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影响糖尿病(肝脏引起的糖尿病会治愈吗)
什么是肝源性糖尿病?为什么多肝不好的人,通常血糖也很高?
人到中年,身子像旧机器,哪儿松了点、锈了点,很快就能感受到。最近门诊上碰到好几个病人,肝功能不好,血糖也跟着飙上去了。有人纳闷:我又不是老吃甜的,咋血糖还这么高?其实,问题就藏在肝脏这个“沉默的老实人”身上。
肝脏在身体里不像胃有声音,不像关节有响动,它没啥“存在感”。但它一旦出问题,血糖就可能跟着“闹情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肝源性糖尿病。
说白了,这种糖尿病不是从胰腺“发家”的,而是肝脏“惹的祸”。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肝脏一旦积劳成疾,身体里的“糖分账本”就会失控,血糖就像水管破了口,怎么堵也堵不住。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吃得多、胖得快、胰岛素不够用。其实不全是。门诊上有些病人又不胖,饭量也一般,结果肝功能一查,“脂肪肝”“肝硬化”一串冒出来,血糖也早就过了线。
这类病人有个共性:肝功能不正常,血糖又高,胰岛素用着也不灵。医生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的2型糖尿病,这是肝脏在“倒账”——身体里储存糖、放糖、控糖的“总管家”失职了。
要说肝脏,它是个大忙人——白天合成糖,晚上分解糖,像个账房先生,把一天的收入支出记得明明白白。但一旦它出问题,比如被脂肪“包围”、被病毒“折腾”、被酒精“泡坏”,它的“算盘”就打不准了。
正常的肝脏能把吃进去的糖分“存起来”,等饿的时候慢慢释放。可肝脏一出毛病,它不是乱存,就是乱撒糖。身体明明不缺糖,它偏偏“撒手放糖”,血糖一高就是几个小时下不来。
特别是脂肪肝,就像肝脏里塞了层厚厚的油纸,糖分进不去,胰岛素也进不来,胰岛素就像拿着钥匙却开不了门,糖只能在血液里“打转转”,血糖越转越高。
肝硬化更麻烦,它让肝脏“缩水变硬”,功能大打折扣。糖代谢这事儿,就像让一位八十岁老爷爷去搬砖,心有余而力不足。糖分扔回血液,胰岛素也不听使唤,整套系统就崩了。
很多人以为,控制糖就是少吃甜、少吃饭。但肝源性糖尿病不是这么简单。它的“元凶”是肝脏,肝要是不好,再怎么节食也难管住血糖。这就是为啥很多肝病患者,血糖控制特别吃力。
还有人一看血糖高,就赶紧吃降糖药。可要知道,有些降糖药是靠肝脏代谢的,肝功能不好的人一用,反而容易出问题。就像让一个已经病倒的工人去搬重物,非但干不了活,还容易出事故。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判断自己是不是“肝源性糖尿病”?有一些线索可以参考:比如以前血糖正常,突然升高,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脂肪肝、肝区不适;或者胰岛素用了不少,血糖还是降不下来。
这时候,不能光盯着血糖看,得回头查一查肝功能、肝脏影像,看看“幕后黑手”是不是肝脏出了问题。很多时候,一查吓一跳——原来不是糖的问题,是肝先坏了。
不少人一听肝不好,就开始“进补”、“护肝片”上桌,其实大可不必。关键是调整生活方式,别再给肝脏添乱。肝是个“怕热闹”的器官,越清静它越好。
饮食方面,要清淡、均衡。少油、少糖、少酒是底线。特别是酒,哪怕一小口,对肝脏都是“火上浇油”。脂肪肝的人,别拿无糖饮料当挡箭牌,太多添加剂照样伤肝。
运动方面,动作不求猛,但要规律。每天三十分钟快走、慢跑、太极、广场舞都可以。动起来,肝脏才有“动力”代谢脂肪,血糖也不会“卡壳”。
心理上也要放松,不焦虑、不熬夜、不生闷气。肝是“情绪的晴雨表”,心里堵得慌,肝脏就“火气上头”,糖代谢也会紊乱。
还有一点要记住:不要迷信“保肝药”“排毒茶”,很多所谓“养肝”的东西,反而增加肝脏负担。肝脏修复靠的是时间和生活方式,不是速成药。
很多中老年人有个误区:一看到血糖高就吓坏了,天天扎手指、猛控饮食,结果越控越低,整天头晕眼花。其实肝源性糖尿病不适合“一刀切”的控制法,需要个性化管理,不能盲从。
正确的做法是,定期查血糖和肝功能,听医生建议,科学安排饮食和运动,逐步调整,不急不躁。就像养一盆花,不能猛浇水,也不能断水断光,要慢慢调理,才能长久。
肝脏是“身体的大仓库”,血糖是每天的“粮票账单”。仓库坏了,账单自然乱套。要想血糖平稳,必须先把仓库修好。这才是从根上解决问题。
说到底,肝源性糖尿病不是“糖”的问题,而是“肝”的信号。它提醒我们,是时候换一种方式对待自己的身体了。别等肝脏“罢工”了,才想起它的重要。
照顾好肝脏,就是给血糖多一层保障。养肝护糖,双管齐下,身体才稳如老树根,扎得深,站得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晓云, 胡大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16(05):321-325.
