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根源(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糖尿病的真正病因,中医早已找到?虚才是关键!降糖不如补虚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西医观点中,糖尿病的确切发病原因至今尚未阐明,这也是制约糖尿病治疗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虽然胰岛功能的下降和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是确切的“血糖高”的原因,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胰岛细胞功能的下降,却一直困扰着医学界。
在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中,对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有很多观点,这些观点都是基于治疗疗效的基础上提出的经验总结,或许在西医糖尿病病因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中医对于糖尿病病例病机认识能够开辟新的视野。
中医对消渴病的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糖尿病的国家之一,这本身就是一种优势。中医中没有糖尿病这一名词,一般看做消渴病的范畴。
关于消渴病的记载最早见于汉初《淮南子·说山训》:“嫁女于病消者,夫死后难复处也。”这里“病消”即指消渴病,为古代最早的糖尿病病名。而从《黄帝内经》时期开始,中医对消渴病认识一直在发展且不断深入,其病名也在不断丰富,出现了多种表达,如消渴、脾瘅、消中、鬲消、消瘅等。这些病名有言病因者,有言病候者,有言病位者。如“瘅”言其因,“消”“渴”言其证候,“脾”“鬲”“肺”“中”则言其病位。自《金匮要略》首以“消渴”为篇名、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对后世医家的影响颇深。至此,后代医家在论述本病时多以“消渴”命名。
消渴病的起病原因
历代中医学家在消渴病的研究和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如果说汉魏晋时期是消渴病认识的奠基阶段,那么之后则是医家们探索消渴病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隋朝巢元方将消渴病分为消渴候、渴病候、渴后虚乏候等 8 种证候,在认识消渴病并发症方面有重要贡献,并推论其机理。如《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云:“其病变,多发痈疽。以其内热,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荣卫不行,则热气留滞,故成痈疽脓”。
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均设有治疗消渴的专篇,较详细地论述了该病。在病因的认识上,将饮酒也归为消渴病的病因。如《千金要方·消渴淋闭方》云:“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
到了宋金元时期,三消论的提出是认识消渴病的一大进步,宋·王怀隐等编纂的《太平圣惠方》提出“三消”名称,分别为消渴、消中、消肾。刘河间以寒凉派学风发展了“三消理论”,宗《内经》“二阳结谓之消”的观点,提出“三消燥热”学说,其病机核心是“本寒湿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三消论》归纳其治则为:“补肾水阴寒之虚,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中浸液之衰。
明清医学家对消渴病又有了新观点,最有影响者是关于消渴病的“益气”学说,戴思恭于《证治要诀·三消》 云:“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在用药上倍崇黄芪。另一位医家李梴进一步充实了益气之说,将补益重点落实在脾肾二脏。
总的来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治疗则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大法。除了阴液亏虚之外,还包含了肾阳不足、肺脾气虚、脾肾亏虚、气阴两虚等原因。总之,“虚”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在治疗消渴病的各种组方中,补虚始终是核心的中医药治疗策略。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教授著名的郁、热、虚、损阶段论认为,现代糖尿病是食、郁、痰、湿、热、瘀交织为患, 病机演变基本按照以郁、热、虚、损4个阶段发展。较为准确全面的概括了历代医学家们对于消渴病病例病机以及发病规律的特点。
作为患者来讲,一定要充分认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特长与优势, 作为医生来说,根据中医学理论, 从不同角度及各自临床实践出发,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探索出中医防治糖尿病的新途径。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对此有什么好的治疗建议?
