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打胰岛素打多少(糖尿病打胰岛素多久打一次)

卫生院张医生 0
文章目录:

胰岛素加量有原则,盲目调整风险高

在糖尿病管理中,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利器”,但很多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时,会下意识想通过加量来解决问题。事实上,胰岛素加量并非“越多越好”,需遵循科学原则,否则可能引发低血糖、体重增加等风险。

一、胰岛素加量的核心前提:明确血糖升高的原因

加量前必须先找到血糖不达标的根源,避免盲目调整:

饮食因素:近期主食摄入过多、频繁吃甜食或零食,可能导致血糖波动,此时优先调整饮食更有效。

运动不足:长期缺乏运动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适当增加运动量或许比加量更关键。

药物因素:是否漏打胰岛素、注射剂量不足,或其他药物(如激素)影响了血糖。

应激状态:感冒、感染、手术等身体应激反应会使血糖升高,应激期过后血糖可能自然回落。

只有排除上述可逆因素,确认是胰岛素剂量不足导致的持续高血糖,才考虑加量。

二、胰岛素加量的3大基本原则

1. 小剂量起步,逐步调整

胰岛素加量需“循序渐进”,避免一次加量过多引发低血糖。

•普通患者每次加量建议不超过2-4单位;

•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更保守,每次加1-2单位;

•调整后观察2-3天,根据血糖变化再决定是否继续加量。

例如:某患者基础胰岛素原剂量为10单位,空腹血糖持续8-9mmol/L,可先加至12单位,监测3天空腹血糖,若仍不达标再考虑加至14单位。

2. 依据血糖值“精准”加量

不同时间点的血糖升高,对应调整的胰岛素类型不同:

空腹血糖高:优先调整基础胰岛素(如长效胰岛素);

餐后血糖高:侧重调整餐时胰岛素(如短效、速效胰岛素)或增加餐前剂量。

一般来说,当血糖超过目标值2-3mmol/L时,可考虑小剂量加量;若血糖显著升高(如超过13.9mmol/L),(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全科医生张新宝)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调整。

3. 警惕低血糖,备好应对措施

加量后需密切监测血糖,尤其是空腹和睡前血糖,一旦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进食含糖食物(如半杯果汁、1块方糖),并及时联系医生调整剂量。

三、这些情况禁止自行加量

胰岛素加量并非“自己说了算”,以下情况必须由医生评估:

•首次使用胰岛素或更换胰岛素类型时;

•合并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心脏病);

•近期有低血糖史或肝肾功能异常;

•处于特殊时期(如妊娠、手术前后)。

胰岛素的核心作用是“精准控糖”,而非“越多越安全”。遵循“小量调整、按需增加、密切监测”的原则,同时结合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管理,才能让血糖更平稳,减少并发症风险。控糖路上,耐心和科学同样重要。

糖尿病注射用胰岛素种类及代表药物

糖尿病注射用胰岛素一般按作用时间进行分类,其主要类型分速效、短效、中效、长效、超长效和预混胰岛素等6类,各类主要区分及代表药物见下表(代表药物不是打广告啊,主要是让糖友们在使用某种胰岛素时知道是哪种类型)。

· 速效/短效:控制餐后血糖。

· 中效/长效:提供基础胰岛素需求。

· 预混:简化注射方案(适合依从性差或需兼顾餐后/基础血糖的患者)。

但请糖友们注意,胰岛素注射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必须听医生的,不要私自选择注射啊!

类型

起效时间

峰值时间

持续时间

代表药物

速效

10-30分钟

0.5-2小时

3-5小时

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脯胰岛素(优泌乐)

短效

30-60分钟

2-4小时

5-8小时

普通胰岛素(RI)、人胰岛素(诺和灵R)

中效

1-3小时

4-12小时

12-18小时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如诺和灵N)

长效

2-4小时

无显著峰值

18-24小时

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地特胰岛素(诺和平)

超长效

1-2小时

无峰值

24-42小时

德谷胰岛素(Tresiba)

预混

胰岛素

双峰效应

根据混合比例

10-16小时

诺和锐30(速效 中效)、优泌乐25

打胰岛素,切记“2要2不要”,不注意的话,后果可能很严重!

