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补锌(糖尿病补锌有用吗)
糖尿病人适当多吃含锌食物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锌缺乏是糖尿病患者的普遍现象。当糖尿病人出现味觉改变、食欲减退、出虚汗、夜间盗汗、伤口不易愈合和顽固性湿疹等,就要考虑锌缺乏。锌缺乏可加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而补锌可改善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抵抗,减轻糖尿病肾损伤。
为预防锌缺乏,糖尿病人平时可稍微适当多吃点含锌食物。此类食物有肉类、鱼、牡蛎、扇贝、蛋黄、脱脂奶粉、小麦胚芽、芝麻、核桃、豆类、花生、大米、小米和萝卜等。
(摘自《快乐老人报》)
来源: 今晚报
糖尿病与缺锌有关?医生:吃坚果南瓜,不如多吃3物降糖护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这病,听起来像是血糖高了点,其实远不止。
它像个慢性折磨者,一点点把人的胰腺功能掏空,带来血管、神经、眼睛、肾脏的连锁崩塌。
很多人一边吃降糖药,一边想办法从食物上入手。
南瓜、坚果被频繁提起,说能降糖,说能补锌。
但有个关键点常常被忽略——锌到底跟糖尿病有没有关系?吃这些食物真的能起作用吗?
先看锌。
锌是微量元素,确实跟胰岛素的生成和分泌有一定联系。
一些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锌浓度普遍偏低,有的低到正常人的一半以下。
有人就认为补锌能“救”胰腺,也许能帮胰岛β细胞活得久一点。
但这个逻辑,有点像在漏水的水管外面贴胶带,作用有,但不彻底。
锌摄入不足,确实会让胰腺工作更吃力,胰岛素分泌不稳定,但补锌能不能治糖尿病,本质上还得看胰腺的结构是否健康,细胞有没有坏死。
更复杂的问题是,锌的吸收率本身就低,还容易受植物酸等物质影响。
南瓜含锌不多,每百克只有不到1mg,还含有影响吸收的成分。
坚果情况稍好,比如腰果、核桃锌含量略高,但脂肪太多,糖尿病人吃多了反而血糖更难控制。
靠这些食物来补锌,作用非常有限。
真正能在饮食上产生改变的,往往不是补什么,而是“撤”什么,把代谢的负担降下来,给胰腺喘口气。
这就得提一个很多人不愿面对的真相:糖尿病和某些肠道菌群失衡,有比锌更直接的联系。
2021年一项横跨八国、涉及12000名患者的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中有两种菌显著减少:产丁酸菌和双歧杆菌。
这两类菌能分解纤维、促进短链脂肪酸合成,对血糖调节有直接帮助。
丁酸本身是肠道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还能降低肠道通透性,减轻全身性炎症,延缓胰岛素抵抗的进程。
很多人拼命吃低GI食物,忽略了膳食纤维的角色。
绿叶菜里那点纤维,其实远不够。
对血糖波动大的糖尿病人来说,真正应该增加的是可溶性纤维,比如魔芋、洋车前子壳、燕麦β-葡聚糖,这些纤维能喂养肠道菌群,还能延缓葡萄糖吸收,提高餐后饱腹感。
相比吃坚果和南瓜,不如每天固定摄入15克以上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很多人的血糖曲线因此变得更平稳。
讲到这,有个更偏门但更关键的问题该提上来了:睡眠。
不少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不是吃错东西,而是熬夜熬出来的。
哈佛大学2022年一项历时4年的追踪研究指出,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2型糖尿病风险上升2.7倍。
更重要的是,深睡眠时间减少,会让夜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促使早晨空腹血糖上升。
而这,往往被误认为是晚饭吃得太多。
实际上,身体在缺乏修复时间的状态下,会误判能量储备情况,提高糖皮质激素水平,加重胰岛素抵抗。
还有一点,大多数人忽视了:糖尿病不仅仅是胰岛素和血糖的问题,它也深深地嵌进了情绪系统。
长期焦虑、压抑会使得交感神经过度活跃,升糖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分泌增加。
这种慢性应激状态,会打乱原本就已经吃紧的血糖平衡。
反过来看,情绪稳定的人,往往胰岛素敏感性更高,哪怕偶尔吃点甜的,也不至于血糖飙升。