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乏力等症状为主要特征。
虽然中医疾病中无糖尿病直接对应的概念,但是根据其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疾病的进展演变,可将本病归属于“消渴”、“脾瘅”、“消瘅”、“三消”等病症范畴。
关于消渴病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墟时期,其后成书于战国的《五十二病方》记载有“病胜瘦、多弱(溺),音(嗜)饮”。
而最早对“消渴病”的系统论述源于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时期,如《黄帝内经·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刘完素、李杲和朱丹溪等医家在宋代“三痏”理论基础上提出各自新的观点,例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肾消”。
将三焦辨证与三消分证相结合,从而用三焦理论解释消渴病的发病原理、传变方式和途径。张从正师从刘完素,针对消渴病,强调“火”邪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消之症不同,归之火则一”,认为火邪是消渴众多病症的共同病机。李杲《东垣试效方》中“复分为三消”,认为“元气不升”为消渴病的病机,治当以顾护培补元气为本,反对滥用清泻。
朱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来解释消渴病的病理变化,认为其源于“肾水之虚”,阴不能制阳使阳相对亢盛所致。
以上为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接下来为明清时期的变化和发展。明清中医藏象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命门学说和脏腑学说的兴起,进一步加深了对消渴病的认识。
尤其是确立了脾肾在消渴中的重要地位。对于临床分型的认识也趋于规范,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消瘅》云:“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将消渴病的临床分型分为上中下三消。对消渴变证的认识也进一步完善,明·赵献可《医贯·消渴论》云:“久病不愈,非痰即瘀,水能病血,血能病水。”提出瘀血、痰浊的出现是其后期出现水肿、痈疽的主要病因。
并阐明了血和津液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从而使痰浊和瘀血的病机相互统一,为祛痰化湿与活血化瘀两种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奠定理论依据。
明清脏腑辨证探讨消渴病机主要从脾肾角度入手。明·李槟于《医学入口·消渴论》中提到:“治渴初宜养肺降心,久则滋肾养脾,盖本在肾标在肺,……然心肾皆通于脾,养脾则津液自生”,指出其他脏腑病变累及于脾,治疗亦当兼顾于脾。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曰:“盖五脏之津液,皆本乎肾……故肾气丸为消渴良方也。又五脏之精华悉运乎脾……健脾则津液自化”阐明消渴病机中脾肾两脏间的相互作用。
突出脾肾两脏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唐容川《血证论》云:“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去则不渴矣。”
说明消渴病机体现在气血与津液之间的相互影响。“血为气之母”,若血行不畅甚或血液郁滞不行,则影响气机运行,进而影响津液输布。
津不上呈则渴,水液蒸腾运化失职则便数,若肾与膀胱气化不力则水液泛溢,可见变证丛生。古代医家对消渴病因的描述可概括为稟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和久病耗伤等。
这些病因作用人体产生各种病症,其基本的病理变化为“阴精亏虚、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其病位累及肺、胃、肾等脏腑。
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因病邪侵害或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又能导致更广泛复杂的病理变化。通过回溯古代典籍对消渴的认识,可以将消渴分为两个层面。
广义消渴即“消渴症”,指口渴饮水,因邪热灼伤津液,机体失于濡润而大渴引饮的表现,临床可见于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的高代谢状态、醛固酮增多症和发热性疾病所致的脱水等疾病。
狭义消渴即“消渴病”,即表现“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典型症状,并随病情进展在其病程的晚期发生多种变证的疾病。
因此通常用“消渴病”指代糖尿病,表现以“口渴多饮,多食而瘦,尿多而甜为主要表现的脾系疾病”。提出“糖络病”概念,目的是说明糖尿病的“络滞-络瘀-络闭”病机演变规律贯穿了糖尿病的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近现代医家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古代典籍的相关理论的分析,提出了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的新认识。
现将各位医家的认识归纳如下:遵从《医贯·消渴论》“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的观点,倡导消渴病的出现在于阴阳气血平衡的失调。
由阴阳互为根本、相互为用的基本原理可知,消渴病机之阴虚燥热最终导致阴损及阳,使得人体阳气亦虚衰。
在肺胃阴虚、肝胃阴虚和肝肾阴虚等典型脏腑阴精亏虚的病理变化基础上,还总结出了肺胃阳虚和肝肾阳虚的病机。
