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血糖12糖尿病吗(血糖12算糖尿病不)

肾内科王大夫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血糖高,其实不是病,是身体的预警,中医告诉你答案

本文204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刘今年刚满60岁,身体看着挺硬朗,就是前段时间总觉得口渴、乏力,还老上厕所。他以为是上火,没放心上。儿女劝他去查个血糖,结果一查,空腹血糖12.6 mmol/L,已经是明确的糖尿病。

“我又不爱吃甜的,也不胖,怎么就得糖尿病了?”老刘一脸不解。

很多人一听“血糖高”,就把它当成“绝症”的信号,迅速陷入恐慌。其实,高血糖并不等于马上就病入膏肓,它往往是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提醒你某些地方已经出了问题。

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对糖尿病的描述,只不过当时叫“消渴”。今天,我们结合现代医学和中医理论,一起来看看:血糖高,究竟是怎么回事?身体到底想告诉你什么?

血糖高,并不只是糖吃多了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太多”。其实,糖只是表象,真正的根源在于身体代谢系统出了问题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胰岛素缺乏,而是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说,胰岛素还在分泌,但身体对它“不敏感”了,血糖自然降不下来。

这就像钥匙没坏,但锁已经锈住了,门怎么也打不开。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绝大多数为2型,占比超过90%。

中医早就看穿了糖尿病的本质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分为上消(多饮)、中消(多食)、下消(多尿)。本质上是“阴虚内热”“津液亏虚”。

什么意思?简单说,糖尿病不是突然得的,而是身体长期失衡的结果

脾虚运化失常:吃进去的东西吸收不了,营养变废物,废物变毒素。

肾阴亏虚,火热内生:身体本来还有点底子,结果慢慢被透支光了,火气一大,津液就干了,血糖自然就上来了。

中医讲究“治未病”,也就是说,血糖升高其实是身体在提前报警,提醒你身体的阴阳已经不平衡了。

高血糖,是一种代谢综合征的信号

血糖高,往往不仅仅是血糖的事。背后可能藏着一整个“代谢问题群”:

  • 血压高
  • 血脂异常
  • 脂肪肝
  • 体重超标

这种情况,现代医学称为代谢综合征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已达34.3%,肥胖率达16.4%。

也就是说,每三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超重,而这些人正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血糖高了?

很多人问:以前哪听说这么多人得糖尿病?现在怎么这么多?

说到底,还是生活方式变了

三餐不定,暴饮暴食

久坐不动,缺乏运动

睡眠紊乱,压力过大

情绪压抑,肝气不舒

这些都会影响脾胃功能,干扰血糖代谢,慢慢地,身体就“抗议”了,血糖也就悄悄爬上去了

中医眼中的“治糖”,不是降糖,而是调和

现代人一听血糖高,马上就吃药降糖。但中医不主张“一刀切”地压数值,而是讲究“调理全身、标本兼顾”。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点在于:

健脾益气:提升脾胃运化功能,让营养该吸收的吸收,该代谢的代谢。

滋阴清热:清除内热,恢复津液平衡。

养肾固本:肾为先天之本,糖尿病久了肾一定会受损,必须提前保护。

比如临床上常见的玉泉丸、六味地黄丸、消渴丸等中成药,就是在调整体、调气血、调脏腑。

当然,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能盲目跟风用药,必须根据个人体质配方,最好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血糖升高,是“可逆”的

最关键的一点:血糖高,不等于永远高,也不是一诊断就终身带病。

尤其是糖尿病前期,即所谓的“糖调异常”阶段,是完全有可能逆转的。

一项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指出: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减轻体重,约有50%以上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可恢复正常血糖水平。

所以,别慌,别怕,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去行动。

如何判断血糖是否“危险”?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血糖标准如下:

空腹血糖:<6.1 mmol/L 为正常,6.1-6.9 为糖调异常,≥7.0 为糖尿病

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 为正常,7.8-11.0 为糖调异常,≥11.1 为糖尿病

如果你在临界值附近,不要等到“确诊”再后悔,此时就是最好的干预时机!

改变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药方”

不管中医还是西医,生活方式干预都是第一位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饮食要清淡,少糖少油多粗粮

每天适度运动30分钟以上,快走、太极、八段锦都很好

睡得早,睡得够,别熬夜

情绪要稳,别急躁、别抑郁

这些听上去简单,却是最难坚持的。真正的“灵丹妙药”,其实都藏在你每天的生活里。

血糖高,是转折点,不是终点

很多人听到“糖尿病”三个字,就觉得人生完了。其实不然。

它不是一场突发的灾难,而是一次身体的“求助信号”。

你可以选择忽视它,让病情一步步恶化;也可以选择行动,把它当作一次重新认识自己身体的机会。

中医讲“上工治未病”,现代医学也强调“慢病管理”。糖尿病不是命运,是选择。

别怕血糖高,怕的是你不去管它。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4):317-409.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3]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人不会无缘无故患糖尿病!医生发现:血糖异常的人,或有4个原因

