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张学良的糖尿病(张学良的糖尿病年龄)

骨科苏医师 0
文章目录:

张学良有糖尿病,他得病后的烟酒观,长寿秘诀让他活了101岁!

不少中老年人一听说得了糖尿病,第一反应不是去了解病情,而是开始焦虑:是不是从此不能碰一滴酒、不能抽一根烟?是不是得完全脱离人情世故?饭局上别人敬酒只能白开水应付?很多人把糖尿病当作“生活终结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张学良,这位活了101岁的传奇人物,不仅患有糖尿病,还曾是烟酒不离手的“老江湖”。

但他得病后却做了一个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彻底戒烟戒酒,而且从不反复。这背后,不是靠意志力硬撑,而是他对健康的理解和生活方式的重新构建,这一点,值得很多人深思。

糖尿病不等于“活受罪”,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它。

是不是非得滴酒不沾?是不是一抽烟血糖就飙升?这类问题,其实背后藏着对糖尿病管理的一个大误区。

酒精和烟草对血糖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喝一次就出事”,而是长期“慢性破坏”。

张学良晚年完全戒断烟酒,不是因为医生威胁他活不久,而是他意识到这两样东西会让身体持续“发炎”,胰岛素敏感性越来越差。

研究数据显示,吸烟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非吸烟者高30%~40%。而长期大量饮酒的人,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

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血糖控制变得更加困难。这些破坏并不是一两次造成的,而是日积月累、悄无声息。

张学良的转变,背后其实是一种“主动健康”的生活哲学。

他从不碰“补品”,也不迷信偏方,但却坚持了一个原则:让身体保持“清清爽爽”的状态。这不是玄学,而是现代医学非常认同的健康理念。

糖尿病的核心管理目标并不是“吃什么不能吃”,而是稳定代谢内环境,让身体少受刺激,多点恢复空间。

再来看他如何安排作息。很多人以为他长寿靠的是“好基因”,但其实他在晚年有极其规律的生活节奏。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固定时间进餐,晚饭时间从不拖延。

而现代医学早已发现,规律的生物钟对糖尿病控制非常关键。一项发表于《JournalofClinicalEndocrinology&Metabolism》的研究指出,作息不规律的人,即使饮食控制良好,血糖波动也会更大,胰岛素抵抗更严重。

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张学良那样戒烟戒酒?当然不是。但关键是,能不能找到一个“过渡方案”,让烟酒的风险降到最低?

一个更实用的做法是:如果实在戒不掉酒,先明确“安全量”和“饮用方式”。每周不超过两次,每次不超过150ml红酒,必须与高纤维食物同食,避免空腹饮酒。

这不是鼓励喝,而是把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香烟则没有“安全剂量”,哪怕一天一根,风险依旧存在。如果暂时无法完全戒掉,可以先从“延迟第一根”的方法开始,每天延后吸第一根烟的时间,逐步减少依赖。

糖尿病的管理,不只是医学问题,更是心理与行为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总控制不住嘴?为什么血糖控制好一阵子就反弹?这背后,往往是心理层面的“自我奖励机制”在作祟。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超过60%的人存在“情绪性进食”的问题。一旦情绪波动,就通过甜食、酒精、甚至暴饮暴食来缓解压力。

张学良晚年生活虽然清淡,但并不“清苦”。他喜欢园艺、书法、读书,用兴趣替代了口腹之欲

这不是简单的“转移注意力”,而是一种长期、持续的心理替代机制。搭建一个让自己投入其中、能持续获得快乐的爱好,是糖尿病管理非常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一环。

你是否觉得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

这个观念也该更新了。关键不是“吃不吃”,而是“怎么吃”。把水果安排在主食减少的餐后吃,选择升糖指数较低的品种。

如蓝莓、苹果、猕猴桃,每次不超过150克。而不是饭后再来一大盘西瓜、榴莲,那血糖曲线自然如过山车。

张学良还有一点很特别——他极少熬夜。现代人总把“晚睡”当作一种自由,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晚睡带来的代谢紊乱比吃一块蛋糕更危险。

一项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指出,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值提高0.5%,这相当于用药效果差半个等级。

不是所有的“健康建议”都适合每个人。

“多运动”这句话,如果对一个70岁、有膝关节炎的糖尿病老人说,只会适得其反。更实用的建议是:每天饭后半小时。

选择站立10分钟 慢走20分钟,走的路线要有遮阴、无台阶,避免摔倒。这样的运动方式才是个体化、实操性强的生活策略

糖尿病,其实就是一场“长期谈判”。

你得和身体谈判、和习惯谈判、和情绪谈判。张学良活到101岁,靠的不是特效药,也不是神仙体质,而是他愿意做出主动调整,把“人生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

他从不把健康交给医生,而是交给每天的选择。

是不是得了糖尿病,就意味着生活只能“寡淡无味”?未必。关键不是你吃了什么,而是你有没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糖尿病的“敌人”从来不是米饭和水果,而是“随便”两个字。

生活可以有滋有味,前提是你愿意为这份滋味做出适合自己身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志新,刘建平.吸烟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3):392-396.

