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糖尿病(idf糖尿病2019)
你真的了解糖尿病吗?这些人一定要小心了
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降糖就得少吃主食?糖尿病是富贵病很难预防?降糖药选贵的准没错?只要吃上了降糖药就等于进入保险箱……诸如此类的流言您中招了吗?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高达1.1亿,患病率10.9%,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国家。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请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主任医师为您科普糖尿病的那些事儿,带您走出“甜蜜误区”。
糖尿病画像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此外,患者还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作用能力下降。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引发诸多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主要可以总结为胰岛素分泌的缺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截至目前,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换言之,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作用下降的机制还未被完全揭示,其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等。
得糖尿病和吃糖有关系吗?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或主食太多,事实当真如此吗?非也。
其实是高脂等高热卡食物吃太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所致。因此,盲目地减少乃至不吃主食,改吃蔬菜加肉类的饮食方式是不均衡、不正确的。总体来看,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
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答案振奋人心:可以预防。
一级预防:中国的大庆研究是世界糖尿病一级预防的第一个随机临床试验,与芬兰的DPS研究和美国的DDP研究共同被誉为“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里程碑”。上述研究证实,生活方式的干预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健康饮食和保持运动。糖尿病高危人群应管住嘴、迈开腿,尽可能延缓发病,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二级预防:对已经发病的患者,密切监测血糖,规律就诊,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三级预防:对已患糖尿病且病程较长以及出现了并发症的患者,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延缓并发症进程,减轻致残致死的风险。
糖尿病症状与早发现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口干喝水多、多尿和吃得多,“一少”主要指体重下降、体力匮乏。1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更为明显,而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起病隐匿且症状不典型,所以经常在很偶然的契机下才能捕获“漏网之鱼”确诊糖尿病,例如单位体检查血糖发现异常,用眼时视物模糊才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经常皮肤瘙痒经过验血才发现血糖高,发现伤口愈合困难才联想到是不是得糖尿病等等。
原则上,专家建议40岁以上,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积极参与筛查。如果通过家庭血糖检测仪发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糖耐量测试等来确诊是否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不良影响
糖尿病的发现不容易,发现后若不注意控制血糖,则会引发更多不良后果与并发症,从头到脚来列举:脑血管病变的几率增加、眼底病变乃至致盲风险高、心脏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升高、肾病和尿毒症发病率提升、周围神经病变增多、糖尿病足、坏疽和截肢的风险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需要综合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仅靠某一种方案就能实现。综合治疗的基础是饮食(三餐定时、少食多餐、总量控制)和运动,其次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合适的药物,此外还需长期监测血糖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和自律能力也必不可少。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误区
误区1:经常有财大气粗的患者向大夫“点菜”:“给我来个最贵的药,贵有贵的道理嘛!”专家提示您,判断降糖药好坏的标准主要在于有效(个体化)、毒副作用低(安全性高)、质优价廉和使用方便等。
误区2:还有盲目的患者经常向大夫“建言献策”:“老张的血糖比我高多了,他吃某某药效果不错,您给我也开点吧!”专家提示,用药事关生命安危,请您务必听取医生意见,结合自身病情合理用药。即便是在用药后,医生也会进行长期观察,并根据病情波动进行用药评估并酌情调整。
误区3:有的患者自以为“久病成良医”,吃上降糖药后就以为进入保险箱,常年不复查不随诊,殊不知这其中也暗藏隐患。随着医学科技的日新月异,药物机制和作用机理也与时俱进,请您一定要定期找专科大夫随诊复查、评估病情并调整用药。
专家提示:我国著名糖尿病学专家,我院内分泌科向红丁教授曾提出用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和监测这“五驾马车”来防治糖尿病。在国际上,关于糖尿病的防治也始终离不开这“五驾马车”的范畴。糖友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掌握方法,严格实践,做好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哦!
