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晚上出汗 糖尿病(晚上出汗是糖尿病吗)

老徐医学科普 0
文章目录:

夜间出汗,或是糖尿病预警?出现这5大症状,请尽快进行筛查!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妈最近晚上老是出汗,汗湿了睡衣还得起来擦身子,她白天看着挺正常的,血压也不高,就是老说有点乏力,你说会不会是血糖有问题?”

一个四十多岁男子挤在门诊走廊,边说边看着挂号单,脸上带着一点不安。

这种症状听上去不重,不疼不痒,但听懂的人会马上意识到,夜间出汗其实是个不该忽视的信号。

出汗不总是因为热。人在夜里入睡后,交感神经逐渐被抑制,进入副交感主导状态。

如果这时候出现大量出汗,说明身体在夜间产生了某种应激反应。

这个反应不一定是情绪相关,更多时候来自内分泌或者代谢紊乱。

尤其是反复的夜间出汗,持续超过两周,就不能用“天热”“盖多了”这些理由解释。

临床数据显示,血糖波动是导致夜间出汗的常见原因之一。

人在睡眠中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身体会通过释放肾上腺素来刺激升糖激素分泌,这个过程伴随心率加快、出汗增加,有些人还会在睡梦中惊醒。

这种低血糖反应常出现在餐后高峰后长时间不进食的人身上,尤其是晚餐过少、睡前未摄入碳水的人。

如果胰岛功能不稳、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夜间容易出现血糖不稳定的波动。

但夜间出汗不只是低血糖,有时也是高血糖早期的表现。

很多2型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在入睡后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状态,基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汗腺活性增强。

这类人群即使空腹血糖还在6.0以下,但实际体内胰岛素抵抗已经开始加重。

这种状态容易被忽略,因为没有典型症状,但如果结合下面这些信号同时出现,那就说明问题已经到了该筛查的阶段。

第一个是体重波动。

不是一点点,而是几公斤的上下波动,可能短时间内体重下降,也可能无缘由地上升,但体型变化和饮食摄入对不上。

这种现象多见于胰岛素作用不稳定时,糖分不能正常进入细胞,只能通过其他路径代谢。

特别是肌肉量减少但脂肪增加,说明代谢模式已经改变。

身体在偷偷切换能量获取方式,而不是主动减肥或运动造成的变化。

第二个是反复疲劳。不是熬夜之后的疲乏,而是一种起床后依然没恢复的倦感。

无论睡多久都觉得不够,白天不专注、容易犯困,有时候伴有眼花、注意力不集中。

这种状态和葡萄糖利用效率有关。细胞不能高效吸收血糖时,大脑供能下降,神经系统进入“省电模式”。

长期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的反应速度和情绪调节能力都会变慢。

第三个是口渴增加但喝水无效。有些人发现自己一天要喝掉2000毫升以上的水,但仍然感觉口干。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高渗透状态。血糖水平上升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肾脏排水增加,体内水分快速流失。

即便喝水,也很快通过尿液排出。这种口渴感不随喝水多少而缓解,是代谢性脱水的表现,不是单纯水分不足。

第四个是皮肤小面积瘙痒或出现色素沉着。

血糖波动会影响皮肤的神经末梢,导致感觉异常。

有些人会觉得皮肤某块区域持续刺痒,没有明确红疹或疮面,也没有抓痕,但就是反复痒。

还有人出现脖子后、腋下、腹股沟色素加深、皮肤变粗,这种情况被称为黑棘皮症,是胰岛素抵抗常见的外在表现。

虽然不痛不痒,但几乎可以看作代谢问题外露的信号。

第五个是饭后嗜睡明显。

饭后一小时内出现犯困、头重、意识模糊、注意力不集中这些反应,说明餐后血糖上升速度过快。

血糖快速升高后再快速下降,会带来这种“先兴奋后疲惫”的状态。

这种波动会让胰岛功能受到持续性压力,是2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有数据表明,餐后两小时血糖超过8.0 mmol/L,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也属于糖耐量异常,长远看有很高概率发展为糖尿病。

这些看起来杂乱的表现,其实都指向同一个问题:身体的代谢控制机制出了偏差。

糖尿病不是某天突然出现的,而是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里,胰岛素作用逐渐失效、身体代偿能力下降才形成的。

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体内早就出现了“亚健康状态”,而这种状态被称为糖尿病前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大规模人群调查发现,中国成年人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35%。

这个数字意味着,每三个成人中就有一个处于高风险阶段。

而这些人中,知道自己身体状态的人不到三成,大多数都以为自己“只是累”“上火了”“老了”。

没有人去筛查,也没人关注早期信号。更关键的是,这个阶段如果被发现,是可以逆转的。

多个研究明确指出,糖尿病前期通过饮食调整、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改善睡眠、维持情绪稳定,至少有50%以上的概率可以恢复正常代谢。

美国糖尿病防控项目(DPP)的一项跟踪研究显示,干预3年后,原本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超过58%未发展为糖尿病。

这个阶段正是最容易扭转的时候。而在所有筛查方式中,最基础也最有效的,是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

空腹血糖反映的是瞬时状态,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近三个月的平均水平。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5.7%~6.4%之间,就属于糖尿病前期。

如果同时伴有其他代谢异常,比如血压、血脂偏高,那进展风险更大。这时候还不去做筛查,是在错过窗口期。

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症状,而是这些轻微的信号被当作生活中的常态忽略掉了。

夜间出汗、饭后犯困、体重变化、皮肤异常、持续口渴,这些零散变化不一定让人直接想到糖尿病,但它们背后是身体调节机制正在失衡。

真正的糖尿病,从来不是突然确诊的,而是在一次次忽略中悄悄形成的。

那一个问题也浮现出来——如果一个人糖化血红蛋白在5.6%,空腹血糖5.3 mmol/L,餐后血糖7.8 mmol/L,

看起来都在“正常”边缘,但又有夜间出汗、口渴、犯困这些表现,是不是已经进入高风险状态,是否应该提前干预?

