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可以吃口香糖吗(糖尿病可以吃虾吗)

福山区融媒体中心 0
文章目录:

最新研究证实代糖伤害,无糖饮料还能喝吗?

人类的天性就是很难拒绝甜食,现代人又真的很怕变胖,吃糖太多也会带来很多健康问题。

于是代糖就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完美选择:得到了「甜味自由」的同时,热量又低,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举两得的选择。

不过代糖虽好,可也不能贪杯。

例如这几年很火的赤藓糖醇,它是一种应用很广的代糖成分,很多无糖饮料和食品中都有它的身影。最新研究发现,它虽然热量很低,但却会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代糖,不是糖的完美替代品

实际上,赤藓糖醇等代糖成分的安全性是科学界早就在关注和研究的事情。此前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些代糖成分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但并没有扎实的证据来明确因果关系。

近日,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的一篇论文证实,摄入多元醇甜味剂,尤其是赤藓糖醇,可能与心血管风险增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在美国和欧洲分别独立进行的,覆盖 2982 名心血管高危人士的研究中发现,赤藓糖醇的摄入增加了受试者动脉血栓的形成风险,最高达到常规值的 2 倍。

研究人员分别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揭示了赤藓糖醇影响心血管健康的作用机理。

当血液中的赤藓糖醇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增加血小板的聚集,导致血栓的形成,如果这时刚好有动脉损伤,则会有更高的血管阻塞风险。

图片说明:赤藓糖醇和心肌缺血性并发症。

赤藓糖醇诱导血小板聚集和激活,可能会促进血管阻塞,加速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心肌梗塞的发展。

人体摄入含有 30 克赤藓糖醇的食品、饮料后,血液中赤藓糖醇含量会明显上升,且持续时间达到 2 天以上。

而且,累积的赤藓糖醇浓度会超过体外试验中引发血栓的阈值。这意味着,每天喝一瓶市面上常见的无糖饮料就会面临 2 倍的动脉血栓风险:

1 瓶无糖饮料(约 480ml) ≈ 18g 赤藓糖醇 ≈ 2 倍心血管风险

不过,上述研究面向的是已经有肥胖、三高、动脉血栓等情况的人群,这一群体通常对代糖的依赖程度更高,所受影响也更大。

严格来说,该研究所显示的「风险增加值」能否推广到普通人群,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代糖,还不能帮人类实现甜味自由

代糖被研究证实会带来健康风险,并不是通俗意义上说的代糖「有毒有害」,也不是告诉大家所有含代糖的食品饮料都不能碰。

赤藓糖醇总体的安全性还是比较好的,在很多天然食物中也存在,以至于世界卫生组织此前的指南都没有规定赤藓糖醇在食品中的添加限量。

相对蔗糖和果葡糖浆来说,赤藓糖醇等代糖的优势是非常显著的。

代糖最明确的益处其实是降低龋齿发生的风险(对,不是减肥)。

用代糖的饮料/口香糖/润喉糖等来代替传统蔗糖产品,可降低龋齿风险。尤其是赤藓糖醇和木糖醇等糖醇类,不仅不会滋养口腔细菌,还能破坏致龋菌株的定植。

赤藓糖醇的热量很低,相比蔗糖、果葡糖浆等真糖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替代添加糖的角度来说,代糖降低热量负担的优势是非常明确的。

代糖的血糖反应低,对于糖尿病人群的正常生活也有着难以替代的意义。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然而,世上没有完美的食物,代糖也并不是完美的替代方案。

一方面,代糖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许多人以减肥为目标吃无糖食品、喝无糖饮料,以为用了代糖就不用担心热量负担,殊不知这些无糖食品本身可能就是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食物,即便用了代糖也仍然是热量炸弹。

另一方面,喝无糖饮料的习惯可能会加剧我们对甜味的嗜好,进而在其它场合摄入更多高糖、高热量食品,从长期来看反而增加了肥胖风险。

此外,还有研究提示,人工甜味剂可调节肠道中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这些反过来又会影响肠道激素和食欲信号,进而影响体重。

总的来说,目前用代糖来替代食品中的蔗糖和糖浆仍是一种合理选择,但如果因为代糖低热量而不加节制,那就适得其反了。

无糖饮料还能喝吗?

讲到这里,大家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既然赤藓糖醇被发现了影响心血管健康的风险,那使用了代糖的无糖饮料还能放心喝吗?