这种现象背后有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瑞典一项针对18500名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追踪显示,那些接受正念疗法干预的人,三年内发展为糖尿病的比率比未接受者低了34.6%。
所以,不是不能吃南瓜,也不是不能吃坚果,而是吃它们根本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胰腺的健康状态决定了糖尿病的走向,而影响胰腺的,不只是锌这种微量元素。
肠道菌群、睡眠深度、情绪波动,这些表面看起来跟血糖毫无关系的因素,反而是更强的变量。
而真正值得每天多吃的3样东西,是:洋车前子壳、发酵豆制品(比如纳豆)、还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比如火鸡肉、鸡胸肉。
这三类食物,分别对应肠道菌群的重建、胃肠动力的改善和神经系统的修复,在糖尿病的长期管理中,有着深层影响。
再讲个容易被误解的点: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吃得少、血糖低,就等于控制得好。
其实不然。
长期低热量饮食会导致基础代谢下降,一旦稍微摄入增加,血糖反而大幅波动。
而那些坚持一定强度运动、并配合高质量蛋白饮食的人,血糖反而更稳定。
这说明,糖尿病不是靠节食控出来的,而是靠身体整体状态平衡出来的。
尤其是肌肉量的保持,能显著提升胰岛素的利用率。
回到文章最初提到的锌,它在机制上确实跟胰腺有关,也有研究在补锌组中发现糖化血红蛋白略有下降。
但作用不大。
澳洲一项涉及1232人的双盲实验显示,补锌组血糖平均下降0.27mmol/L,而对照组下降了0.18mmol/L,差距只有0.09。
这点差距对临床并不敏感,说明锌最多是个辅助调节剂,指望它“保胰腺”,还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减少系统性炎症上。
问题来了,如果糖尿病的核心不在血糖,而是胰腺的代谢稳定性,那能不能通过提高身体的基础抗炎能力,来间接稳定血糖?
从日本国立健康研究院2020年发表的一项系统回顾看,确实可以。
Omega-3脂肪酸摄入量每增加1g/天,C反应蛋白(炎症标志物)平均下降15%。而C反应蛋白的升高,与糖尿病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有显著相关。
这说明,提高身体的抗炎能力,是当前糖尿病管理中被低估的一环。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刘瑛,窦家庆.不同预后老年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NLR、BMI及脂代谢水平差异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5,45(07):1553-1556.
糖尿病与缺锌有关?医生:吃坚果南瓜,不如多吃3物降糖护胰
糖尿病的锅,锌也要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缺锌不仅可能诱发胰岛功能紊乱,还可能加速糖尿病恶化。与其天天嚼坚果、吃南瓜,不如盯准更关键的那几样东西。锌到底在糖尿病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又有哪些食物才是真正的“护胰高手”?
我们常听人说“糖尿病是吃出来的”,但真相比这句话复杂得多。糖吃多了当然不行,可真正让血糖失控的背后“帮凶”往往被忽略。
锌,正是其中之一。它不是糖尿病的直接罪魁祸首,却像个“幕后操盘手”,悄悄影响着胰岛素的合成、储存、分泌。
有人会问,锌不就是那种“微量元素”吗?怎么还扯上糖尿病了?说白了,胰岛素的制造离不开锌。没有锌,胰岛β细胞就像没电的机器,连胰岛素都做不好。
更别提调节血糖了。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超过六成存在不同程度的锌缺乏,而且这种缺乏不是暂时性的,而是慢性的、长期的。
锌缺乏的表现可不止是“没精神”“掉头发”那么简单。最直接的后果,是胰岛素功能下降。锌本身还有抗氧化作用,能减缓胰岛β细胞被“氧化应激”摧毁的速度。
而你要知道,糖尿病本质上就是“胰岛素不够用”或者“胰岛素用不了”。锌缺了,就像雪上加霜。
市面上不少人高举“吃坚果补锌”的大旗,尤其是南瓜籽、核桃、腰果,好像吃一把就能护胰护血糖。但数据告诉我们,这种补锌效率其实并不高。
因为植物性食物中的锌吸收率很低,尤其是富含植酸的坚果类,反而会阻碍锌的吸收。南瓜籽虽然锌含量高,但你能天天吃多少?吃多了又怕脂肪超标,血脂也跟着闹情绪。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含锌高、吸收率又高的动物性食物,比如牛肉、羊肝、牡蛎。这些才是锌的“硬通货”。
