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心慌吗(糖尿病心慌吗?)

天天在线新生活 0
文章目录:

皮肤痒手脚麻心慌?小心糖尿病早期信号,3个症状别忽视

最近小李发现自己老是觉得皮肤痒,特别是腿和肚子,挠得停不下来。更奇怪的是,他的手脚有时候还会麻麻的,偶尔心慌得厉害,去医院一查,医生说这可能是糖尿病找上门了!这事儿听起来吓人,但其实很多人一开始都没当回事,等到身体出大问题才后悔莫及。

小李这样的情况,不只是皮肤痒那么简单。他的手脚麻木也跟糖尿病有关。高血糖会慢慢伤到神经,尤其是手脚这些地方。晚上睡觉前,或者站久了、走多了,脚底或手指头可能会像被针扎一样,或者干脆没啥感觉。这种麻木要是放着不管,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甚至走路都费劲。

还有一件事,小李说自己吃饭前老觉得饿得慌,心慌得像要晕过去。这是血糖在作怪!身体里的胰岛素要是分泌不够,或者用不好,血糖就会像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低血糖的时候,大脑和身体没能量,就会让人心慌、出汗、头晕,严重了还可能抖得停不下来。

糖尿病这东西,最怕的就是你不把它当回事。很多人觉得自己身体还行,痒点麻点没啥大不了,结果拖着拖着,问题就大了。医生说,糖尿病不光会让你不舒服,还可能伤到心血管、肾、眼睛这些重要器官。到时候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想后悔都来不及。

数据也挺吓人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有超过4亿人得了糖尿病,中国就有1亿多患者。很多人发现时,病情已经不轻了。医生提醒,家族里要有人得过糖尿病,或者你平时爱吃甜食、油腻东西,体重还忽上忽下,那得特别当心。

好消息是,糖尿病发现得早,完全能控制住!小李听医生建议,开始管住嘴,少吃甜点和油炸食品,多吃蔬菜和粗粮。他还每天散步半小时,慢慢地,血糖稳了不少。医生说,运动能让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血糖就不容易乱跑。

说到饮食,真是管好糖尿病的关键。别老吃白米饭、甜饮料这些让血糖飙升的东西。换成糙米、燕麦,血糖升得慢,身体负担也小。医生还建议小李每天吃点豆类、绿叶菜,纤维多,能帮血糖稳住。

当然,光靠自己折腾可不行,定期查血糖是必须的。小李现在每隔几个月就去医院测一次,平时也用家里的血糖仪盯着点。他发现,只要血糖控制得好,皮肤不那么痒了,手脚麻木也少了,整个人精神头都回来了。

这病虽然麻烦,但也不是啥绝症。关键是得早发现、早管住。小李现在逢人就说,身体有点不对劲,别硬扛,赶紧去医院查查。像皮肤老痒、手脚发麻、吃饭前心慌这些小信号,可能是身体在喊救命,别不当回事。

糖尿病这事儿,归根到底还是得靠自己上心。管好嘴、迈开腿、定期查,日子照样过得舒坦。咱们中国人讲究“防患于未然”,身体的小变化得留点心,别等小病拖成大病。你说是不是?大家伙儿平时有没有啥类似的症状?快去查查,别拖!

有这5个特征的糖尿病人,医生表示并发症都很少

本文169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李今年62岁,患糖尿病已经有8年了。邻居们都说:“糖尿病一旦得上,就等着眼瞎肾坏截肢吧。”可老李不慌不忙,身体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眼底一点病变也没有,连医生都夸他:“你这个糖尿病,控制得比年轻人还好!”

为什么有些人得了糖尿病十几年,身体依旧健康?而有些人刚确诊几年,就出现了各种并发症?关键就看你有没有这5个特征。

一、血糖稳得住,是一切的前提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血糖忽高忽低。血糖就像水管里的水压,太高容易冲坏器官,太低则容易“断电”,造成意识不清、昏迷甚至猝死。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糖尿病防治指南》早就明确指出: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导致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而那些并发症少的糖友,一个共同点就是“血糖稳”。他们不仅空腹血糖控制得好,餐后血糖波动也小,糖化血红蛋白始终保持在7%以下。

医生表示:“只要血糖控制得平稳,糖尿病也能像高血压一样,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二、吃得对,比吃得少更重要

很多糖友一听得了病就开始节食,水煮青菜、米饭不敢吃、肉不敢碰,搞得脸色苍白、抵抗力下降。

但真正“活得久、并发症少”的糖尿病人,不是饿出来的,而是吃对了。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糖尿病人合理饮食结构为:

主食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全谷物,如糙米、燕麦;

每顿饭都搭配足量的蔬菜和适量优质蛋白;

控制总热量,但不盲目禁食;

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一项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指出,长期坚持“控糖饮食”的糖尿病人,其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了1.2%,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

所以别再盯着少吃了,关键是吃得科学,吃得均衡。

三、有在动,比吃药还重要

“药不能停”是很多糖友的共识,但现实中,那些并发症少的人,往往不光靠药,更靠“动”。

运动是天然的“降糖药”。

饭后散步、快走、骑车、打太极……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活动,却能有效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还能减脂、降压、保护血管。

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糖尿病人,并发症风险降低了约25%。

而且,规律运动还能改善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这是很多糖友忽视但极为重要的一点。毕竟,情绪一崩,血糖也跟着飙。

所以,别小看每天的那一圈小区散步,动起来,身体才不会“生锈”。

四、心态好,病也不容易缠住你

“糖尿病一旦得了,就治不好”,这句话让不少人一听就心慌。但你有没有发现,那些天天担心自己“要瞎要瘫”的人,反而病情恶化得快?

