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期糖尿病(2期糖尿病和1期有什么区别)

认真科普的赵博士 0
文章目录:

让2型糖尿病停药/缓解,哪种“饮食模式”最好?2025最新综述揭晓

2021年,“2型糖尿病缓解”这一概念的提出,为众多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它明确指出,部分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有效的减重策略,完全有可能实现阶段性停药(不依靠降糖药就能将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维持在<6.5%且超过3个月)!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毫无疑问,在这一过程中,“饮食控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实现“2型糖尿病缓解”不可或缺的关键助力。

然而,现实情况却让很多患者感到困惑。

市面上宣称能帮助控制血糖甚至实现“2型糖尿病缓解”的饮食模式种类繁多---例如强调总热量控制的“热量限制饮食”、大幅削减主食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讲究进餐时间规律的“间歇性断食/轻断食”,以及推崇健康脂肪和蔬果的“地中海饮食”等等。

面对如此多样的选择,究竟哪一种“饮食模式”最能有效地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实现“停药/缓解”的目标呢?

这无疑是最为关心,也最迫切需要明确答案的核心问题!

对此,2025年7月,《中华糖尿病杂志》刊发了一篇由我国学者撰写的最新高质量综述。

这篇综述系统梳理并分析了该领域大量的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其核心目的正是为了科学、客观地回答上面的这个问题。

《【综述】缓解2型糖尿病的饮食干预:证据及进展》

【全代餐】热量限制饮食---当前效果最确切

客观来说,在诸多的饮食模式当中,基于“热量限制”理念的干预方案,尤其是其中的“【全代餐】热量限制饮食”,是当前被认为最有把握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实现“停药/缓解”的单一饮食策略。

从概念上来看,所谓“热量限制饮食”其核心原理并不复杂,就是通过有计划地控制每日饮食的总能量(即总卡路里),制造能量缺口,从而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全代餐】热量限制饮食”则是“热量限制饮食”中的一种特殊且高度结构化的形式。

它要求2型糖尿病患者在一段时期内(至少是初期的几个月)彻底停止摄入常规食物,而是用一种科学配方的【代餐产品】来完全替代一日三餐。

当然,这类【代餐产品】往往经过了医生与营养师的精确设计,确保提供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同时还将每日的“总热量”严格控制在了非常低的水平(通常在825-853 kcal之间),以快速实现显著的体重下降。

目前,已经有高质量且强有力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全代餐】热量限制饮食”在实现“2型糖尿病停药/缓解”方面的效果。

比方说,2018年开展的DiRECT研究: 该研究在英国确诊不足6年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为白人群体)中实施。

干预方案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持续3-5个月):采用严格的“极低热量【液体全代餐】饮食(每天825-853千卡)”。
  • 第二阶段(6-8周):逐步过渡恢复日常饮食,引入固体食物,指导健康饮食结构。
  • 第三阶段(24个月):长期的体重维持期,提供饮食支持和定期随访。

最终的结果证明:在干预开始1年后,成功实现“2型糖尿病停药/缓解”的患者比例,达到了46%!

再比如,2020年在卡塔尔、伊朗和约旦的中东/北非地区人群中开展的DIADEM-1研究。

这项研究同样采用“极低热量【全代餐】(约850 kcal/天)”启动,结合结构化饮食恢复与维持计划。

最终结果印证:在1年后观察到的“2型糖尿病停药/缓解率”甚至可以高达61%。

上述两项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有力地证明了,“【全代餐】热量限制饮食”在不同种族背景人群中,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

而随后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也基本支持了这些核心发现。

因此,最新的《中华糖尿病杂志》综述才明确指出:基于现有证据,“【全代餐】热量限制饮食”是当前实现“2型糖尿病停药/缓解”效果最为确切、证据等级最高的一种饮食干预方式!

