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能吃猪肝(糖尿病人能吃猪肝?)
医生告诫:若是确诊了糖尿病,这5物马上停止食用,不要害了自己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以为无糖饮料对糖尿病患者无害,怎么会对我健康有影响?”
一位糖尿病患者在医院的门诊时发出疑问。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喝“无糖”甜味剂饮料,认为这是一种低卡且不会引发血糖波动的替代品,结果没想到,自己的糖尿病依然在不断恶化。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误解,认为无糖的甜味剂饮品就可以放心食用,但实际上,糖尿病患者应该避免一些食物,哪怕它们表面上看起来是“健康”的选择。
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佳引发的代谢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血糖难以得到有效调控,长期处于过高状态会损害多个器官,尤其是心血管、肾脏和眼睛。
而糖尿病的控制,最关键的一环便是饮食,合理的饮食习惯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出现,还能帮助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日常饮食中的某些食物虽然在外表上看起来很“健康”,但其实却是糖尿病患者的“隐形杀手”,无形中加重了血糖控制的难度。
糖尿病患者常常会选择无糖甜味剂饮品来代替普通的含糖饮料,认为它们既能满足口感,又不会引起血糖波动。
市面上许多饮品标榜“零糖”或“无糖”,而使用的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甜蜜素、三氯蔗糖等,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
然而,医生指出,虽然这些甜味剂不会直接导致血糖升高,但它们对糖尿病患者的代谢依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
研究发现,长期摄入这些甜味剂可能会干扰身体对正常食物的糖代谢反应,甚至可能通过激发食欲、改变肠道菌群等途径间接影响体重和血糖控制。
更严重的是,有些研究指出,甜味剂可能会增加对甜食的渴望,使糖尿病患者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摄入更多的糖分或热量,从而加重病情。
因此,即使是无糖饮品,糖尿病患者也应当谨慎选择,并避免过量饮用。
年糕,尤其是炸年糕,常常在节庆或者聚会时成为大家的美食选择,虽然年糕本身没有太多糖分,但炸制过程中的油脂增加了其热量和脂肪含量。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炸年糕所含的高脂肪和高热量成分,会对胰岛的功能造成很大的负担。
长期食用油腻食品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可能加剧胰岛素抵抗,使得血糖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高脂肪食物通过改变脂肪的代谢,可能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进而诱发脂肪肝,进一步损害胰岛功能,加剧糖尿病症状。
油炸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同样会危害血管健康,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上升,所以,尽管年糕是传统美食,糖尿病患者也不能多吃,特别是炸年糕更要注意。
猪肝作为一种富含铁质和维生素A的食物,许多人认为它对健康非常有益,尤其是对于贫血患者,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猪肝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食物。
猪肝含有丰富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每100克猪肝大约含有400毫克胆固醇。
长期大量摄取胆固醇和饱和脂肪,会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的含量升高,进而加重动脉硬化,让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有所增加。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脂的问题,而猪肝的高胆固醇含量会加剧这种情况。
此外,猪肝的铁含量虽然丰富,但对于已经存在铁过载的糖尿病患者,过量摄入猪肝可能导致体内铁元素的积聚,从而增加肝脏的负担。
因此,尽管猪肝是营养丰富的食物,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或控制食用。
粽子是传统节日中的经典美食,尤其在端午节期间,很多人喜欢食用,粽子的馅料多种多样,有肉粽、蛋黄粽、豆沙粽等,外面包裹着糯米。
然而,糯米的糖分含量较高,且富含淀粉,食用后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尤其是含有肉类、蛋黄等高脂肪馅料的粽子,更是糖尿病患者的禁忌食物。
高脂肪食物会加剧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控制更加困难,过量食用粽子,特别是在糖尿病患者控制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血糖波动,甚至引发高血糖、糖尿病并发症等问题。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在节庆期间暴饮暴食,尤其是避免过量食用粽子这类高糖高脂的食物。
榴莲被誉为“水果之王”,其浓烈的气味和丰富的口感深受喜爱。
然而,榴莲作为一种热带水果,糖分含量非常高,每100克榴莲约含有27克糖分,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榴莲的高糖分可能导致血糖水平剧烈波动,增加胰岛的负担。
虽说榴莲里有一定的营养,像膳食纤维、维生素 C 和钾之类的,但它糖分高、热量大的特点,还是让它成了糖尿病患者的 “禁忌水果”。
糖尿病患者要是经常吃榴莲,不仅可能让血糖升高,还可能引发脂肪肝、高血糖并发症等问题,为了防止这些健康隐患,他们应该避免吃榴莲,尤其要控制好食用量。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需要特别小心某些看似无害的食物。
无糖甜味剂饮品、炸年糕、猪肝、粽子和榴莲等食物,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加剧病情,增加血糖波动,甚至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这些食物的摄入,并注重平衡膳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管理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只有做到饮食科学、合理,糖尿病患者才能有效避免病情恶化,确保身体健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患者要避免吃的食物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丛媛.应用食物升糖指数为糖尿患者做饮食指导,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0-11-25
什么是肝源性糖尿病?为什么多肝不好的人,通常血糖也很高?
