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北大糖尿病(北大糖尿病专家)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北大“韦神”缺牙引发热议 年轻患者重度牙周炎检出率明显上升

来源:文汇报

■本报记者 李晨琰

近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韦东奕开通个人社交账号,并发布了一段仅4秒的自我介绍视频。视频中清晰可见韦东奕部分牙齿脱落,这不免令许多网民担忧他的身体健康,也将牙周健康问题推向公众视野。

韦东奕的牙究竟怎么了?从公开资料看,韦东奕出生于1991年,今年不过34岁。那么,为何年纪轻轻的他,却有着看似80多岁老人的牙齿?记者昨天采访上海市口腔医院牙周科二科主任谢玉峰获悉,“罪魁祸首”或与牙周炎相关。

据介绍,牙周炎是导致成年人牙齿缺失的首要原因。这是一种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早期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若未及时干预,炎症会逐渐向深层牙周组织蔓延,破坏牙龈、牙槽骨和牙周膜,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谢玉峰说,从韦东奕发布的视频来看,其存在牙齿排列不齐、部分牙位缺失和牙齿移位现象,结合牙周组织状态,符合牙周炎Ⅳ期(重度)的典型临床表现。

“牙周炎并非只累及中老年人。近年来,18到34岁年轻患者重度牙周炎检出率明显上升。”谢玉峰提醒,许多年轻患者因“无疼痛感”而延误就医,直至出现牙齿松动才被发现,但此时牙槽骨已经吸收,难以再生逆转。

牙周炎病因复杂,是局部刺激与全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局部因素即牙菌斑和牙结石,这是牙周炎的主要诱因。而全身因素则包括营养状况(如维生素C缺乏)、精神压力及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长期高压状态会导致免疫失衡,促使炎症因子释放,加重牙周组织破坏。韦东奕作为数学领域的研究者,高强度脑力劳动和持续精神压力可能成为其牙周炎的助推因素。”谢玉峰说。

记者同时注意到,从早年对韦东奕父亲的采访视频来看,他同样也有明显缺牙的情况。谢玉峰表示,牙周炎确实呈家族聚集性,尤其是有重度牙周炎家族史、易感基因携带者,其后代患牙周炎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因此,这部分患者更要引起足够重视,早期预防远比后期治疗更重要。

眼下,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大众对于口腔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医生特别强调的是,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研究表明,牙周致病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诱发或加重多种疾病。比如,牙周炎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更高,炎症因子可能促进血栓形成;重度牙周炎会干扰血糖控制,而高血糖环境又为牙周致病菌提供了滋生温床;吸入含致病菌的牙周分泌物可能增加肺炎风险。另外,孕妇若患有中重度牙周炎,早产和低体重儿发生率显著升高。

“对于像韦东奕这样的高知群体,长期伏案工作、作息不规律、忽略口腔保健,更需警惕牙周炎对全身健康的潜在威胁。”谢玉峰说,牙周炎被称为“沉默的疾病”,早期症状易被忽视,但造成的健康损害却是不可逆的。为此,建议公众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牙周检查,高危人群需缩短复查周期,同时改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缓解压力等,筑牢口腔健康的防线。

2025北大糖尿病论坛圆满落幕:聚焦GLP-1创新突破,引领糖尿病与肥胖管理新未来

2025第二十一届北大糖尿病论坛于5月25日落下帷幕!

北大糖尿病论坛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始终聚焦科学前沿和未被满足的疾病防控需求,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每届围绕一个核心主题进行系统性的深入探讨,每个主题经过北大糖尿病中心专家们的精心挑选和论证,均代表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和未来,旨在为与会者提供该领域的全新认知,指明科研与临床与国际同步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内分泌学界科研发展的风向标。

本届论坛从两条主线出发,对胰岛素(Ins)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GLP-1 RA)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比较,Ins使1型糖尿病(T1DM)患者得以存活,通过控制血糖(BG)显著降低T1DM、2型糖尿病(T2DM)并发症风险。GLP-1 RA的研发晚于Ins,后续发现其不仅具有降糖和改善体重的作用,还具备多种降糖和体重管理之外的潜在益处。目前,其临床应用范围也已超越了糖尿病(DM)和肥胖症患者。

GLP-1 RA:从单一降糖迈向多重获益的创新探索与循证发展之路

本次会议选择“GLP-1→∞”这一主题,正是为了体现该类药物从单一降糖作用到多重获益的发展历程。目前,针对GLP-1 RA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新的研究假设也持续涌现。随着研究的推进,其应用范围有望从疾病治疗扩展至预防。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所有临床应用都必须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以避免药物滥用。