心态,才是最被低估的“治疗药”。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曾指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会影响激素水平分泌,使血糖难以控制,甚至诱发心脏病和脑卒中。

而那些“心宽”的糖友,能坦然接受慢性病的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不钻牛角尖,反而控制得更好。

他们知道,糖尿病不是“绝症”,更不是“死刑判决”,而是一场“长期拉锯战”。保持好心情,是打赢这场仗的底气。

五、定期查,不给并发症可乘之机

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血糖高,而在于它悄悄侵蚀身体,很多并发症在早期是“无声”的。

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初期没有任何感觉,但一旦出现视力模糊,可能已经进入中晚期。

而那些并发症少的糖尿病人,一个共同点就是“查得勤”。

他们每三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测、足部筛查和心电图。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国家标准《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也明确建议,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全面并发症筛查,尤其是眼底、肾功能和神经病变。

所以,别怕查体,怕的是等身体出状况才去查,那就晚了。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共识(2023年版)》.

[3]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年第30卷第7期. “合理膳食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4] 北京协和医院官网. 糖尿病科普系列文章.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血糖正常却心慌虚脱?夏天这5个信号,糖尿病人三天内必警惕

夏天一到,糖尿病人可得当心了!一位内分泌科医生最近听到病人问:“我血糖明明控制住了,怎么最近身体越来越不对劲?”这话让医生皱起了眉头。因为夏天的高温高湿,对糖尿病人来说,就像给身体按了个“加速键”,小问题可能瞬间变大,拖几天就可能出大事。

高温让身体出汗多,普通人觉得难受,糖尿病人却可能直接脱水。脱水不是简单缺水,血糖高的时候,细胞喝不到水,肾脏还拼命“攒水”,尿量变少。结果,体内钠和钾乱了套,喝再多水也没用,人只会越来越虚。这种情况,很多人还以为是没喝够水,硬撑着喝,结果身体更撑不住了。

还有人发现,嘴里突然有股怪味,像烂苹果。这不是牙膏能解决的问题!这是身体在“喊救命”。糖尿病人胰岛素不够用,身体开始烧脂肪供能,吐出丙酮气味。这叫酮症酸中毒的早期信号,血糖不一定高,但血液已经开始变酸。拖下去,呼吸会变快,意识模糊,抢救时间可能只有几个小时。

手脚麻木是糖尿病人常有的毛病,但夏天要是突然加重,伴着刺痛或烧灼感,那就得警惕了。高温和电解质失衡会加速神经损伤,几天内可能出现肌肉跳动,甚至走路没力气。有人以为是血糖高低的事,其实是神经系统在“拉警报”。这问题不及时管,可能连肠胃、心跳都会跟着出乱子。

眼睛模糊,很多人不当回事,以为是夏天出汗多,油腻堵了眼。可如果眼皮突然下垂,尤其是单边,千万别以为是累的。这是动眼神经出问题了!糖尿病人微血管容易堵,高温让血液更“黏”,眼部神经供血断了,眼皮就抬不起来。严重了,可能变成长期斜视,影响生活。

最吓人的是心慌、出冷汗,测血糖却正常。有人测出来5到6,以为没事,但整个人虚得站不住。这不是血糖问题,是心脏供血跟不上。夏天出汗多,血管扩张,电解质流失,心脏泵血能力变弱。尤其是有些糖尿病人心脏神经早有损伤,稍微一动就可能晕倒,甚至引发心律问题。

这些信号,很多人不当回事,以为是“老毛病”又犯了。夏天就像个放大镜,把糖尿病的隐患全暴露出来。医生说,糖尿病不是光看血糖数字就行,身体的神经、心脏、血管都在“说话”。你得学会听,比如出汗模式变了、心跳不规律、肌肉没力气,这些都是身体在求救。

数据也提醒我们,糖尿病的并发症远比想象中复杂。研究表明,高温环境下,糖尿病人脱水风险比普通人高30%以上。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在夏季可能翻倍,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神经病变的进展速度,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也会加快,严重时甚至影响消化和心率调控。

糖尿病不是单一的病,它像一张网,牵动全身。夏天的高温、湿度、日夜温差,都在给这张网加压。医生常说,血糖正常不代表没事,真正危险的是身体系统间的平衡被打破。就像一台机器,零件看着没事,但一转起来就散架了。

所以,糖尿病人夏天得格外小心。每天观察身体变化,比如尿量、口渴程度、呼吸气味、眼睛和手脚的感觉。别光盯着血糖仪,那只是个数字,身体的真实状态比数字更重要。发现不对劲,赶紧找医生,别拖着以为“过几天就好了”。

中国在糖尿病防治上一直在努力。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糖尿病筛查和健康教育覆盖率提高了近50%。社区医院也在推广免费血糖监测,帮助更多人早发现、早治疗。这不仅让患者生活质量更高,也减轻了家庭负担,体现了国家对健康的重视。

糖尿病管理就像过日子,得细心、得用心。夏天是“放大器”,但也是提醒我们注意身体的机会。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学会听身体的“悄悄话”,别让小信号变成大问题。你遇到过哪些糖尿病的“怪现象”?欢迎留言说说,大家一起提醒、一起健康!