[2]刘建军, 王文君. 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管理策略[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43(09):711-715.
[3]张丽, 陈志刚. 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机制研究[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4,32(04):245-249.
经常吃饭太快,肝脏越容易变胖,还会引发糖尿病脂肪肝
碗还没放下,筷子就像开了挂似的扫荡完盘中的饭菜,五分钟不到,已经打着饱嗝起身。有人说这是“狼吞虎咽”,有人说是“干饭人”的日常。
但你可曾想过,这样的速度,肚子还没反应过来,肝脏却已经在默默承担后果?吃饭快一点真的会害了肝吗?为什么肝脏会悄悄变胖,甚至牵连出糖尿病和脂肪肝?
南方人爱喝汤,北方人爱吃面,四川人辣得欢,山东人咸得狠,广东人讲究滋补,东北人讲究实在。生活百态,饮食千差,但“快”成了许多人餐桌上的共同节奏。街头巷尾,便利店、快餐车、外卖盒饭,成了无数人解决三餐的“神器”,但也是慢性病的“隐形推手”。
吃得快,胃受伤,肝受苦。这不是危言耸听。近十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早已指出:吃饭速度过快,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尤其在中国城乡结合部、中青年群体中,这一趋势更为显著。
2019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的一项队列研究发现,在控制总热量摄入一致的前提下,吃饭速度快者脂肪肝发病率比吃饭慢者高出41.2%。不仅如此,糖耐量异常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也在吃得快的人群中更常见。
肝脏本是个勤勤恳恳的“化工厂”,负责代谢、解毒、储存营养。然而,当食物如洪水猛兽般涌入胃肠,胰岛素分泌骤增,肝细胞便不得不接过庞大的“糖脂包裹”,将其转化为脂肪贮存在自己体内。
久而久之,原本清澈红润的肝脏,便像被涂了层猪油,一点点变得油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便悄然形成。
若说脂肪肝是“肝脏变胖”,那么糖尿病就是“身体变懒”。吃得快让血糖迅速飙升,身体却来不及分解利用,胰岛素便会持续高负荷工作。长此以往,胰岛素抵抗便会出现,糖尿病随之而至。
浙江某市疾控中心曾在2022年做过一项社区随访调查,数据显示,每天用餐时间少于10分钟的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的检出率高达36.8%。而且,这些人中有近六成并不肥胖,体重正常但血糖异常。这个结果打破了“糖尿病只找胖子”的老观念,吃饭速度成了新的风险因子。
人们常说“细嚼慢咽,胜过良药”,不是没有道理。一项发表于《中华肝脏病杂志》的研究指出,每口饭咀嚼30次以上的人,其肝脏脂肪沉积明显减少。
这不仅因为慢嚼能刺激唾液分泌,帮助消化,更因它能让大脑有时间接收到“吃饱”的信号,避免过量进食。
想要保护肝脏,吃饭速度要慢,吃饭顺序要改,吃饭时间要稳。
在湖南常德的一项地方性营养干预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志愿者的晚餐时间提前至18:30,并规定每餐至少持续20分钟,三个月后,受试者的肝酶水平、空腹血糖和BMI均出现了明显改善。这说明:不仅吃什么重要,怎么吃、吃多久、几点吃,同样关键。
“饭吃得快,病来得快。”这种说法不是迷信,而是中西医结合下的真实写照。中医讲究“脾胃为后天之本”,而现代医学则揭示了胃肠与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精密联动。吃得快,脾胃未调,肝气不舒,内分泌紊乱,久而久之,“三高一胖”齐聚门前。
尤其在北方冬季严寒地区,许多家庭习惯炖菜配米饭,热腾腾一口下肚,仿佛能驱走寒意。然而热量密集的食物,加上快速摄入,更容易造成脂肪堆积于肝脏,引发代谢综合征。
相较而言,南方地区的清淡饮食和较慢的进餐节奏,其脂肪肝发病率相对较低。这背后的差异,不仅是气候与饮食结构的不同,更是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的“博弈”。
