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昏迷的血糖(糖尿病昏迷血压会升高吗)
- 1、8岁孩子昏迷,血糖高到测不出!糖尿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 2、糖尿病患者必看!低血糖昏迷如何应对?
- 3、血糖飙到70.4,死亡率高达50%!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成功将87岁高血糖高渗性昏迷患者从“鬼门关”拉回!
8岁孩子昏迷,血糖高到测不出!糖尿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三湘都市报10月27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琪 通讯员 柳娜)“孩子送到了湖南省儿童医院才知道确诊了1型糖尿病,之前一直没查出病因,差点耽误了孩子治疗。”8岁的熙熙(化名),一次出游后突然头晕呕吐,家长以为孩子感冒了,但熙熙吃药后不但没有好转却日益严重。家人把孩子送到基层医院时,熙熙已经昏迷,医生发现孩子的血糖已高到测不出。转诊到湖南省儿童医院后,熙熙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被送入重症监护室。
在儿童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今天,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预防与治疗尤为重要。为推动国内儿童糖尿病结构化教育的普及,提升湖南省儿童糖尿病的照护和健康教育水平,湖南省儿童医院联合湖南省三诺糖尿病公益基金会,于26日举办了湖南省首届儿童糖尿病知识提升培训班。
对于儿童糖尿病,公众都比较陌生,大多认为糖尿病是老年人疾病,或认为只有肥胖才可能得糖尿病。实则不然,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居世界首位,其中1型糖尿病占10%左右,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约占90%。但在儿童糖尿病中,1型糖尿病占比高达90%。并且,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湖南省儿童医院医护人员介绍,该院今年暑假仅一周内就接诊15例儿童糖尿病患者,年龄最小的仅6个月,最大的17岁,其中10名患儿为突发的1型糖尿病,5名是2型糖尿病。
很多基层医院对儿童糖尿病的诊疗和相关技术掌握不足,无法满足患者就近就医诊疗的需求。像熙熙这样的儿童糖尿病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时就得不到第一时间的诊断和相应治疗。熙熙妈妈表示,孩子出院后仍需要定期复查,但当地医院在儿童糖尿病治疗方面的水平有限,她们的往期复查都只能请假,辗转2个多小时的车程到湖南省儿童医院进行复查和治疗。
专家表示,儿童糖尿病预防重于治疗,提倡平衡膳食,避免能量过多摄入,从小保持理想的体重范围,膳食中富含纤维素的天然食品如谷类、水果、蔬菜应作为首选;其次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第三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不进食垃圾食品,多饮水,避免喝高糖饮料,积极锻炼身体,按时作息等。
糖尿病患者必看!低血糖昏迷如何应对?
在现代社会中,糖尿病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糖尿病患者最特征性的表现是高血糖,很多人会把注意力放在控制高血糖,但其实这种想法是有误区的。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降糖是一把双刃剑,在降糖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除了高血糖带来的诸多健康风险,低血糖也同样不容忽视,甚至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晕厥。
了解糖尿病低血糖的成因、症状及应对措施,不仅能够帮助你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健康,也能够挽救生命。让我们一同深入这一块话题,掌握应对之道。
什么是低血糖昏迷?
简单来说,就是你的血糖低到一定程度,大脑就开始“罢工”了,严重的还会直接“关机”——昏迷不醒。
低血糖是指正常成年人血糖
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很多人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心悸、大汗、饥饿、手抖、面色苍白,严重者甚至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其实这就是低血糖的表现。持续、严重的低血糖可以导致脑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害,甚至死亡。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低血糖危象,都要紧急处理。
低血糖昏迷的紧急救治
1.面对昏迷的患者,施救者应在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尽可能告知患者既往病史,如是否存在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及冠心病等可能引发昏迷的常见病症。之后立即让患者平躺,头偏向一侧,不要在其头下垫枕头等物品,尽可能保证昏迷者大脑的供血。
2.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避免搬动患者,也不要给患者喂水、喂药(昏迷不能自主进食者),检查患者的口腔,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及异物(如义齿),确保气道通畅,以防窒息。
3.抢救低血糖昏迷,迅速补充葡萄糖是决定预后的关键。静脉注射50%葡萄糖或静脉滴注5%-10%葡萄糖,是低血糖抢救最常见的有效方法。
如何预防低血糖昏迷?