《【综述】缓解2型糖尿病的饮食干预:证据及进展》

不过,不得不说,这种饮食模式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成本高昂:长期使用专业的【代餐产品】所需的经济负担不容忽视。

其次,对日常生活影响巨大:完全放弃常规饮食、停止社交聚餐、改变长期养成的饮食习惯,对个人的生活习惯、社交活动乃至心理状态都是巨大的挑战。

因此,基于上述这两点,特别是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使得这种“【全代餐】热量限制饮食”很难作为一种长期、常规的饮食方式持续下去。

它更适合作为一种短期的、强化的启动方案,为后续过渡到更可持续的健康饮食模式,打下体重减轻和代谢改善的基础。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有效但存争议

除了“严格控制总热量”的饮食方案以外,另一种常被糖尿病患者提及和尝试的饮食模式是“少吃主食”---医学上称之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因为,不少人认为,糖尿病患者血糖之所以高,就是因为饮食中的“主食(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所导致的。

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核心则在于:显著减少“主食(碳水化合物)”在饮食总热量当中的占比。

正常情况下,“主食(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热量应该占每日饮食总热量的50%左右,而一旦将“主食(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热量占比严格控制到40%以内,就算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了。

假如进一步将“主食(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热量占比严格控制到20%以内,则属于“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很多人都听说过的“生酮饮食” ,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客观来说,不少临床研究的确观察到“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能在短期内促进“2型糖尿病停药/缓解”。

有荟萃分析提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干预6个月后,患者平均能减轻约3.46公斤的体重,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平均降低0.73%,甚至“2型糖尿病停药/缓解率”可以高达57%。

更有研究认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减重、降糖作用,或呈剂量依赖性。

比方说,与碳水化合物占比55%-65%相比,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每降低10%,能带来糖化血红蛋白(HbA1c)额外下降0.20%,空腹血糖下降0.34 mmol/L,体重减轻1.44公斤……

可是,“主食(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例,真的可以大幅降低并长期持续吗?

这个,正是一些医学专家认为可能存在风险的地方!

一些大型的长期观察性研究发现,长期(通常指数年以上)严格遵循“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与全因死亡率(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上升存在关联,尤其是在心血管健康方面。

对此,2022年,在美国生活方式医学会发布的《以缓解为目标的成人2型糖尿病饮食干预策略》立场文件中,还专门强调了:不推荐将“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包括“生酮饮食”)作为实现和维持“2型糖尿病长期缓解”的首选饮食策略!

原因是,这种饮食方式可能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和风险增加。

《【综述】缓解2型糖尿病的饮食干预:证据及进展》

也就是说,虽然“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特别是“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于短期促进“2型糖尿病缓解”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它却并非实现“长期缓解”的理想方案或安全之选。

由于潜在的健康风险争议尚未完全消除,医学界对此仍持谨慎态度。

对于希望尝试此类饮食的患者,最好是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充分了解潜在风险,并避免将其作为终身坚持的饮食模式!

其他饮食模式---证据尚不充分

除了上面详述的两种饮食策略以外,相信不少患者可能还听说过甚至尝试过一些其他的饮食策略。

比方说,“间歇性断食/轻断食”:这种模式的核心不在于具体吃什么,而在于严格限制每天进食的时间窗口。

最常见的形式是“16:8间歇性断食”,即一天中只有8小时可以进食(例如中午12点到晚上8点),其余16小时仅可饮水或无热量饮料。

其他形式还包括“5:2断食”,即每周安排不连续的2天,大幅度减少热量摄入(通常为500-600 kcal/天);而剩下的5天,则正常饮食。

再比如,“地中海饮食”:这是指模仿地中海沿岸国家(如希腊、意大利南部)传统饮食习惯的一种膳食模式。

它强调大量摄入蔬菜、水果、豆类、全谷物、坚果和橄榄油(作为主要脂肪来源),适量摄入鱼类和禽类,少量摄入乳制品(尤其是奶酪和酸奶),并限制红肉和甜食。

橄榄油和富含Omega-3的鱼类是其特色。

还有像“得舒饮食”以及“低升糖指数(GI)饮食”等特殊的饮食模式。

那么,这些饮食模式在实现“2型糖尿病停药/缓解”方面的效果又如何呢?

