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最新研究进展(糖尿病治疗最新突破新闻联播)
重磅:中国自主研发的再生胰岛技术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025年4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中国自主研发的"异体人再生胰岛注射液"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准,成为国内首个异体通用型再生胰岛产品。这一突破性进展,为全球1.4亿糖尿病患者点亮了新的希望之光
糖尿病: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健康挑战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1.4亿,位居全球首位。这不仅仅是一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患者和家庭的日常煎熬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他们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了自身的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完全丧失。从确诊那一刻起,他们就必须依靠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而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初期可以通过药物控制,但随着病程延长,胰岛功能逐渐衰竭,最终也需要胰岛素治疗
更让人担忧的是,现有的胰岛素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外源性胰岛素无法像正常胰岛那样智能调节血糖,患者经常面临血糖波动、低血糖休克、以及长期并发症的风险
传统胰岛移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早在20多年前,医学界就意识到胰岛移植是治疗糖尿病的理想方案。2000年,加拿大科学家建立的"埃德蒙顿方案"成功证明了胰岛移植的可行性。2023年,美国FDA甚至批准了全球首款从人体供体获取胰岛的细胞产品Lantidra
然而,传统胰岛移植面临两大"拦路虎":
- 供体严重短缺:一个捐献者的胰腺只能为一名患者提供足够的胰岛细胞,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患者群体需求
- 免疫排斥反应:患者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带来感染风险增加等严重副作用
这些限制使得全球每年胰岛移植手术仅能进行数百例,对于千万患者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中国方案:科技创新破解医学难题面对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中国科学家交出了令人瞩目的答卷
2025年4月18日,智新浩正(上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异体人再生胰岛注射液(E-islet 01)"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这标志着我国在糖尿病细胞治疗领域迈入国际领先行列
这项技术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技术路线创新:研发团队基于内胚层干细胞(EnSC)技术平台,通过干细胞定向分化获得功能性胰岛细胞,从根本上解决了供体不足的问题
免疫相容性突破:通过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这些再生胰岛细胞具备良好的免疫相容性,大大降低了排异反应的风险
临床应用便利:与需要复杂手术的传统方法不同,这种新技术采用注射给药方式,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治疗选择
多路线并进:中国再生医学的"双引擎"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这一领域采取了"双轨并进"的策略。除了E-islet 01,杭州瑞普晨创科技的RGB-5088胰岛细胞注射液也在2024年12月获得临床试验批准
RGB-5088采用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CiPS)技术,通过小分子化合物将患者体细胞直接转化为多能干细胞,无需基因编辑,因此更加接近自然再生过程
这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分别代表了"组织工程"与"细胞替代"两大发展方向,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国际竞争:中国从"跟跑"到"并跑"在全球糖尿病细胞治疗竞赛中,美国Vertex公司的VX-880疗法目前进展最快。该产品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预计2026年可能上市
然而,VX-880面临免疫抑制和伦理争议等挑战,患者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感染风险增加约30%。相比之下,中国的解决方案在免疫相容性和安全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临床前景:从实验室到患者床边前期临床案例显示,接受干细胞再生胰岛移植的患者在治疗后实现了血糖稳定控制,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完全停用胰岛素注射
一名病史25年的59岁Ⅱ型糖尿病重症患者,接受干细胞疗法后33个月内完全停用胰岛素,血糖稳定如常人,这一案例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 Discovery》上,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未来展望:糖尿病治疗的新纪元随着临床试验的推进,这些新技术有望在未来几年内为糖尿病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
对1型糖尿病患者:有望实现真正的"功能性治愈",摆脱终身注射胰岛素的困扰
对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晚期患者,可能通过胰岛功能重建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
成本效益优化: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化生产,治疗成本有望大幅降低,让更多患者受益
理性看待:科学严谨,审慎乐观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这些技术突破令人振奋,但从临床试验到正式应用仍需要时间验证。患者和家属应保持理性态度,继续遵循现有治疗方案,同时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进程
作为医药专业人士,我们应该为中国科学家在再生医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这些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了"中国方案"的地位
结语
糖尿病治疗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中国自主研发的再生胰岛技术获批临床试验,标志着我们在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面前不再是被动的跟随者,而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创新者
虽然距离技术完全成熟和广泛应用还需要时间,但这一步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为全球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更展现了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实力和科研水平
让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一针重获新生"不再是梦想,而是无数糖尿病患者可以触及的现实
中国创纪录!央视点赞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14天愈合率超96%
截肢还是保命?——这是全球5.89亿糖尿病患者可能面临的残酷选择。
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数据显示,全球每30秒就有一名糖尿病足患者因伤口溃烂不得不截肢,而被截肢的患者,5年内死亡率高达70%。
转机来自中国,6月24日,央视重点报道我国一项重大突破:广州医科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团队通过干细胞疗法,实现14天内糖尿病足伤口愈合率超96%,创世界纪录!
