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膝盖(糖尿病膝盖疼是什么症状)
得了糖尿病,能做膝关节手术吗?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林辉 通讯员 石玉君
糖尿病是现在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给患者带来很大影响,中国确诊糖尿病人有近一亿,占世界第一,几乎十个中国人就有一个是糖尿病人,且以中老年朋友居多。而关节炎也是中老年朋友常见的疾病之一。如果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又该怎么治疗?
既有糖尿病,又有关节炎,左右为难!
郑州市金水区的张大爷今年81岁,十年前就患有严重的骨关节炎。最近,他更是出现走路困难,上下楼疼痛难忍,并逐渐出现膝关节内翻。为此,张大爷咨询了多家医院,贴膏药、针灸理疗、口服中药、熏蒸……张大爷几乎试尽了所有保守疗法,虽然能暂时缓解疼痛,但时间长了还是不行,反反复复,保守治疗的效果也开始大打折扣。儿女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听说哪儿医生看的好,就赶快领着父亲去看病!
医生除了让他吃止痛药,就是建议关节置换。张大爷患有糖尿病20余年,关节置换又是大手术,心里一直矛盾:“现在医学这么发达,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今年5月初,张大爷的膝关节疼痛突然加重,行动困难,多方打听,儿女们陪着他来到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找到了膝关节专家、骨科主任沙宇,并说明来意:想解决关节疼痛,因患有糖尿病不愿意做大手术!
经过详细了解病史,仔细查体,结合相关影像学检查,沙宇主任告诉张大爷:像他这样膝关节疼痛严重,日常生活受限,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患者,可以考虑类似“补牙”技术的微创单髁置换术。
“年龄大了,又患有糖尿病,能做手术吗?万一感染了,刀口长不住可咋办啊?”这个时候,张大爷又打起了退堂鼓。
多科协作,微创技术保平安
“现在的医疗技术十分先进,微创单髁置换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对全身生理功能干扰小,术前不必留置尿管,术后不必放置引流管,术后当天患者可以自己下床去卫生间。”沙宇对张大爷说,“只要调整好血糖,就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糖尿病不是手术的禁忌。”走访了骨科病区其他几位患者后,张大爷下定决心做这个微创手术,儿女也很支持!
入院后,骨科专家团队、内分泌科、麻醉科等专家多方会诊评估,制定个性化诊治方案,稳定血糖,经周密术前准备,入院第四天为张大爷实施了微创的单髁置换术。
让张大爷惊喜的是:手术当天他就下地活动了,关节也不疼了,换药见刀口也小,愈合良好。而且康复师及责任护士积极康复干预,术后三天就痊愈出院了。
单髁置换术,真正微创
“老年性骨关节炎患者又大多合并有糖尿病和其他内科疾病,往往不能耐受大的手术创伤,因此不能很好地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微创单髁置换术的出现,为骨性关节炎中老年患者提供了很好的选择。”沙宇主任说,微创单髁置换术降低了手术风险,和全膝置换相比真正做到了微创,据初步统计:手术创伤、骨量丢失和出血量都不到全膝置换的1/4,术后活动度高,恢复快,深受中老年患者的欢迎。
近年来,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把膝关节专科专病建设放在首位,集中科室优势力量专注膝关节病诊治研究,明确以关节微创、康复运动训练为一体的特色发展方向,本周四将进行关节疾病第52次会诊。已经在膝关节疾病的诊断治疗上取得突出进步,实现膝关节病诊疗保守、微创、手术、康复训练一体化。
来源:大河客户端
医生发现:经常跑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会有4大改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这事儿,说到底,就是身体对“糖”处理得不太行。但要说最便宜、最简单、效果还不赖的“帮手”?跑步绝对榜上有名。
别急着皱眉头,跑步不是马拉松,也不是硬撑三圈的课间操。哪怕只是每天快走30分钟,糖尿病人的身体,也会悄悄地发生不少“好转”。
提到跑步,很多糖友第一反应可能是:“膝盖不行”、“血糖会不会低?”、“医生不是说别剧烈运动吗?”