遗憾的是,目前,高质量的科学证据相对有限:

一方面,相比于“【全代餐】热量限制饮食”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针对“间歇性断食”、“纯地中海饮食”等用于“2型糖尿病停药/缓解”的相关高质量、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相对较少

另一方,许多现有的、宣称评估这些饮食效果的研究,在具体实施时,却往往并不纯粹!比如,一些研究“间歇性断食”或“地中海饮食”的临床试验中,可能会要求参与者“控制总热量摄入”。这就产生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很难确切知道,研究所观察到的“2型糖尿病停药/缓解”效果,究竟是因为这种饮食模式本身,还是应该归功于“热量限制”等其他要素。

因此,客观来说,上面所提到的这些特殊饮食模式(比如“间歇性断食/轻断食”、“地中海饮食”、“得舒饮食”等),目前还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认为它们可以单独作为“2型糖尿病停药/缓解”的首选方法!

《【综述】缓解2型糖尿病的饮食干预:证据及进展》

不过,这些饮食模式的优势在于大多可以长期坚持,并且,长期维持这些饮食模式都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明显的好处。

这意味着,对于已经成功诱导“2型糖尿病停药/缓解”的患者来说,这些饮食模式可以作为后续长期维持的基础。


综合前面的所有内容,相信大家不难看出:想要单纯依靠“饮食控制”来实现“2型糖尿病停药/缓解”,其难度远比很多人所想象的要大得多!

当前,效果最为确切的“【全代餐】热量限制饮食”,因为其对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且经济成本高昂,往往很难长期坚持;效果相对明确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长期采用也存在着安全性方面的顾虑......

而日常生活中一些可以长期执行的饮食模式,如“地中海饮食”等,单独用于“2型糖尿病停药/缓解”的证据却又不够充分、独立价值尚待证实。

因此,大多数时候,医生都会建议采取综合性的干预策略:比如,在“饮食调整”的基础上,还得结合规律的“运动锻炼”;以及,对于符合条件的部分患者,应该合理使用某些药物(例如“列净类”降糖药与“肽类”降糖药等)。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并非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能够实现“停药/缓解”!目前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这种“停药/缓解”的机会主要集中于2型糖尿病病程相对较短、超重/肥胖且自身胰岛β细胞尚存的这部分患者。


【参考文献】

1,【综述】缓解2型糖尿病的饮食干预:证据及进展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6): 767-772

2,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年1月 第17卷 第1期

3,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1年9月 第29卷 第9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优质创作值得更多奖励#

#头条深一度#

2型糖尿病新发现:两种简单方法,稳糖降糖有效果,划走找不到了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我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越来越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正确的方法实现了血糖的良好控制。很多患者在坚持科学方法后,甚至将指标恢复到了正常范围,这对于困扰亿万家庭的糖尿病管理来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进步。

糖尿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往往在人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然发展。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最新统计,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3亿,且每年以约300万人的速度增长。更令人担忧的是,患者年龄逐渐年轻化,许多30-40岁的人群也开始步入糖尿病的队伍。

2型糖尿病并非不可控,通过科学方法,大多数患者可以达到理想的血糖水平。以下我将分享临床实践中最有效的两种方法,它们简单易行,却能带来显著效果。

方法一:精准间歇性进食模式

传统的"少吃多餐"观念正在被新的研究挑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一项临床观察表明,合理安排进食时间窗口,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着显著影响。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将每天的进食时间控制在8-10小时内,比如早上8点到下午6点,给身体留出14-16小时的休息期。这种进食模式能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空腹血糖高达15-20%

我的一位患者王先生,54岁,确诊2型糖尿病5年,空腹血糖一直在8-10mmol/L之间。在调整为8小时进食模式后,三个月内空腹血糖降至6.2mmol/L,糖化血红蛋白从7.8%降至6.4%。

具体实施方法:

  • 早餐选在7:30-8:00之间
  • 午餐在12:00-13:00之间
  • 晚餐不晚于17:30-18:00
  • 餐后可以喝水,但不再进食任何食物
  • 餐间水果和零食也要安排在这个时间窗口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发现,这种进食模式不仅有利于血糖控制,还能帮助减重,对心血管健康也有保护作用。