答案是,能喝,但要适量。

如果你本身有喝碳酸饮料、喝奶茶的习惯,而且很难克制,用代糖饮料来替代,暂时满足一下甜味需求,那还是挺好的。毕竟比起蔗糖和果葡糖浆来说,代糖总体的健康负担还是更小一些。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不过,如果你本身对甜味饮料的需求并不高,那就不建议因为代糖低热量而敞开喝。养成嗜甜的习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好事。

如果你属于已经确诊了糖尿病、高血压的心血管高风险人群,平时要用到代糖,或者选择代糖食品,建议避开赤藓糖醇,选择其他品种。

明确了代糖的健康风险,并不会完全否定代糖的存在价值,而是提醒我们要合理、节制地使用代糖,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代糖。

关于饮食的研究还在不断更新,一个个食物或被「封神」,或被「请下神坛」,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并不存在什么超级食物或垃圾食物。

不管怎么吃,均衡、适度才是关键。

来源:丁香医生

糖尿病的朋友,吃\u0026#34;无糖食品\u0026#34;我也要注意的5个要点,防止血糖高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文案丨健康科普之家

编辑丨健康科普之家

糖尿病患者常被告知要远离糖分,于是许多人转向"无糖食品"。而这种看似健康的选择可能暗藏玄机。

本文将揭示糖尿病患者食用无糖食品时需要注意的五个关键要点,这些信息可能会颠覆您对无糖食品的认知。

作为一名从医多年的内分泌科医生,笔者见过太多因为盲目相信"无糖"标签而导致血糖失控的病例。有位患者曾自豪地表示,他已经半年没吃过含糖食品了。

可是他的血糖检查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糖化血红蛋白高达9%!这远远超过了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标。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答案就藏在那些被他当作"救命稻草"的无糖食品中。

要点一:警惕"无糖"不等于"零糖"

很多人认为"无糖"就意味着完全没有糖分,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根据食品标签法规,只要每份食品中的糖含量低于0.5克,就可以标注为"无糖"。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0.5克糖分,对于需要精细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能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想象一下,如果一天中摄入了多份这样的"无糖"食品,累积起来的糖分可能就足以引起血糖波动。

一位糖尿病患者曾困惑地问:"我每天只喝两罐无糖可乐,为什么血糖还是居高不下?"原来,他忽视了每罐"无糖"可乐中那微量但确实存在的糖分。

要点二:小心替代糖的"陷阱"

无糖食品中常用的替代糖,如山梨糖醇、麦芽糖醇等,虽然不直接升高血糖,但并非完全无害。这些糖醇类物质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仍会产生热量,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导致体重增加,间接影响血糖控制。

一位女性糖尿病患者每天都会享用几块"无糖"巧克力作为犒赏。她坚信这种做法不会影响血糖。而三个月后的体检显示,她体重增加了3公斤,空腹血糖也比之前高了1mmol/L。这正是过度依赖替代糖带来的隐患。

要点三: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总量

许多糖尿病患者只关注食品中的糖分,却忽视了其他碳水化合物的存在。所有的碳水化合物最终都会转化为葡萄糖,影响血糖水平。

一些标榜"无糖"的饼干或面包,可能含有大量淀粉,摄入后同样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

笔者曾遇到一位患者,他每天早餐都吃两片"无糖"全麦面包,认为这是健康的选择。可是他的早餐后血糖始终居高不下。

经过详细分析,发现这两片面包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当于普通面包的1.5倍!这个案例生动地说明了仅仅关注"无糖"标签是远远不够的。

要点四:当心隐藏的热量陷阱

为了弥补去糖后的口感损失,许多无糖食品会添加额外的脂肪来增加香浓度。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虽然避免了糖分,却可能摄入了更多热量。

长期下来,无法有效控制体重,还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控制更加困难。

一位中年男性糖尿病患者热衷于食用各种无糖点心。他觉得这样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不会影响血糖。

这些点心中添加的植物油和奶油,使得每份点心的热量远超普通版本。半年后,他体重飙升,连血脂指标也全面超标,这无疑加重了他的代谢负担。

要点五:谨防食用过量引发的不适

部分无糖食品中含有的糖醇类物质,如山梨糖醇,过量摄入可能引起腹泻、腹胀等肠胃不适。这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干扰药物吸收,间接影响血糖控制。

一位老年糖尿病患者酷爱无糖口香糖,认为这能帮助清新口气又不影响血糖。可是他经常感到腹胀不适,有时甚至会出现突如其来的腹泻。

经过详细询问才发现,他每天要嚼掉半盒口香糖!这种过量摄入糖醇的行为,正是造成他肠胃不适的罪魁祸首。

面对这些"陷阱",糖尿病患者该如何正确对待无糖食品呢?

要建立正确的认知。"无糖"不等于完全安全,也不意味着可以无限量食用。合理控制份量才是关键。

学会阅读食品标签。要看"糖"的含量,还要关注总碳水化合物、脂肪含量等信息,全面评估食品对血糖的潜在影响。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与其寻找各种替代品,不如逐步减少对甜食的依赖。多选择天然、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蔬菜、全谷物等,才是血糖管理的长久之计。

规律监测血糖很重要。只有通过持续的血糖监测,才能真实了解各种食物对自己血糖的影响,从而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要记住没有任何食品是绝对禁忌的。适度享用普通甜食,配合合理的运动和用药,往往比过度依赖无糖食品更有利于长期的血糖管理。

无糖食品并非糖尿病患者的"免罪符"。明智的做法是理性看待这类食品,将其作为整体膳食计划的一小部分,而不是主要依赖对象。

通过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正确的用药,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过上健康、有质量的生活。

对于广大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血糖是一场持久战。它需要知识、耐心和毅力。希望本文所揭示的这五个要点,能为您打开一扇新的认知之窗,帮助您在繁复的饮食选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王道。在这条控糖之路上,您并不孤单,医生和营养师随时都在您身边,为您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让我们携手同心,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战胜糖尿病,拥抱健康美好的人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

通州区徐辛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王趁 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无糖食品

为戒烟嚼口香糖,嚼到血糖飙升要住院

今年,50来岁的老王(化名)终于决定将抽了十几年的烟戒掉。

都说刚开始戒烟的人嘴巴很难受,可以找个替代品。老王也找了个在他看来挺健康的替代品。不料一个月后,他的血糖莫名其妙飙升到空腹12mmol/L还控制不住!