清晨的门诊总是挤满了人,张主任刚刚接诊了一位58岁的中年男性。这位患者面容疲惫,眼下挂着黑眼圈,手里攥着一张检查单,眉头紧锁。"医生,我血糖怎么突然就高了?我平时也没吃太多糖啊..."这是我在临床中听到的最频繁的疑问之一。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是"吃出来的",或者"遗传注定",甚至有人感叹"命运不公"。我们的身体从不会无缘无故地"背叛"我们,血糖异常背后,往往隐藏着我们日积月累的生活方式选择。

糖尿病像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高血糖仅是水面上的一角,而水下庞大的身体代谢异常才是真正的危机所在。

血糖值的异常上升,就像是身体拉响的一次警报,它在提醒我们:身体内部的平衡系统已经开始失调。多数人选择忽视这个警报,直到身体无法继续承受,才被迫面对现实。

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医生们发现血糖异常的人群,大多存在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甜蜜的负担"——胰岛细胞的透支

胰岛β细胞是我们体内的"糖管家",负责分泌调节血糖的胰岛素。如果这些细胞是工厂里的工人,那么高糖高脂饮食就像是永不停歇的加班命令。

长期暴饮暴食,特别是精制碳水和甜食的过量摄入,会导致胰岛β细胞不得不持续"加班",分泌更多胰岛素来应对血糖波动。这种超负荷工作状态,终将导致"工人罢工"——胰岛功能衰竭。

可怕的是,当我们感受到口渴多尿等典型症状时,胰岛β细胞功能可能已经丧失了50%以上!这就像汽车油表亮红灯时,油箱已经几乎见底。

中国营养学会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精制碳水摄入比例远超健康标准,而这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呈现明显正相关。

"隐形杀手"——脂肪的反叛

脂肪组织在人体中扮演着远比我们想象更为复杂的角色,它不只是单纯的"能量仓库"。

当腰腹部脂肪堆积过多,这些脂肪细胞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正常作用。我们的细胞就像给门上了锁,即使胰岛素敲门,葡萄糖也无法顺利进入细胞被利用——这就是胰岛素抵抗的本质。

一项追踪10年的研究证实:腰围每增加5厘米,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约17%。更值得警惕的是,许多表面体重正常的人,体内也可能存在大量内脏脂肪——这种被称为"正常体重肥胖"的状态,同样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令人沮丧的是,这些脂肪细胞一旦形成特定的代谢模式,即使在减重后,也会保留"记忆",更容易重新堆积。这就解释了为何许多人减重后容易反弹,也更容易出现血糖问题。

"安静的战场"——慢性炎症的侵袭

我们体内时刻进行着一场肉眼不可见的战争——慢性低度炎症。

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久坐不动、睡眠不足、压力过大等,会在体内形成慢性炎症状态。这种炎症就像是细胞间的"噪音",干扰了胰岛素信号的传递。

令人忧心的是,这种炎症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我们感觉不到疼痛或不适,却在悄无声息中破坏着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

"时间的刻痕"——衰老与基因的双重作用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胰岛β细胞数量和功能自然会有所下降,这是衰老的自然过程。这种退化的速度和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方式。

一项对双胞胎的研究显示:即使基因完全相同的双胞胎,如果生活方式差异明显,其中一方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可高出另一方数倍。这有力证明了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决定性作用。

基因给了我们"弹药库",但是否"引爆"这些炸弹,却取决于我们的生活方式选择。

值得深思的是,我们往往将"基因遗传"视为不可抗力,但即使携带高风险基因,通过健康生活方式,也能将疾病风险降低70%以上。

突破"糖"的困境

陈教授是我的一位患者,他54岁时确诊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高达12.8mmol/L。作为一名忙碌的企业高管,他过去15年几乎没有运动,饮食不规律,体重超标25公斤。

令人振奋的是,通过系统的生活方式干预,半年后,陈教授减重18公斤,腰围减少12厘米,血糖恢复正常范围,药物剂量减少80%。

他的成功经验包括:

合理分配三大营养素,保证每餐蛋白质摄入,控制碳水摄入总量和质量。碳水以粗粮、全谷物为主,避免精制碳水和添加糖。建立规律运动习惯,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2-3次抗阻训练,增加肌肉量。

优质睡眠同样至关重要。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20-30%,仅一晚睡眠不足就能使血糖调节能力明显减弱。

管理压力也是血糖平衡的关键一环。长期压力会促使身体释放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升高血糖并加剧胰岛素抵抗。冥想、深呼吸或温和的瑜伽都是有效的压力管理工具。

血糖的波动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身体对我们长期生活方式的忠实记录。它记录着我们的饮食选择,运动习惯,睡眠质量,甚至情绪状态。

每一次拒绝健康生活方式的诱惑,都是在为未来的健康储蓄。每一次选择爬楼梯而非电梯,选择水果而非甜点,选择早睡而非熬夜,都是在为血糖平衡投资。

健康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积累。当我们了解了血糖异常的真正原因,就能从根源上预防和改善问题,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药物救援。

希望每个人都能听懂身体的语言,在血糖拉响警报前,主动调整生活方式,守护那份甜而不腻的健康人生。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方案(2019—203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生活方式干预对2型糖尿病预防的长期效果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

空腹血糖12.6,不打胰岛素,不吃降糖药物,能恢复正常吗?

