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糖尿病(怎样才能不得糖尿病)
35岁得了糖尿病,75岁仍然没有糖尿病并发症,就靠这6个方法
35岁查出糖尿病,很多人心里咯噔一下,感觉自己像是被提前宣判了未来的命运——眼睛会花、脚会烂,肾会坏,命会短。
可偏偏就有这么一个人,75岁了,身体比儿子还硬朗,连个并发症的影子都没见着。他用的办法不花钱、不神秘,也不难学,关键是他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六件事。
赵大爷是我们社区出了名的“糖友明星”。35岁那年查出糖尿病,当时还在工地搬砖,天天大鱼大肉,烟酒不离手。医生说得吓人,他却没当回事,直到有天他眼前一黑,差点从脚手架上摔下来。再不改,命就交代了。
从那天起,他像换了个人。人家戒烟戒酒像剃头挑子一头热,他是真下了狠心。一口白酒不沾,一根烟不抽,连以前最爱的红烧蹄膀都不碰了。别人说他狠,他说:“我这是在跟死神谈判。”
糖尿病是个“慢性绞刑架”,它不像心梗那样来得猛,但它比心梗更阴,你越不当回事,它越默默啃你五脏六腑,啃完了才告诉你这病晚了。大多数人不是死在糖尿病上,而是死在它带来的并发症上。
赵大爷的秘诀之一就是“吃得像个和尚,活得像个战士”。他早饭只吃拌燕麦、鸡蛋和豆腐,中午一勺饭一大盘菜,晚饭干脆以粗粮果蔬打底。有人笑他清汤寡水,他笑人家油腻腻活成了药罐子。
他不信保健品,不信偏方,只信他那本记了30年的“血糖日记”。每顿饭后血糖多少、吃了什么、走了几步,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不是强迫症,这是对自己命的尊重。
你可能想问,光吃清淡就能活得健康?赵大爷摇头:“光吃清淡,那是饿着糖尿病,得动起来,把它吓跑!”他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绕公园走三圈,偶尔还在器械区拉拉筋。
最绝的是,他不光自己做得好,还带动了一群“糖友战队”。他们建了个微信群,互相监督饮食、晒步数、比血糖。有人偷吃甜点被抓包,还得发“糖誓”认错。
医生看了赵大爷的体检报告,连呼“奇迹”。眼底没出血,肾功能正常,神经没问题,心脑血管比同龄人都通畅。这不是上天赏饭,这是他自己一口一口、一步一步挣来的命。
他那“六个方法”,听着简单,做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第一,彻底戒掉所有高糖饮料和零食,不留一点侥幸心理;第二,控制主食量到每顿一拳头大小。
第三,每天走路超过8000步,风雨无阻;第四,坚持测血糖并记录,不靠感觉猜;第五,定期检查眼底、肾功能、足部皮肤,一丝不苟;第六,保持好心情,不让情绪把血糖带偏。
最难的不是方法,而是坚持。赵大爷说:“糖尿病这东西,你不管它,它就像个赖皮狗,天天咬你;你天天盯着它,它就像个听话娃,老实得很。”
有一次,他孙子偷偷给他买了个奶油蛋糕,说:“爷爷,就吃一口嘛!”他笑着说:“你爷爷我啊,靠不吃这一口,才活到现在。”不是他不想吃,是他知道,这一口吃进去,可能就得还十天血糖波动。
我们总以为控制糖尿病就是吃药打针,其实最关键的药,叫“自律”。赵大爷从不让自己“放纵一天”,因为他知道,糖尿病不休假,他也不能偷懒。
他说,糖尿病不是绝症,是“较真病”。你认真,它就服气;你糊弄,它就翻脸。真想活得久,不是靠医生,而是靠你自己那股不认输的劲儿。
还有人问他:“你就没崩过吗?”他说:“谁没想过偷懒?但我一想到我孙子还等着我接他放学,我这条老命就不能烂在糖上。”这句话,说得眼泪都要下来了。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认命。赵大爷没认命,他认理,认行动,认自己能活得精彩。他不信命,他信自己能改命。这才是他最大的“抗糖秘诀”。
赵大爷不是神,他也不是医生,他只是一个比你我多坚持了一点点的普通人。他用三十年告诉我们:糖尿病不是终点,它只是提醒你,该换种方式活了。
糖尿病像一只拴着绳的小狼,它咬不咬你,真就看你手里拽得紧不紧。你要是松手,它就扑上来;你要是拽紧了,它就乖得跟只猫一样。
别再拿“我控制不了”当借口了,赵大爷用半辈子证明,人只要想活得健康,就没有控制不了的糖。
愿你我都能像赵大爷一样,不做糖尿病的奴隶,而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第39卷第8期
3.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管理科普手册
4. 国家卫健委糖尿病慢病管理指导文件
30岁得了糖尿病,70岁仍然没有糖尿病并发症,就靠这4个方法
30岁发现血糖飙高,70岁还能眼不花、肾不衰、脚不坏,靠的到底是命好,还是方法对?
