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为什么糖尿病不能生孩子(为什么糖尿病不能吃稀饭却能吃干饭)

大众卫生报 0
文章目录:

风险增加28%!糖尿病妈妈生育的子女更易神经发育异常?湘雅研究揭秘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10日讯(通讯员 叶文睿 武海亮)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湘雅医院下丘脑垂体研究中心刘志雄教授、刘方琨副研究员团队,通过汇总全球202项研究数据,涉及5600万例妊娠数据,研究发现孕期患有糖尿病的母亲所生的后代患神经发育障碍的可能性增加28%。

近年来,全球孕妇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对母亲及其后代的健康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刘志雄教授团队基于大脑类器官模型的研究发现,母体高糖环境可能干扰正常神经干细胞的发育,导致子代出现神经发育异常。

基于此,团队进一步研究以全面评估孕妇患有糖尿病对儿童神经发育影响的风险,为母体高血糖对子代脑发育的潜在危害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该项研究汇总了全球202项研究的数据,涉及全球超过5600万例妊娠数据,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发生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孕期患有糖尿病的母亲所生的后代患神经发育障碍的可能性增加28%。具体到不同类型疾病的影响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风险增加25%,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风险增加30%,智力障碍的风险增加32%。该研究还发现,孕前已患糖尿病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比妊娠期才患糖尿病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神经发育障碍。此外,妊娠糖尿病持续时间较长或严重到需要药物治疗的情况也会增加风险。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孕妇患有糖尿病对后代神经发育的潜在危害,还为致力于改善母婴健康的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刘志雄教授这一研究成果,以“Association between maternal diabetes and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s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202 observational studies comprising 56.1 million pregnancies”(母体糖尿病与后代脑发育结局的关联:一项包含202项观察性研究和5610万妊娠数据的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发表在全球内分泌学与代谢领域顶刊《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IF=44.0)。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刘志雄教授、刘方琨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神经外科博士后叶文睿与麻醉科博士后罗聪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曾瑜副教授、湘雅二医院精神科黄兢副研究员、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博士生梁希松、文杰、吴颖华为重要共同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为第一单位和唯一通讯单位。

该项研究获得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纽约时报对该团队进行了专题采访,认为该研究“为孕期糖尿病危害提供了全面的证据”,并且“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英国路透社认为,该研究“强调了对有患糖尿病风险的女性提供医疗支持以及对其子女进行持续监测的重要性”。

糖尿病是怎么来的?分析上百名患者后,医生总结了这几点关键因素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糖尿病这病,听得多,看得多,得的人也越来越多。

可真问起来,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很多人其实说不上来。

医生分析了上百份病例,发现一个共同点:不少人都是忽略了生活中的“细节”,才一步步走向了糖尿病。这6个问题,咱们得好好说说。

吃得太好,反而出问题

糖尿病,和咱们吃的东西关系非常大。不少人年轻时能吃能喝,工作忙应酬多,三高食物不忌口,等到年纪一大,问题就来了。

白米饭、馒头、甜点、红烧肉、糖水水果吃得多,身体的胰岛素就跟不上,血糖自然越飙越高。

血糖升高,其实是身体在“求救”。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像钥匙一样,把血糖送进细胞里用掉。但高油、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吃得太多,时间一长,细胞不“听话”了,门关上了,胰岛素就白忙活。

这就叫“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用不上的时候,血糖只能堆在血液里,糖尿病也就慢慢出现了。

不爱动,身体越来越“懒”

不少人生活节奏快,下了班只想躺着,退休了也懒得动。可身体这东西就是“用进废退”,越不动,越容易出毛病。活动少,代谢慢,肌肉不工作,血糖也就用不掉了。

医生发现,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得糖尿病的概率明显更高。每天哪怕散散步、伸伸腿,肌肉动起来,血糖自然会跟着降下来。

特别是餐后30分钟的轻运动,对控制血糖效果特别好。

中医有句话叫“久卧伤气,久坐伤肉”。长时间不动,阳气就不生,脾气也就运化不动。人老腿先老,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想要血糖稳,咱们得多动动,让身体“活起来”。

心里憋着火,身体也跟着出问题

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很多人都低估了。生活中,总有人什么事都爱往心里搁,操心、烦闷、郁结,天天一肚子气。

医生分析发现,不少糖尿病人长期处于焦虑、紧张、压抑状态,这些情绪会让身体的激素系统乱套,让胰岛素功能变差。

有时候,不是药不管用,而是心没放松。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情绪平和,是控糖的重要一步。听听音乐、种种花草、约朋友聊聊天,心宽了,气顺了,血糖也能跟着稳下来。