其实,合理运动早就是糖尿病管理的“主力军”之一。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明确指出:运动疗法是糖尿病五大核心治疗手段之一。
而跑步,或者更准确地说——有氧运动中的低强度慢跑或快走,在稳定血糖、改善代谢、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作用不小。
很多人以为,降血糖的事就该交给药。但实际上,肌肉运动是消耗血糖的天然通道。
人在跑步时,肌肉需要能量,身体自然会调用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一开始,血糖可能短暂升高,但中后期会逐渐下降,并维持一段时间的低水平。
更妙的是,跑步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什么意思?就是以前需要很多胰岛素才能“开门”让葡萄糖进细胞,现在轻松一敲门,细胞就开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坚持规律运动几周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数据明显更稳。
糖尿病和肥胖,关系就像“双胞胎”。尤其是腹部肥胖,几乎和胰岛素抵抗挂钩。
跑步虽不是燃脂最快的方式,但胜在持续性强、门槛低、稳定性好。规律跑步的人,内脏脂肪下降得更明显,这类脂肪才是胰岛素抵抗的“幕后黑手”。
而脂肪一旦减少,不只血糖好控制,血脂、血压也会跟着下台阶。更重要的是,体重减轻2%~5%,就能让血糖管理效率提升不少。
当然,前提是:别跑完就大吃一顿……
糖尿病人最怕啥?不是一两次血糖高,而是血管“慢性受伤”。
高血糖像砂纸,一点点磨损血管内壁,引发动脉硬化,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而跑步,是维护血管健康的“润滑剂”。它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弹性,降低炎症反应。长期坚持跑步的糖尿病人,心率更平稳,血压更稳定,心脏负担也更小。
有研究发现,每周累计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哪怕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也能从中获益。
糖尿病并不只是身体上的事,它也常常带来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问题。
这时候,跑步就像心理“按摩师”。运动时,人体会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些“快乐激素”能让人心情更好、思路更清晰。
更别提,跑步还能改善睡眠质量。糖友常因为夜间低血糖、尿频、焦虑等问题睡不好,而规律运动可以帮助入睡、延长深睡眠时间。
长期来说,心理状态的改善对糖尿病控制也有正向影响。情绪稳定的人,更容易坚持好饮食、服药和运动计划。
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马上“冲出跑道”。有几个小提醒,得放在心上。
第一,别空腹跑。早上起床,血糖偏低,空腹跑步可能诱发低血糖。建议吃点易消化、低GI的食物后再动身。
第二,带点甜。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跑步时一定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防突发低血糖。
第三,看脚。糖友常出现神经病变,脚部感觉下降,容易磨伤、感染。穿合适的鞋、运动后检查脚部,是必须的。
第四,量力而行。跑步不是拼命,是长期合作。建议从快走、慢跑开始,逐步增加时间与强度。
糖尿病管理,从不是靠一种方法就能搞定的事。但在所有“工具”中,跑步是最经济、最可持续、最容易坚持的那一个。
不是每个人都要跑马拉松,也不是每个人都合适跑步,但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让身体动起来,是每个糖友都值得尝试的选择。
身体会慢慢告诉你:它喜欢你动起来的样子。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00930-00675.
医生发现:经常跑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会有几大改善
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王阿姨第一次来复诊时,带着点不好意思地说:“我这几个月没吃什么药,就每天傍晚绕着小区跑两圈。”结果检查一出来,血糖比上次还稳。她笑着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跑步的功劳,但人是真觉得轻松了,不累了,睡得也香。”
说实话,这种感受,很多人刚开始是半信半疑的。糖尿病三个字摆在那儿,谁不怕?但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和日常观察都在证明:规律运动,尤其是跑步,对糖尿病患者的帮助,远比想象中深远。
不是说跑几天就能把血糖“跑没了”,也不是鼓励大家盲目跑。可如果能坚持,哪怕每次就二三十分钟,身体的反馈往往比药还“诚实”。而且那种一点点变好的感觉,是藏不住的。
最直观的改善,就是血糖的稳定。胰岛素敏感性这个词听着拗口,它其实就是身体对胰岛素的“配合度”。跑步这种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让肌肉更愿意“听胰岛素的话”,从而帮助血糖更平稳地进入细胞,而不是堆在血液里。