来源:协和医生说(ID:pumchdoctor)
作者:肖新华
监制:何莉
编辑:陈子夏、李永锡
实习:逯冰清、雷雯雯
走出“甜蜜误区”!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报告: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 牟昊琨 杨月 实习记者 张筠哲)近日,由中国城市报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健康城市蓝皮书《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2)》《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2)》,报告中指出,糖尿病已成为日趋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糖尿病患病率提升最快的国家之一,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约有5.37亿的患者。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41亿人,发病率高达12.8%,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尽管糖尿病的管理还面临很多挑战,但专家表示,糖尿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疾病,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课题组认为,有效地防范糖尿病的发生并做好管理,一定要贯彻“三级预防”的方针。一级预防指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提高社区人群整体的糖尿病防治意识;二级预防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出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健康干预等,并加以规范化管理,使他们的病情得以控制;三级预防是全面控制Ⅱ型糖尿病,预防其并发症导致的残疾或早亡,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同时,报告建议,有潜在糖尿病患病风险人群需注意:从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饮食上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的不良习惯;注重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控制体重,BMI在24或以下;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严格限酒。
据了解,为了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糖尿病综合管理能力,改善居民健康。“城市改变糖尿病”项目自2014年进入中国,天津、上海、厦门、杭州、北京、重庆等6个城市先后加入其中。项目旨在从城市角度对糖尿病的管理进行思考并行动,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糖尿病综合管理能力,从而改善居民健康状况。2017年,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将“城市改变糖尿病”列为专题,全国77个城市的98个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参与行动。在各级政府支持下,项目运用国际合作与区域资源优势,促进相关部门多方协作,助力基层糖尿病诊疗及管理能力、城市居民健康素养及糖尿病患者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也为中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此外,健康城市蓝皮书《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2)》还聚焦“十四五”初期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效果,立足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健康产业、健康人群等健康中国战略布局中的六大领域,从城乡绿地、城市交通、慢病管理、老年康养、癌症防控、健康传播、医联体改革等多个角度,在全国范围发掘健康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
健康城市建设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2020年全国健康城市评价结果显示,参评城市有27项评价指标高于同期或近期全国水平,有26项评价指标已经超过国家2020年目标值,参评城市的健康城市综合指数得分稳步上升,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城市的比例从6%提升到23%,中等水平城市的比例从61%提升到71%。总体而言,参评城市健康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但全国工作发展不平衡且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课题组建议,当前,各地应切实把健康城市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抓手,坚持健康促进和预防为主策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从治理健康影响因素入手,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面提升健康治理水平。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应加强对健康城市建设的研究,特别是针对重点健康问题应对、群众动员和参与、健康城市建设效果评价等方面。
来源:中国青年网
糖尿病防治需要全民参与
当前,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第9版《全球糖尿病地图》,2019年全球约4.63亿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将有7亿人患有糖尿病。值得注意的是,79%的糖尿病患者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2019年全球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医疗保健支出达到7600亿美元,占全球卫生总支出的10%。
肥胖控制得不好,糖尿病预防就是空话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1.2%。糖尿病的知晓率(36.5%)、治疗率(32.2%)和控制率(49.2%)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2020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肥胖控制得不好,糖尿病的预防就是一句空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表示,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大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建立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途径。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慢性病的防治是关键。”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指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针对这一战略,我们要大力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推动大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一场全民参与的健康革命。”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将会引起慢性并发症
“100年来,糖尿病治疗取得了重大创新和成就。然而,患者在日常管理糖尿病方面仍然面临重大挑战。”纪立农表示,糖尿病的管理较为复杂,尤其在病程发展到晚期以及存在合并症的情况下,它涉及很多决策,血糖监测、根据血糖监测进行剂量决策、剂量决策之后如何落实等,这里不但有医生的因素,也有患者的因素。
“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如胰岛素认知、生活管理、注射问题、不良反应与方案复杂等,导致中国患者胰岛素治疗起始普遍偏晚。”纪立农介绍,很多患者在血糖控制不理想、口服药已经无药可用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到10%的时候才开始用胰岛素,这导致糖尿病的规范治疗明显延缓。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7%的时候,口服药治疗不达标就开始使用胰岛素,会使患者暴露在高血糖时间大大缩短,这样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将会引起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增加医疗费用。”纪立农表示,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沉重,慢性并发症是主要原因。据统计,如果每100万中国糖尿病患者提早5年获得规范治疗,无论是及时接受胰岛素治疗还是及时接受其他治疗,只要按照指南,不达标的时候开始对治疗进行强化,可以节约并发症治疗费用约37亿元。
“胰岛素的花费并不比口服药贵,且已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及早起始胰岛素治疗将带来更好的健康获益。”纪立农表示,虽然及时使用一些药物导致用药数量和用药时长增多,但是用药上的花费远远低于治疗并发症的花费。
努力让糖尿病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100年前,确诊糖尿病相当于给病人判了死刑,胰岛素的发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开启了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旅程。
100年来胰岛素不断升级换代,对此,纪立农表示,每一代胰岛素都试图为糖尿病患者带来自由和灵活性,并减少导致低血糖的风险。在获得理想的胰岛素、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的道路上,每项进步都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早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与此同时,胰岛素给药装置经历了从机械到数字化、智能化的变革,帮助糖尿病患者优化了用药体验,使糖尿病的管理更简单、更安全。
“虽然糖尿病现在还无法根治,但我们希望糖尿病患者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不受日常注射、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困扰。”纪立农表示,这需要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监测和有效治疗,开发新的糖尿病数字化工具和治疗技术,简化糖尿病管理,“现在有很多新药物可以明显减少心脑血管疾病、肾病、心衰发生的风险,还有越来越好的胰岛素,比如一周注射一次的胰岛素正在研发,这样能极大地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让病人治疗起来更轻松。”
纪立农呼吁大家共同携手,通过政策、家庭环境、社区糖尿病管理以及医院糖尿病诊疗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做好健康管理,使糖尿病患者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王美华)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