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性能力(糖尿病性功能能治好吗)

健康求知Talk 0
文章目录:

哈工大研究:有糖尿病的人若无这7种情况,可以松口气,问题不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医生,我血糖又高了,是不是没救了?"诊室里,刚拿到体检报告的张阿姨满脸愁容。其实,糖尿病并不等同于绝望,关键在于是否出现了真正需要警惕的并发症信号。

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最新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出现特定的7种危险情况,病情往往是可控的,生活质量也能保持在相对理想的水平。这项涉及近万名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追踪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糖尿病提供了重要参考。

血管不"生锈",身体就有救

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血糖本身,而是长期高血糖对血管造成的损伤。就像水管用久了会生锈堵塞一样,血管在高糖环境下也会逐渐硬化、狭窄。

如果你的眼底检查正常,说明微血管系统还在正常工作。眼底血管是全身唯一能直接观察到的血管,它的状态往往反映了全身微血管的健康程度。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没有出现时,说明血糖控制还算到位,血管损伤尚在可逆范围内。

足部感觉正常同样是个好信号。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表现为足部感觉减退、麻木、刺痛。如果你的脚趾还能清晰感受到触摸、冷热,说明末梢神经功能保持良好,血液循环基本正常。

肾脏还在"兢兢业业"干活

肾脏是身体的过滤器,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重灾区。尿蛋白正常是判断肾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不会让蛋白质大量漏出,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往往提示肾脏滤过功能受损。

血肌酐水平稳定同样关键。肌酐是肌肉代谢的废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当肾功能下降时,血液中肌酐浓度会升高。如果你的血肌酐值一直在正常范围内,说明肾脏的"清洁工作"还能正常进行。

心脏节拍依然规律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4倍。心电图无明显异常是个重要的安全信号,说明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工作正常,心肌供血充足

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更是关键。高血压和糖尿病就像一对"难兄难弟",相互影响,相互加重。当血压能够稳定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时,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会大大减轻。

神经系统还在"正常上班"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发生率很高的慢性并发症,但进展通常比较缓慢。如果你的手脚没有出现持续性麻木、疼痛,反射正常,说明周围神经功能保持良好。

这里有个简单的自测方法:用10克尼龙丝轻触足底,如果能清楚感受到,说明感觉神经功能基本正常。这个测试虽然简单,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哈工大研究团队发现,在追踪的9847名糖尿病患者中,没有出现上述7种情况的患者,10年生存率达到89.3%,明显高于出现多项并发症的患者群体。更重要的是,这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也显著更高。

当然,没有出现这些情况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糖尿病是一个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疾病,规律监测血糖、坚持合理用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依然是基本要求

定期体检更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建议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眼底检查、心电图等项目。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把并发症扼杀在摇篮里。

记住,糖尿病不是洪水猛兽,科学管理下的糖尿病完全可以与正常人一样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它,理性对待它,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它。

你身边有糖尿病朋友吗?不妨把这些信息分享给他们,让更多人了解糖尿病的真实面貌。

资料来源: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0221-00095.

②. 王卫庆,李春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早期筛查与防治[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12):921-925.DOI:10.3760/cma.j.cn112138-20200918-00823.

3 倍风险!糖尿病患者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 75%:背后的健康密码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一个与之紧密相关却常常被忽视的健康问题 —— 勃起功能障碍(ED),也悄然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蔓延。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 35% - 75%,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的 3 倍。这一惊人的数据揭示了两者之间不容忽视的联系,也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敲响了健康警钟。那么,糖尿病究竟是如何 “盯上” 勃起功能的?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糖尿病与勃起功能障碍之间的神秘关联。

糖尿病引发勃起功能障碍的机制血管病变:血液通路的 “阻塞”

正常情况下,阴茎勃起依赖于海绵体血管的充分充血。然而,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如同 “甜蜜的杀手”,持续侵蚀着血管内皮细胞。当血管内皮受损,一氧化氮(NO)的释放减少,而 NO 恰恰是血管舒张的关键信号分子。这就好比给血管的 “扩张开关” 上了一把锁,使得阴茎海绵体动脉难以有效扩张,血液流入受限,勃起功能自然受到影响。相关研究表明,70% 以上的糖尿病性 ED 患者存在血管病变,包括大血管、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这些病变如同道路上的 “障碍物”,阻碍了血液的顺畅通行,导致阴茎勃起时充血不足。

神经病变:信号传导的 “断路”

糖尿病还会引发周围神经性病变,尤其是负责阴茎勃起的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当这些神经受到损伤,神经信号的传导就会出现障碍,如同电路短路一般,无法将大脑发出的勃起指令准确传达至阴茎海绵体。例如,盆腔副交感神经的病理性改变在伴有阳痿的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率约为 60%,这使得勃起反射弧的启动和维持出现问题,导致勃起启动缓慢、难以维持或中途疲软。而且,糖尿病神经性病变不仅影响神经传导,还可能改变神经递质的浓度,进一步干扰勃起功能。