[2]李雪,张蕾,陈晓宇.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5):389-393.

[3]赵云鹏,刘颖.情绪性进食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6):1082-1086.

以上内容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文章,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张学良有糖尿病,得病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糖尿病缠身,活到101岁,张学良是怎么做到的?有人觉得得了糖尿病就得告别烟酒,人生就没了乐趣。可张学良41岁被诊断出糖尿病,最后却高寿而去,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呢?

张学良年轻那会儿,烟酒鸦片没少碰,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潇洒。但病来如山倒,得了糖尿病后,他心里明白,不能再这样放纵了。他开始收敛,喝酒少了,抽烟也少了,有时候饭后就抽半根烟,剩下的就扔了。这转变,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毅力。

咱们得说说喝酒这事儿。医生都建议糖尿病患者少喝酒,更别提空腹喝。因为空腹喝酒容易低血糖,尤其是那些在吃药或者打胰岛素的糖友。喝酒还会让血糖忽高忽低,醉了之后,低血糖的症状都看不出来,多危险啊。可有人就是觉得不喝酒人生就少了滋味,就像文章里说的那个糖友,背着人打完胰岛素就开喝,还美其名曰喝酒能让人快乐,快乐对身体有好处。这想法,是不是有点太天真了?

张学良在软禁的日子里,日子可没少受罪,但他硬是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得不错。他心态好得没话说,从来不为难自己,他说过,就算明天要被枪毙,他今晚也能睡得踏实。他把长寿的秘诀总结成八个字:信靠、顺服、感谢、等候。这八个字,听起来简单,可做起来难。

他每天都坚持运动,喜欢去登山,还自创了个大笑养生法,每天早上对着山头哈哈大笑,把压力都笑没了,呼吸也变得又深又长。网球、骑马、游泳,这些运动他也样样不落。饮食上,他虽然被限制了自由,但吃得还挺丰富,每天七八个菜,偏爱清淡的米汤、豆腐炖鱼、蔬菜沙拉。不过他有个小爱好,就是爱喝可口可乐,一天能喝三四瓶,这对血糖控制可不是什么好事,但他有他的办法来平衡。

他还特别信赖中医,信奉三分治七分养。他的私人中医给他用传统方法调理身体,没完全依赖西药。他兴趣广泛,养兰花、下棋、听京剧、打麻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精神头一直很足。

咱们得明白,觉得不喝酒就没意思,那是想法太狭隘了。咱们可以培养点新爱好,比如运动、音乐、书法,这些都能让咱们找到新的快乐。糖尿病管理不是要剥夺咱们的快乐,而是让咱们调整生活方式,少点并发症,晚年过得舒坦,寿命也能长点。

张学良的故事告诉我们,得了糖尿病也别灰心,只要心态好,生活习惯调整到位,一样能长寿。咱们得向张学良学习,好好管理自己的身体,别让糖尿病影响了咱们的幸福生活。

张学良有糖尿病,得病后他的烟酒观,长寿秘诀让他活了101岁!

你以为活得久靠的是命长,实际上人家靠的是“命硬”——不是硬扛,而是硬管住自己。张学良,那个曾挟蒋中正“共赴国难”的少帅,不仅是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还是个活到了101岁的“糖尿病患者”。

你没听错,是糖尿病患者。按现在不少人的说法,得了糖尿病就等于和长寿说拜拜,可人家张学良偏偏活成了一个“反例”。

他得病后,烟酒不沾,饮食节制,生活规律,还把“戒口”当成一种修行。他不靠仙丹妙药,也不搞什么流行养生法,靠的是实打实的生活调整,把糖尿病活成了“糖有病,命无忧”。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他到底做对了什么?

“糖尿病”这三个字,差点让他被吓瘫了

张学良是在台湾时期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够懵的,尤其是对一个过去烟不离手、酒不离口、饭不离肉的“爷们儿”来说。糖尿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不像今天这样“家常便饭”,那时候被确诊,基本等于医生跟你说:“你这条命,得靠自觉了。”

他一开始也慌,谁不怕呢?可人家是军人出身,再怕也得“打仗”。这场仗,他打得比东北抗战还坚决——戒烟,彻底断酒,开始规律作息,甚至把饮食控制得比和尚还清淡。

酒戒了,烟也戒了,他靠什么“解馋”?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张学良后来吃饭像个修行人。糖尿病最怕什么?血糖飙升。张学良的做法简单粗暴:白米饭?敬谢不敏;油炸食物?咱绕道走;精致点心?想都别想。