尤其是牡蛎,简直堪称“锌之王”,每100克牡蛎中锌含量高达25毫克以上,而且吸收率接近60%。别再盯着南瓜了,吃对东西才是关键。
但光靠锌,还不够。糖尿病不是“缺一样”这么简单,而是代谢系统整体出问题了。胰岛素的产生、释放、作用,每一步都可能出岔子。所以,除了补锌,你还得盯紧那些能“协同作战”的食物。
第一个候选,是洋葱。别看它在菜市场里不起眼,它的“降糖能力”早就被研究证实了。洋葱中含有一种叫“槲皮素”的活性物质,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让身体“更听得懂”胰岛素的指令。
而且它还可以降低血脂,减少胰岛细胞的负担。一点点辛辣,换来的是血糖的稳定,这买卖划算得很。
第二个是秋葵。它外表滑溜溜的,吃起来也有点“黏糊”,有人嫌弃它的口感。但正是这层“黏液”,里面富含一种叫“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东西,可以延缓糖分吸收,防止饭后一血糖飙升。
不止如此,秋葵中还有一种叫“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对保护胰岛有明显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已经被验证。
第三个,可能会让人有些意外——鸡蛋。是的,那个被很多糖友避之不及的鸡蛋。很多人担心胆固醇,其实早就过时了。
新研究表明,适量吃鸡蛋不仅不会升高坏胆固醇,反而能提高好胆固醇水平。
关键是,鸡蛋中的蛋白质结构非常接近人体所需,能提供胰岛细胞修复所需的原料。而且,鸡蛋中含有一种叫“卵磷脂”的物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受体功能。
再说个冷知识。锌不仅影响胰岛素的合成,还参与胰岛素的“储存”。胰岛素在体内并不是“现做现卖”的,而是预先合成、储存在胰岛β细胞的小囊泡里。
这个储存过程,锌是必须的。如果锌不够,胰岛素就会“散着”存在,既难以释放,也容易被降解。说得再直白点,缺锌的人,胰岛素连打包都打不好。
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人血糖刚刚高一点点,就草木皆兵;另一些人血糖已经飙到十几,还一脸淡定。
问题在于,身体的代偿机制不是永远都在。尤其是当锌缺乏、胰岛素功能下降、胰岛细胞负荷过重三者叠加时,就像三根弦同时绷紧,最终哪根先断,得看运气,也得看饮食习惯。
所以别再把糖尿病当作“糖吃多了”的惩罚,它更像是一场身体内部的协同崩塌。饮食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吃得对。
就像有人拼命避糖,却天天喝果汁吃大枣,最后照样血糖失控;也有人不沾糖,却缺锌缺到胰岛罢工。
在门诊上,曾见过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性,血糖控制得稀烂,天天吃药效果也不好。后来查了微量元素,锌严重不足。
补锌后没多久,血糖居然稳了下来,连药量都减了一些。这不是特例,而是被忽视的常态。
所以,别再迷信什么超级食物了。真正的降糖高手,往往是那些低调但有料的食材。
秋葵、洋葱、鸡蛋,它们没有广告,没有噱头,却能悄悄修复你的胰岛系统。加上牡蛎、牛肉补锌,才是稳住血糖的王道。
糖尿病的控制,从来不只是“少吃多动”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内部调和”。
吃得对、补得准、养得稳,才是真正的长期胜利。不靠神药,不靠“网红食材”,靠的是对身体的理解,对食物的敬畏。
别等血糖失控了,才想起锌的存在。缺锌,就像火车没了轨道。糖尿病不失控才怪。如果说糖是引爆器,锌的缺乏,可能就是那根悄悄点燃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1]王娟,李明,张志勇,等. 微量元素锌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 43(10): 812-816.
[2]刘东辉,陈晓燕,马丽娜. 洋葱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的降糖作用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 27(18): 150-155.
[3]郝晶晶,王辰,赵雪. 秋葵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胰岛功能的保护作用[J]. 中国中药杂志, 2022, 47(05): 1103-110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