很多人一听说“打胰岛素”,就条件反射地觉得是“大事”,甚至有点抗拒。胰岛素并不可怕,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怎么打、什么时候打、打多少,和打完之后该怎么照顾自己。

尤其是身边一些刚开始用胰岛素的朋友,更容易走进误区。这里就得强调一句:打胰岛素这件事,真的不是打一针那么简单,里面的门道多着呢。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说,打胰岛素要记住“2要2不要”。听起来像顺口溜,但背后都藏着实打实的风险和经验。一旦忽略,轻则血糖波动,重则低血糖昏迷、酮症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聊聊,这“2要2不要”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说第一个“要”——要按时按量注射。胰岛素不是感冒药,不是想吃就吃、想停就停,它替代的是身体本来应该自己分泌的激素。比如基础胰岛素,主要是控制一天中不吃饭的时候的血糖波动;而餐时胰岛素,主要是应对饭后血糖上升。

如果时间点不对,就像是雨来了才想找伞,已经晚了。有研究发现,基础胰岛素如果每天注射时间波动超过2小时,血糖波动范围会扩大30%以上。这不是数字游戏,而是真实的风险。

第二个“要”是要学会观察身体的反应。有些人打了胰岛素之后会觉得饿、发冷、出汗,这时候要警惕是不是低血糖了。尤其是老年人肾功能不太好的人,他们对低血糖的反应常常“不明显”,但危险性却更高。低血糖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

国际糖尿病联盟2024年的报告中指出,全球每年因低血糖住院的糖尿病患者超过150万人次,其中大多数是因为自己没有及时识别。身体是不会骗你的,和它“多聊天”,才知道哪里不对劲。

接下来说“不要”。第一个“不要”是不要随便调整剂量。有些人血糖一高就自己加量,血糖一低就自己减量,完全是凭感觉来,像在“开车不看仪表盘”。

其实胰岛素剂量的调整,是需要结合好几天的血糖趋势、饮食情况、活动量来判断的,不是看一天的血糖就能决定的。这就像是水龙头漏水,不是拧紧一点就完事了,要看是管子破了还是阀门松了。

第二个“不要”,是不要忽视注射部位和方法。很多人图省事,总往同一个部位扎,比如肚皮左边扎了好扎右边,明天接着左边,结果就出问题了。长此以往,容易形成“硬结”,也就是皮下组织被反复刺激后变硬,胰岛素吸收效率下降,剂量再多也白搭

有项2023年在《中华糖尿病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超过4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注射部位轮换不当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控糖效果。别小看这皮肤上的事,背后关系到的是整个血糖控制的稳定性。

除了这“2要2不要”,还有几个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也挺关键的。比如胰岛素的储存,不少人以为放冰箱就万无一失,其实不是。开封后的胰岛素常温避光保存是更合适的选择,尤其是在家里没有专用冷藏盒的情况下。放在冰箱冷藏室最里面的地方,可能会被冻坏,打了反而没效果。

再说说胰岛素打之前的准备。有些人打针前不洗手,手上汗水、油脂、还有细菌一大堆,针头一进去,感染风险就来了。每次用完的针头必须更换,不能反复使用。虽然看起来是个小事,但重复使用的针头容易变钝,扎起来更疼,还可能伤到皮下组织,慢慢就形成慢性炎症了。

饮食和打胰岛素的关系也别忽略。有些人吃饭时间不固定,今天吃早饭九点,明天十点半,胰岛素打的时间倒是准了,但血糖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胰岛素不是万能的“救火队”,它更像是提前安排好的“守门员”,只有在该上场的时候上场,才能拦得住“血糖球”。

再补充一个大家不太关注但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情绪对胰岛素效果的影响。当人长期焦虑、烦躁、压力大时,体内会分泌一种叫“应激激素”的物质,比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会让血糖升得更快、更高。

也就是说,哪怕你胰岛素打得再准,再规范,情绪不稳,血糖也难稳定。如果你最近总觉得胰岛素“没用了”,不妨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压力太大、睡不好觉。

最近的研究在胰岛素的改良上也有了不少新进展。比如2024年刚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一种“超长效胰岛素”,可以一周打一针,适合一些基础胰岛素需求稳定的人群。

虽然还没广泛推广,但预示着未来糖尿病管理会变得更便捷。不管技术多先进,基本功还是得打牢:按时、按量、观察、轮换。这些是永远绕不过去的。

说到底,打胰岛素不只是打针那么简单,而是一个长期、细致、需要“有心”的过程。它像是在跟身体谈一场终身合作的“协议”,不是你说了算,也不是它说了算,而是要彼此配合、互相尊重。打得好,生活质量不比别人差;打不好,小问题可能拖成大麻烦。

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正在注射胰岛素,不妨把今天这“2要2不要”当成个小口诀记住。生活中多花点心思去观察身体的变化,饮食和运动规律一点,心态也放松点。你会发现,胰岛素其实是个好帮手,不是负担。只要用得对,它能让你和糖尿病和平共处很多年。

参考文献:

[1]王敏,李志刚,周晓蓓.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2):989-993.
[2]国际糖尿病联盟.IDFDiabetesAtlas,10thedition.2024.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超长效胰岛素新药审评通过公告.2024年12月更新.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