此外本病病程的延长和病情的进展,发生精气血津液的耗伤,最终出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即血瘀,而瘀血这一病理产物又会妨碍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使脏腑失其化源愈加而虚弱。
《素问·阴阳别论篇》中“二阳结谓之消”之论,认为消渴发病在于手足阳明经,即胃经和大肠经郁滞不通,经气结滞而化热,其热在胃则多食,其在肠则大便秘结。
另外其重视情志不畅对消渴病的影响,譬如思虑劳伤心脾气血或情绪抑郁而化热消烁阴气。重视消渴病前期的诊断和治疗干预,他引用《黄帝内经》中“脾痒”的概念来描述糖尿病前期湿热内蕴、胃肠燥热、情志不宁等病理状态。
消渴病多虚,且以脾气亏虚、运化不力为主,脾虚水谷精微不化蓄积为浊邪,归纳出“糖尿病……气虚浊留”的理论。因脾胃主司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化生之源。
其所化生的精微物质滋养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若脾失健运之职,脏腑则失其充养而功能紊乱,进而气血代谢失常,变生瘀血,提出糖尿病的血瘀理论,突出活血化瘀的在消渴病治疗上的重要意义。
在提出“糖络病”的基础上,详细地探讨了肥胖型和非肥胖型消渴病患者的病因病机的差异。其中肥胖型患者,或因过失肥甘厚味,则导致湿热困脾。
非肥胖型者多由于情志失调伤及脏腑,尤以暴怒伤肝为要点。其对于糖尿病并发症期主要从“虚”和“损”论治。
其“虚”包括脾肺气虚、肺胃津伤、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损”包含脉损和络损,两者各有偏重,血脉通行血液延伸宽广,络脉分布广泛且细微。
近代以来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特别是通过观察糖尿病从肇始到发病到进展传变各个阶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近代医家对糖尿病的认识更加全面,并提出按照分期分型来辨治糖尿病的新思路。在所提出的新思路中,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引入糖尿病分期分型概念。
即在“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和糖尿病并发症期”此三个不同时期各自的病理变化,使得对糖尿病的认识更加系统和全面。
尽管各位医家所参照的分期分型标准各有侧重,但基本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和并发症期等的临床特点相一致,也存在参照疾病证候演变规律进行分期分型辨证。
提出将消渴病分为“脾瘅”、“消渴”和“消痒”三期论治。其分期主要依据《黄帝内经》中关于三者的相关论述,并结合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而做出的分类。
不同的分期所描述的消渴病各有特点,脾瘅期,临床变现多以腹型肥胖,多食,血脂紊乱常见。消渴期,即糖尿病期,基本病理变化为心脾有热,其病情随照血糖升高的程度分为三个阶段。
在血糖水平重度升高时,则出现乏力及“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特征性的消渴病症状。
此消渴期常见病机有阴虚燥热、肝郁化热、二阳结热证等,邪实伤正,则有可出现气阴虚损,经脉失养等证。
随疾病的演变最后进展为糖尿病并发症期,即消瘅期,正气大伤,脏腑形体皆出现虚损不足,正虚生邪,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此阶段广泛存在而致病。
上述分期是按照疾病临床表现,然而也存在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因此不能武断的将其归属于上述分期中,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患者证候的辨别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于是根据消渴病症候演变的分期能帮助更加全面地分析患者的病情。糖尿病的病程可划分为“郁、热、虚、损”4个阶段。
“郁”即六郁,分为气血痰火湿食六个方面,病位主要在肝和脾,此期适用于糖耐量减低状态。“热”包括为肝胆蕴热和胃肠热盛,此期患者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而无并发症。
糖尿病控制不佳,疾病进展则进入“虚”证阶段,可出现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亏虚,因虚致实又多兼夹热、火、湿、瘀等病理因素。
久虚不复为“损”,包括脉损和络损,见于糖尿病并发症阶段。小陷胸汤:入选5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病例观察。
将临床观察统计分析得到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说明小陷胸汤治疗痰热互结证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意义。
六味地黄汤:冯兴中等入选80名患者,按照证型分为肾阴虚组及非肾阴虚组,同时两组组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通过比较症状积分、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最后统计得出六味地黄汤降糖效果优于对照组和非肾阴虚组。桃红四物汤:通过54例病例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二甲双胍,对比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的疗效差异。
经统计表明对照组的餐后2h血糖下降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C0.05)且对照组临床症状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桃红四物汤治疗本病确有效。
除上述方剂外,临床试验也验证了许多方剂对本病的治疗意义,如葛根芩连汤、知柏地黄汤、温胆汤、参苓白术散、蕾朴夏苓汤、大柴胡汤等。
