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评分(糖尿病评分表)

医脉通内分泌科 0
文章目录:

算一算自己得几分?这张“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请收好 | 知识卡片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医脉通内分泌科推出“知识卡片”这一栏目,旨在将一些临床上疾病相关的知识点,用简单、易于保存的表格形式进行整理,以供临床医生利用零碎的时间温故学习,以期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

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滕卫平教授,现任主任委员赵家军教授、前任主任委员母义明教授等诸多专家共同完成的第6次针对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大陆地区的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约为1.298亿(其中男性7040万,女性5940万),此外,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更是高达35.2%。那么,如何识别糖尿病高风险人群,以便给予尽早干预呢?

利用“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 识别糖尿病高风险人群

推荐采用“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对糖尿病风险评估,该评分表的制定源自2007至2008年全国14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适用人群:20-74岁群体

评分解读:评分值的范围为0-51分,总分≥25分者属于高风险人群,应进行OGTT检查。

表1 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

参考资料:

[1]Zhou XH, Qiao Q,. Ji LN, et al. Non-Laboratory-Based Risk Assessment Algorithm for Un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Developed on a Nation-Wide Diabetes Survey[J]. Diabetes Care,2013,36:3944-395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

湘雅二医院开发糖尿病精准分型新方法,遗传风险评分助力临床诊断

#长沙头条##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智广教授、肖扬教授团队联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欧洲糖尿病学会会刊《Diabetologia》在线发表研究成果,开发出适用于中国人群糖尿病分型诊断的1型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模型(Chinese-specific Genetic Risk Score,简称C‑GRS),为糖尿病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工具。

A type 1 diabetes genetic risk score discriminates between type 1 diabetes and type 2 diabete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已经发表于《Diabetologia》

糖尿病是一种血糖水平升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疾病,患者体内产生降糖激素即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被免疫系统攻击破坏,从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要终身依赖外源胰岛素注射治疗。而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则是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治疗策略更为多样,且有接近一半的短病程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通过治疗得到有效缓解,即停药状态下血糖保持完全正常。

数据显示,有将近40%的成人起病1型糖尿病患者初诊时被误判为2型,未能及时给予胰岛素治疗,导致发生血糖控制不佳、酮症酸中毒风险增加,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团队前期研究发现,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三分之二为成人发病,不少存在超重、缓起等非典型特征。加之近年来肥胖的流行,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患上2型糖尿病,使传统基于年龄和BMI等临床表现的糖尿病分型方法逐渐“失灵”。此外,约四分之一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并不携带胰岛自身抗体,使诊断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探索新的糖尿病分型诊断标志物迫在眉睫。

由于遗传易感性是导致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因此,遗传风险评分可作为一种更能反映病因本质且更稳定的疾病识别和辅助分型工具,在欧美人群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中国人群的遗传背景存在显著差异,针对中国人群的本土化研究长期“空白”。

为解决上述难题,研究团队基于前期建立的队列中超2000例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1000例2型糖尿病和3000例对照的基因组数据,构建出针对中国人群的CGRS模型。该研究不仅成功复现了部分已知的风险位点,还发现了一些在中国人群中可能更为关键的新型遗传信号,尤其是在HLA区域识别出更具代表性的SNP标记。在独立人群中验证显示,C‑GRS在中国人群中分型判别能力优于欧美模型,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

目前,该评分已在香港超过2万例糖尿病患者队列中完成验证,后续还将在全国80余家三甲医院招募3000名新诊断患者,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初步数据显示,CGRS可使每100名患者中多识别出20至40位1型糖尿病个体。

未来,这项技术还有望用于识别可能发展为1型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并预测其风险程度。在英国,类似的检测工具已面向公众提供,用于风险筛查。研究团队也计划将该工具与环境因素变量相结合构建效能更完美的综合预测分型模型,为我国糖尿病精准诊疗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该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大慢病”项目(2023ZD0507300,2023ZD0508200)支持。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胡婧宜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糖尿病患者到底是1型还是2型?湘雅二院推出新的分型诊断方法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石梦竹)“当一名糖尿病患者走进门诊,他到底罹患的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6月26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构建出可用于糖尿病分型诊断的中国人群遗传风险评分(简称C-GRS)。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欧洲糖尿病会刊《Diabetologia》。

“不同的病因分型,对应着截然不同的诊疗路径。糖尿病患者的精准分型,一直困扰着临床。”6月26日,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周智广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临床上,传统基于年龄和BMI等临床表现的分型方法正在“失灵”。

6月26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中国人群遗传风险评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欧洲糖尿病会刊《Diabetologia》。受访者供图

根据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团队进行的前期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近2/3是成人发病,约1/6合并超重或肥胖,且有约1/6并非急性起病。约1/4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并不携带胰岛自身抗体,进一步加大诊断难度。同时,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由于肥胖等原因患上2型糖尿病,“这些‘非典型’患者处在分型的‘灰色区域’,也是最易发生误诊的群体。”周智广说。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肖扬表示,目前一些“遗传风险评分(GRS)”大多来自欧洲人群,但其遗传背景与中国人存在一定差异,欧洲构建的风险位点在中国人群中可能并不敏感,甚至失去作用。对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决定从基因切入,打造一套本土化的遗传“解锁工具”。

据介绍,该项目基于超过2000例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10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200例对照样本,系统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识别出多个与1型糖尿病高度相关的SNP位点。根据这些数据,团队构建出服务于本土的中国人群1型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C-GRS)。

目前,C-GRS已在香港中文大学超2万例糖尿病队列中成功完成验证。结果显示,该工具能够显著提高对糖尿病类型的判别能力。每100名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40人可因应用该工具而获得更为准确的分型判断,“研究团队将牵头全国80余家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临床多中心研究,计划纳入超过3000名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肖扬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