空腹血糖12.6,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完了,是不是要终身打针了?”但也有一部分人心里冒出另一个想法:不吃药、不打针,靠自己能不能把血糖降下来?

这个想法听起来像是硬核自救,实际却埋着很多盲点。

说句实在的,血糖这个东西,它不像体重,说减就能减。体重三天不吃饭能轻两斤,血糖三天不吃饭反而可能更高。这就是胰岛功能胰岛素抵抗的微妙之处,表面看起来你只是吃多了点甜食,背后其实牵扯的是代谢系统的整体失衡

我们先来破个题。空腹血糖是个什么概念?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常空腹血糖的上限值——6.1,连7.0都不止。这意味着,身体在没有进食的状态下,血液里的葡萄糖浓度依然非常高,说明胰岛素的调控能力已经明显“掉链子”

这时候如果你还想“靠毅力扛过去”,那就得明白一点:血糖异常不是意志力的问题,是身体机制出故障了。你可以控制嘴,但你控制不了已经“罢工”的胰岛功能。

很多人对“吃药”这件事有天然的抵触情绪。尤其是一些年纪大的长辈,总觉得“药吃上就停不下来”,甚至有种“药吃多了会坏肾”的执念。但问题是,真正让肾功能受损的,不是药,而是长期高血糖本身。这就像你不肯修漏水的屋顶,结果不是修屋顶省钱了,而是墙体发霉、电路短路,修起来更麻烦。

那如果真的不碰药物,有没有一点点可能把血糖降下来?答案是:极个别情况下,有可能,但极其困难。靠的是系统性的生活方式管理,而不是某种“神操作”。

首先得从饮食结构“动刀”。不只是少吃甜食那么简单,而是要调整每日摄入的总碳水含量。很多人一日三餐看不到糖,却天天白米饭、馒头、土豆吃得比谁都多,这些都会转化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无糖不等于无碳水”,这是个常被忽略的误区

其次是运动,但这不是随便走走路就行的。真正对血糖有帮助的是中等强度以上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才见效。比如快走、骑车、游泳、跳绳都行,关键是要持之以恒。肌肉是葡萄糖的“仓库”,运动能打开这扇门,让多余的葡萄糖被利用掉。

更重要的,是得盯住内脏脂肪。这不是减几斤体重那么简单,哪怕你看起来不胖,肚子软绵绵的一圈脂肪就足以让胰岛素抵抗加剧。脂肪不是死物,它能分泌各种影响代谢的激素,这也是“瘦人也可能得糖尿病”的根本原因。

除了这些,“睡眠”和“压力”也是被严重低估的因素。长期睡眠不足会让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身体变得“对自己都不信任”。而长期焦虑、压力大,则会通过皮质醇升高让血糖悄悄上扬。情绪和代谢之间的联系,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深

那你可能会问:有没有什么“食物”可以降糖?答案是: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直接“降血糖”,但有些食物可以帮助血糖更“平稳”地释放,比如高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杂粮、绿叶菜、魔芋、豆类,这些可以延缓碳水的吸收速度,降低餐后血糖波动

而最容易被忽视的是进食顺序。日本的研究发现,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可以显著减少餐后血糖波动。这种简单的调整,不需要额外花钱,但就是能让血糖“温柔地爬坡”,而不是“过山车”式地冲上去。

饮食之外,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隐形杀手”——久坐。研究发现,每坐90分钟以上,胰岛素敏感性就会下降,而每站起来活动3分钟,就能部分逆转这个效应。所以哪怕你每天都运动,如果白天坐着不动超过6小时,血糖照样悄悄往上爬。

再来说一个比较冷门但很有意思的点:肠道菌群。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里的细菌组成,会影响葡萄糖代谢。比如某些“好菌”能促进短链脂肪酸生成,进而增强胰岛素信号通路吃点发酵食品、补充膳食纤维,其实也是在“养菌”,而不是单纯为了通便。

如果你此时的血糖是12.6,且持续一段时间,那说明代谢系统已经进入高度紊乱的状态。想纯靠生活方式逆转,难度相当大,而且不具备普适性。更现实的方式,是综合管理——包括饮食、运动、情绪、睡眠、体重、体脂、生活节律等多个方面,而不是一味对抗药物。

很多人把健康当成一场“斗争”,其实更像是一种“协同”。不是你战胜了什么,而是你和身体达成了某种新的平衡。现代生活节奏快,诱惑多,真正健康的人,不是意志力最强的,而是对自己足够了解,知道哪条路是可持续的。

最后说一个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的真相:血糖高了,不是你“吃错了两顿饭”,而是你过去十年的生活方式积累的结果。慢性病没有捷径,只有规律,这个规律不是“苦修”,而是“智慧的选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王建梅,张志刚.血糖控制与生活方式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11):896-900.

李雪莹,刘玉兰.生活方式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1,29(8):627-630.

胡荣,朱建军.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5):389-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