针对糖尿病的中药研究发掘出大批疗效确切的药物,相关研究表明如下药物对糖尿病的治疗均有积极的意义。
如黄芪、人参、山药、生地黄、绞股蓝、苦瓜、石斛、桑叶、黄连、天花粉、玉竹、黄精、白术、苍术、知母、黄柏、大黄、荷叶、莲子、山楂、补骨脂等。
随着对中药成分研究的深入,发掘出大量对糖尿病都展现出良好治疗效果的中药提取物。对比研宄黄连生物碱的各种不同成分。
发现小檗碱和黄连碱能明显降低小鼠空腹血糖值并改善糖耐量,且所提取的多种生物碱在治疗糖尿病中发挥协同作用。
探究枸杞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小鼠的效果,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糖尿病小鼠胰岛P细胞数目和细胞的形态特征,经过治疗发现不同剂量组的小鼠胰岛P细胞数目皆增加,受损细胞恢复。
表明中药枸杞具有降血糖、修复受损胰导细胞和促进胰导0细胞再生的功能。探究中药葛根的活性成分葛根素对P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
发现葛根素具有促进胰岛0细胞增殖、减少糖毒性对胰岛P细胞的伤害和增强胰岛0细胞的抗氧化能力等作用。
国内研究人员将穿心莲内酯与硫辛酸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穿心莲内酯衍生物AL-1,实验结果显示该衍生物具有显著降血糖的作用,并在降低胆固醇同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其对改善胰岛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糖尿病的病因,中医2000年前就已找到?《黄帝内经》详细记载
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我们写过很多,从对疾病的认识到对疾病发展进程治疗方法的探索,古代医药学家可谓是前赴后继苦心探索钻研,建树颇丰。今天我们就从糖尿病对应的消渴病起源一书——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谈起,看一下《黄帝内经》对于古代糖尿病的病因的认知。正是有了《黄帝内经》对于糖尿病的记载和描述,才给了后来的医学家们提供了独特的治疗思路和广阔的创新基础。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理论的奠基性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主要内容形成于战国,自秦汉以来代有补充,并在西汉中后期(约公元前一世纪)汇集成书。《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记载“消渴”之病名的古代文献,《黄帝内经》在糖尿病病名的描述上,除了消渴,还有消瘅,以及以病位命名的“脾瘅”“肺消”“鬲消”“消中”等。其中“脾瘅”“消渴”均首见于《素问·奇病论》。然而《黄帝内经》对于消渴的病名只有一处,更多的是运用的而“消瘅”,在《内经》中出现 17 次,这是消渴病所有异名中出现最频繁的名称,可见,《内经》是以消瘅为正名,消渴为异名,后世发展转化成以“消渴”为正统病名。
帝曰: “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而“消瘅”,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另外,《素问·气厥论》云: “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又云: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瘅成为消中”。
西医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而《内经》则认为消渴病的病因较为复杂,外感六淫,内伤积损,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等可能是引起消渴的病因。
五脏柔弱
也就是目前我们认为的体质原因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可能原因之一。《内经》已经认识到人体禀赋不足,是导致消渴病的重要先天因素。《灵枢·五变》云:“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数食肥甘
古人早就意识到饮食结构的变化、饮食不节制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可能原因。《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是说过食肥甘厚味,内伤脾胃,令人内热中满,内热炎上,故发为口渴嗌干,发为消渴。
情志不遂
这和西医说的情绪影响血糖波动认知相同。《灵枢·五变》中,黄帝问少俞何以五藏柔弱者易患消瘅,少俞回答说:“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肠,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情志不遂,郁怒蓄胸,血滞化热,发为消渴。
素体肥胖
《内经》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肥胖人易患糖尿病的文献。《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认为消瘅(糖尿病)、仆击(脑血管意外等)、偏枯(半身不遂)等疾病,都是肥胖的富贵之人所患疾病,因为这些人过食了太多的膏粱厚味。《内经》书中多处提及社会环境对疾病的影响,认为富贵之人易生消渴病,《素问·腹中论》说:“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
总的来说,《内经》认为消渴的发生与先天遗传体质及后天生活饮食起居失调所致胃热、痰湿、燥热体质密切相关,这样的观点放在现在依然是有诊治的指导意义,这也充分反应了中国古人卓越的智慧,两千年前在极度不发达的医学背景下,通过观察消渴表现从而探索发病原因,这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