人到中年,身子像旧机器,哪儿松了点、锈了点,很快就能感受到。最近门诊上碰到好几个病人,肝功能不好,血糖也跟着飙上去了。有人纳闷:我又不是老吃甜的,咋血糖还这么高?其实,问题就藏在肝脏这个“沉默的老实人”身上。
肝脏在身体里不像胃有声音,不像关节有响动,它没啥“存在感”。但它一旦出问题,血糖就可能跟着“闹情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肝源性糖尿病。
说白了,这种糖尿病不是从胰腺“发家”的,而是肝脏“惹的祸”。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肝脏一旦积劳成疾,身体里的“糖分账本”就会失控,血糖就像水管破了口,怎么堵也堵不住。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吃得多、胖得快、胰岛素不够用。其实不全是。门诊上有些病人又不胖,饭量也一般,结果肝功能一查,“脂肪肝”“肝硬化”一串冒出来,血糖也早就过了线。
这类病人有个共性:肝功能不正常,血糖又高,胰岛素用着也不灵。医生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的2型糖尿病,这是肝脏在“倒账”——身体里储存糖、放糖、控糖的“总管家”失职了。
要说肝脏,它是个大忙人——白天合成糖,晚上分解糖,像个账房先生,把一天的收入支出记得明明白白。但一旦它出问题,比如被脂肪“包围”、被病毒“折腾”、被酒精“泡坏”,它的“算盘”就打不准了。
正常的肝脏能把吃进去的糖分“存起来”,等饿的时候慢慢释放。可肝脏一出毛病,它不是乱存,就是乱撒糖。身体明明不缺糖,它偏偏“撒手放糖”,血糖一高就是几个小时下不来。
特别是脂肪肝,就像肝脏里塞了层厚厚的油纸,糖分进不去,胰岛素也进不来,胰岛素就像拿着钥匙却开不了门,糖只能在血液里“打转转”,血糖越转越高。
肝硬化更麻烦,它让肝脏“缩水变硬”,功能大打折扣。糖代谢这事儿,就像让一位八十岁老爷爷去搬砖,心有余而力不足。糖分扔回血液,胰岛素也不听使唤,整套系统就崩了。
很多人以为,控制糖就是少吃甜、少吃饭。但肝源性糖尿病不是这么简单。它的“元凶”是肝脏,肝要是不好,再怎么节食也难管住血糖。这就是为啥很多肝病患者,血糖控制特别吃力。
还有人一看血糖高,就赶紧吃降糖药。可要知道,有些降糖药是靠肝脏代谢的,肝功能不好的人一用,反而容易出问题。就像让一个已经病倒的工人去搬重物,非但干不了活,还容易出事故。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判断自己是不是“肝源性糖尿病”?有一些线索可以参考:比如以前血糖正常,突然升高,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脂肪肝、肝区不适;或者胰岛素用了不少,血糖还是降不下来。
这时候,不能光盯着血糖看,得回头查一查肝功能、肝脏影像,看看“幕后黑手”是不是肝脏出了问题。很多时候,一查吓一跳——原来不是糖的问题,是肝先坏了。
不少人一听肝不好,就开始“进补”、“护肝片”上桌,其实大可不必。关键是调整生活方式,别再给肝脏添乱。肝是个“怕热闹”的器官,越清静它越好。
饮食方面,要清淡、均衡。少油、少糖、少酒是底线。特别是酒,哪怕一小口,对肝脏都是“火上浇油”。脂肪肝的人,别拿无糖饮料当挡箭牌,太多添加剂照样伤肝。
运动方面,动作不求猛,但要规律。每天三十分钟快走、慢跑、太极、广场舞都可以。动起来,肝脏才有“动力”代谢脂肪,血糖也不会“卡壳”。
心理上也要放松,不焦虑、不熬夜、不生闷气。肝是“情绪的晴雨表”,心里堵得慌,肝脏就“火气上头”,糖代谢也会紊乱。
还有一点要记住:不要迷信“保肝药”“排毒茶”,很多所谓“养肝”的东西,反而增加肝脏负担。肝脏修复靠的是时间和生活方式,不是速成药。
很多中老年人有个误区:一看到血糖高就吓坏了,天天扎手指、猛控饮食,结果越控越低,整天头晕眼花。其实肝源性糖尿病不适合“一刀切”的控制法,需要个性化管理,不能盲从。
正确的做法是,定期查血糖和肝功能,听医生建议,科学安排饮食和运动,逐步调整,不急不躁。就像养一盆花,不能猛浇水,也不能断水断光,要慢慢调理,才能长久。
肝脏是“身体的大仓库”,血糖是每天的“粮票账单”。仓库坏了,账单自然乱套。要想血糖平稳,必须先把仓库修好。这才是从根上解决问题。
说到底,肝源性糖尿病不是“糖”的问题,而是“肝”的信号。它提醒我们,是时候换一种方式对待自己的身体了。别等肝脏“罢工”了,才想起它的重要。
照顾好肝脏,就是给血糖多一层保障。养肝护糖,双管齐下,身体才稳如老树根,扎得深,站得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晓云, 胡大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16(05):321-325.