论坛精彩聚焦:“GLP-1/GCG双受体激动剂”研究成果全球首发,中国创新实力领航国际舞台

本次会议设有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等多个板块,邀请了30多位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和临床专家进行交流,安排了18个专题报告,并有24家企业分享研发进展。

最值得关注的是,本届论坛将在“GLP-1加(一)”专题中,相约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同期在全球首发“GLP-1/GCG双受体激动剂”临床研究(GLORY-1)数据,这标志着中国在内分泌代谢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可,也再次证实中国的创新药物的开发能力与生物科技创新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GLORY-1 研究引领中国肥胖管理新突破:以中国数据驱动个性化体重管理方案

全球肥胖诊疗指南对亚洲人群的适用性存在偏差,相比欧美人群,中国超重肥胖人群有着独特的疾病特点及治疗需求,亟需以中国证据,指导中国超重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

GLORY-1研究以中国数据为核心,不仅验证了双受体激动剂的普适性,更为中国超重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提供了针对性的更具个性化的全周期管理方案期治疗。

NEJM与中国自主举办的学术会议实现联动发布全新研究,既是国际上首次也是国内会议领域的先河。

未来,北大糖尿病论坛将继续紧密追寻国际研究热点,进一步搭建国际学术交流的桥梁,并致力于将前沿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推动学科发展,为中国糖尿病防治研究的进步发挥更大作用,为全球糖尿病防治事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在此,致谢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们给予的支持和关注!并邀请大家持续关注本论坛,明年同期再聚北京话新知!

供稿:大会主办方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北大“韦神”缺牙引发热议 年轻患者重度牙周炎检出率明显上升

■本报记者 李晨琰

近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韦东奕开通个人社交账号,并发布了一段仅4秒的自我介绍视频。视频中清晰可见韦东奕部分牙齿脱落,这不免令许多网民担忧他的身体健康,也将牙周健康问题推向公众视野。

韦东奕的牙究竟怎么了?从公开资料看,韦东奕出生于1991年,今年不过34岁。那么,为何年纪轻轻的他,却有着看似80多岁老人的牙齿?记者昨天采访上海市口腔医院牙周科二科主任谢玉峰获悉,“罪魁祸首”或与牙周炎相关。

据介绍,牙周炎是导致成年人牙齿缺失的首要原因。这是一种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早期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若未及时干预,炎症会逐渐向深层牙周组织蔓延,破坏牙龈、牙槽骨和牙周膜,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谢玉峰说,从韦东奕发布的视频来看,其存在牙齿排列不齐、部分牙位缺失和牙齿移位现象,结合牙周组织状态,符合牙周炎Ⅳ期(重度)的典型临床表现。

“牙周炎并非只累及中老年人。近年来,18到34岁年轻患者重度牙周炎检出率明显上升。”谢玉峰提醒,许多年轻患者因“无疼痛感”而延误就医,直至出现牙齿松动才被发现,但此时牙槽骨已经吸收,难以再生逆转。

牙周炎病因复杂,是局部刺激与全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局部因素即牙菌斑和牙结石,这是牙周炎的主要诱因。而全身因素则包括营养状况(如维生素C缺乏)、精神压力及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长期高压状态会导致免疫失衡,促使炎症因子释放,加重牙周组织破坏。韦东奕作为数学领域的研究者,高强度脑力劳动和持续精神压力可能成为其牙周炎的助推因素。”谢玉峰说。

记者同时注意到,从早年对韦东奕父亲的采访视频来看,他同样也有明显缺牙的情况。谢玉峰表示,牙周炎确实呈家族聚集性,尤其是有重度牙周炎家族史、易感基因携带者,其后代患牙周炎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因此,这部分患者更要引起足够重视,早期预防远比后期治疗更重要。

眼下,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大众对于口腔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医生特别强调的是,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研究表明,牙周致病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诱发或加重多种疾病。比如,牙周炎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更高,炎症因子可能促进血栓形成;重度牙周炎会干扰血糖控制,而高血糖环境又为牙周致病菌提供了滋生温床;吸入含致病菌的牙周分泌物可能增加肺炎风险。另外,孕妇若患有中重度牙周炎,早产和低体重儿发生率显著升高。

“对于像韦东奕这样的高知群体,长期伏案工作、作息不规律、忽略口腔保健,更需警惕牙周炎对全身健康的潜在威胁。”谢玉峰说,牙周炎被称为“沉默的疾病”,早期症状易被忽视,但造成的健康损害却是不可逆的。为此,建议公众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牙周检查,高危人群需缩短复查周期,同时改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缓解压力等,筑牢口腔健康的防线。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