1.科学用药。糖尿病人如需药物降糖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降糖药剂量,并做好血糖监测。
2.合理安排饮食。不要过度节食,若因其他疾病导致食欲不振、饭量减少,应减少降糖药物剂量。
3.如曾发生过低血糖事件,应及时调整血糖控制目标,避免过度降糖。
4.避免空腹剧烈运动及空腹饮酒。
糖尿病低血糖自救方法
出现低血糖表现后,应绝对卧床休息。应迅速进食蔗糖、蜂蜜、果汁等食品,这类食物可以快速被肠道吸收入血,从而尽快缓解低血糖症状。每15分钟监测一次血糖,如果血糖还低于3.9mmol/L,可以再服一次糖类食品;如果高于3.9mmol/L可以进食淀粉或蛋白质类食物如牛奶、香蕉或三明治等。
通过了解糖尿病低血糖的成因、症状及应对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低血糖虽然常常被忽视,但其潜在风险却不容小觑。通过科学的知识与良好的管理,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文/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中心急诊科 李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编辑/韩世容
血糖飙到70.4,死亡率高达50%!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成功将87岁高血糖高渗性昏迷患者从“鬼门关”拉回!
日常生活中大家常听说低血糖昏迷,却对高血糖昏迷知之甚少,殊不知高血糖昏迷更加凶险,高血糖高渗性状态死亡率高达50%!近期,南昌市洪都中医院老年病科成功抢救一例高血糖高渗性昏迷老年患者,家属为感谢医护团队成功将患者从“鬼门关”拉回,特书感谢信一封,制作锦旗一面送给医护人员。
感谢信原文
救治经过
5月7日,87岁的郭奶奶在家突发意识障碍,被子女紧急送往南昌市洪都中医院老年病科进行救治。老年病科负责人张奇芬查体后发现患者全身皮肤及黏膜干燥,眼窝中度凹陷,颈静脉无充盈,双侧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测快速指尖末梢随机血糖显示High,已超过仪器最大检测值。
张奇芬(右)、管床医生涂雨落(左)为郭奶奶查体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张奇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郭奶奶可能为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高血糖高渗状态昏迷,病情凶险,立即采取一系列抢救措施,同时急查静脉血,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血糖为70.4mmol/L,血尿酮体阴性,印证了张奇芬的临床判断。如此之高的血糖,加上患者高龄且患有冠心病、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基础病,生命危在旦夕。张奇芬带领医护团队争分夺秒采取补液、胰岛素降糖、纠正电解质紊乱、抗凝预防血栓、进一步加强血糖管理和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措施。
护理团队检查郭奶奶导管情况
张奇芬介绍,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患者脱水非常严重,需要迅速补充大量液体,但郭奶奶心功能3级,且伴有肾功能不全,因此补液速度和量需要非常精确。另外,郭奶奶电解质紊乱非常严重,检验报告显示多项数据达危急值,治疗过程中需要仔细调整和动态监测,加之郭奶奶年龄较大,身体机能较弱,后续治疗过程中还出现了房颤、真菌感染等情况,并发症的管理也是救治中的一大难点,所以下的每一条医嘱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郭奶奶家属赠送锦旗和鲜花给医护团队
经过老年病科医护团队紧密协作,夜以继日地科学救治,郭奶奶逐渐清醒,顺利脱离危险。鉴于郭奶奶长期卧床,为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老年病科还邀请康复医学科专家为郭奶奶进行床旁康复训练,帮助她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张奇芬表示,高龄患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的救治要求医生具备快速诊断、紧急处理、团队合作、病情监测和并发症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科普时间
什么是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HS)?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HS)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另一临床类型,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无明显酮症,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昏迷(<10%)。部分病人可伴有酮症。主要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HS)凶险程度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情况十分危急,发现病情与抢救及时非常关键。若诊治不及时,病情加重,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血管栓塞、心衰、肾衰、呼吸衰竭,应激性溃疡出血,血管内弥漫性凝血(DIC)、脑水肿、脑血意外、严重心律失常、休克等,死亡率可达到50%。
如何预防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老年人多见,预后凶险,死亡率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该病虽然凶险,却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老年人平时要提高对该病的警惕和认识,无论有无糖尿病史都要注意避免可能诱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因素,以防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发生。
● 严格控制糖尿病:老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及早发现糖尿病。一旦确诊,要积极治疗,确保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 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患者和家属都要了解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常见症状,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常见症状包括:口干、多饮明显;体重明显下降,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球下陷、唇舌干裂、脉搏细速,血压比平时低;倦怠明显,神志出现异常改变(嗜睡、昏迷)等;
● 保证足够的饮水:老年人要多饮水,避免出现脱水和血液浓缩,但尽量少喝含糖饮料(发生低血糖时除外);
● 防治其他疾病:各种感染、高热、胃肠道失水(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消化道出血等疾病都可能会诱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避免高血糖应激因素和严重脱水,以防诱发本病;
● 就诊检查血糖:老年人因某种疾病就医接受输液治疗时应先查血糖,看看是否有糖尿病,排除相关风险;
● 慎用可能导致血糖升高的药物:如利尿剂(速尿、双氢克尿噻)、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胰高血糖素等。如果必须使用,要注意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加强血糖监测;
● 适当运动,保持体力,避免疲劳:注意心理平衡,避免精神、情绪过分激动。
来源:南昌市洪都中医院
通讯员:邱佩君 曾慧兰
编辑:周芸
审校:陈师睿
核发:戴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