糖尿病在中国,是个让人又熟悉又头疼的词。它不像感冒,来得快去得快,而是像一位“慢性访客”——一旦登门,就很难再请走。但更棘手的,其实是它后面那一串“亲戚”: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神经病变、心血管堵塞……这些才是让人生活质量断崖式下滑的真凶。
但奇怪的是,有人30岁就查出糖尿病,70岁时依然过着从容的退休生活;另一边,有人刚确诊3年,就已经被并发症折腾得够呛。为什么差那么多?能不能避免并发症,关键不在于糖尿病本身,而在于你怎么和它“相处”。
这个“相处之道”,说白了就是4个字:稳、动、控、调。这四个字不是玄学,而是无数临床经验和生活细节累积出来的智慧。
我们一个个来说。
第一个关键词:稳——血糖稳,是一切的基础。
这里的“稳”,不是指一天测一次血糖,看到数字差不多就安心,而是指全天候、长期的稳定。血糖大起大落,对身体的伤害甚至超过持续高血糖。就像马路上开车,匀速行驶比忽快忽慢更安全。
餐后血糖不超过10mmol/L,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7%以下——这三项,是日常最值得关注的三条线索。
但建立这种“稳”,靠的不是一两次节食或者猛运动,而是长期的小习惯,比如吃饭顺序: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这样做可以有效减缓葡萄糖吸收速度,避免血糖冲高。
第二个关键词:动——动得对,胜过吃得少。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人就该少吃,其实光靠“少”并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让胰岛细胞压力减轻的,是规律运动。
我们每天摄入的葡萄糖,有一半以上靠肌肉来消耗。肌肉越活跃,对血糖的调节能力越强。这里推荐最实用的动作不是跑步,而是饭后快走——吃完饭30分钟内,走上20分钟,哪怕只是绕着客厅踱步,也比躺在沙发上强百倍。
力量训练也别忽视。哪怕是用矿泉水瓶做做小哑铃训练,能增加肌肉含量,帮助你更好地控制血糖上下波动。
第三个关键词:控——控住嘴,不是节食,而是讲究。
“糖尿病不能吃糖”这个说法,其实太片面了。真正需要控制的,是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而不是单纯的糖。比如白米饭、馒头、甜点、果汁,这些看似健康的食物,其实碳水含量都不低。
有没有发现,越是精加工的主食,升血糖速度越快?这就是血糖生成指数(GI)在作怪。高GI食物让血糖短时间内飙升,长期下来,胰岛细胞就容易“累趴”。
换句话说,吃得“粗”一点,比吃得“少”一点更重要。杂粮饭、全麦面包、糙米、燕麦,这些食物升糖慢,还能提供更持久的饱腹感。再配点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血糖控制更稳。
第四个关键词:调——调节情绪和作息,别让内分泌“乱了套”。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情绪和睡眠对血糖的影响,比你想象中大得多。焦虑、抑郁、常熬夜,这些会让身体释放更多的应激激素,比如皮质醇,它可是升糖“高手”。
长期失眠和情绪波动,容易让血糖曲线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调节方式不难,规律作息是第一步——每天睡够7小时,晚上11点前关灯,白天有固定的午休时间。情绪方面,找一个能让自己放松的方式,比如听音乐、种花、练字,哪怕只是静静坐一会儿,也能让神经系统慢慢“降温”。
很多人觉得这些听起来太细碎,不如吃药来得快。但问题是:身体是个整体,任何单一的手段都撑不起长期的健康。
再说说饮食以外的“小细节”。保持口腔卫生,对糖尿病人非常重要。因为血糖高时,更容易诱发牙周炎,而牙周炎又会反过来影响血糖控制。每天早晚刷牙、定期洗牙,不是“精致生活”的标配,而是实实在在的健康投资。
还有,脚部护理别忽视。糖尿病人的神经末梢容易受损,稍微割破皮、磨出泡,可能就发展成严重感染。穿舒适合脚的鞋子、每天洗脚检查是否有破损,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动作。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很多人都觉得“控制血糖太麻烦”。但健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藏在每天的选择里。吃饭细嚼慢咽、多走几步路、早点关灯睡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动作,才是真正决定你未来能不能安然老去的关键。
我们常说“管住嘴、迈开腿”,但对糖尿病人来说,还要加上一句:稳住心,调好钟。心态、作息、习惯三者缺一不可。跟血糖打交道的过程,不是场战斗,更像是一场长跑。
中国人常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但生病不等于受苦,慢病不等于命苦。只要方法对,再难缠的问题也可以慢慢化解。30岁得糖尿病,70岁依然没有并发症,不是奇迹,而是选择的结果。
最后提醒一句:糖尿病的管理,不是治病,而是养生。不是靠药物单打独斗,而是靠日常生活“群策群力”。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强,杨丽.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策略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2):176-179.