内分泌失调:激素平衡的 “打破”

睾酮是男性维持正常性功能的重要激素,它不仅能维持性欲,还能促进 NO 的合成,支持阴茎海绵体组织的健康。然而,糖尿病却容易导致性腺功能减退,使血清游离睾酮水平降低。低睾酮状态下,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对舒张信号的反应性下降,性欲也随之减退,从而加剧了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发展。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体内睾酮水平较健康人群明显降低,且睾酮水平越低,勃起功能障碍的程度往往越严重。

心理因素:精神压力的 “枷锁”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长期的疾病困扰、对并发症的担忧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这些负面情绪又会进一步抑制大脑的性中枢,干扰神经内分泌调节,加重勃起功能障碍。这种心理因素与生理病变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患者的病情愈发复杂。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与特点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多发生于确诊糖尿病之后,但也有少数患者以勃起功能障碍为主诉就诊,进而发现患有糖尿病。患者多在患病后 7 - 10 年左右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其主要表现为阴茎勃起硬度降低、勃起时间缩短,严重者甚至无法勃起。与普通勃起功能障碍相比,糖尿病性 ED 的发病过程往往更为隐匿且渐进,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勃起硬度稍有下降,容易被患者忽视。随着病情进展,勃起功能障碍逐渐加重,对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此外,这类患者还常常伴有精神、心理问题,持续性的抑郁、焦虑不仅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还会进一步恶化勃起功能障碍。

防治策略控制血糖:从根源上 “狙击”

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基础。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以及规范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能够有效延缓血管和神经性病变的发展,降低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使部分早期糖尿病性 ED 患者的勃起功能得到改善。因此,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

改善生活方式:为健康 “加分”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改善勃起功能同样至关重要。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神经传导,减轻心理压力。例如,每周坚持 150 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不仅能控制血糖,还对勃起功能有积极影响。此外,合理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取,也能为身体健康提供有力支持。

药物治疗:多管齐下 “破难题”

在血糖控制的基础上,针对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也是重要手段。临床上,除了磷酸二酯酶 5 抑制剂(PDE - 5 抑制剂 )这类治疗糖尿病性 ED 的一线药物(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能有效提高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对 NO 的敏感性,促进血管舒张,帮助患者达到并维持满意的勃起 ),盐酸阿扑吗啡舌下片也可用于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它属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通过刺激下丘脑的多巴胺受体,进而调节勃起功能相关的神经通路,促使阴茎勃起。

对于部分睾酮水平低下的患者,补充雄激素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此外,一些改善神经性病变的药物,如甲钴胺等,也有助于修复受损神经,改善勃起功能。但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不良反应 。

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为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医生会综合考量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助力患者改善勃起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

心理干预:解开 “心锁”

针对心理因素导致的勃起功能障碍加重,心理干预必不可少。患者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增强自信心。同时,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疾病。

糖尿病与勃起功能障碍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联系。了解这一关联,对于糖尿病患者早期识别和干预勃起功能障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控制血糖、改善生活方式、合理药物治疗以及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勃起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希望广大糖尿病患者重视这一问题,积极采取行动,守护自己的健康与幸福。

参考文献:

[1] 西苑科普 | 勃起功能障碍可能是糖尿病在 “亮红灯”_西苑医院(西苑医院)

[2] 安全有效!干细胞为糖尿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带来多维度获益 | 干细胞 | 糖尿病 | 治疗 | 研究 |- 健康界(健康界)

[3] 男性性功能障碍 --- 别忽略了是糖尿病惹的祸 - 有来医生(有来医生)

[4]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_杏林普康(杏林普康)

哈工大研究:有糖尿病的人若无这7种情况,可以松口气,问题不大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糖尿病这三个字,听着熟,其实不少人心里还是有些打鼓。

有的人查出血糖高,一下子就焦虑起来,以为自己的身体已经走到“危险线”;也有人虽然得了糖尿病,日子还过得挺滋润,一天三顿,心情也不错。

那到底糖尿病是不是一定会出大问题?