方法二:高质量蛋白质与低GI饮食组合

饮食结构对血糖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很多患者往往陷入"少吃就好"的误区。科学的饮食结构应该是以高质量蛋白质为基础,搭配低血糖指数(GI)食物,这样既能稳定血糖,又不会让人感到饥饿和能量不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最新研究表明,每餐保证20-30克优质蛋白质摄入,能显著改善餐后血糖反应,减少血糖波动幅度高达40%。

优质蛋白质来源包括:

  • 鱼类(深海鱼含有丰富的欧米伽-3脂肪酸)
  • 禽肉(去皮鸡胸肉、火鸡肉)
  • 豆制品(豆腐、豆浆)
  • 蛋类(鸡蛋、鸭蛋)

同时,选择低GI碳水化合物也至关重要:

  • 粗粮(燕麦、荞麦、糙米)
  • 杂豆(绿豆、红小豆)
  • 应季蔬菜(绿叶蔬菜、西兰花、秋葵)

我的门诊患者李女士,48岁,通过这种饮食结构调整,在六个月内将糖化血红蛋白从8.2%降至6.7%,且不需要增加降糖药物剂量。值得一提的是,她的腰围也减少了7厘米。

上述两种方法的组合使用效果更佳。临床数据显示,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的患者,血糖达标率比单一方法高出约30%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3年发布的指南中也明确提到,生活方式调整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基石,有时甚至比药物干预更有效。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擅自停药。任何治疗方案的调整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需要个体化的方案。

另外,适度运动也是血糖管理的重要环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达25%。推荐的运动包括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重要的是保持规律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的数据表明,坚持运动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约35%,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我们还发现,压力管理对血糖控制也有重要影响。持续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升高血糖。冥想、深呼吸、太极等放松技巧都有助于稳定血糖。

成功控制2型糖尿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科学的方法。通过精准间歇性进食和优化饮食结构这两个简单方法,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血糖稳定,甚至恢复到正常范围

记住,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每天的小进步,最终会带来健康状态的大改变。希望本文分享的方法能对您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努力,战胜糖尿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第39卷第5期《间歇性禁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年第16卷第2期《优质蛋白质摄入与2型糖尿病管理的相关性研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3年第31卷第11期

糖尿病不用终身服药?2型糖尿病逆转6个关键方法,越早做效果越好

你没看错,我真的扔掉了吃了12年的降糖药。

那天在社区医院复查血糖,医生看着我的检查单,眉头先是紧锁,随后舒展开来:"老张,你这血糖控制得不错啊,糖化血红蛋白才5.4%,空腹血糖5.1mmol/L,比很多正常人还稳定。"

我笑了笑:"大夫,我已经半年没吃药了。"

医生一脸不可思议:"你确定没开玩笑?"

是的,我,一个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科学方法实现了不靠药物也能维持正常血糖水平。这在三年前,我认为完全是天方夜谭。

很多糖友和我有同样的疑惑:糖尿病真的能逆转吗?不吃药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传统医学观点告诉我们,2型糖尿病是"不可逆慢性病",一旦确诊就意味着终身服药。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某些患者确实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达到"临床缓解"状态,甚至不再需要药物治疗。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近46%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科学干预后,能够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长达2年之久,而且不需要任何降糖药物。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糖尿病的认知。

细细品味这一点:糖尿病并非不可逆转,而是我们之前缺乏足够强大的"逆转方案"。

糖尿病的本质是什么?它不仅仅是血糖高,更是一种能量代谢失衡的全身性疾病。我们习惯将其视为"血糖控制不良",却忽略了背后的真相——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

胰岛素抵抗就像一把生锈的钥匙,虽然存在,却无法顺利打开细胞的大门让葡萄糖进入。而胰岛β细胞则是负责产生胰岛素的"工厂",在长期高负荷工作下逐渐"罢工"。

换个视角看,糖尿病其实是一场能量分配的混乱,而非简单的"糖太多"。

去年在上海举办的亚太糖尿病学术大会上,一位来自哈佛医学院的教授提出了震撼医学界的观点:"2型糖尿病的逆转窗口期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得多,关键在于综合干预的强度和个体化方案设计。"

究竟哪些方法能帮助我们实现糖尿病的逆转呢?