吃饭快,容易患“隐形肥胖”,明明体重正常,却肝脏早已“油脂横飞”。
2021年,日本大阪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即使在体重指数正常的人群中,吃饭速度快者,其肝脏脂肪含量平均高出18%。这再次提醒所有人:不要只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更要关注肝脏的“重量”。
在安徽阜阳,有一位八旬老人,每天用餐时间固定,每口菜必嚼三十次,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患过脂肪肝,也无糖尿病史。或许有人会说,这是“老派人”的做法,但在医学上,这正是最理想的饮食节奏。慢,是对身体最深情的告白。
首先,养成“定点吃饭,不看手机”的习惯。研究表明,当人一边吃饭一边看视频或刷短视频时,注意力分散,容易吃得更快,也更容易吃多。
其次,用较小的餐具和碗筷,可以物理性延缓进食速度。再者,把吃饭当作一种“仪式”,而不是任务,把注意力放在食物本身的味道和质感上,才能“吃出滋味,吃出健康”。
每年,全球有超过四亿人受到脂肪肝困扰,亚洲人群尤为严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糖尿病患者国之一,控糖、防脂、护肝,已刻不容缓。而改变的第一步,正是从每一顿饭的速度开始。
健康,从慢开始;幸福,从吃好每一口饭开始。别让“吃得快”变成“病得快”的伏笔,在三餐之间,给肝脏一片喘息的空间,给生命多一份从容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张蕾,李伟,王晶晶,等. 吃饭速度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联性的研究[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31(04):287-292.
[2]王敏,周文静,李志刚,等. 吃饭速度对糖尿病前期人群代谢指标的影响[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2,30(09):668-672.
[3]刘建华,王晓峰. 中国城乡居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01):15-20.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大爷平日不重视监测血糖,导致肝脏发生的不可思议的病变
一位60岁大爷有多年的糖尿病了,平时也不当回事,该吃吃,该喝喝,也不吃降糖药,突然发热4天,在当地医院怎么治疗都退不了烧,同时做了一个腹部的超声,看到肝脏有一个约4cm大的肿块,当地医生说可能是肿瘤,家属急着无奈来到我这边医院。
到了急诊科,大爷精神很差,还高烧不退,家属看到了医生就急着问是不是肿瘤,还能活多久,有没有机会治好,要花多少钱。面对这些问题,医生也一时难以回答,先给大爷优先安排了腹部增强CT检查。
做完了检查,急诊科医生打电话给我,说让我看看大爷的CT,要不要收到科室住院。我打开了大爷的腹部增强CT仔细看了看,肝脏确实有一个肿块。最后去急诊科看一下大爷顺便问一下家属关于大爷平时的情况。家属说大爷有糖尿病好多年了,平时不吃药不打胰岛素,说是有依赖性,吃药打胰岛素了就停不下来了,也不去管血糖的情况,这次发烧一直高烧不退,一直发冷!
根据大爷的情况,结合CT表现,我初步考虑肝脏肿块是肝脓肿可能大,于是收住治疗了。
肝左叶见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内似蜂窝状改变。
肝左叶见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内见似蜂窝状改变。
住院后大爷的化验结果感染指标很高,立即给大爷上了抗生素,同时给他安排了肝脓肿穿刺放管引流,引流液培养是肺炎克雷伯杆菌,这个结果很符合我的预期,大多糖尿病病人肝脓肿培养出来都是肺炎克雷伯杆菌!
左肝内白色条形状为引流管,脓肿减小。
经过十天的治疗,大爷的炎症指标正常了,复查肝脓肿也减小了,血糖也得到了控制,给大爷做了教育工作后就安排他出院了,但愿他出院后能重视糖尿病的治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