还有一点很特别,很多人会发现自己饭后血糖波动变小了。尤其是晚饭后出去小跑一圈,不用快,微微出汗就行,血糖曲线比纯坐着看电视那种要美丽太多了。
身体一旦建立起这种运动后的代谢节奏,基础代谢率也会提升。简单说,就是坐着不动,身体也比以前更“勤快”了。这个变化,说不上来是哪天开始的,但有一天你会发现,早上起床没那么困了,饭量变小了,甚至原来爬两层楼都喘,现在轻松很多。
这不是玄学,这是肌肉和细胞的真实反应。肌肉是个极其“吃糖”的组织,跑步会让它们变得更有“食欲”,从而顺带帮你“吃”掉多余的血糖。不用强度特别大,但一定要有持续性。
再一个特别大的改变,是精神状态的转变。糖尿病不是光管吃药的事,它和情绪、作息、心理状态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人长期处在一种“被控制”的焦虑里,担心血糖高,担心并发症,担心哪天突然出事。
但一旦开始跑步,这种焦虑会慢慢松动。不是说它不重要了,而是你开始觉得自己可以“做点什么”去管理它。自我效能感才是最强的“药”。哪怕血糖还没理想,也更容易坚持下去,因为你看到了自己能做到的那部分。
跑步本身就会刺激内啡肽的分泌,这种被称为“快乐激素”的东西,会让人情绪更平稳、思维更清晰,甚至睡眠更好。
有些人原本睡不好,夜里翻来覆去,一跑步之后,晚上倒头就睡,不再半夜醒来数绵羊。
也不能回避一个现实问题: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喜欢跑步。尤其是很多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膝盖不好、脚底不舒服、体重偏重,这些都是真的。但这反而更说明:开始的时候要慢、要稳,不求速度,只求坚持。
哪怕只是走快一点,也比坐着不动强。等身体适应了,跑的感觉会慢慢回来。血脂水平、体重控制、心肺功能这些指标,也会随之悄悄向好,可能体检报告没立刻翻天覆地,但你自己会感觉到那种“轻盈感”。
特别是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提升,它是“好胆固醇”,跑步能帮它慢慢升上去,这对心血管的保护是实打实的。而且还会让甘油三酯不那么“嚣张”,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友好的信号。
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糖尿病不是光看血糖。它是一场全身的“代谢协作”,而跑步正是调动全身参与“修复和适应”的一个过程。这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调节。
某些长期便秘的人,在坚持跑步几周后,肠道也开始“跟着活跃”起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代谢能力在运动后会慢慢优化,整个人的状态也就更通透了。
当然不是说跑步是万能的,还是得配合好饮食、作息、监测这些“基本功”。但如果只选一个可以主动做的、长期收益的、成本最低的习惯,跑步绝对不亏。
而且它带来的改变,不止是生理上的。很多人跑着跑着,会变得更有节奏感,开始愿意规划一下每天的安排,不再那么混乱地吃饭、熬夜、临时抱佛脚地测血糖。生活规律,也许才是最好的“药方”。
更隐秘但意义重大的,是对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保护。有研究显示,规律运动可以减缓它们的“过劳”,降低凋亡速度。简单说,就是帮它们延长“服役年限”,这对早期糖尿病患者来说,尤其关键。
所以说,跑不跑步,不只是一个健身选择,更是一个自我管理的信号。它不是一件“医生建议了我才去做”的事,而是“我想为自己多做点什么”的开始。
有些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再跑没意义。可恰恰越是年纪大了,越该动一动。不是为了变年轻,而是为了让老得没那么快、慢得有质量一点。
而这些改善,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大变化”,而是一点点的微调:今天血糖没那么剧烈波动了,明天饭后不那么困了,后天腰围小了一点……这些细微的变化,拼在一起,就是身体在说:“谢谢你,终于开始照顾我了。”
血压也会悄悄受益,尤其是对那种原本就有轻度高血压的患者,跑步带来的血管弹性改善,是实实在在的。血管像皮筋,老是不动就会僵,动一动才有韧性。
当然也要注意,跑步不是越多越好。运动过量反而会让身体进入应激状态,影响免疫、扰乱激素平衡。所以一周三四次、每次三十分钟左右,结合自己的体能调整节奏,是更稳妥的方式。
跑步的价值从来不在于跑了多远,而在于它在日复一日中唤醒了身体对“平衡”的追求。糖尿病不是命运,它是一个长期的协商过程。而跑步,就是你在这个过程里,最有力的一张牌。
参考文献:
1. 王晓晖,李艳.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29(4):281-285.
2. 刘建华,陈红.有氧运动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机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5):377-381.
3. 张颖,周明.中等强度运动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24):5067-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