[2]刘建军, 王文君. 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管理策略[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43(09):711-715.
[3]张丽, 陈志刚. 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机制研究[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4,32(04):245-249.
糖尿病人吃肉:4种肉坚决不吃,这种肉要多吃,血糖好享受美味
►
本文1877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2岁,被确诊糖尿病已经五年了。平时饮食控制得还不错,但每次家里炒肉、煮火锅,她总是忍不住多夹几筷子。后来血糖一波动,家人就怪她“嘴馋”。但其实,糖尿病人并不是不能吃肉,而是要会吃肉。
很多人以为得了糖尿病就要全素食,这其实是误区。肉类不仅是优质蛋白的来源,还含有铁、锌、维生素B12等营养素,对身体很重要。关键在于选对肉、吃对量、做对菜。
那糖尿病人到底能不能吃肉?哪些肉是血糖的“天敌”?哪种肉反而能帮忙稳住血糖?今天就来说个明白。
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血糖控制不稳。而肉类中有些含有大量饱和脂肪、胆固醇甚至添加剂,吃多了不仅升血糖,还会拉高血脂、加重胰岛素抵抗,对糖尿病人非常不友好。
但也别一刀切。肉类的种类很多,有害健康的是某几种,不是所有肉都一票否决。
二、这4种肉,糖尿病人要坚决少碰1.加工肉类:火腿、香肠、腊肉
这类肉看起来方便,味道也香,但里头的问题最大。含有大量亚硝酸盐、防腐剂和钠盐,对血管极不友好。研究发现,加工肉摄入越多,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越高。
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糖尿病人应限制摄入高盐、高脂加工食品。
2.肥肉、五花肉、动物皮
这类肉脂肪含量高,以饱和脂肪为主,吃多了容易导致血脂升高、体重增加,加重胰岛素抵抗,让血糖更难控制。
别以为“炖得烂就好吸收”,脂肪不会因为煮久了就变健康。
3.烧烤、油炸肉类
高温油炸不仅破坏肉中的营养,还会产生有害物质如丙烯酰胺和反式脂肪酸,这些物质会诱发慢性炎症,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烧烤用的调料多、糖分高,酱香十足但对血糖极不友好。
4.内脏类:肝、肠、脑花
虽然是“下水”,但这类肉胆固醇含量极高,100g猪肝胆固醇高达400mg,远超糖尿病人每日推荐摄入量(<300mg)。长期食用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对糖尿病患者极不利。
说到“该吃哪种肉”,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鸡胸肉,其实还有一种肉对糖尿病人特别友好——鱼肉,尤其是深海鱼。
深海鱼如三文鱼、金枪鱼、鲭鱼、鳕鱼等,富含优质蛋白和Omega-3脂肪酸,不光热量低,还能抗炎、保护血管、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糖尿病人每周吃鱼23次,每次100150克为宜。
而且鱼肉烹饪方式简单,清蒸、水煮、炖汤都好吃,少油少盐,血糖也稳得住。
1. 每天摄入量要控制
糖尿病人每日摄入的动物性蛋白控制在40~75克之间(相当于瘦肉100~150克)。别因为是“好肉”就放开吃,摄入过多依然会导致热量超标。
可以用“一掌心”法则:每餐肉类控制在自己手掌心大小以内,基本就不会超标。
2. 优先选择瘦肉部位
如鸡胸肉、鸭胸肉、瘦牛肉、瘦猪里脊等,这些部位脂肪含量低,蛋白质高,饱腹感强,既能满足口感又不升糖。
记住,去皮是关键。鸡翅、鸡腿不去皮,脂肪含量翻倍。
3. 烹饪方式决定血糖走向
推荐:清蒸、水煮、炖、煮汤。
避免:煎、炸、烧烤、油焖。
调味上少盐少糖,尽量用天然香料提味,比如姜、蒜、胡椒、柠檬等。这样既保留了肉的鲜美,又不会让血糖飙升。
很多糖友习惯晚上吃顿“硬菜”,其实这样做最容易导致夜间血糖升高,第二天空腹血糖也控制不住。
建议中午吃肉为主,晚餐以蔬菜、豆制品为主。如果晚上吃肉,一定要控制量,并搭配足够的膳食纤维。
肉不是单独吃的,搭配蔬菜才能稳血糖。
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速度,还能增加饱腹感,减少对主食和肉的依赖。
每顿饭保证蔬菜是肉的2倍以上,尤其推荐绿叶蔬菜、菌菇类、瓜果类。
很多人把糖尿病饮食看成“苦行僧”式的忍耐,其实掌握科学吃法后,糖友一样可以吃得香、吃得稳、吃得健康。
吃肉不是洪水猛兽,关键看吃什么肉、怎么吃、吃多少。只要掌握好这些技巧,糖尿病人也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把血糖稳稳拿捏住。
控制饮食不是牺牲生活,而是换一种方式活得更久、更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 王增武.《糖尿病患者膳食管理中的误区与对策》.《实用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19卷第1期
[4] 胡文涛.《糖尿病患者吃肉的饮食建议》.《健康生活》2022年第7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