[2]王静,刘志国.饮食控制与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6):450-453.
[3]张燕,陈磊.睡眠与情绪管理在糖尿病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0,28(11):841-844.
也许比吃药更靠谱!2个习惯或可帮你远离糖尿病
►
本文180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近年来,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4亿,位居全球第一,其中超过一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
糖尿病并非“老年病”,更不是“富贵病”。
它正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年轻人、农村人、甚至看上去很“健康”的人。真正让人担心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背后那些看不见的并发症:失明、肾衰竭、截肢、心梗、脑卒中……
但好消息是,糖尿病绝不是不可逆的命运。比降糖药更管用的,其实是你每天的生活习惯。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两个被医学界反复验证的“黄金习惯”,它们能有效降低糖尿病风险,甚至帮助已经确诊的人,控制病情、减少用药。
“我也不胖,也没吃甜食,怎么还是得了糖尿病?”李叔今年45岁,身高175cm,体重只有65公斤,看起来一点都不胖。平时不喝奶茶、不吃零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查出了2型糖尿病。
“我平时吃得也不多啊,饭就是一碗米饭,最多再来点小菜。”
医生听完后摇头叹气:“问题就出在你这碗米饭上。”
原来,李叔是个“饭量小,但顿顿精米”的人,几乎不吃粗粮和蔬菜。加上工作久坐,几乎不运动,血糖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终于撑不住了。
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是“吃甜食吃出来的”,但真相是,它是“吃得精、动得少”慢慢拖出来的。
黄金习惯一:每天动起来,哪怕只走30分钟运动,是目前唯一被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推荐的“非药物治疗第一手段”。
只要你能坚持每天快走30分钟,哪怕不跑步、不健身,也能大大改善身体代谢,降低胰岛素抵抗。
别小看这30分钟,它比一片降糖药的作用还要真实。
2020年《中华糖尿病杂志》一项研究指出:规律运动能将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发病风险降低58%。
哪怕是确诊糖尿病的人群,坚持运动3个月后,血糖、血脂、血压都能明显改善,部分人甚至可减少药物用量。
重点不是“运动强度”,而是“有没有动”。
哪怕你只是上下楼梯、遛狗、做家务,只要动起来,都是在帮身体“开窗通风”,让胰岛素更容易发挥作用。
黄金习惯二:吃饭顺序对了,血糖稳了你知道吗?同样一顿饭,如果吃的顺序不一样,餐后血糖能相差一倍。
很多人吃饭习惯是——先吃饭、再吃菜、最后喝汤。这样吃,碳水一口接一口,血糖嗖一下就冲上去了。
但如果顺序换一下,先吃菜,再吃肉,最后才吃饭,血糖的波动就会小很多。
这背后有科学依据。蔬菜里的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的吸收速度,减少血糖冲击。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发现:改变饮食顺序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峰值,长期坚持甚至能改善糖化血红蛋白。
记住这条口诀:菜-肉-饭,血糖不乱。
当然,更重要的是减少精制碳水。白米饭、馒头、面条这些“精粮”,升糖指数高得吓人。
建议用糙米、燕麦、红薯、小米等慢碳替代部分主食,每一口都是在延缓糖的吸收。
吃药不等于治好糖尿病,别被误导了!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靠吃药控制,吃一辈子就好了。
但医学界早就明确,吃药只能控制血糖,不能逆转糖尿病的根本原因。
糖尿病的“根”在胰岛素抵抗,而这正是由生活方式不良引起的。
不改变生活习惯,药吃再多,也只是“止渴饮鸩”。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6年就指出,80%的2型糖尿病是可以通过生活干预预防的。
也就是说,很多糖尿病,其实是“管得住的命”,不是“躲不过的病”。
别等确诊再后悔,健康从今天开始很多人会讲:“等我查出血糖高了再控制也不迟。”
但糖尿病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它往往悄悄在你体内“潜伏”了5-10年,才露出蛛丝马迹。
而这期间,它已经在悄悄破坏你的血管、神经、眼睛、肾脏……
最好的治疗,是预防;最有效的药,是习惯。
参考资料:
[1] 《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2023年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11月。
[2] 李玲等.《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控制的系统评价》,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年第12期。
[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餐前摄入蔬菜对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研究》,2022年临床营养学年会报告。
[4]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2年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
写在最后:
糖尿病不是“富贵病”,更不是“老年病”,它和你的每一口饭、每一次久坐、每一秒懒得动,都有关。
真正能远离糖尿病的,从来不是药,而是你每天的选择。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