有糖尿病,不等于“马上危险”

很多人以为,一旦得了糖尿病,就是“走下坡路”,迟早会肾衰竭、失明、截肢。这种想法确实让人紧张,但也未免有点悲观了。

糖尿病的确是一种慢性病,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发展成严重并发症。有没有并发症,是判断一个糖尿病病情轻重的关键。

哈工大的这项研究发现,那些糖尿病人里,没出现某些关键问题的人,身体状态其实比想象中稳定得多。血糖高虽然是一种警告,但并不是一锤定音。

只要没有这7种表现,大伙可以安心一点,重点是要好好养着,不让它“升级”。

肾功能稳定,是个大好事

肾脏是最容易受糖尿病影响的器官之一。一旦糖尿病久了没管好,血糖总在高位,肾小球会逐渐硬化、过滤能力变差,最终可能发展成糖尿病肾病。

但如果检查发现尿蛋白是正常的,肌酐也不高,肾小球滤过率没降,那就是个积极信号。这说明肾脏暂时没出问题,排毒功能也没受影响。这一关挺住了,身体就像守住了一个重要关口。

其实,有些人得病多年,肾功能依然稳定。

关键还是在于平时有没有控制好血糖,有没有定期检查。肾出事,往往不是突然“爆雷”,而是悄悄积累,越早发现、越早保护,越能减少麻烦。

视力没变,说明眼底还没“告急”

糖尿病对眼睛的伤害,也是很多人没重视的一点。高血糖会伤到视网膜的血管,让眼底出现渗出、出血,视力慢慢模糊,严重时甚至会失明。

但如果视力还清楚,检查眼底没问题,那说明血糖暂时还没伤到这部分。眼睛是最敏感的部位之一,有问题的时候,往往也是全身血管开始出毛病的信号。

平时记得每年查个眼底,不管有没有不舒服。等到看不清再检查,可能已经晚了。眼睛给的“信号”,千万别忽略。

神经还灵,手脚不麻

有些糖尿病人会觉得手脚发麻、像针扎一样,这其实是神经受高血糖影响的表现。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会影响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甚至自主神经,轻的麻木,重的影响走路、排汗、消化。

但如果感觉正常,走路不抖,睡觉手脚也没异样,那说明神经系统暂时没有明显损伤。这也是个好现象。

神经损伤不是一下就来的,一般是血糖波动大、时间长造成的。如果现在还没有症状,就要继续稳住血糖,不让它乱蹿,神经才能安稳。

血压平稳,心脑有保障

糖尿病人常常伴有高血压,而高血压又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帮凶。一旦血压高,心脏、脑子、眼睛、肾脏,哪一个都吃不消。

但如果血压正常,说明血管弹性还在,心脏负担不重,脑供血也还算稳定。很多研究都发现,血压控制得好,糖尿病人出大问题的几率也低得多。

咱们平时可以家里备个电子血压计,定期量一量。饭前饭后、活动后都可以试试,越了解自己的血压,越能提前应对。

血脂正常,血管不堵

糖尿病不光是血糖问题,它和血脂异常也是“哥俩好”。很多糖尿病人,低密度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血液变稠,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但如果查血脂正常,特别是好胆固醇(HDL)也不低,那说明血管里的油脂还算清爽,不容易堵住。这对于预防心梗、脑梗,是大加分项。

管住嘴、迈开腿,除了控糖,也是在帮血管减负。血脂好,血流顺,整个人精气神都不一样。

肝脏没脂肪变,说明代谢还行

很多糖尿病人会有脂肪肝,这其实是身体代谢出问题的表现。血糖高、胰岛素抵抗、脂肪代谢异常,都会让肝脏积脂。

但如果做B超没发现脂肪肝,肝功能也正常,那说明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处理还算平衡,没让脂肪堆到肝里。这在糖尿病人群中,其实是值得庆幸的一点。

生活里,尽量少吃加工食品,远离高油高糖,肝脏才能清爽。别小看这一点,肝脏一累,其他系统也会跟着吃力。

情绪稳定,睡眠好,激素才不乱

糖尿病看起来是代谢病,其实也和情绪、压力、作息有很大关系。

焦虑、抑郁、熬夜,都会让身体内的胰岛素和皮质醇水平乱套,加重血糖控制难度。

但如果一个人情绪平稳、睡得踏实,血糖也更容易控制下来。精神状态好,整个人的恢复力也强。

别小看每天那几小时睡眠,它是身体“修补”和“清洗”的关键时段。睡好了,不光血糖好控制,人也更有劲儿。

从某种角度说,糖尿病是身体的一种“提醒”,提醒咱们,该换种活法了。吃得更简单些,睡得更规律些,心放得更宽一些。这不仅仅是为了血糖好看,更是为了整个人都能过得舒服些。

要知道,很多人查出糖尿病之后,反而把生活过得更健康了,精神状态比以前还好。这就是调整的力量。

只要没有那7种情况,咱们就别太紧张。身体还能挺住的情况下,做一点改变,就能看到大不同。

未来的路还长,关键是一步一步走对了。

个体体质差异大,以上观点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中华眼底病杂志,2022年第38卷

【3】《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综合干预研究进展》,中华内科杂志,2023年第6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