第一个关键:精准减重

你是否注意到,许多糖尿病患者都伴有体重问题?这不是巧合。研究表明,超过87%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重或肥胖。

但值得深思的是,减重并非单纯追求体重数字的下降,而是要减掉"毒性脂肪"。这些潜伏在肝脏和胰腺周围的脂肪才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罪魁祸首"。

我的糖尿病医生形容得很生动:"你的肝脏和胰腺被油脂包裹着,就像一个穿着厚重雨衣的工人,怎么可能灵活工作?"

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当2型糖尿病患者减掉体重的15%左右时,约有73%的患者能够实现临床缓解。更令人振奋的是,减重越早,逆转成功率越高。

第二个关键:低碳水饮食革命

传统的"均衡饮食"理念告诉我们要多吃主食,但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这可能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低碳水饮食在糖尿病管理中展现出惊人效果。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最新指南也承认,适度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是控制血糖的有效策略之一。

迪肯大学的一项为期12个月的临床试验显示,坚持低碳饮食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62%实现了临床缓解,不再需要药物控制。

但我必须强调,低碳水并非零碳水。盲目极端限制碳水摄入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其他健康问题。科学的做法是: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白米、白面、甜食),保留富含膳食纤维的复合碳水(全谷物、豆类、某些水果)。

第三个关键:运动不是为了消耗热量

很多人认为运动的目的是"消耗热量",但在糖尿病逆转中,运动的真正价值在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日本东京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不伴随明显体重下降,规律运动也能使胰岛素敏感性提高35%,这意味着同样剂量的胰岛素能够搬运更多的葡萄糖进入细胞。

科学研究表明,结合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效果最佳。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能够提高心肺功能,而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则有助于保持肌肉量,预防肌肉流失。

第四个关键:时间限制性进食

时间限制性进食,简单说就是将一天的进食集中在8-10小时内,给身体留出足够的"代谢休息期"。

南加州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即使不改变总热量摄入,仅仅通过调整进餐时间窗口,也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控制。参与研究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8周后,87%实现了药物减量,26%完全停药。

第五个关键:应对压力与提高睡眠质量

压力和睡眠不足常被忽视,但它们对血糖的影响不容小觑。

当我们处于压力状态时,身体会分泌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直接升高血糖。长期慢性压力可使血糖平均升高20-30%,相当于额外摄入了一顿主食!

睡眠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一项研究表明,连续3天每晚只睡5小时,健康人的胰岛素敏感性就会下降25%,更何况是已患糖尿病的人群。

第六个关键:全身代谢健康的整体观

糖尿病逆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建立全身代谢健康的整体观。

肠道微生物组与代谢健康密切相关。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够显著改善葡萄糖代谢,其中丁酸盐产生菌的增加与胰岛素敏感性提高呈正相关。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膳食纤维摄入来"喂养"有益菌群。膳食纤维不仅能延缓葡萄糖吸收,还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间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维生素D水平也与2型糖尿病风险密切相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每提高10ng/mL,2型糖尿病风险可降低13%

我的故事并非个例。在我所在的糖尿病互助小组中,已有17位成员通过上述方法成功减药或停药。最让人振奋的是,他们不仅血糖得到了控制,整体健康状况也显著改善——血压下降了,胆固醇正常了,睡眠质量提高了,甚至多年的关节疼痛也减轻了。

糖尿病逆转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的耐心和坚持。就像一位医生告诉我的:"健康不是目的地,而是一段持续的旅程。"

你是否准备好,开启自己的糖尿病逆转之旅?当你迈出第一步时,请你并不孤单。数以万计的糖友已经走在这条道路上,而且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让我们一起,向着健康的未来前进。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 翁建平,杨文英.2型糖尿病缓解的研究进展.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3):184-188.

3. 李光伟,纪立农.生活方式干预对2型糖尿病预防和管理的作用.中华内科杂志,2023,62(5):367-372.

4. 徐景,贾伟平.时间限制性进食对代谢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2,30(2):99-104.

5. 赵家军,朱大龙.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3,35(1):123-128.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