胫骨微血管再生,保留骨膜的TTT术后微血管再生更为丰富。

另一项动物研究表明,TTT技术可以通过促进新血管的产生并使抗炎细胞在受伤的皮肤中积聚来加速正常SD大鼠的伤口皮肤愈合。

然而,以上两项研究结果都是在正常动物中得到的,尚未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得到验证。在接受TTT治疗后也会出现免疫调节反应。巨噬细胞M1和M2在组织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糖尿病足早期的创面修复中主要是M1巨噬细胞发挥作用,但M1的长期存在会损伤自身正常组织,因此在后期就需要M1向M2巨噬细胞转化。

研究中发现,TTT术后促进了巨噬细胞向M2巨噬细胞转化,重建了巨噬细胞的极化平衡,进而促使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

近期有研究发现,TTT术后糖尿病足患者体内VEGF等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明显高于术前,提示TTT能够提高相关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促进血管的生成。

李刚等认为TTT促进微循环再生的生物学机制可能有三方面:其一是胫骨开窗降低了髓内压力;其二是张应力的刺激再生;其三是全身干细胞的动员改善局部微环境。

TTT除了对局部的刺激外,还可能诱发全身反应。Li等报道了1例左胫骨复发性愈合缓慢的糖尿病溃疡患者,在对右侧胫骨进行TTT手术后,发现左胫骨溃疡面积也明显缩小。

此外,关于TTT的分子机制研究也有了新进展,TTT可能通过激活SDF-1/CXCR4信号通路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皮肤伤口愈合。

虽然对于TTT的机制研究有了令人欣慰的发现,但这还远远不够。TTT促进皮肤愈合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关于糖尿病足微循环重建和炎症减轻的机制也尚未得到验证。

今后需要更深入地研究TTT技术的生物学机制,并改进其临床应用,以造福更多的患者。微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分,是由直径小于20µm的微血管组成的末端血管网。

微循环能有效地交换气体和营养物质,并且对新陈代谢废物的清除至关重要,同时在调节血压和体温调节方面发挥作用,并参与有效的伤口愈合。

有研究发现,炎症介质的变化与糖尿病足发生的风险相关,炎症是溃疡的早期迹象之一。

微循环一般会对炎症作出高度反应,并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微血管系统的组成部分,如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都会作出反应并将炎症细胞输送到糖尿病足感染部位。

足部的神经会对温度、力学、化学等刺激产生反应,从而在遇到有害刺激时产生一种保护作用,而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可能不存在这种保护机制。

这些刺激也会诱发微循环的充血反应,当足部长期处于刺激时,不断的充血反应会使微循环功能障碍,组织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增加。

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足部溃疡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有学者认为,微循环受损可引起微循环障碍,进而引起足部组织坏死及溃疡。

尽管微循环障碍不一定是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唯一病因,但同时伴有周围血管及神经病变的微循环功能紊乱,则可能是导致组织损害的重要因素。

微循环系统有助于组织灌注、液体稳态、皮肤氧气输送和募集侧支血管,这也使其在糖尿病足修复和愈合中起重要的作用。

总之,对于微循环功能及其受损反应机制的透彻研究势在必行,这将有助于广泛了解软组织生物力学,并有助于预防和早期诊断糖尿病足,从而减少截肢。

对于糖尿病足患者足部微循环的评估,过去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如皮肤温度、踝肱指数等,这些指标虽然能够反映一部分微循环情况,但是不够直观,无法准确地评估微循环重建及变化情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兴的技术手段被用来评估糖尿病足微循环。

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LDF)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通过计算红细胞运动时而发生激光的反射和散射来评估微血管血流,该方法是评估皮肤微循环血流最广泛接受的技术。

经皮氧分压(TcPO2)测量的技术基于氧气能够通过组织和皮肤扩散的事实,从而可以非侵入性地测量毛细血管含氧量,间接地反映微循环情况。

但是测量结果会受到血液对氧气的亲和力、组织特性以及皮肤温度变化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毛细血管镜是通过使用体内实时视频技术可视化毛细血管的密度、形态和血流来在微观层面评估皮肤微循环的最灵敏和准确的方法之一。

它可以测量特定毛细血管区域的直径、长度和密度。但是它只能测量营养毛细血管,需要高图像质量才能进行有效测量,并且相对复杂且耗时。

超微血管成像(SMI)是一种新型的多普勒超声方法,它使用先进的杂波滤波器来消除由呼吸、运动引起的伪影,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微小血管并检测到其中的低速血液信号,但是需要具有该模式的超声设备才可以成像,而且对超声科医师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胫骨横向骨搬移作为一种新型的糖尿病足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足部微循环,恢复足部的供血,手术操作简单易学且微创,治疗成本也相对较低,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保肢率。

关于胫骨横向骨搬移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及糖尿病足的微循环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还有待完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这可能也是将来的热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