01、超级干细胞出马,糖尿病足治愈率达96%
糖尿病足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因长期高血糖而导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进而引发足部感染、溃疡和组织坏死。在传统手段下,糖尿病足伤口愈合率不足60%,发展到后期,患者只能选择截肢保命。
干细胞为其带来新的希望。据《科技日报》报道,6月24日,广州医科大学与中科院联合。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改造成“MSCs-3IL超级干细胞”,数据显示,注入过“超级干细胞”的患病小鼠,仅3天炎症细胞就减少了一半,7天后新血管密度翻倍,当14天时,96%的伤口完全闭合,甚至实现毛囊等皮肤附件再生长!
据悉,这种干细胞可以一次性超量分泌三种抗炎因子(IL-4、IL-10、IL-13),实现“抗炎 血管再生”双重功效。不止在关节炎、肺炎等多种炎症中也表现卓越,还能从根源快速修复、甚至逆转组织损伤。
事实上,这并非干细胞第一次施展魔法。据《Cell》报道,2024年9月25日,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利用干细胞首次实现“胰岛功能性治愈”。在临床试验中,一名25岁的1型糖尿病患者,术后75天完全摆脱胰岛素,血糖稳定1年以上。
在大众更关心的止衰领域,干细胞同样表现出不凡的潜力,2018年,日本研发出全球首个口服干细胞抑衰成果“赛.乐.锐stemax”,因能从细胞层面延缓老化,被称为“缓老密钥”。2020年,京JD东将其引入后,我国百万高净值中年群体蜂拥体验。
回到糖尿病足领域,尽管我国科学家实现了96%的愈合率,但仅是基于动物实验,而干细胞技术一向发达的日本则更进一步……
02、日本先行一步,干细胞落地开花
据悉,早在2021年,东京大学便已完成糖尿病足干细胞疗法的Ⅱ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85%的患者在短短4周内溃疡面积明显缩小甚至完全愈合。
事实上,不止糖尿病足,日本干细胞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据《Cell》2024年统计,日本拥有3948项临床研究项目和3639项相关专利,且多项世界级成果已走出实验室,例如一贴即可治愈心衰的“心肌片”、口服即可延缓衰老的“赛.乐.锐stemax”等。
《Nature》曾指出:人体本身含有大量干细胞,只是随着年龄老化,干细胞逐渐“休眠”,人也因此变老。上述抑衰成果首席科学家Yoshiki Sawa,正是基于此独创出Revistem专利因子,被《Cell》证实:“可激发人体自身干细胞活力、从根源延缓机体老化。”
前述糖尿病足,日本同样已实现成果落地。据悉,日本多家机构已经开放糖尿病足干细胞疗法,例如在日本广受关注的元麻布医院,该症单次治疗费用约为4-7万,接受2至3次即可见效。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赛.乐.锐进一步研制出口服抑衰成果的“入门级”pro版,翻看京JD东页面,其门槛已下探至5400元。一位上海45岁外企中层管理坦言:“出差应酬多,以前总靠咖啡提神,现在精神状态提升了不少。”
尽管与日本相比,我国干细胞发展起步晚,但势头却丝毫不弱,业内表示,我国糖尿病足96%的愈合率更胜于日本,如果能早日落地,有望“弯道超车”。
03、天价干细胞,何时飞入寻常百姓家?
虽然相对于以往动辄百万的“天价”,干细胞目前在“普惠化”的道路上已初见成效——
上述日本元麻布医院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价格在8-21万;我国首款干细胞药物“艾米迈托赛”今年上市,用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费用在15.8万。但对大众来说,依然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价格不该成为科技普惠的绊脚石,干细胞应尽快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所强调的那样:“推动前沿生物技术转化应用,既要追求创新高度,也要拓展惠及广度。”
糖尿病患者新希望:新型3D打印植入芯片问世,调控释放升糖素
IT之家 7 月 16 日消息,科技媒体 Tom's Hardware 昨日(7 月 15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团队成功研发 3D 打印芯片,可以植入到皮肤下方,针对糖尿病患者情况动态调控关键药物剂量。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该项目由 Siddharth Krishnan 负责,主要针对 1 型糖尿病患者研发,相关成果于 7 月 9 日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
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是一个潜在威胁,在血糖水平极低,甚至引发生命危险,而标准的治疗方法是注射胰高血糖素(Glucagon)。它又称升糖素,可以提高血液中葡萄糖和脂肪酸的浓度,被认为是身体的主要分解代谢激素。
这种 3D 打印的芯片可以植入到皮肤下方,作为应急方案,在身体在他们需要时自动释放关键的药物剂量,也可以在患者睡眠时为他们输送药物。
患者的血糖可以独立且远程监测,如果血糖过低,芯片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触发,在患者最需要的时候释放胰高血糖素。
3D 打印储存器使用镍钛合金封闭,芯片通过无线触发后,可以编程使这种合金加热,导致合金弯曲成 U 形,从而释放药物进入患者体内。目前,这种芯片仍在研发中,但已经足够先进,能够支持多次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