老觉得“我还年轻”,体检查得太晚

糖尿病前期,其实没有太明显的症状。有人觉得口渴、尿多是天气热,有人觉得累是睡不好。等到开始掉体重、眼花、脚麻,已经是糖耐量出问题了。

医生在门诊看到太多病人,发现时已经发展成糖尿病,有的甚至合并了高血压、高血脂,肾功能也受影响。

早发现,早干预,病情就轻,花钱也少。可偏偏有很多人,觉得体检是“浪费钱”,等有症状才检查。

其实每年抽一次血、测个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也就几分钟的事儿。中老年人尤其要警惕,特别是家里有糖尿病史的,更要早预防、早筛查。

体重上去了,血糖跟着飙

胖,不只是外形问题,更是代谢问题。脂肪太多会让身体变得“抗拒”胰岛素,血糖自然就升了上去。特别是肚子上的脂肪,最容易影响胰岛素的工作。

医生发现,很多糖尿病人都属于“腹型肥胖”,人不一定很胖,但肚子大。腰围超标,基本就是糖尿病的“高风险”信号。

控制体重不是为了瘦,而是为了让身体运作更轻松。管住嘴,迈开腿,少吃多动,脂肪下去了,血糖也会跟着好转。

以为吃点药就万事大吉,不愿调生活

不少人一确诊糖尿病,就只想着吃药,吃完就不管不顾。生活方式还是老样子,饭照吃,酒照喝,活动还是没有。结果血糖怎么也降不下来,药越吃越多。

光靠药,控制不了糖尿病;药加上生活管理,效果才更长久。吃药是控制,调养才是根本。

饮食控制、运动坚持、情绪平衡、规律作息,哪一样都不能少。

中医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药只是“帮忙”,真正让身体恢复平衡的,是气血通畅、脾胃运化顺利。日子过得清淡一点,身体才能清爽一点。

血糖的稳定,靠的是一整套养法

要想血糖稳住,日常得下一点“细功夫”。不是一顿饭吃得好,而是天天吃得对;不是一次走一小时,而是天天能动起来。

吃饭讲规律,不要暴饮暴食。三餐定时,主食别太精细,可以加点糙米、燕麦、红豆这类粗粮,升糖慢、饱腹感强。少吃甜食、少喝饮料,不是不吃,而是得会吃。

每天动一动,不必追求剧烈。饭后散步20分钟、早晚做点舒展动作、练练太极或八段锦,都是对身体有益的方式。活动了,气血才能通,糖分才能代谢掉。

情绪也得调。不钻牛角尖,不跟自己较劲。气顺了,肝脾才能配合,身体的运作才能流畅。

糖尿病不是一朝一夕得的,也不是一招两式能治好的。它考验的是咱们对身体的用心。生活习惯一旦养成,血糖就能稳住,身体也就轻松了。

个体体质差异大,以上观点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立群. 糖尿病发病机制与生活方式因素相关性研究.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3, 31(4): 266-270.

【2】王艳. 糖尿病防治中的中医调养实践探讨.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 38(10): 1203-1206.

【3】李建宏. 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管理与早期干预研究. 中华全科医学, 2023, 21(6): 455-458.

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胎儿及婴儿的影响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指在怀孕期间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耐量异常。如果不加以控制,妊娠糖尿病对母婴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影响。

对母亲的影响:

1. 高血压和子痫前期:妊娠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妊娠高血压或子痫前期,这是一种严重的孕期并发症,可能危及母婴生命。

2. 剖宫产几率增加:由于胎儿过大,可能导致难产,从而增加剖宫产的几率。

3. 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在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4. 产后出血:由于妊娠糖尿病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对胎儿的影响:

1. 巨大儿:高血糖环境会促使胎儿过度生长,导致出生体重过大(通常超过4公斤),增加难产和剖宫产的风险。

2. 新生儿低血糖:胎儿出生后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因为他们在子宫内习惯了高血糖环境。

3. 黄疸和呼吸问题:妊娠糖尿病可能增加新生儿黄疸和呼吸问题的风险。

4. 先天性畸形:虽然较为罕见,但妊娠糖尿病可能增加胎儿先天性畸形的风险。

5. 儿童期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有妊娠糖尿病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在未来患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较高。

风险管理:

1. 饮食控制:合理的饮食计划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2. 定期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

3. 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药物治疗:如果饮食和运动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胰岛素或其他药物。

5. 定期产检:密切监测母婴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每位孕妈都应该了解妊娠糖尿病的风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管理和监测,以确保母婴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