他到浙江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黄虹副主任医师这儿找原因,发现正是这个新爱好导致了他控制不住的高血糖。

两天嚼完一罐口香糖,嚼到住院控血糖

实际上老王确诊糖尿病已有几年时间,也一直规律吃药,每天保持一定活动量,平时血糖控制得不错。对于这个月的血糖飙升,他始终想不明白,决定到医院检查看看。

黄虹接诊后,仔细询问老王近期的生活方式时,老王坦言,因为刚开始戒烟,嘴巴难受就嚼口香糖,“我特地选了无糖口香糖。”

黄虹接过他的口香糖包装罐一看,虽然标明是无糖口香糖,但配料表也标明含有“木糖醇”“麦芽糖醇”等人工代糖成分。人工代糖的热量虽然比天然蔗糖低,但它不等于零糖,而且按照老王平均每两天嚼完一罐口腔糖的速度,其实他的热量和糖分摄入相当高了。

现在的他不仅要戒烟,还得戒口香糖。

“放飞自我”的年轻人最易被糖尿病盯上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在12.8%,基本上10个人里就有1个是糖尿病。同时,年轻的糖尿病患者队伍在扩大,这一群体往往年龄在二三十岁,有些是因家族遗传关系,但更多的是生活习惯很糟糕,比如爱吃外卖、饮料当水喝、熬夜、不爱运动,等等。

前段时间,黄虹就收治了一位30来岁的糖尿病人,从事IT行业,大学毕业五年来,不再有打篮球这样的运动习惯,而是在电脑前一坐一整天。手边永远摆放着各种饮料,尤以碳酸饮料居多。

“因为一周内出现口干、多饮、乏力等情况,小伙子自己还挺上心,到社区医院一查发现空腹血糖已经到17mmol/L。最后来我这儿进一步检查,除了糖尿病外,他的BMI指数30,肝功能指标异常,最后收治入院治疗。”黄虹说,虽然患者尚未到酮症酸中毒,但高糖毒性已伤及其自身胰岛功能,故而采用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

经过一周的住院治疗,小伙子病情稳定得以出院。医院也进行后续回访,得知小伙子自我管理得不错。

一提到胰岛素就摇头,其实它没那么可怕

提到胰岛素,许多糖尿病患者对于胰岛素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存在药物上瘾、发胖、胰岛功能下降的风险,因此无论是治疗还是血糖日常管理时都拒绝胰岛素。

此前有位4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因为降糖药药物吃完加上出差,“反正感觉没什么症状”,就停药停了一个多月。后来因血糖飙升再到医院治疗时,黄虹表示,需要住院治疗以及使用胰岛素治疗时,患者一口拒绝:“住院我没时间,胰岛素我也不打,以后会依赖的!”

黄虹表示,患者对于胰岛素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高糖毒性会抑制自身的胰岛功能,此时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有利于自身胰岛分泌功能得到休息并恢复。

这种方法适合于初次确诊糖尿病存在明显高血糖的,病情较短的情况。在血糖稳定后,日常管理依然可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控糖。

葱油拌面不是健康早餐,煮杂粮粥要少放水

黄虹说,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除了规范的药物治疗,管理好自身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特别是饮食控制,并不是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而是强调要均衡饮食,控制总量,不能吃过头。吃饭时先喝碗清汤,然后再吃蔬菜,再吃荤菜,然后进食主食,这样血糖不会升得过快。

葱油拌面是杭州市民很喜欢的一道早点,虽然好吃,但黄虹不建议天天吃,因为油的摄入量太高了。还有很多糖尿病患者会把米饭、面条等主食换成杂粮,需要注意的是,杂粮虽然好,但煮杂粮粥的时候要少放水,水分高了升糖会快。

另外,夏天来临了,水果更丰富,糖尿病患者要少吃瓜类水果,可以吃苹果和猕猴桃,苹果最好切片,吃个两三片,不要一次吃整个,猕猴桃一天不要超过一个,最推荐的水果是黄瓜、西红柿。

黄虹还建议,糖尿病患者要做好血糖监测,如果有条件,自己买血糖仪在家里做监测,可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并与跟医生做好配合,遵照医生的医嘱。要加强运动锻炼,但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体能循序渐进,每天大约30-60分钟的锻炼时间,运动的最佳时间选择餐后一小时左右开始。走路锻炼就很好,每天6000-8000步即可,不要过分追求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