答案是明确的。即便所有血糖指标都未达到异常标准,但只要身体表现出不协调状态,就说明内分泌平衡已经被打破。

这时候不是等指标“超线”再动手,而是立刻建立生活干预策略。

饮食控制不是节食,而是稳定碳水;运动不是剧烈,而是规律有氧;睡眠不是多睡,而是规律;体重不是越低越好,而是维持肌肉和内脏脂肪的比例。

只有把这些系统做起来,才能在指标没爆发之前,把身体重新拉回安全范围。

等到真出现病变,干预就只能是控制,而不是逆转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04):292-344

糖尿病人晚上睡觉出汗是怎么回事?这3种情况或许能解释

糖尿病是很难根治的一种疾病,患者往往很痛苦,只能靠服用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来缓解病情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即使天气寒冷,有些患者夜晚睡觉时还会出现满头大汗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格外注意了,这也可能是一种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晚间睡觉出汗呢?

1、植物神经出现紊乱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晚间睡觉时出汗是因为体虚导致的,然后盲目的吃中药或者食补。其实,并不是体虚这个原因,而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的植物神经发生病变。体内的植物神经发生紊乱,就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起来,从而刺激汗腺分泌汗液

一般情况较轻时,只是上半身出汗量大增,如:头部、胸部或者背部。但随着病情的恶化,会波及到下半身。

所以,糖尿病患者出现晚间睡觉出汗的情况要重视起来,及时就医。患者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睡前不做剧烈运动、睡前3小时内不要再吃东西,这样可以避免刺激到中枢神经,从而缓解晚间睡觉出汗的情况。

2、自主神经病变

自主神经主要作用是控制肠胃蠕动以及汗腺排汗等不受人类意识控制的神经系统。在自主神经正常的情况下,是可以感知身体热量的,人体热量升高,自主神经就会刺激汗腺分泌汗液用来降温。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持续升高,就会扰乱神经细胞的正常工作,进而导致代谢失调。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蛋白发生变性、微血管病变,使局部神经缺氧,神经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3、中医汗症

有些患者会有味觉性多汗,即某种食物食用几分钟之后,颈部和头部大量出汗等出汗异常的情况。出现汗症,需要中医的介入治疗。中医针对汗症进行清热解毒、温阳滋阴等治疗方法。治疗出汗异常的症状的同时,也会让植物神经已经产生的病变得到缓解。

糖尿病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1、遵医嘱,不要忘记用药,饮食上忌口的不要吃。

2、糖尿病患者在大量出汗的时候应该避免大风对着吹,防止感冒的发生,从而使糖尿病加重。

3、在医生的建议下,口服B族维生素,维生素可以温养神经,改善神经的供血,让其更有效的控制好血糖的代谢。

4、患者饭后出汗多,可以服用抗胆碱类的药物。

5、治疗汗症可以用中药调理,要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用药,不要胡乱地相信偏方。

6、日常饮食上多食用含钙高的食物,也可以服用钙片。

糖年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多注意,尤其是睡觉时要多留意一下。糖尿病人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大便干燥、多汗等症状,去医院检查,然后对症下药,不要擅自用药。

糖尿病人夏天特别爱出汗,并不正常!1个固阳方,帮你把汗止住

夏天天热,而且运动量比较大,所以很多糖尿病人啊,都特别爱出汗,正常来说,夏天适当地出汗,是帮助身体排毒的一个途径,但如果糖尿病人明明啥也没干,也没运动,或者稍微活动一下,就大汗淋漓的,平常呢,浑身没劲儿,而且一整天都是蔫蔫的,干点啥都打不起精神,那么这种情况啊,就是不正常的了。糖尿病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了,很有可能是阳虚在作祟。

说到这里啊,很多糖尿病人可能会疑惑了,不是说阴虚多汗吗?但实际上,阴虚和阳虚都能引起爱出汗、汗多的问题,只不过呢,阴虚以盗汗为主,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爱出汗,而且身体呢,潮热,还感觉特别燥热,但阳虚呢,是以自汗为主,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机体阳气亏虚了。中医认为阳气呢,具有固摄津液的作用,一旦阳气亏虚、固摄不住津液了,津液排泄异常,就会出现自汗的问题,也就是也没干啥就哗哗冒汗,而且汗出完之后呢,还有畏寒怕冷、乏力、气短的问题。

那么这个时候啊,糖尿病人一定要趁着夏天这个补阳的好时候,补足阳气,同时呢,把深藏在身体里的寒湿邪气给除尽了,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针对阳虚自汗,中医常用到一个方子,这个方子就是桂枝加附子汤,是出自《伤寒论》的一个方子,方子里用到了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再加一味附子,它其实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再加入附子,来达到温阳固表的目的,而且因为方子里面用到了大量的温阳散寒的药材,比如附子、生姜,再加入一味桂枝,能温通经脉,从而改善糖尿病人自汗过后,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的问题,还用到了补气补血的药材,比如甘草、大枣、白芍,调和营卫、提升体质,改善身体乏力的现象。

所以桂枝加附子汤这个方子,除了温阳固表、能改善阳虚自汗的现象,还能驱散身体里的风寒湿邪,巩固营卫之气,因此也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常用方。但糖尿病人还是要在中医的指导下用药,自己不能擅自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