他每天吃的主食量被严格控制,粗粮高纤维蔬菜成了主角。医生建议他多吃燕麦、番薯、青豆这类升糖指数低的食物。他还特别喜欢吃一种食物——海带。别看它黑不溜秋的,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减缓葡萄糖吸收速度,对控制血糖特别管用。

他有一次被问:“您都戒酒戒烟了,生活还有啥意思?”他笑着说:“我现在吃一块红薯干,比以前喝一杯洋酒还满足。”这话虽然听着有点“苦中作乐”,但说到底,糖尿病不是绝症,是生活方式病,靠改变生活方式就能稳住它。

不吃不喝就能活得长?你想得太简单了

很多人以为张学良就是靠节食长寿的,其实他做得远不止这些。规律运动才是他稳定血糖的秘密武器之一。

虽然年纪大了不能跑跳如飞,但他每天坚持散步,特别喜欢在庭院里来回踱步,一走就是40分钟。他还会做一种类似太极的轻柔运动,动作缓慢但讲究呼吸和身体协调,对控制血糖、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有帮助。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曾发表过研究,指出: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7%左右,这比很多口服药还“靠谱”。

张学良的医生曾回忆:“他的血糖控制得比很多年轻人还好。”这不是吹牛,是靠踏实一步步走出来的。

那烟呢?他是真戒了,还是“偷偷摸两口”?

张学良年轻时可是个烟鬼,雪茄、香烟都来者不拒。他自己曾说:“我抽烟,是为了配酒;喝酒,是为了配人生。”可得了糖尿病之后,他硬生生把这“人生套餐”给扔了。

烟是怎么影响糖尿病的?说白了,它会让胰岛素抵抗加重。香烟里的尼古丁、焦油等物质,能让血管收缩、血流变慢,加速动脉硬化。糖尿病本身就容易伤血管,你再抽烟,那就是在给自己“补刀”。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也早就说了,糖尿病患者吸烟,心血管病死亡率比不吸烟的糖尿病人高出50%以上。张学良不是不知道,他是真怕死,他怕死不是贪生,而是觉得“活着还有责任”。

他的烟瘾戒得很干脆,不靠电子烟,不靠替代品,就是一根筋地断。他说:“人不能光靠嘴活着,还得靠脑子。”

长寿的秘诀,原来是“心宽”

糖尿病病人最怕啥?怕情绪波动。你一急一怒,肾上腺素飙升,血糖跟着坐“过山车”。张学良晚年最让人佩服的,是他心态特别好

他被软禁几十年,换作别人早就郁郁寡欢,可他却每天读书、听音乐、练书法。他还说:“我不看新闻,新闻看我。”这话你品,你细品,是不是有点老顽童的味儿?

研究表明,长期精神紧张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和利用效率,与血糖波动密切相关。所以啊,张学良的“佛系心态”,其实是控糖的“精神疗法”。

那药呢?他吃的不是神药,是“老药”

张学良长期服用的药物中,有一种就是我们今天都耳熟能详的老朋友——二甲双胍。这药现在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不但能降低肝糖输出,还能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副作用也相对较低。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曾刊文指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还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甚至有研究认为它对延缓衰老也有一定帮助(但这点还在研究中,不能当成“长生不老药”)。

张学良对药物非常自律,从不擅自加量或停药,严格按医生指示服用。他对人说:“吃药不烦,是命不烦。”这句话说得多有哲理!

一点冷知识:糖尿病也有“遗传密码”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全是吃出来的,真相没那么简单。家族史也是个“隐形杀手”。张学良的家族中也有人有糖代谢问题,这说明他有一定遗传倾向

但你有遗传不等于一定得病,生活方式才是那根点火的导火索。张学良之所以能活那么久,是因为他主动把这根导火索掐灭了。

所以啊,有家族史的人,更不能“放飞自我”。你爸糖尿病,你妈也糖尿病,你还天天奶茶加炸鸡,那你不是在挑战人类极限,而是在透支未来。

他活了101岁,不是靠“补”,是靠“管”

张学良的长寿,靠的不是人参、鹿茸、虫草这些“补品”,而是管住嘴、迈开腿、放平心、听医生。一句话总结:他把自己当成“病人”,但活得像个“将军”。

他曾说:“人生最难的,不是打仗,是打败自己的习惯。”糖尿病不是老天爷的惩罚,而是生活给你的“提醒”。你不听,它就闹;你听了,它就服。

张学良这一生,跌宕起伏,但晚年活得像一杯清茶,不苦不涩,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吴文静,张宏敏,许樱.中国糖尿病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39(10):785-789.
[2]王志强,李文华,陈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抗心血管事件作用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4,32(4):241-244.
[3]李健,孙晓东.生活方式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6):974-978.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